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03:18:39 作者:雁落霞 心得体会 2023年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而艺术学院则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艺术学院期间,学生将接受一系列的课程,这些课程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将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验,分享我对艺术学院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学院的核心课程是专业课程,例如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和文化背景。我认为,这些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我们的未来创作和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人文科学的重要性

除了专业课程外,艺术学院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文科学课程,例如艺术史、哲学、文学等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对艺术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有能力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艺术作品。我认为,在学习这些人文科学课程后,我的艺术观念和创意变得更加丰富。

第四段: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实践课程,例如展览策划和艺术管理等等。这些课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艺术行业实践的经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网络。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了解艺术行业的工作机制,了解如何运作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五段:总结

在我的艺术学院生涯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我的课程经历给了我更深入、更广泛的艺术观念,并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尽力去学习每一个课程,因为每个课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在艺术学院取得的经验和技能,对我的未来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二

为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备”有所依,“教”有所依。5月7日在李英副校长的指导和郭鹏程主任的组织下,音乐组开展了以“精准备课研课标注重落实促高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解读活动。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核心、本质、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李文玲校长提出“心阳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润心成长,使新课程标准落到教学中去。

首先孙璐老师对新旧课标低年级段部分进行解读,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的目标是:1。“趣味唱游”;
2。“聆听音乐”;
3。“情境表演”;
4。“发现身边的音乐”。从这一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旧课标说的比较笼统,而新课标说的非常具体。新课标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对老师的指导性要求更强。

毛尚老师从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细化了新版中6个学习任务:1、欣赏与评论;
2、独唱与合作表演;
3、独奏与合作演奏;
4、创编与展示;
5、小型歌舞剧表演;
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课标中的六个学习任务还分别配备了完善的学业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孙璐老师和毛尚老师对新课标的对比解读,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认真研读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有三点感悟分享如下:

一、从美术到艺术

我觉得此次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美术”单科课程标准变成了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课程标准。

我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迁移性的构建趋势。对全体师生都提出了要求,首先要求学生需要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有学科融合意识,注重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知识迁移与运用和引导学生开展问题驱动式项目学习,从而达到美育目的。

二、从四美理念到家国情怀

2022版课程标准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这就提醒了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艺术教育不单单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要以“美”感化学生的思想,以“美”滋润学生的心田,以“美”筑国家未来之根本。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情怀的、爱国、爱民的中国人。

三、从分段衔接到优化评价

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艺术课程设置要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新课标还要求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并按照5个学科各学段具体要求,分别设定具有可测性、可评性的学业质量标准,并且不设水平等级,只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

无论是遵循学生艺术学习规律,重视阶段性、连续性发展,还是落实学业评价,都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艺术学习的发展关注,掌握1、2项艺术特长的落实,评价的合理与公平。这也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要求,需要关注学生整体、持续发展,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操性训练,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等。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奋斗在一线教育阵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愿作学生艺术的领路人,心灵的交流者,成长路上的同路人。

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四

艺术学院课程标准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标准,旨在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自我进入艺术学院以来,我对这些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整个学期中积极参与了相关课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标准的体会和理解。

第二段:理论背景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意识到艺术学院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标尺来了解课程目标和预期成果。标准制定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关键领域,如创作,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拥有必要的实用技能和知识。通过规定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标准化教育可以优化学术体验,提高教育质量,并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三段:学习经历

在我获得的课程中,这些标准为我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师指导,我了解了如何以固定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来合理分配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还学会了一些实用技能,如图案设计和时装制作等。这些技能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我的技能和能力。

第四段:备注

然而,艺术学院课程标准可能对学生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如果标准过于具体和约束,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课程标准应该是灵活和开放的,鼓励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第五段:总结

总之,艺术学院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术体验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了解这些标准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术目标和预期结果,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梦想。这些标准同时也需要注意他们约束的程度,不要限制学生充分的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

新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五

有幸和全国的美术老师一起通过网络,聆听了一堂专家学者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老师们着眼艺术核心素养,从如何理解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到教师、学生观念的大变局、新融合,再到学科内、跨学科、超越学科的学习掌握。《艺术课程标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课程所共用,带来了和以往很不同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跟上“变化”,积极理解适应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势在必行,边读边写,写下一点点自己的初步感受。

一,整合、实践:《艺术课程标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课程所共用,表述方式上整合起来作为艺术学科,目标上丰富了艺术内涵。美术聚焦在“核心素养”上,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学科实践,守住学科本源,紧扣艺术体验为核心,挖掘学科的深度。

二,融合、拓宽:增强与其他艺术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社会、自然生活等的关联,增强艺术学科的宽度。

三,项目、任务:带着任务问题的学习,用驱动性问题指向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度理解。突出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多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出发,创设情境、设计内容、规划活动、完成任务。

四,活动、情境:核心素养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培养,师生互动,让孩子们动起来、合作起来、学习起来。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符合孩子生活经验、学习任务,发掘和孩子的生活、兴趣相关联的内容来创设情境,愉悦学习。

五,创意、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的创意,启发孩子的想象,选择自己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知。

六,文化:课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传承各种不同的文化;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理解和包容中构建文化共同体。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要求明显增加了难度。因此,增强自身专业功底,加强自身的综合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是我当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