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读后感 社戏读后感小学(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22:11:13 作者:QJ墨客 评语寄语 社戏读后感 社戏读后感小学(模板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社戏读后感篇一

在读鲁迅的《社戏》一文时,一句这样的话映入我的脑海: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他朴实、纯真、憨厚、无私。他就是鲁迅儿时的玩伴——阿发。

阿发具有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品质。在大家偷罗汉豆的时候,他主动让伙伴们偷他家的豆,为的是减少别人家的损失,让小伙伴尝到更大更好的罗汉豆,可见他无私的品格。或许当他的父母知道小伙伴们偷了他家的罗汉豆的时候,会生气的责骂阿发,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虚伪与欺骗,只有淳朴与无私。

读到这里,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来到平桥村,来到那个安详、宁静的小村庄,与那里的阿发和朴实的村民们交上朋友。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复杂的社会矛盾,能像阿发那样在自己家的豆和别人家的豆面前毫不犹豫的贡献出自己家的豆的人,能做到真正无私、朴实的人太少太少。阿发这种可贵的品质与高尚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多一点纯朴和无私,少一点虚伪与欺骗,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吧!

社戏读后感篇二

《社戏》这篇文章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属于自己的回忆,充满着喜怒哀乐。讲的是鲁迅小时候随母亲回外祖母家,与那里的小朋友钓鱼、放牛,一起玩耍,觉得这是片“乐土”。到了该看社戏的那天,由于叫不到船,所以他很伤心。但朋友们却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戏。鲁迅和朋友们看了一会儿,虽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于是,他们坐着船回去。在途中,孩子们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吃。不料六一公公并没有责骂,反而夸奖迅哥,有见识,并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对于景致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尽管少,分量却很重。在读了这篇文章关于景致的描写过后,才真的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的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写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一句话。因为只有这句话能让我想象那沉静以及自失的心,并且让我也似乎“闻”到了豆麦蕴藻之香,那种感觉实在很真实。

我想我现在可能只能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叙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经过学习了解再加上读完他的其他作品后,我更能感受到鲁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在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把优美的字句运用得淋漓尽致。他把划船时的情景,社戏的场面,偷豆子的镜头,描写得极具画面感。比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为大白鱼,传神地给读者呈现孩子们划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学魅力。

社戏读后感篇三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课。

现在的我正是八年级的一名初中生第一次阅读《社戏》时,我则是一脸懵。最让我不解的是最后一段。“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根据看社戏时的情形,那夜的社戏是无聊的,而到了最后一段却说是好戏。

直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我才明白说是好戏不是因为戏的内容,而是因为看戏的过程。鲁迅所怀念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和他们劳动的本领,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社戏》中,鲁迅笔下的平桥村被称为乐土。平桥村,对一个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鲁迅吃的”,小伙伴们对鲁迅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把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鲁迅可以免读那些陈腐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鲁迅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乡村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且极具魅力的了。看了鲁迅笔下的平桥村,着实是乐土,我也不与自主的喜欢上了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平桥村。

景物描写也是这篇文章的魅力之一,鲁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向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日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衬托了鲁迅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还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看了鲁迅所写的景物描写,给了我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社戏》成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细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而且鲁迅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出主意,打包票。对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了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情,鲁迅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人心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社戏读后感篇四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捧普通到满田遍野的罗汉豆,一场无趣到令人哈欠连连的社戏,为何能令鲁迅先生惦念一辈子呢?“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上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作者对社戏场面的这几处描写,非常质朴,近乎平淡,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何对社戏如此怀恋?难道是社戏真的“好看”?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真正怀恋的绝不只是平桥村的社戏,还有童年时期那群可爱的小伙伴儿和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更有乡下那种快乐无忧的生活与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童年,总是那么美好,也总是那么短暂!仔细想想,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这种虽平凡却快乐的经历呢!在我小时候,学校附近的不远处也有个戏台,虽然比较普通,也少为人知,但却同样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童年的乐趣。这个小小的戏台是室内的,仅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尘的、破了许多洞的红绒布。至于道具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儿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晋剧,偶尔也会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杂牌剧,但无论怎样,唱起来都是那么高亢,那么激昂。每次锣鼓响起,我便飞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里,钻来钻去,总想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一饱眼福。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不知道他们嘴里唱的究竟是什么,但我当时却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脑海中,船形鞋里刚烈而又温柔的脚步,总是摇摇晃晃;褪了色但却不沾任何尘埃的衣衫,总是起落飞扬;或妩媚或凝重的眼神,总是摄人魂魄……如今,统统成了回不去的过往。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男女老少热捧的戏台,如今却像秋后的草木般萧条。除了几位老人偶尔光临之外,几乎再无人问津。

如今读到《社戏》,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嘘感叹!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将来日日叹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社戏读后感篇五

这一篇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乡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乡村社戏这一种奇特的娱乐活动,描写的是年少时鲁迅先生假日里到乡下和他的小伙伴们掘蚯蚓,钓鱼虾,一同去放牛,一同去看戏,一同去偷豆子,生动的记叙和细腻的刻画让我们也身临其境:〝每一天都抓蚯蚓,抓来穿在那铜丝做的小钩上,趴在那河边钓虾;其次便放牛,黄牛和水牛都敢于欺负他,他只好远远的看,这时小朋友们都嘲笑他……他最爱看戏,最爱看扮蛇精和老虎;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都到田里偷豆子,年幼的和他剥豆,年长的摇船,不久就熟了,便随波逐流,都围到后舱,用手撮着吃……〞.

今天在我们看来,乡村里的少年生活得非常无忧无虑,不需要每天要做繁重的功课,也不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桌前.可是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好学,《社戏》这篇精彩的文章也不存在了.所以,忙里偷闲才有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