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读后感(汇总19篇)

时间:2023-12-19 09:36:25 作者:琴心月 活动总结

读后感是对读书心情和体验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和持续的学习动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指导。

九型人格读后感

三月份我读了《九型人格》,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通过作者的话简单了解: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不同的人格。

曾经在看完《九型人格》后,针对生活、工作,他每每都有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发现,那就是——原来对方完全不同的做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念。

是的,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是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活动。

我理解的《九型人格》类似——人格是从性格和理念的角度分析的,一种能提现人高层思想境界及精神素养的独有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值得每个人去尊敬的。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家庭环境、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后天培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人格。人格没有好与坏,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同时每个人都应尊重所有人的人格。

《九型人格》提供了108个简易测试题,通过这108道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种。当然,这些只是抽样测试题,不完全准确,真正了解自己人格的并非这些测试题,而是自己。我觉得,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正确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我看完这本书,和我当初做的测试题一样,我感觉我属于第二种人——给予者。

书中从主要特征、主要情绪、高层思想、高层德行、情爱关系、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方方面面对给予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感觉都分析得很好,使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我感觉九型人格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最卓越之就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

同时,九型人格能帮助我们洞察忍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在企业管理中,《九型人格》是一把了解和沟通的利器,管理者或用人部门通过对各人人格的了解,通过沟通,帮助员工分析和整理职业规划。把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这是我看完《九型人格》的一些小感触,写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积极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完善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九型人格读后感

学习了九型人格,坐下来写这篇感想,勾起了过往许多的回忆。闭上双眼数数,上次写感想已是上学的时候了吧。

学习了《九型人格》,我找到了答案。原来人有九型完美型,付出型,成功型,独特型,思考型,忠诚型,快乐型,控制型,和平型,不用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世界观,我也的确变了确切的说是成长了。因为生长在这个社会,我就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要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经过社会的磨练与洗礼,经过自身的改良与成长,原来有棱有角的地方,可能已被磨得平滑了,但却始终有自己的根,那就是忠诚型。通过测试,我总分最高的三项性格是忠诚型,和平型,成功型,这可能就是我的主要型号吧。虽然这是测试不能以此结果作为定论及终极目标,但对照自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还是挺准的。我会坦诚对待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我很乐意和聪明成功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智慧和成功会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相反,控制型的人似乎因为他们的强势和强烈的掌控感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我的主型里居然还有成功型的潜在着实让我感到不小的意外呢,为此而努力吧。

学习了九型人格,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会更多的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不必要的抱怨。不再说他怎么这样,而说他就是这样。在企业里,各种型号的同事都有,而性格没有好坏对错优劣之分,也正因为有了不同型号的同事共同作用,企业得以成长。九型人格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并知道在何种情形下怎样的行动将更为有效。同时,也将更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格的读后感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九型人格》一书根据人类性格中固有的特质,将人类分为完美型、给予型、成就型、悲情浪漫型、智慧型、忠诚型、开朗型、领袖型、和平型九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有自己的特点,对这个世界的观点看法也不同,而每一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并避免与他人局限性的冲突,那么你做起事来就游刃有余了。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

我们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在钓鱼时,它是坐不住的,看到蜻蜓点水,觉得挺好玩,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看到蝴蝶飞来了,觉得蝴蝶很美丽,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最后回到湖边,蝴蝶没捉着,鱼也没钓到。

像我们这种机械制造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车间工人,工作都是枯燥乏味的。进入企业两三年的职工辞职换工作的也不在少数。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学历高,理论一套套的,一到关键时刻就傻了眼。工作中普遍存在“浮躁”的现象,看了锅里的、想着碗里的,看了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并且抱怨:这个社会对为什么如此地不公平。耐不住索然无味的工作,见不得有能力的职工升职加薪。于是乎,辞职走人换工作,然后,重蹈旧辙!

“其实很多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坚持,能把枯燥的事坚持做下来。”相信每一位抱怨工作无趣的职工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一些感触。俞洪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过,你面对第一份工作时,就不要去想成败,而是应该去想我怎么样全力以赴地把这份工作做好。只顾耕耘不求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心态。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自身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观点及态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我们如何摈弃性格的弱点,变消极意识为积极意识,利用自身性格的精髓,打造完美的人生呢?《九型人格》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九型人格》一书分别辨析了不同类型人的性格特征、优点和缺点,并指导不同类型的人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成功捷径,在职场上如何与领导或下级交往。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用清晰独特的眼光透析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引领我们洞察更高层次的自我,挖掘自身性格的精髓,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九型人格》一书是每一位人的人生指南!

文档为doc格式。

人格的读后感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被阴影蒙蔽的女人。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生活在一个能获得和给予支持的交往关系网中的女人有非常良好的自尊,她们能很好地面对恐惧和危机,较少会变得抑郁。

交谈是一种创造性的、能产生新东西的过程。这种女人间长时间的思想交流被很多人称为“咖啡屋闲扯”,这种现象在男人身上很少见。长处不被看成长处,反而被当作短处来对待,成为讥笑的对象。问题在于,女人常常根本没有觉察到这是问题,反而也参与其中,使用这种贬义的言辞。

自尊水平越低,就越容易与进攻者同一。在与进攻者同一时,我们女人给自己蒙上了阴影,我们否认了自己的价值。总是有一些女人具有一种所谓的“派生的同一”。她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容易被人所爱。正是因为交往对女人如此重要,所以她们才会随时准备与人修好,对所发生的事情表示认同和喜欢,似乎这是不能被改变的。

她们的长处交往能力同时也成了极大的缺陷。为了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让阴影真正地发挥作用,男人、经济、科学都必须记住这些阴影的特征。

学习了本章内容,我们要知道,我们女人不能被自己的阴影蒙蔽,我们要承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这样我们才会更爱自己,也更好的得到别人的爱。

九型人格读后感

个人观点:如果以为通过做一套测试题便可以了解被测试人的性格类型,以为得分最高的那个号码就是被测试人的性格号码,这种观点是对九型人格测试的错误认识。只有对九型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融合被测试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准确的测试出被测试人的性格类型。

a1、在工作上寻求平衡及和谐,避免冲突;。

2、程序清晰,不能容忍环境中有太多的未知数;。

3、适应能力强,能抗拒突如其来的转变;。

4、对人对事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别人心目中是个好的聆听者;。

5、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会做和事佬;。

6、立场清晰,害怕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7、有时太过注重细节,不能集中精神处理重要事情;。

8、需要同事给予较多的响应和支持;。

9、如果工作性质及环境适合,可以有高效的表现。

b1、是策划高手,也懂得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及资料;。

2、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享受崭新的经验;。

3、生命是一场极有趣的经历;。

4、享受工作,和同事和谐相处,讨厌刻板的工作;。

5、比较乐观,经常看到许多可能性;。

6、懂得辅导、推动别人,讨厌悲观及不分享自己热忱的人;。

7、有创造远见,精于开始新的工作项目,而没有兴趣参与真正的工作;。

8、工作方式并不传统;。

9、工作必须有创意,才能有出色的表现;。

10、不喜欢太多的督促及直接的指示。

c1、坚强、能干;。

2、立场坚定,即使可能引起人际冲突,也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感受;。

3、喜欢直截了当地沟通,讨厌说话拐弯抹角;。

4、就算不是刻意表现,也经常会充当领袖的角色;。

5、每种环境都需要主持人,在必要的时候会主动请缨扮演此角色;。

6、欣赏并愿意追随有真正领导能力的人;。

7、相信直觉,也会凭直觉做决定;。

8、喜欢坐言起行,讨厌只讲不做或满腹经纶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9、对同事相当慷慨,保护性强;。

10、当同事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会仗义执言;。

11、有时对同事要求高;。

12、自我肯定的态度让人觉得霸气或有威吓性;。

13、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但必须要尊重自己。

d1、处处关怀及支持同事;。

2、与大多数人相处得很好,建立正面积极及友善的形象;。

3、遭遇人际冲突或被批评会产生不安的感觉;。

4、矛盾来自既想取悦人,又想按自己的意愿做事;。

5、可以轻易洞悉别人的才干和潜能;。

6、对人付出太多,忙于照顾家人而忽略自身的需要;。

7、对事情的反应有时太过激烈而失去平衡;。

8、不善于做首领,会选择与人合作;。

9、不能够长时间独处,喜欢与人共处;。

10、只要与身边的人合得来,工作情绪自然高涨。

e1、对人对己有很高的要求,倾向于挑剔;。

2、诚信及诚实是做人必备的素养;。

3、不喜欢走捷径或者对工作不认真的人;。

4、别人眼中的自己倾向于批判及过度追求完美;。

5、有责任感、承诺感,事事做的很好;。

6、期望别人有责任感,讨厌不肯承担责任的同事;。

7、注重工作的秩序、规条的清晰,不喜欢程序有突然的转变;。

8、工作完成后才是嬉戏的时间,最大问题是不能放松;。

9、可以接受公正的批判,但通常在别人开口之前已做了自我批判。

f1、重视成功,肯为成功付出最大的努力;。

2、尽力避免失败;。

3、具有强烈的目标感;。

4、喜欢马上投入工作,不耐烦慢动作和“阻碍地球转的人”;。

5、不能明白有些人为何如此谨慎,事事都要细致地策划才付诸行动;。

6、富有自信,欢迎竞争;。

7、是实用主义的信徒,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随时更改游戏规则;。

8、将工作放在家庭前面;。

9、不喜欢花时间轻轻松松,也不喜欢花时间去建立人际关系。

g1、对公司忠心耿耿,希望工作高产高效;。

2、采取行动前,必须先透彻了解事情及制定战略;。

3、精于预测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与不喜欢策划的人共事会有烦躁不安的感觉;。

5、喜欢事事都有大前提,有时会导致拖延;。

6、太精心的策划及了解有时会导致拖延;。

7、必须知道老板怎样评价自己;。

8、不喜欢工作环境中含糊或未知的因素,事事要求清晰;。

9、人事及权力构架必须清晰,规则更加要清楚;。

10、遇到人际冲突最好公开解决,猜度会产生焦虑;。

11、擅长洞悉别人的动机;。

12、赞誉自己或别人最好要有根据。

h1、保持独特很重要;。

2、必须经常触摸内心真正的感受;。

3、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工作,喜欢有意义的工作;。

4、对肤浅的人感到不耐烦;。

5、凡事追求深层的意义;。

6、在生活及工作上找寻方式表达创意;。

7、具有良好的审美眼光,善于美化环境;。

8、能够感同身受;。

9、有时情绪化,对情绪平和的人会造成困扰。

i1、是行业中的专家,善于出谋划策;。

2、喜欢学习及积累知识;。

3、容易掌握概念,却不会运用知识;。

4、注重个人空间及时间,与人相处太久会产生疲惫感;。

5、当有充分的准备时,可成为出色的导师;。

6、是上佳的观察家,是生命的旁观者;。

7、为保存自己的资源,不会贸然参与他人的活动;。

8、可以长时期单独工作,被人认为是为人退缩及不愿意支持别人;。

9、绝对自给自足,能自我推动;。

10、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答案:。

以上9种描述与9个性格号码是一一对应的:

a9号;b7号;c8号;d2号;e1号;f3号;g6号;h4号;。

i5号。

1号改革者,是非分明的性格。最适合在技术部门、质检部门或监督部门工作;。

6号忠诚者,想要的是安全,需要团队的支持。是忠实的员工和好的执行者;。

9号调停者,能够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所以适合从事服务行业,另外,文化传媒和教育行业也是适合从事的行业,搞科研,做某个领域的专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读后感,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格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自我表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 1971)认为,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用朱拉德的话说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兴起使自我表露呈现出全新的形式。

blog不同于日记,后者只是写给自己看,没有交互性,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是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而且,blog中的人际交流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一对一概念,形成一对多的沟通网络,效果更好。

自我表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来说,表露信息越秘密,表露效果越好。

为什么自我表露会促进心理健康?朱拉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直到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开的和透明的时候,我们才能公开地、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进步和变得自我实现。

喜欢写blog的blogger都具备比较高的自我表露倾向,因此根据朱拉德的观点,他们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郑渊洁和keso作个比较,貌似前两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开个玩笑罢了。

作为一名在校老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或活泼外向,或沉稳内敛。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学生们虽然青春无敌,大部分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

学生们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我。

虽然做不到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但了解他们,对症下药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我常常感觉大学的知识不够用,当年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笼统。

这两门学科都有很多分枝。

所以冲着“有助于了解学生”这个目的,我看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

这本书是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学教材的套路。

先是介绍了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然后说到原欲、文化、特质、学习、人本、认知等各方面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介绍各个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论的研究。

从理论的产生,社会背景,到实例分析。

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性格产生的根源和其支撑的理论。

我最细看的是《学习与人格》这一章,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这可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

其中一句话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观点:“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学生,一一对应,他们的四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到底缺了什么?而在书的后面,还有人格测量和行为观察法、人格障碍及其矫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实用的内容。

内容很专业,很有指导意义,就是感觉太笼统了些。

阖上这本书,我由衷地感觉心理学知识真是浩如烟海,一本书只是提纲挈领,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可以去延伸,还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证。

光是“人格教育”这方面就还需要再深入了解下去。

不得不说,《人格心理学》高屋建瓴,让人性行为有所归依,也可让我们做老师的顺藤摸瓜,辩证教育学生。

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

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

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

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

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 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二、关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几点启示

1、生活中的明灯

首先,生活中,我一直在思考人格、人性的问题,迷惑人和人的区别,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人格和人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是同性之间关于人性等区别也很大。

相同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接受,而有的人却觉得不可思议?人本主义假设人的本质是善的,虽然许多人难以接受这一观点,但我认为,人本质上是需要善和爱的,我总认为不管多邪恶的人他还是有善和温柔的一面的,爱和善是永恒的,需要的是挖掘爱和善的'方式和方法。

人本主义强调爱,而爱是很有力量的,而且比那种一昧的批判更有力量,更有成效。

爱是对个人生命很具体的关心和帮助,是一个整体性的关怀,是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在人格的思考中,我认为人文的爱和善很重要。

虽然人格和人性不同,但对爱和善的需要还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换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

今天,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很多,主要有道德的重建、制度的变革和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等。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引入具有爱、真诚、宽容与怜悯的信仰的力量。

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人群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也非常流行。

而我们正在大量地关注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这些也是我们关注人本主义理论健康人格方面的原因和需要。

回顾近百年思想史,我们注意到精神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鲁迅。

鲁迅说,以科技为文明,以富有为文明,或者说以议会制民主为文明,这一切都不够,根本在于立人。

鲁迅认为没有个人内在灵魂的拯救或超越的话,一切都是不够的。

由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经济的发展、政法制度的建设和心灵的重建,是中国现代化的三大根本问题。

所谓心灵的重建,即提供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和由此基础上完成的道德伦理的重建。

而这恰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许多时候我感觉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基本的信任都很困难,面对身边的许多社会现象很是迷惑,比如不能理解朋友间的欺骗和谎言,无法接受一个人的多个面具等,所以感觉自己心灵的成长迫在眉睫。

因此,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我首先必须要培养自己爱、真诚、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良好人格,相信爱,担当善,真实的自我展现美好的生存状态。

2、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工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的传授中把人文美好的东西感染给学生,注重人的培养,责贵在“育人”。

罗杰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

罗杰斯学说的根基是人,并由此引发出自我、现象场、机体智慧、机体评价过程、实现的倾向等重要概念。

罗杰斯认为,人性是由所谓实现倾向所决定的,是可以信赖的。

这个实现倾向即是“??对有机体的履行、实现、维持和增强的趋向”。

有机体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谓机体智慧,能够通过机体评价过程表现出来,从而对自我和经验进行价值判断,在人的活动发展过程中,增进自我,保持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以保证人性向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发展。

在教师工作中,特别需要爱,对一切学生的爱,尊重一切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教育工作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

每个学生既有学生的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某些话题和行为有较强的敏感性,或已经对这些话题和行为脱敏,甚至麻木。

教师都喜欢发展较好的学生,但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控制,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刺激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的对待后进生,才能使他们得到像其他学生一样的发展。

所以,优秀的教师善于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相信他们“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并产生建设性变化的潜能”,并想办法启发他们的这种潜能。

其次,这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

后进生往往因为成绩、行为、思想等原因受到过较多的批评和指责,有较强的逆反防御意识,对批评、指责、说教和其他的硬性改变方式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

所以,对他们来讲,“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只能进行引导。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在学习中,我认为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如果学生有一种学习主动的需要,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教师就能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的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能不能学到东西只能靠你们自己主宰,因为老师只能是帮助和辅助你们,帮你们打开每个人心灵的学习之门。

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交心,关注一切学生,一视同仁,又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践行人本主义思想,所以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也能达到良好的全方位的发展。

以上只是自己肤浅的学习体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相信本人会有更深地体会,学习—生活—思考—成长—再学习,这是一个循环相互的过程,曾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愿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翱翔,继续探讨和思考,以获得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的人生。

九型人格读后感

在朋友那知道了这本书,原本打算自己买的,但是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九型人格这几个字,没想到在图书馆一搜还真的有。刚开始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本并不是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而是一本阐述一种神秘的预言或占卜的书籍。

九型人格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的各种性格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九种,他们分别是一号的.完美者、二号给予者、三号实干者、四号悲情浪漫者、五号观察者、六号怀疑论者、七号享乐主义者、八号保护者和九号调停者。这些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缺点。

在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猜想我是哪种性格呢?在字面上看到这九种性格的名称我情不自禁的就会想我最好是给予者、实干者或者是保护者。因为我觉得那些享乐主义者或者那些完美主义者在名词上听起来就感觉不像是什么好的性格。这就是人的一些天性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可以是最完美的,但是其实只有真正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之后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类型。这里的九种人格类型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只属于这里面的其中一个性格,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里面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性格特征,这里所谓的性格种类指的是每一个人的主导性格。这种性格在这个人的身上表现的是一种主导的类型。

24重人格读后感字

最近两天没怎么上网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读一本书:《24重人格》。在大学里学习的时候,记得学院的副院长就曾经推荐过这本书,不过当时没有精力,就忘记了。现在偶尔的大这本书,一开始看,竟然舍不得放下。

《24重人格》是一部类似于自传的小说,作者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产生了多重人格障碍,不过三十余岁之前,他还是非常正常的,不但非常正常的结婚生子,甚至在事业上也略有小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非常不幸的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可能有些问题。

在意识到这点之后,作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庆幸的是她学了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勉强能够理解),为了治疗他们寻找心理咨询师、搬家、住进医院等等,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战胜了疾病,并且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函授),为心理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感想颇多。

首先是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在中国,人们对心理疾病都存在一些偏见,不仅是普通人,就算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对心理问题患者有些看法。在课堂上,学生对典型案例的态度也仅仅是感兴趣而已。至于对心理问题患者的正确态度:同情、接纳和支持,我觉得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本书中,作者能够被治愈,除了专业的治疗之外,家人的接纳和支持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可以说,这本几年前就完成的小说里,描绘的心理咨询体系是现在的中国只在教科书当中才存在。慈善人士的帮助、患者间的互助团队、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等,甚至是覆盖心理咨询行业的保险业。所有这些,在中国还是梦想。

最后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函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九型人格读后感

第一次了解九行人格是从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上,虽然只有三天两晚的时间,但是它探究人心理的神秘色彩加上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使我深深迷上了九型人格理论,培训过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相关书籍来了解。这本书就叫做《九型人格》。

本书作者海伦・帕尔默(美),是九型人格的一代宗师,钻研九型人格已超过三十年,是九型人格理论的世界权威专家。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浪漫主义者、观察者、怀疑论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

这本书一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综述九种类型人的基本特征。二到十章是系统具体的分析九种类型人的不同特点和自我修养的方法等等。最后一章则主要是教人们如何辨别这九个类型的人。

看完《九型人格》这本书,我更加迷上了九型的理论,似乎对每个人都想实用一下,也为每种人格提出对其有益的做法。首先,我在看到第6个左右时发觉,有益的做法好多都是“注意到……”“意识到……”这种表达,原来注意到自己有哪些问题,就已经很好了。当你注意到自己的问题出现时,就会有意识去改正了。还有个心得就是,要包容一切不同人格的人。别人的不足和缺陷,都是由于他(她)还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我们应该原谅、包容、接受别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其沟通,用不同方法应对不同人格的人,发现别人的潜质和优点。

九型人格最卓越之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它是关于人的性格类型的一门学说,也是一种古老的智能。“九型人格”的英文单词enneagram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指一个有九个点或九条线的图。其中ennea是“九”的意思,gram是“图”的意思。据说,九型人格的发展不是在学院中,而是由一个叫做苏菲的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因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需要跟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需要借助这套学问用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人沟通、相处。正因为这套学问不是从象牙塔中发展出来,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个乞丐与一个富翁,他们可能正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一个囚犯与一位法官,他们也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无论我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都无法定格我们的未来。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去什么地方。

九种类型的人并无好坏之分。或许你喜欢其中的一种类型,但你却并非就是那种类型的人。或者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第一类型的人,但后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是第二类型的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否则会让我们失去许多本已拥有的东西,时间才是最可靠的。

九型人格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心,提升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通常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的看法。只是以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他人的思想。九型人格的教义强调的,是要走出的固有观念,去感受他人的思想。它帮助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九型人格能够常常提醒我: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使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误是现实本身。我相信,这本书里的内容能够帮助许多人认识到的自己的性格类型,更能够帮助大家超越自我。

文档为doc格式。

人格的读后感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阴影是陌生的。

本章中荣格提出了一种无意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无意识视作被压抑和被遗忘的东西的聚集。它是一种能始终不断地产生新的冲的心灵层面,一种毕生心理发展的表述,所以总是有些东西在我们的心灵中是陌生的,是要被接纳的。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诋毁新的东西。给它蒙上阴影,这么做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使我们感到害怕。

那些使我们感到陌生的东西,一方面会吸引着哦我们,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到了不安。我们只有去接近,去分析,去接纳它。

作者提出,陌生也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帮助我们以"超越“的方式去克服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着的,对陌生东西的害怕。我们不能把魅力想象为美好的东西,我们失去旧的自我形象,同时变得更有活力。

陌生的东西更令人害怕还是更吸引人,作者认为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相关联的自我情节和因而相对比较稳定的,也可能被怀疑的同一性。令人害怕的东西,通常给人一种威胁,尤其是对生命具有重要威胁的东西。如果陌生的东西非常令人害怕,它根本就没有吸引力,并且常常与恐惧相伴,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种转变存在着眼中的危险。

阴影是陌生人,我们越是把新的东西,陌生人当作阴影就越会产生害怕。越是对陌生人害怕就越会产生越多的阴影。

作者还认为,我们梦中的陌生东西和陌生人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接受和整合这些陌生。

作者提出,”陌生的是我们自己“。它可能令我们感到害怕,但也为我们展示了希望。我们在发展中永远不会走向一个最终的结局。

发展不会结束的观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可以信赖什么。也许绝大多数人始终能与陌生人交往,而没有感觉生活被打断,也许我们总是能把不习惯的东西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同一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会由于种种变化而丧失我们始终是同一种人的感觉。

因此,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潜藏着的这个陌生人,从而与自己的内在情感相连结,更好的处理自身存在的阴影部分。

九型人格读后感

“九型人格”是关于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的理论,是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十九世纪介绍到西方的,他是一位把东方哲学的精神教义介绍到西方的先锋。此书是“九型人格”一代宗师海伦-珀尔默的著作,内容深入浅出,看了之后获益匪浅,给我两个最大的启发是,要走出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感受他人思想;还有,我们认识自身的性格,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分类到某种性格中,而是为了把它抛开,让深层的意识得到展现,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

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的许多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葛吉夫认识到人类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我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没有什么是清楚和客观的,因为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自己的好恶和偏见。除非我们放弃这种错误,否则我们怎么能看清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呢?除非我们能首先把性格除掉,否则我们怎么能从灵感和直觉中,而不是从我们的智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呢?不过,一旦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开始弱化,我们就会听到一种回家的呼唤,我们找到“真正自己”的希望就被唤醒了。重新找到我们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本来关系,这个过程就像一条回家的路,走这条路需要我们把成熟的性格和对本体的感应能力融合起来。

九型人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但认识人的性格不是为了把人的性格分类。当我们先如性格分类的泥淖时,我们就会对所有人进行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从而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人们也会根据我们的性格类型对待我们,而我们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是真正的自己,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九型人格这个系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要抛开自身,挖掘深层次的自我,去弄清楚那些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性格模式,最终把这些性格模式放到一边,来挖掘我们的潜能,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

九型人格的感知和情绪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改造我们的个性。但它不是真理,不是事实。他只是有关性格的理论。

九型人格是最近在欧美比较火的一个关于分的性格的书。书中对于九种人格的每一种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不过总体感觉书写的比较闷,感觉与生活颇为脱节,然而作为一本本身偏学术的书,这也是有必要的。与一般的星座生肖秣陵两可的语言很不同,书中对于每一种性格都有一种精确的定位,而且分析的较为客观,而我现在也在尝试可能不能把自己周围的人与九型人格的类型对应一起。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对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有多符合,而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有效的反省与改正。

做完这样的反思和对照,我发现九型人格理论真的大大帮助我对自身认识的突破,也让我对完善自己的性格有了个明确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只要心中记住只一点,“九型人格”就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强大工具,来开启通向深层自我的大门。

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和陌生人交谈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一个规律: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人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几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和正常的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也可能验证我们对人性的一些观念,还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生活的信心。

和陌生人交谈,还能体现个人独立性,有助于人格发展。大家都明白,和熟人打交道,说话的方式依附于社会关系,服从说话人的身份,很多时候并非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达。和陌生人说话则不一样,互相之间常常作为独立的个体交往,彼此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双方见到的都只是眼前的这个人,不会特殊关照也不会有什么成见,相对客观、平等,这种完全对等的关系,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许多孩子只有离开父母去学校和社会中独立生活以后才正真长大懂事,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多次下来,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就会得到提高。

九型人格读后感

在朋友那知道了这本书,原本打算自己买的,但是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九型人格这几个字,没想到在图书馆一搜还真的有。刚开始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本并不是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而是一本阐述一种神秘的`预言或占卜的书籍。

九型人格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的各种性格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九种,他们分别是一号的完美者、二号给予者、三号实干者、四号悲情浪漫者、五号观察者、六号怀疑论者、七号享乐主义者、八号保护者和九号调停者。这些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缺点。

在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猜想我是哪种性格呢?在字面上看到这九种性格的名称我情不自禁的就会想我最好是给予者、实干者或者是保护者。因为我觉得那些享乐主义者或者那些完美主义者在名词上听起来就感觉不像是什么好的性格。这就是人的一些天性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可以是最完美的,但是其实只有真正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之后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类型。这里的九种人格类型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只属于这里面的其中一个性格,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里面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性格特征,这里所谓的性格种类指的是每一个人的主导性格。这种性格在这个人的身上表现的是一种主导的类型。

并且这样的性格特征还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处在强大的压力下和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性格又会朝着其他方向发展,这个让处在九宫格图上的三角形位置上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而且作为主导性格的3、6、9号又是其两边性格的主导者。这让九型人格顿时变的复杂了不少。

在读者这本书的时候,每读到一种人格类型,我总是在我的生活中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寻找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有种想要会心的笑,因为我会想到谁谁真的就是这样的,他肯定就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人。认真的阅读和研究九型人格对一个处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你知道这种人的性格类型之后可以根据其特点来与之相处。

但是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可以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我最想知道的是我属于哪种性格类型的人,我这样性格类型的人有怎么样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当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之后才能做到三省吾身。但是当我一章章阅读,看到一种又一种性格类型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发现自己很明显的人格类型,我一直告诉自己说可能在后面呢。到了最后一章我发现还没有找到我自己性格的影子,知识在享乐主义者和保护者还有一点调停者那看到一些片段。

深思了好久,原来其实是我对于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大愿意去直面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是最能够包容自己的人。但是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习惯在外人看来却是另外的一种情况了。所以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却让我对这个答案保持自己的观点。加上这本书也需要时间去研究,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很浅显的表面。但是我忘记了是哪位名人讲的(好像是俞敏洪)现代的知识太多了,假如你对一本书研究的太透彻的话就失去了读很多其他书的机会。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1.好人格是成功的基石。

作者:萨迪·。

2.假如有人出卖生命水,要别人以人格作代价,聪明人决不肯买;因为耻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

作者:康德·。

作者:雨果·。

4.丧失人格的诗人比没有诗才而硬要写诗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作者:卡尔·马克思·。

作者:歌德·。

6.保持人格不仅靠功劳,也要靠忠诚。

作者:李苦禅·。

7.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8.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作者:雪莱·。

9.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作者:(英国)谚语·。

10.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作者:池田大佐·。

作者:巴尔扎克·。

作者:今道友信·。

作者:屠格涅夫·。

14.一个人必须剔除自己身上的'顽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现的权利。

作者:佚名·。

15.自重——人格天平上的砝码,质地越纯,价值越重。

作者:麦尔顿·。

16.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

作者:歌德·。

17.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作者:柏拉图·。

18.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作者:梁启超·。

19.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作者:郑培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也知道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会把它看作挫折而不是灭顶之灾。

九型人格读后感

三月份我读了《九型人格》,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九型人格已早已听闻,在国外,《九型人格》是心理导读课本中最重要、最全面的分析读物,甚至成为了许多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如美国斯坦福商学院)。

通过作者的话简单了解: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不同的人格。

优酷网古总裁曾经在看完《九型人格》后,针对生活、工作,他每每都有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发现,那就是——原来对方完全不同的做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念。

是的,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是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活动。

我理解的《九型人格》类似——人格是从性格和理念的角度分析的,一种能提现人高层思想境界及精神素养的独有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值得每个人去尊敬的。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家庭环境、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后天培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人格。人格没有好与坏,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同时每个人都应尊重所有人的人格。

《九型人格》提供了108个简易测试题,通过这108道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种。当然,这些只是抽样测试题,不完全准确,真正了解自己人格的并非这些测试题,而是自己。我觉得,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正确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我看完这本书,和我当初做的测试题一样,我感觉我属于第二种人——给予者。

书中从主要特征、主要情绪、高层思想、高层德行、情爱关系、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方方面面对给予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感觉都分析得很好,使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我感觉九型人格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最卓越之就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

同时,九型人格能帮助我们洞察忍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在企业管理中,《九型人格》是一把了解和沟通的利器,管理者或用人部门通过对各人人格的了解,通过沟通,帮助员工分析和整理职业规划。把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这是我看完《九型人格》的一些小感触,写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积极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完善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由于人格差异,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或者说,人格给个体的行为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人格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其中性格为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一般较小的特征,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它不能决定人格特征的内容,只能使人的人格带上一定的色彩。

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不但可以预测个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反应,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例如,近代研究表明,a型行为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被认为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精神病学临床上,病人的人格不仅决定了他患病后的行为,而且为某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准备了基础。例如,强迫病人常有某种焦虑、刻板、固执、自信不足的精神衰弱人格,癔症病人常有情感不稳、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的表演性格。有时,人格所表现的独特行为方式可能和精神疾病混淆起来,导致论断错误。

有些人的人格较为脆弱,在应激性事件作用下,易于发生神经症性障碍。对于细小的事情总是忧虑的人,在困难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焦虑障碍,而相同的情境对其他人却没有这种影响。如果人格更为脆弱,那么,异常行为可能在没有应激性事件的情况下出现。有时,这种异常行为表现非常明显,以致难以判断这些行为是由于人格还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致。

人格和疾病在概念上的区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但这种区分并不都容易。核心在于能否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如果一个人以前行为正常,以后产生了异常行为,他被认为有病。如果他的行为以往和现在一样反常,他被认为可能有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这种区分在行为改变急速显著时容易做到,如急性躁狂症。但在行为改变缓慢不显著时,这种区分就有困难,例如,某些精神分裂症。

由于人们的人格特征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就产生了人格类型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孤僻好静,自负清高、不苟言笑、不善交友、不爱劳动、不肯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冷淡、胆小怕羞、生性多疑、多思多虑、怕负责任、有时想入非非、脱离现实,是“内倾”人格的典型特征。而“外倾”的人格特征则与此相反。kretschmer曾将病人的人格、体型与所患的精神病联系起来研究,提出了所谓“分裂症型”和“情感性循环型”两种。实际上“分裂症型”类似jung的“内倾型”,“情感性循环型”类似“外倾型”。他认为内倾人格患病多为精神分裂症,而外倾人格多为躁狂抑郁症。

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婴儿前期(0d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希望,信任。

婴儿后期(2d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意志,毅力。

幼儿期(4d7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目标,主动。

童年期(7d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力,自信。

青少年期(12d18岁):

成年早期(18d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爱,被爱。

成年中期(25d5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关心,发展。

成年后期(50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