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4 12:41:31 作者:书香墨 活动总结 2023年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一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首先,你愿意这样,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独特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说话,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对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

在给父母讲座时,我会放一张图片:夫妻两个在吵架,孩子在旁边无助彷徨的坐着。

我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希望孩子回忆父母的画面是亲密的、恩爱的?还是冷漠的、对立的?”

所有家长都回答是前者,但实际上却表现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权威,因为所有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因为这种爱而无条件的相信父母。

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为人处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这是因为孩子爱父母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响,吸收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和观念。

但却有一种现象,孩子和父母的行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爱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却出奇的脾气好,对谁都好,甚至好到让人受不了。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明白了,这种好只是一种畸形的好。因为他们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到他们正向的榜样,他们只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别人的需求,把自己认为的爱当成是正确的爱。所以,他们会用自认为的爱去对待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这种爱的动机实际是“恨”。

作者把这种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虐待别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结婚之后跟她相处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给我的感觉是又可恨又可怜。

她就有很强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摆设不舒服了,她立刻就会召唤我公公来搬动这些东西,公公动作慢些她就会开骂;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把油盐酱醋都是锁起来的,如果做饭的时候缺了什么,我必须得张嘴跟她要,类似的让人感觉有些变态的做法还有很多。

而她同时又经受着“被虐待”的经历。比如,她会说很难听的话刺激她的儿女,或者在儿女跟前互相拆台,所以儿女们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个比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儿、外甥,都比较喜欢跟我聊天儿,导致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回来以后,不进婆婆的家门,反而先去了我那个家。这让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经无数次的抱怨过孩子们对她不亲。

婆婆16岁就嫁给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们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经常吵架。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没有得到优质的爱,自然就不知道怎样爱别人。现在我就能明白,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她没有得到想要的爱的仇恨,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仇恨成为了她的潜意识,所以她就会虐待最亲的人同时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爱人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的婚姻都不幸福。他们也都不会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也各自在为父母的不会爱而买单。

实际上,我走出来学习,就是因为处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无望的地步。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走出来,我的家现在一定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但是,错误的爱带给孩子是终身的伤害,甚至这种伤害会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生活了将近20年,活生生的缺爱导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畸形的爱的受害者。所以自从从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使命:

让来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学会爱,学会真正的爱。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怎样“爱”,孩子也会传承他们的“爱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此刻,这本书读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定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条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条寻求真爱的路。

就像作者说的,爱是无法定义的。所以,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在寻求真爱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三

正如书本开篇所言:人生苦海无边。斯科特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因为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我们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其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第一是不愿去面对,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决,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给你非常好的指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实践这个原则,需要勇敢面对,敢于面对自己的痛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千万别想是因为别人怎么样所以才导致自己的问题。

在还未读完时,我就留了些时间让自己平复心情,接受心灵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发现和治疗是需要缓冲的,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留给自己缓冲的空间让自己平复并正视这些心理问题,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读,你会有心灵上巨大的突破与震撼。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时,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虽然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

接下来首先要推迟满足感,就是通过推迟满足感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并养成习惯。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不要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我们越了解事实越能进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战,更容易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心理问题就会处理的得心应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则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弹性,该放弃某些东西时及时放弃,保持平衡,不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面对恐惧也要充满勇气,坦然面对,克服畏缩心理。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我们只有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能让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由我自行负责,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权处理优先次序。当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时,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断变化,冰山来了,冰山继而消退;文化出现,文化随即消失;技术有限,技术又似乎无限……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实、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这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审视自己的问题,尊重事实,不逃避,直面问题所在,积极利用自律的原则进行心理问题的调整,最终让我们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成熟的人,应该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且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五

少有人走的路,摘抄和一些看法!

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但有些时候却又慢下脚步变得懒惰,面对困难,我也经常自我麻痹,想把他抛在脑后,但其实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反而会成为我日后的烦恼,带来更大的痛苦。

我们的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它使我们沮丧,懊恼,有的人选择承受和去面对问题所带来的痛苦,迎难而上把问题解决,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在我们思考该怎么去解决和在解决的过程中又有更多的烦恼,可谓是困难重重,作者认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他给予自律的一个定义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地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其四个原则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延迟满足感就是先苦后甜,坦然面对问题带来的痛苦,解决了问题后就能拥有更加多的快乐。这条建议很简单,但其实做起来挺困难,我们都喜欢先做自己开心的事,因为要去解决面前的那一堆难题,意味着承担痛苦,而逃避痛苦,又是人的一个天性,因此就形成拖延症,希望书中的一些建议你我不只停留在认可的层面,更要知行合一。

2、直面问题会给人带来痛苦,如果你忽视问题的存在,它是不会自行消失的,甚至阻碍前行的步伐,唯有正视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放弃暂时的安逸去体验加大的痛苦,才是对待问题最好的方式。

3、我们的一生都在绘制属于自己的地图,努力程度越高,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一成不变,或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甚至指责,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观察世界的角度,使地图的内容更准确,不断修订地图。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有的人故步自封,逃避挑战,这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4、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暂时放弃自我:“兼容并包”,是“保持平衡”这一原则的一个子类型。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作者第二部分讲的是爱,这对于我来说,冲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所以收获还是蛮大的。

第一部分所讲的自律能让我们直面痛苦,解决问题,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不断成长,这样做,我们会承受这些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爱,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一直以来我好像从未认真思考过爱是什么,可能见识有限,也不能说清爱是什么,都是在生活中去感受爱。其实,爱多神秘啊。

作者认为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满意的定义。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限制,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这一定义,于我而言,还是挺新鲜的。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潜意识在第三部分有所提及。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需要付出努力。爱是一种意愿,行动。

之后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爱是什么,让我觉得爱既复杂又神秘,有好些我承认还不太能感受得到,基于作者的观念和道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和体会,可能会更有感受和觉悟吧,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也会有自己新的认识和看法,毕竟,它确实很复杂。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六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1、”轻视异性”

能够“轻视”异性,不把异性当回事,这是成熟的标志,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它是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那里说“轻视异性”,不是指性别歧视,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当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当回事。肤浅的人可能会有肤浅的疑问:不把异性当回事,这,这能行吗,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其实,那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感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少男少女天真单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而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一天你会明白男人但是如此,女人也但是如此。我们能够对异性怀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秘。这神秘感好奇感将导致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痛不欲生,为之幸福,为之痛苦。也许恋爱中的人们不能持续应有的清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常常见到人们在异性面前的种种失态。不把异性当回事,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伤害,以及能够表现得自然和从容。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应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

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但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把傲慢当作成熟,把固执当作个性,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你们如何能够不改变?事物在变化,时局在变化,真理也在变化,这就要你们不断在改变自己原先的认识,否定自己曾坚持的东西。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义,使“敌人”的观念在人们心里得到强化。实际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片落叶不经过全树的允许,是掉落不下来的。同样,一个人所以沦为了罪犯,并不仅仅仅是个人之过,整个社会都是有职责的。况且,在大多数状况下,所以敌人、罪犯都但是是权势强加的人为的定性,而并不是根据正义的标准。

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4、重视简单

从思考潜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明白、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哲学家能够透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理论学术的建立,是在简单、原始概念之上的;思想的产生和深入,也是来源于人们对朴素世界、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恩格斯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好,他说哲学的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我们能够作这样的理解,哲学(深刻的思维)就是来自对于简单事物和朴素世界的思考。如果真正懂得了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复杂。

因此,你若想寻找真理,就不要轻视那些你所轻视的简单的事物,就要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习见的事件中领会和获得并不寻常的道理。

我明白很多人看了之后,却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大家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还推荐大家看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经典之作,必读之书。

它的中文版序:

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我们的一生只是追求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必须会明白你的手下有几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职责;你是父母,必须明白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躲躲闪闪;你是公务员,你必须会明白,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用心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必须有勇气应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地应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七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初读无趣却耐人寻味的书。内容上毫无铺垫一针见血,语言上简单明了,但逻辑缜密层层深入,读起来更像教辅书。

开篇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这真是一个我不喜欢的论调,潜意识里我喜欢阳光的、充满爱的、积极乐观的语言。随即作者讲:“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正视人生的苦难。……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提到自律蹦进我脑子里的词是:苦行僧般的修行。也许正因为这种频繁的碰撞,让我饶有兴趣地继续较真儿。作者讲“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这四条的解析是我反复读每次都会非常受益的部分。1、推迟满足感,绝不仅仅是先苦后甜式的自我要求,还有如何看待问题,首先问题永远存在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不能幻想问题会很快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问题自行消失。推迟满足感就是要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2、承担责任,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阻止心智成熟。唯一的办法是:承担!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躲开这种痛苦。我特别喜欢作者举的自己加班的例子,没有所谓的不得不,一切行为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3、忠于事实,“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道理很简单,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能持续到绘制地图、修正地图、丰富地图。尤其是当修订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恐惧的时候。绘制地图的关键是保持学习和反省。4、保持平衡,这部分是我在感情上最易接受的部分。“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的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他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放弃会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平衡被我视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貌似和“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要我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微信表情,“自律”应该是[奋斗]第二部分“爱”则是[坏笑]。第二部分用了很多笔墨在说坠入情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并不是真爱而是一种幻觉,呵呵。我喜欢这论调,像一位智者用最简洁的话传递真相而不管对面那些在荷尔蒙作用下的人怎么想。当然我喜欢这章更重要是因为它为我解惑。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不能活的更肆意?更自我?更任性?难道只有有钱才能任性吗?为什么要自律?作者以一贯的简洁告诉我: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因为爱自己,所以觉得自己有价值;因为自己有价值,所以珍视自己的一切;因为珍视自己,所以会珍惜时间、会千方百计丰富自己、会想方设法充盈人生。那么,就必须自律,必须有目标、有行动、常反思。爱,不是意愿,是行动。自律当然更不能停留在想象,应该落实到点滴实际。追求人生的多姿多彩当然没错,但只有自律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是很落地的一章,“我们都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变更符合我们的惰性。我们更容易保持现状维系旧地图。……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可能因为宗教的原因,第四部分《恩典》并不是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章节。但其中“熵与原罪”部分却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直言,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我们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但只要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懒惰之处。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无关,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无关,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恐惧感。……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想起之前章节里我喜欢的一段话:“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意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成熟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八

看这种最大的感受是它纠正了我狭隘的认知,说的大一点,看完我觉得会重新修正自己的.三观。尤其对爱的认知,书中告诉我们哪些是真正的爱,哪些是错觉。好的爱情应该看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书中最先开始讲的是自律,要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这句话。在书的最后部分讲的是恩典,可能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这部分我读起来觉得比较乱,没有理清头绪,但最后的主题是落脚在怎样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自我,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这跟书的最开始讲的自律相呼应。最根本的是要克服懒惰。

读完这本书,本身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智多一些成熟,但要做到书中所写的那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践行。希望自己可以走在这心智成熟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九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一直以来想读的一本书,今年给孩子在卓越网买书的时候,买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讨论关于人的心智与心灵成长的书,书大约写作于70年代,他和现在流行的一些励志类书籍和他一脉相承,想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潜意识的力量等。都和他有相同之处。

这本书主要论点,一是人的心智成熟需要自律,自律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二是自律背后的基本动力是爱,爱的实质不是单纯一种情感,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断成长的意志;三是个人的信仰的力量,(这里作者将世界观定义为个人的宗教);潜意识的力量,带来好运,通过承担责任、诚恳和坦率,使潜意识和意识统一起来,你就可以做一切事情。

另外作者将精神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典型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典型者如稍为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还有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他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总体来讲,这本书是一本励志的书,以自己的心理医疗经验为基础解决人生的困扰,分析人心理疾病存在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治疗方法,就是自律、爱、尊重你的潜意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人生基本处于开放和未完成的阶段,致死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