2023年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优秀9篇)

时间:2023-10-10 11:30:57 作者:翰墨 方案 2023年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优秀9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风险的评估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一

1、了解面粉光滑、细、轻、白色、无味的基本特征。

2、知道食用面食的好处。

感知面粉的基本特征。

学习如何和面,了解面粉和水的比例调配。

一、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了解面粉特征

“盘子里盛放了一样神奇的东西,宝贝们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

“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的)

“用手指来捻一捻,觉得怎么样?”(很细)

“吹一吹、看一看、它会怎么样?”(像粉一样,轻轻的飞起来)“鼻子闻一闻它有没有味道?”(没有)

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什么?(面粉)

教师小结:面粉的颜色是白色的、摸上去是光滑的、感觉又细又软的、吹一吹很轻,闻起来没有气味。

二、和面

1.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面团,与面粉并列摆放,“小朋友们想一想,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呢?”(将面粉与水融合到一起进行和面)

2.和面方法及调配比例

尝试配比,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啦。”用量勺取3勺面粉放入盆中,使用量杯加入5ml水,用筷子进行搅拌(特别提示:和面时不能一次将水加足)看一看面粉是否能够和成面团。

再次加入1ml水,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面粉的变化。以此类推,逐一加入适量水,直到面粉变成面团。

3.幼儿动手制作面团

依据上述教师示范的方法,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和面,并将和面过程用记录表进行记录。

三、了解面食的好处

出示不同种类的面食图片,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好吃的食物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面粉)食用面食都有哪些好处?(幼儿自主讲述)教师小结:1.面食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及钙、铁、磷等丰富的营养素。2.面食含有能缓解分解的糖分,可以提供身体机能所需的热能,而且易消化。3.面食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四、倡导幼儿喜欢吃面食

《面点屋》小朋友们将自己和好的面团拿到面点屋,用面团制作面点并进行装饰。

幼儿对此次活动没有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二

为推进我镇学前教育数学领域活动的.质量,发挥我镇学前教育名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力量,结合20xx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协同科学衔接”主题活动,开展龙湖镇幼小衔接联动教研。以下是方案具体内容:

衙口中心幼儿园二楼综合室

20xx年5月13日上午

龙湖镇幼教、数学名师成长工作室全体成员;龙湖镇幼儿园教研组长各1名

衙幼大班段家长、衙口中心小学教师若干名

幼小衔接——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有效性

时间内容主持人

8:10~8:30报到高丽卿

8:30~9:00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

吕寒珊

9:00~9:30研究课《学编5以内加法应用题》

(衙幼青年教师—施茵茵)

9:30~10:00研究课《汪汪的生日派对》

(龙湖镇幼教名师成长工作室—施菲菲)

10:10~11:00对话研讨

11:00~11:30专家点评尊道附小苏明强教授

1.活动前:提前熟悉议题,结合各自数学教学经验,带着问题参与观摩、交流。

2.活动中:围绕研讨议题,选取观测点,认真记录、诊断,做好交流准备。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三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基于此,教师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出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神奇的洞洞》。整个活动采用尝试教学法,通过观察、对比、操作、实验等方法,让幼儿在剪一剪、说一说、玩一玩中探究纸洞变大的奥秘,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中感受科学的神奇,激发其科学探究的欲望。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剪线长短、间距与纸洞大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图示剪出大小不同的洞洞,增强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大胆地尝试剪洞洞游戏,并在对比实验中体验成功感和愉悦感。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积累按图示剪纸的相关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玩偶若干、废旧a4纸若干、剪刀、ppt课件和音乐等

一、剪剪玩玩,尝试变出大小洞。

1.提出话题,引发讨论。

今天来了许多小动物,它们想从这张纸穿过去,你有什么好方法?

2.讲述要求,尝试操作。

剪出的洞洞不仅能让动物钻过去,还要让洞的四周都不能断。

3.交流展示,观察比较。

这里有两个小朋友剪的洞,看看哪里不一样?

小结:大洞四周的边框窄,小洞四周的边框宽。

二、观察操作,探索洞变大秘密。

1.提出任务,寻找秘诀。

绒猫也想来钻纸洞洞,它能钻过去吗?

你有什么方法能让纸洞变大?

2.观察图纸,自由讨论。

你能根据这张秘诀图剪出更大的洞洞吗?该怎么做?

3.自主操作,探究方法。

请大家根据秘诀图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你剪出的洞洞能让绒猫钻过去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只要你按照这样的方法就能剪出一个更大的洞洞。

三、巩固经验,挑战剪出超大洞。

1.提出问题,观察比较。

这里也有两个洞洞,也是根据图纸剪的,为什么一个洞大,一个洞小呢?

小结:原来洞洞的大小与边框的宽窄有关,边框越窄洞洞越大,边框越宽洞洞越小,真是太神奇了。

2.再次探究,巩固方法。

请你再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剪出更大的`洞洞让我也能钻过去。

3.归纳提升,经验迁移。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四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五

1、能根据天气冷暖情况,自己增减衣物。

2、了解让身体变暖和的方法,照顾自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热豆浆一杯。

2、手偶一个。

3、幼儿用书。

一、手偶表演引出活动。

1、幼儿观看老师进行的手偶表演:天凉了,一个小朋友对自己说:“到户外活动一会就会暖和的。”于是这个小朋友在户外跳绳,踢毽子,不一会感到有点热了,将外套脱下,拿出手帕擦擦汗。休息一会说:“赶快穿上衣服吧,当心受凉。”最后他开开心心的去好朋友家做客。

二、天气变了,提醒幼儿要随时增减衣服。

1、教师: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深秋的'天气和夏天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2、教师:我们感到冷,该怎么办?(让幼儿知道,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可以戴手套,围围巾等。)

3、教师:天气凉了我们还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变暖和呢

三、请幼儿到户外活动后进教室谈谈感受。

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教师提出户外活动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教师:去户外户外活动有什么感觉?

3、教师:如果感觉热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请幼儿喝热豆浆,感受天气冷了喝豆浆也会变暖和。

教师:喝了热豆浆有什么感觉?

五、结合幼儿用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从活动现场来看,每个幼儿都是百分百地投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交流,获取自己想要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实践自己的行动提供了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体会到交往的效果与快乐,交往技巧也得以提高。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六

1.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2.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课件、礼物包裹、竹笋生长过程图、竹笋若干。

1.猜猜、说说,引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大熊猫图片)今天大熊猫收到了朋友们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它们是大熊猫最爱吃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竹子)

师:你们猜对了,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图片)

答案揭晓:竹笋。

师:竹笋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原来竹笋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圆锥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笋壳,颜色有些是褐色的`,还带点黄,有深有浅;而且竹笋摸起来是硬硬的。

2.玩玩、剥剥,认识竹笋

师:可是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送一根竹笋呢?你能猜出这个秘密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原来竹笋长大了就变成竹子了。

师:竹笋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竹笋生长过程图)

请幼儿排序竹笋生长过程,并做动作扮演。

师:这里有很多竹笋,熊猫也想要请你们吃,可是现在就能吃吗?(要剥壳)

师: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剥一剥。幼儿操作剥笋。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剥的才不破?你用什么办法剥的这么快?

小结:原来剥笋要轻轻地,一层一层剥才不会破。

儿歌总结: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

3.结束

师:笋剥好了,我们送厨房请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在组织本次教学活动之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准备了教具礼物盒,并制作了简洁的ppt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境。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使幼儿对竹笋的生长过程有形象的认识,我准备了四张手绘的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为了满足所有幼儿的操作,让他们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根竹笋。

孩子们都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子,不过都不太知道竹笋和竹子之间有着特别的秘密。当我请孩子摸着新鲜的竹笋时,有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长长的……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揭晓答案之后,都能说出这是竹笋。随后,我们一起观察讨论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发现竹笋外面的笋壳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黄色;对于竹笋的形状——圆锥形,大家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幼儿能说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圆圆的特征。幼儿们从笋的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说了自己的发现,很全面,但对于竹笋和竹子之间的关系却还是比较茫然。在经过我的引导与提示,以及观察比较了四张竹笋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之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竹笋是竹子的幼苗,它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还尝试着用手去剥一剥。孩子们在探索剥笋的过程中,有些剥得比较快,比如琪琪,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儿操作剥笋比较慢,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了琪琪介绍自己剥笋的方法:原来她是一层一层从下往上剥的,而且要剥完所有的黑色笋壳,露出浅黄色笋宝宝才算是完成了。而我们班很多孩子是从笋的上部尖尖头开始入手的,壳比较硬,很难顺利剥下来,因此影响了剥笋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儿歌的形式总结了剥笋的正确方法:“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以引导幼儿对一层一层剥笋有比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七

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记录纸笔若干

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

――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

2、户外:找蜗牛

3、观察蜗牛

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

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

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

6、小结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八

1.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能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2.不受圆点排列形式的干扰,能独立数出圆点的准确数量。

1.经验准备:

(1)幼儿具备10以内点数的能力。

(2)幼儿具备5以内数量及数字匹配的能力。

2.物质准备:

(1)各种水果图片(背面贴有不同排列形式的6—10个圆点)。

(2)贴有6—10数字的筐。

(3)仿真蔬菜若干、l—10数字卡片和小碗人手一个。

1.做手指操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手指操《七个阿姨来摘果》,想一想阿姨们都摘到了什么水果呢?

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柿子、李子、栗子、梨。

表演后提问:说一说你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自评:以手指操的形式开始,不仅融入了语言领域的内容,而且手指谣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完全放松,同时为下一个环节的提问铺垫。用“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的问题,引发幼儿自由表达的欲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以这种叙述式问题激发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摘水果,数圆点。

(1)请幼儿观察带有各种“水果”的图片。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些什么水果?”“请小朋友每人摘一个你喜欢的水果吧

(2)幼儿找一找水果上的“秘密”。

师:这些好吃的水果上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了吗?

幼儿发现“秘密”后提问:“你摘的水果背面有几个圆点?”鼓励幼儿独立点数,并做到正确的点数圆点数量。

师:如果你的水果后面有6个圆点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自评:图片形象真实,幼儿轻松的认出各种水果,而且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还能从口感和外观上介绍自己喜爱的原因。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定好目标马上取到了自己喜欢的“水果”。同时“秘密”很轻松的就被发现了,有几名幼儿在刚取到水果时就发出了“这圆点是什么”的疑问,我便随机请发现秘密的幼儿数了数其水果背面的圆点数量,顺利的过渡到了下一环节。而且幼儿都积极数起了自己水果上的圆点,并与同伴交流起来。但是在数的过程中个别幼儿被圆点排列的形式所干扰,数错了数量,我及时与幼儿一起用正确的方式数出正确的量)

3.找数字,送水果。

(1)幼儿按水果背面的圆点数选择相对应数字的小筐。

幼儿开始操作。

(2)师生共同检验水果数量与筐上的标号是否匹配。

师:请你看一看筐中有没有不合格产品呢?

如有错误,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把匹配错误的水果放到正确的筐中。

(自评:此环节请幼儿来当检验员,不仅巩固了幼儿对数与量关系的对应,还提高了幼儿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仅有个别幼儿发生匹配错误的现象,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最终都能完成任务。)

4.取水果蔬菜。

(1)教师分发数牌请幼儿认读。

师:我这里还带来了许多数字宝宝,请你们每人取一个数字卡片,并读一读它是几!

(2)幼儿根据手上的数牌及要求,取相应数量的水果或蔬菜。

提出要求:根据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同一类别的物品,如手上的数字牌是6就只能取6个水果类或蔬菜类的物品,不能混合拿取。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拿取,教师随机检验,如有错误要及时提示幼儿按要求正确的拿取。

(自评:在此环节中我加入了仿真蔬菜,不仅在视觉上让幼儿感觉新鲜有趣,同时提出了干扰性要求,不仅要求幼儿数字与量的匹配,同时要能正确的区分是水果还是蔬菜,融人分类的内容,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幼儿在取回物品后都主动与同伴交流起来,讲述着自己的“成果”。)

1.投放更多水果或蔬菜进入区角,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更多数的玩法,继续感受不同玩法的乐趣。

2.根据幼儿兴趣点生成,引导幼儿说一说蔬菜水果中的营养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挖掘数学活动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索性教育活动。

幼儿园机器人的科学活动方案设计篇九

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记录纸笔若干

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

――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

2、户外:找蜗牛

3、观察蜗牛

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

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

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