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 数学课堂上四年级(通用10篇)

时间:2023-10-15 01:27:16 作者:笔尘 节日庆典 最新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 数学课堂上四年级(通用10篇)

开场白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讲述个人经历或提出社会现象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听众思考。我们怎样才能通过开场白让听众产生共鸣?一个懒惰的兔子为了多睡一会儿,结果迟到了,错过了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一

黑龙江省讷河市通南镇中心小学李海霞

我讲了一节有关《认识人民币》的观摩课,对于本节课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梯度的安排了情景导入、自主构建、应用拓展、评价体验,四个环节。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知识要加强社会联系,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把“身边的数学。”

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力争体现趣味性、自主性、挑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趣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因此,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建不同形式的学习情景。在新课伊始,我注意遵循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我到小镇录了农贸市场几个顾客买东西的镜头,并把她制成课件,创设出购物情景,在通过买东西要用到钱,听课的客人来到讷河买票,住宿要用钱等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培养自主性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和发现和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建构的。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学生的思考。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先观察手中的人民币,有规律地进行分类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力争做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样教学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既鼓励了学生独立尝试,有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富有挑战性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白兔欢欢开了一家蔬菜店,店里的萝卜每个8角钱,有一天乐乐来店里,它准备买一个萝卜,可不知道怎样付这8角钱?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吗?小组讨论,派代表扮乐乐买萝卜,还有与客人互动等问题都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并有现实意义。这些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突出实践性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自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数学知识的运用,我是让学生通过购物活动来完成的。其中的部分“商品”是我们班学生自己做的,像口袋、风车等。春天有风,学生用树枝自制的风车,玩起来很开心,为本课增添许多情趣。购物活动时,售货员由三名学生来饰演,学生买东西时出现了钱不够、找不开的情况,在求助其他学生过程中,除增强了合作与交流意识外,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和客人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收集了一些旧版人民币让学生欣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视野。

凸显创新性

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观察人民币时你发现了什么等。”。都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探究出人民币的很多特点,如:人民币有国徽水、印盲、文、长城人、头像等。在分类过程中,学生想出了按数字、按头像按、纸币的大小分等。我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都给予肯定。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经历的教学情景,对自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例如,‘观察人民币正面,背面,你发现了什么,‘把钱有规律地分一分类。学生竟然想出了那么多点子,如发现人民币有盲文,水印,长城等,按颜色,纸币大小,头像来给人民币分类等。学生潜在的闪光点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比我想象的更好。

如果在教学结束时,课件中在加几幅世界各国的货币画面让学生欣赏,我想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会更好。这一点我没有做到,比较遗憾。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二

作者:富源县大河镇脑上小学杨波

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始终注重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研究,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呈现、彰显数学内容自身的数学味。下面举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交换律”一课的教学实践。如果单纯地由具体现实情境引出3+6=6+3,并引发学生形成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试图验证猜想,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虽然这个教学过程轮廓清晰,思路泾渭分明,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基本在数学范畴内展开,但不能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我们要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即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显然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应该注重数学内容、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的实质等更里层问题的探讨。从而,在试图对本课进行重新梳理时,下述问题自然就成了我关注的兴奋点:“由仅有的一个例子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是否适宜?”“什么是数学上的不完全归纳法?”“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试图用不完全归纳法获得结论,举出多少个例子比较合适?”“例子越多越好吗?”“怎样的例子是好的例子,怎样的例子是不好的例子?”“举例验证猜想时,我们要不要关注反例?反例对猜想意味着什么?”进而,“举例的过程仅仅是一个模仿与复制的过程,还是一个主动思考并进行试探与甄别的过程?”“经由不完全归纳法所给出的能不能算作结论?如果不算,小学课堂该不该引入必要的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好的数学味一定还伴随着必要的儿童视角和立场!

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实践。一节经典的老课,教学线索与理路也基本定型。但在试图对数学内涵进行深入梳理时,不经意间却被几个小问题所梗住: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形式化表达,可这里的单位“1”究竟是什么?数学上,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叫做单位“1”,而不是别的什么名称,比如整体“1”或是对象“1”?称其单位“1”究竟只是一种纯粹的数学规定,还是另有其数学的合理性?进而,与百分数不同的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用数学上的专业术语来讲,分数既有其无量纲性,同时还具有量纲性。事实上,理解到这一点,对于未来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实质,以及对分数直接进行大小比较(不提供直观图的情况下)、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理解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反观各版本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所选择的素材与呈现的情境,仍局限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单一的维度,即分数的无量纲性上,分数始终只是在“把整体看作1时,其中的一部分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征”的情境下得以呈现的,而其所理应具备的有量纲性的一面,却未能在具体的教学编排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事实上,由无量纲性向着有量纲性的跨越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默认这种跨越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实际上缺乏理论的支撑,在实践层面也不具备说服力。此外,教材在编排分数意义这一内容时,似乎对如何更好地沟通分数、1及整数之间的关系也缺乏必要的关注,从而,“分数的意义”一课在许多时候还只停留在就分数论分数的层面,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有关数的整体认知图景,还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

由此,笔者执教这一内容时,由对单位“1”的探讨引入:先引导学生认识“1”这个数的包容性,即所谓“1个梨可以看做1,3个梨也能看做1,6个、12个梨同样能看做1”。然后经由讨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到,一旦在某一语境下,我们将3个梨看做了“1”,那么,6个或12个梨通常就不再看做“1”,而应该看做“2”或“4”了。理由很简单,3个梨既已看做“1”,6个梨中包含2个这样的“1”,当然就是“2”,12个梨亦然。事实上,在上述情境及过程中,我们已然发现,3个梨所构成的“1”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计数或计量的单位,此时,称其为单位“1”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实践。作为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一种统计量,平均数与众数及中位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无疑,如何将平均数置于统计的角度来审视,并努力开掘出其应有的统计意义与价值,当是这节课首要关注的问题。教材多采取“比较”的情境,由于“两组人数不均的小组开展相应比赛,比总数不公平,所以应比平均每人的个数”,由此引入平均数。但在备课过程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首先,作为一个重要的统计学概念,平均数是否首先或主要地源自于比较的现实需求?其次,“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和“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之间是否可以直接画上等号?再者,平均数既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其诞生理应处于一个统计的活动背景之中,这是比较合理的一种预期。为此,设计教学时,我微调了教材中的情境结构,通过呈现如下的活动序列,将平均数重新置于统计背景下,并力图还原其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的角色与身份,再现平均数的本来面目。

老师和小明、小红、小强进行一分钟投篮赛,以每分钟进球多少论胜负。

小强第三个出场,3分钟各投中3个、7个和2个。此时,又该用哪个数表示他一分钟的水平?为什么?至此,在“移多补少”的直观操作和“先合并再均分”的抽象算法的基础上,揭示平均数,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对于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意义。

老师最后出场,一开始便提出“水平不行,想投4次”的打算,如果是你,你会同意老师的请求吗?在征得同意后,老师前3分钟的成绩分别是4个、6个、5个,你觉得最后老师会赢得这场比赛吗?为什么?出示第四次成绩(1个)后,学生再度讨论:老师赢了没有?为什么输了?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或者9个,结果会怎样?等等。至此,概念建立告一段落。

同样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内涵开掘后,本课选择了以儿童能够悦纳的一种姿态介入--游戏、讨论、对话、思辨。尽管教师于其中也有竭力想传达和渗透的教学意图和数学内涵,但避开了抽象的说教和示范,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更具亲和力、更富情境化的思维场域,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去获得相关体验、领悟相关意图、获得某种建构。具有良好数学内涵的课堂,一定是深入浅出的,它能够将教师领悟到的深刻的数学理解以一种平和的、学生可以理解并悦纳的姿态介入课堂活动,并努力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

作者简介:杨波,女,汉族,出生于1982年3月,中共党员,云南省富源县竹园镇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文化,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富源县大河镇脑上小学任教,教学科目为五年级数学。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三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让我难忘的数学课。

上课铃声响起,数学老师阔步走进教室。当老师宣布我们这节课复习的内容《万以内的减法》时,几个“小淘气”竟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得意地炫耀自己早已胸有成竹。曹老师却好像并没有听到似的,仍微笑着板书课题。

忽然,老师一个转身,黑板上竟多出了几个二年级学过的减法,像‘97-79=’、‘82-28=’等。几个“小淘气”更是争先恐后的说结果。这时,老师却说:“你们也给我出几个这种类型的,我们比比看谁算得快还准。”结果,几个“淘气包”傻眼了。老师做了12道,我们却仅完成4道。“天!……”,几个“小淘气”挠着头露出一副不服而又惊奇的表情。

只见,曹老师语重心长的说:“看似简单的问题里有时也会有着很‘美’的奥妙呀,不踏实浮躁的人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随着曹老师的讲解完毕,几个小淘气个个都露出敬佩而又新奇的神色。“啊,原来是这样呀!像‘97-79=’、‘82-28=’这样的前面和后面的数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的减法,居然可以这样计算呢!用十位上的数字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得数乘以9就得到了这个减法的结果,即97-79=(9-7)×9=2×9=18。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几个“小淘气”大声喊道。

接下来,几个“小淘气”的‘小鬼脸’悄然而退,整节课大家和老师都配合得很默契。直到铃声响起我们都仍陶醉其中,似乎都不想离开教室。

这堂课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任何看来简单的问题都不容忽视,有时里边真的就有着很深的道理。

河南省内乡县瓦亭镇袁营中心小学三年级:曹喜果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四

我们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平时讲课一般都很死板,我都能将他的上课程序倒背如流。可那一节数学课,老师不知发什么神经,竟然讲得津津有味。

“徐老师来了。”不知哪一位同学喊道。大家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原来混乱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能听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大家心里明白,如果惹怒了徐老师,那可没有好果子吃。徐老师走进了班,上了讲台,一脸喜气,看看大家说:“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啊,我们有些好奇,平时老师上课可都是开门见山呀,从不猜什么谜语,今儿这是咋了?变了一个人似得。

老师今儿的心情咋这么好,我们知道,老师要是哪天心情不好,回答不出来老师问的问题,就得上台领板子,口气是这样:“来,你上来。”那“啪”的一声虽然不咋响亮,可我们每个人都胆战心惊。

我刚回过神来,老师从袋里拿出一些图片,挂在黑板上,用手指了指这些图片问:“同学们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都是圆形。”

我立即想起了昨天老师在微信上说话,或许说的就是今天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法。

老师再问:“看清楚了,都是圆形的吗?”

我们瞪大眼睛,认真看了看,都是圆形,一样样的。

老师:“没啥差别吗?真的看不出来吗?郭业虎,你说说。”

我的神经马上绷紧,站起来说:“好,好,好像大小不一样。”

天呐,我有些汗涔涔,要是答错,那可大祸临头了。

老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大小就是不一样。”

哇塞,我终于闯过了一关。

我正要坐下,老师接着问:“你说大小不一样,用什么能表示得更准确。”

老师还是笑笑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郭业虎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很认真,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请坐下。”

我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在肚里了。天呐,我还受到表扬了,我对徐老师的看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老师和蔼的一面,让我兴奋,让我激动。

下课后,大家对今儿的这节课都很满意,老师也说道:“这堂课是我们六(2)班最有意义的一堂课,大家觉得呢?”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有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不能每节课都这样?”老师说:“只要大家能学好的话,那我以后每次都这样。”

老师走出了班门,平时,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老师的离开。可是,今天我们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一堂课,一节与众不同的课。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五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着课,我听着听着,不经意间发现地上有一团东西,那绚丽的色彩吸引了我。于是,我就把目光转移到那地上。

我努力睁大自己的小眼睛,仔细一看,嘿,原来是一块彩色橡皮,这橡皮是我从未见过的,真是漂亮啊!心花怒放的同时,我忍不住戳了下同桌:“喂,桌子下面的橡皮是你的吗?”

原本专心听讲的同桌立刻把头凑过来:“在哪儿呢?”

我嬉皮笑脸地别过头:“我不在跟你说话啊!”

没想到,话音刚落,同桌就伸手打了下我的头,这下还了得,我脱口而出:“老师,同桌打我的头!”

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安静的教室,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我,此时此刻我才感觉到自己做得不对,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这时数学老师轻轻地走过来,摸摸我的头对我说:“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什么事下课后我们交流吧!”

我点了点头。哎!这节数学课我真的做错了,我想今后,我会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不再做这样的傻事了。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六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七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3/7+7/11)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篇十

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小学四年级50字作文篇吧!

20小学四年级50字作文篇

“铃铃铃……”上课了,我和同学们连忙跑进教室,

小学50字作文篇数学课堂上的趣事

小学生作文大全

数学老师来了,他轻轻地走向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160+345=”。

这时,一项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孔令政想也没想,立马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地喊:“俺……俺……”,他嘴里就像含着个核桃一样,我和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看见了,拿起教杆走到孔令政面前,准备吓唬他一把。孔令政见老师这架势,连忙抱起头,脸上一副十分害怕的样子,嘴里不停地说着“奥……奥……”。他使劲地向同桌陈晓梦那边躲,差一点就爬陈晓梦身上了。老师笑了笑,就回到了讲台上,叫了另外一名同学回答。孔令政看见老师没有叫他,马上撅起了嘴,还念叨着“不行……不行……”。我和同学们又笑成了一片。

下课了,在去厕所的路上我心想,要是每一节课都有这样搞笑的一幕该多好呀!

由精品学习网独家提供年小学四年级50字作文篇,祝您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