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音乐律动课后反思 音乐律动课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00:22:44 作者:雨中梧 活动总结 2023年音乐律动课后反思 音乐律动课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音乐律动课后反思篇一

1、“从你会包水饺吗”引出幼儿(橡皮泥)包水饺。这一环节中减少了孩子在集体行动中的等待现象,并再次给予了每个孩子动手、说话、想象的机会,这也令我领略到了孩子间的能力差异与个性差异:动手能力强的,饺子丰富而又有创意;想象能力强的,饺子不怎么象样,但一经表述却令人折服。

2、“从羊妈妈包水饺”引出儿歌《包水饺》。这一环节中,有过前面的铺垫,儿歌教学就变得很轻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手指动作使孩子们感受了儿歌的趣味性,同时又通过个别与小组间的互助回答、图书阅读加深了孩子们对儿歌的理解与记忆。

3、“从老师包水饺”引出儿歌的创编。考虑到这首儿歌较为简单,因此尝试安排了儿歌创编这一环节。实施之后感觉这样的尝试还是可行的!一开始借助示范做饺子,给予了能力弱的孩子一种引导;通过投影仪的展示,也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为创编儿歌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增添了儿歌教学的趣味性。创编的儿歌有:羊妈妈,包水饺,中间突起两边翘,有的像朵花、有的像把扇;黄老师,包水饺,中间突起两边翘,有的像座桥、有的像扇门。

本次教学之后,自我反思了一下,这样的调整还是可行的,当然还有一些课堂方面的常规和细节有待改进:

1、个别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有待我们步调一致地常‘抓’不懈。

2、幼儿语言表述的完整性需要我们每节课都持之以恒地去关注。

音乐律动课后反思篇二

这是新学期以来我第一次在各位教师和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的课,心里有些许的期待,还有一丝丝的紧张。

活动前我做了比较多的准备,设计了图谱、录制了音乐,在磨课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很忙碌,但是师傅和大班年级组的各位老师还是抽出时间,很用心的指导我,连吃饭的时候师傅都还在教导我哪个环节应该如何处理会更好。

活动一开始,我比较成功的把幼儿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图片上来,引导孩子们对铁匠有个初步的认识。欣赏音乐时,我通过一些问题让孩子们有目的去欣赏,引导幼儿知道aba的音乐结构,并且根据音乐联想铁匠是如何打铁的。在分段欣赏与创编中,教师充分的利用图谱,引导孩子们根据图谱中的手、火、锤子的大小和数量来分辨动作的轻重和节奏的快慢,在图谱和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基础上,孩子们基本上能够按音乐的乐段律动,协调地合作表演。在音乐结束后,我还请小铁匠们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在请孩子们完整表演时,我引导孩子们去邀请一位老师一起来表演,孩子们都很开心与老师一起表演。

活动中,我的情绪相当高昂,也带动了孩子们的情绪,与孩子们相互感染,使活动有很好气氛。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了许多不足:我抛出的一些问题,到最后并没有解决,如我在欣赏音乐前提问孩子们:“听听看,这首乐曲可以分几段”,但是最后我只是强调孩子们这段乐曲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中间不一样的这种aba的音乐结构。还有,活动中我的声音比较高,其实有的地方可以用肢体语言来代替。另外,我在提问时礼仪表现还不够,有时一不注意就会用手去指孩子。虽然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对于作为工作才半年多的我来说,能够敢于尝试有难度的课,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尝试和挑战,在磨课的过程中更是我学习、前进的过程,更是谢谢师傅对我的鼓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音乐律动课后反思篇三

律动是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的一种音乐活动。通过律动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表演力。在第五单元中,结合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歌曲教学的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中也增加了有关民族特色的一些律动。如律动《彝家娃娃真幸福》、《哈里罗》,还有一些新疆舞等的欣赏内容。

在跳《彝家娃娃真幸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欣赏,接着按节拍逐个动作来进行模仿三个典型动作。第一个动作两脚一次踏三次,第四拍做踢步,后做反方向动作。第二个是甩铃铛动作两拍后一手于耳边,一手置于身旁,单脚站立另一脚上抬摆造型。第三个动作甩铃铛同时转身两拍,双脚并拢膝盖微曲,左手放平置于右手肘下,右手侧耳旁摆造型。模仿结束按口令串联动作后配上音乐跳一跳。因为是律动,学生可以放开手脚起来跳一跳、动一动,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应该说很兴奋,尤其是在音乐结束摆最后一个动作造型时,学生觉得这个动作酷似他们喜爱的奥特曼的动作造型,他们还会配上相应的声响,沉浸于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音乐律动课后反思篇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该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

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马刀舞》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热烈的旋律时,学武士们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姑娘们做闪裙子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七个小兄弟》的教学,可分组手拉手肩并肩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团结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如《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宛如一个集市,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市场买卖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一些水果,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买主;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吆喝做商人。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总之,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律动课后反思篇五

中安排了一个小青蛙找家的游戏,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漂亮的青蛙头饰,和荷叶找几名同学到台前戴上头饰来扮演小青蛙,我也戴上一个青蛙xx的头饰来扮演青蛙妈妈,站在荷叶的另一头等待小青蛙回家。

当小青蛙听到妈妈召唤声时,就一个一个地按照这首歌曲的节奏踩着荷叶回到xx的身边,我们会对回到家的小青蛙唱一句祝贺的话:“小青蛙,回到了家!呱!”就这样在我和学生们在一唱一跳中学会了歌曲。

还有在欣赏三年级《赛马》时,我先请同学们完整的欣赏一遍,然后让学生说出你听过之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就说:“我想和马儿一起在草原上奔驰。”有的同学说:“我想和放马的人一同在美丽的天空下高歌!”等等,同学们把自己听过乐曲后的那种热烈的情绪用丰富的言语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