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10-06 16:09:07 作者:翰墨 毕业论文 最新论语读后感(精选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读后感篇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篇二

20xx年的那个春雾弥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们一大帮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中旁的学宫。瞻仰了孔子像,进入历史和文学的殿堂,心里总不觉涌起肃穆、庄严、宁祥的尊敬之感。于是回来,在学子的安眠声中,在寂寂的灯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论语》,才发觉曾经的读书,只是泛泛的涉猎,不曾走进文字的深处。

不想十年之后,回到最初,却又不再是当初。只因志向再大,也离不了家,离不了国,离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从哪日开始,或许是在又一次与父亲的执拗当中,恨恨转身的那刻,瞥见他苍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许在与母亲千里通话的电话线中无意中感知了母亲的小儿女心态?渐渐的,开始去理解,然后稍稍的宽容起来。有什么,比在父母家人身边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细问自己,究竟喜爱什么呢?以自己无争的个性,何必跻身于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还是宁静以致远的好,手执教鞭,能够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领学生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能从中捡起一粒沧海遗珠就是无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问我之志,我也会向孔子那样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时,能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读读老人这本书;与朋友维持着淡淡之交,不过近也不过远,守候在我们曾共同求学的地方,他们若归来,则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们的海阔天空,绚烂辉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亩方塘,也会培育出我的桃李芬芳。我的学生们,聪明而可爱,或许也执拗而莽撞,但他们确实鲜活而有无穷力量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塑造性。我能够站在这三尺讲台,不妄作,君子坦荡荡的做一名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书籍的阅读指南,不亦说乎?我也正在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了,不白来人世间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汲汲功名中度过;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过……不同的人生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过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长了六年的母校,由学子向教学者的转变而已。沉静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选择了一条安之,信之,怀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读《论语》,需要用一生去读,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之后,仍应该拿出来,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品,静静的读,然后闭上眼睛,静静追忆往昔,能够无悔,能够无愧,便让一切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在对待家人能够安抚,能够不记得失付出,能够共患难,同在一起,快乐无悲伤;与工作伙伴和朋友,能够互相信任,支持辅助,合作无间,共同收获,一起成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广泛阅读,刻苦钻研,与学生教学相长。这便是一条看似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阶段读读《论语》都是不同的感悟与成长。少时读《论语》,只知苦吟背诵,不知其深意;现时读《论语》,会默默思考,反复咀嚼,或许仍然肤浅,但能有自己的体会;老时呢,还读《论语》,不知又是否能够淡淡付之一笑呢?有点期待。

时间永是流逝,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能读懂《论语》的时代,会是更仁德有礼的时代,会显得稍微恭俭的时代。那样,朴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愿在我不断老去的人生,若能怀慈悲之心,抚恤,体贴,宽厚,渐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我心安之,信之,怀之,并足之。

论语读后感篇三

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己的心灵。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学习。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己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己动过脑筋自己思考。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之中。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我和一个相处得不错的朋友闹起了矛盾,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因为不想再争执下去,我主动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却还是愤愤不平,不能释怀。也许她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之间又进行了不约而同的“冷战”。但是,她的家长一直在调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与我重归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们之间的友谊,便趁着学习之余主动来找我互动。时间一长,我的心竟有些被触动了,就要被她坚持不懈地关怀所感化,却又碍于自己的面子,无法释怀往事。这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雪中送炭,帮助我去解决这块心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选择忘记我们之间的不悦,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态度非常的诚恳,若我还计较这件事、避之门外,不就显得我是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吗?于是,我慢慢地主动与她多起了互动,并且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我的心结也慢慢解开,踱步时如踩在云朵上轻松。

《论语》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中的语录帮助我改正了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与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要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为国家大大小小的建设积极做准备,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强大、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承担起自己在国家中应尽的一份责任,成为国家栋梁,能够强国盛国。这正是我身为一名中国学生说“爱国”的强烈体现。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壮成长,我要带着我的中国梦、满怀着希望地去成长,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论语》,我的成长因你而精彩!

论语读后感篇四

当我刚会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我的名字“思敬”是出自《论语》。当时我只是知道有《论语》这本书,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是因此,才使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面的增大,在这个假期里我尝试着通读了《论语》,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是我觉得自己感悟领会了其中的诸多哲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历经沧桑,流传了2500多年,其中无一虚言、句句都落在实处,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像里边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可死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都传递了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处处充满诱惑,容易迷失自我的今天,其中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更能使我们摆脱心灵困惑,修正我们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

就拿“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来说,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听要想到清楚,神态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谈要想到诚实,处事要想到尽心,疑难要想到询问,愤怒要想到后患,见到名利要想到大义。它让我明白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能够思索其中的含义;君子与人相处,自己的颜色必须注意要温和,容貌必须注意要谦恭;君子的言行必须忠实,办事必须认真;说完话、办完事要自我反省,检讨得失,有所疑惑就要请教他人,有愤怒之事要考虑后果,见到财富名利都要想到是否合乎大义。

如今,已经有近千个以孔子名字命名的传授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遍布在世界各地,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代表其思想哲理和名言警句早已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就像《朱子语类》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和《论语》延续了两千多年读书人的梦,更是诉说了千年的理念,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可以得到温暖,去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论语》的魅力又是巨大的,在我眼里它的意蕴和深刻就像浩瀚的宇宙远远不是我所能挖掘彻底的,在下个假期里我计划重读《论语》,我想那时的感悟会比这次更加深刻。我为自己的名字出自圣人的言语而自豪,圣人的教诲必将使我受益终身。

论语读后感篇五

家里有两个孩子当听众,对于我这个好讲话的人,确是方便。高兴起来,便向他们高谈阔论一番。老子的话,有理无理一个样。孩子识趣,只管听,不争鸣,这往往使我越谈越惬意。

这一回,跟孩子又扯开了《论语》和“仁”的话题。《论语》这部书,多处谈及“仁”。

然而仍纯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讲话,望文生义,借题发挥,且自以为是。涉及到古代文献典籍,我的态度大率如此。我偶尔翻检《论语》,就像翻检时下流行的文艺报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为文学作品看,我认为《论语》是上上乘的。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从容不迫;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深入浅出;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意味悠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部书开头这几句,如一支优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赏生活,礼赞生活,在提示着生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们“学”,要求人们“习”,“学”而“习”,人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这个字眼,好像不完全仅仅显示人的社会地位。我觉得它还包含着对于一个人的教养、修养、生活态度和志趣的评价。人之所以成其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为较高的人了。而从中便有了“说”,有了“乐”,有了“不温”。这光景,是很不坏的。

读《论语》会使我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调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强调“学”而“习”,陶渊明强调“归”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难收,要回来。回来并非无所事事,在“归”中而另有所“追”,亦即从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发,重新前进,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无论就《归去来辞》的这几句话,还是就陶渊明的整个作品,都具有《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深入浅出,意味悠长。陶渊明以他的作品和实践,体现了孔子至为向往而终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风乎舞云,咏而归”的那种与自然相亲相近的生活状态。怎么人们老把陶渊明视为避世者,而不看见他也是孔子的传人呢?陶文陶诗的思想风貌,温柔敦厚,充满了爱心;笔调亦直亦曲,亦方亦圆,如倾如诉,如叹如咏,这般文笔,我以为只能从《论语》中得来!

论语读后感篇六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读后感篇七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