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模板8篇)

时间:2023-09-06 13:42:26 作者:念青松 工作计划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模板8篇)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一

党的xx大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以人为本的“人”,在当代中国,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众之心,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尽心竭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重民生”的活动主题,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

物价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民生息息相关。去年5月以来,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过快过高上涨,给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面对严峻的价格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着力解决物价过快上涨问题作为我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减轻物价上涨压力的措施,我们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得力措施积极应对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虽已大幅回落,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众仍希望进一步降低过高的价格水平。对此,我们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和谐。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委党组针对物价工作的特点,研究确定了物价局的活动主题是“稳物价、强监管、重民生、促发展”。“重民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价格工作的全过程,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因此,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紧扣活动主题,正确处理好“稳物价、强监管、重民生、促发展”的关系。在“重民生”方面,要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关注和维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

三、以利民、养民、惠民为出发点,加强收费管理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利民、养民、惠民收费政策。针对我区目前收费总量仍然偏大的现状,继续组织力量进行收费清理,能够取消的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可以降低的收费标准从低安排。已经出台的收费减免政策,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坚决纠正各种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二是充分听取人民的呼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今后的收费改革中,作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更重视群众的参与,积极探索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更自觉地依靠群众推进收费改革,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攸关的环保收费改革、教育收费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数电视收费等部分项目的收费改革,使收费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群众的要求,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讲清楚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是更加注意照顾和保护弱势群体。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有一部分城乡居民因为种.种原因,生活还比较困难。特别是由于物价的过快过高上涨,加重了这部分群众的困难。因此,必须妥善处理收费政策调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因节能环保需要提高收费标准的,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降低并有所改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二

专业论文

浅析供电企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浅析供电企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供电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现状入手,提出“以人为本“是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然选择的观点,指出安全管理是“人性”的需求,并从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提高人员素质和制度约束力等方面,探索人性化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有效控制安全局面,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关键词:人性化 安全 管理

1.引言

供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也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要保证企业自身免遭损害,还应该把对社会公众的危险降到最低,避免因停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所以,供电企业应该逐步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但是目前供电系统由于电网结构薄弱,基础管理不扎实,电网事故时有发生,供电可靠性不太高。因此现代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是广义上的安全管理,不只是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管理,应该包含供电可靠性管理。如何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奋斗目标新形势下,确保安全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杜绝违章和预防电力系统中各类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理念的分析

专业论文

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员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供电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多年的事故分析总结也看到人在安全生产中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们自身的缺点和对事物认识的不足或错误认识,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暴露出来造成事故。因此需要把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帮助从事工作的员工纠正违章,克服缺点,减少事故,用企业文化的内在力量凝聚人的智慧,激励人的激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

据有关资料表明,90%的电力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设备因素,但追究该设备的各个管理环节,一般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只是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区别而已。由此可见,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扮演电力生产过程安全或事故这幕喜剧或悲剧的主要演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能力,使安全工作深入人性化的管理轨道。

3.实现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方面的基础

专业论文

管理?首先我们先从“人性”上去分析:人需要安全,只有安全才能保证人类基本生存;人需要金钱,它可以获得更高的物质生活;人需要机会,表现能力的机会,向上的机会;人需要求知,求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向上发展;人需要鼓励,在工作有所表现的时候,能得到适当的鼓励;人需要支持,在工作不顺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人需要休息,因为人不是机器;人需要朋友,工作伙伴可以坦诚相待相互交流;人需要压力,适当的压力能让人在事业上出成果;人需要健康,不仅要注重身体的健康,还要注重心理的健康;人需要信息,多样化的信息能够激发灵感,跟上时代脚步;人需要信任,合理的授权,能够让员工有被信任的感觉;人需要自由,自由能使人精神愉悦,束缚让人感到压抑,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人性的需求。只有员工的个人需求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甘心情愿为企业的兴旺赴汤蹈火。

纵观电力生产大大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一件不是与安全管理有关。比如说违章指挥;安全知识培训走过场;任务分配不合理;执行制度不严谨;享受待遇不平等;关心员工身心健康不到位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不但挫伤了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究其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根据人的需求进行人性化管理。例如,海西地区部分变电所,处在高海拔,人烟希少,地域偏远,条件难苦,不适合人类主活,由此变电运行人员不安心工作,通过近几年无人值班的改造,彻底觧决了员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但也有个别员工把人性化管理当成自己违反规章制度的借口,指责领导对待员工一副铁面孔,处理问题一副铁心肠,甚至还把自己工作中出现僻陋,受到领导批评说成是领导有意与自己过不去,人性化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不能科学地使用这一武器时,把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很好地引导到保证安全,创造效益的关键环节上,人性化管理就很可能沦为人情管理,甚至碍于“人性化”的幌子,不敢管理,更不能果敢地纠正管理中的问题,最终深陷泥潭,得不偿失。

专业论文

简单粗放;安排工作内容缺乏周密;到了工作现场走马观花;干起工作仅凭经验,不守章法;出现问题欺上瞒下,不接受教训,所有这些都制约了安全生产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打造一支业务技术一流,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才能事倍功半。

而要造就一支一流的员工队伍,必须要在各项工作中下功夫。一是注重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员工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企业,从而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气顺心悦;二是要教育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做好每一项工作和完成每一个生产环节当作自己的事情而尽职尽责,对工作中的不尽职行为要进行分析解剖,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三是要树立员工良好的尊章守纪观念,把服从指挥按章办事,当作保障自己和他人不受伤害的重要屏障,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服从领导的正确指挥和指导;四是要提高员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派人学习、请厂家讲课、请专家讲解和考核相结合,摒弃形式主义,使员工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五是要提高员工对各级干部的信任感和支持感,各级领导要通过自己良好的风范和指挥技能,真正成为员工的良师益友,成为员工安全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守护神。只有这样,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才能收到实效。

专业论文

冲突。“严格”两字,重在一个“格”字,这里的“格”,就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只要你在执行过程中不出这个“格”,那么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如何“严”,对你来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严是爱,松是害”,对于说明安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的解释。其实人的自然属性有善恶两面,人性化扬善的同时,必须制度化惩恶保善,人性化如果没有制度制约,就成了放任和放纵了。我们强调自觉,可现实中没有绝对的自觉,所有自觉都来自于对强制的习惯和升华。所以,人性化管理,并不是靠人性来管理,而是在作好管理的基础上以人性来强化,并提升管理的效果。人性化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基础上的,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渗入过多人的主观意志,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就会受到破坏。唯有建立在制度上的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化,也才能让员工合理地享受相对的自由。

4.结语

专业论文

不要以罚代查,而是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教育为先的目的,尽量避免对立情绪,从而最大限度获得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最新【精品】范文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三

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公路系统的一家建设施工企业,我们应如何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呢?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或有目的人为塑造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和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与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及物态的总和。它以强调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为核心,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为表现载体,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协调管理为任务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目的,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广泛性。

一、企业安全文化包含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1、企业安全物质文化。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工具、设施、材料、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例如,护头帽盔,防辐射的特制套装等个体防护用品护具。

2、企业安全制度文化。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及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人、物和环境的安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的规章制度等。另外,也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自身的安全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

企业员工安全文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是员工对安全认知能力与辩识结果的真实体现,是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和思维的产物。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反映在安全 要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更要视其为社会人,都有感情、心理、文化方面的合理需求。人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同时人又是企业安全生产系统的主体,是各项管理的核心,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对象和依靠力量。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与全体员工的融合。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融于一体,实现有机结合。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以下不同层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文化,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企业安全专职人员的安全文化,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企业员工家属的安全文化。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与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的融合。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任务目标、最终目的和运作特点决定了其建设过程必须与企业的其他各项业务活动融合进行、共同推进。实际上,企业安全文化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又作用于生产实践。离开企业的生产实践,安全文化建设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手段与实践

1、安全管理手段。通过安全管理调节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与企业安全文化相适应的,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运行机制,达到安全生产管理的期望目标。例如,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监督检查;严格事故报告和处理等。

工树立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和理念。例如,坚持贯彻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坚持推行安全管理五同时制度等。

3、科技手段。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成果,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并持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转化率。其实质是利用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和安全文化物化的技术、材料、设备、装置等,维护和保障安全生产条件,保护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各种安全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等。

4、经济技术手段。充分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及其杠杆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适应企业的安全文化和经济背景,保障安全所需要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劳动作业环境,实现安全生产,达到以最小的安全投入,取得最大安全技术效益的目标。

5、安全法制手段。利用劳动安全与卫生或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和发展规划进行安全监督和监察,用安全法规来规范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的行为、安全的道德、安全文明生产已成为企业安全制度文化的基础。

6、安全宣传教育手段。安全教育即安全教化,是一种传播安全文化、传递安全生产经验、灌输安全科学知识、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普及安全健康科技与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员工安全生产、生活的知识、态度、意识、习惯,可以根据时代对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有目的开展培训、教育获得和提高。实践证明,系统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安全文化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企业先进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1、分公司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三级教育(特殊教育;日常教育;全员教育);持证上岗;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岗位和分公司建设;技能演练;三不伤害活动;定置管理。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三群对策;班组建小家活动;绿色工程建设;事故判定技术;危险预知活动;风险抵押制;家属安全教育;仿真(应急)演习等。

2、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进行全面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举措:安全生产责任制;三同时;五同时;监督制;定期检查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常规的经济手段。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三同步原则;三负责制;意识及管理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法;无隐患管理法;系统科学管理;人机环境设计;系统安全评价;应急预案对策;事故保险对策;三因(人、物、境)安全检查等。

3、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安全标语(旗);安全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事故警示牌等。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技术及工艺的本质安全化;现场三标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正计时;三防管理;四查工程;三点控制等。

动;安全文化月(周、日);事故祭奠日;安全贺年活动;安全宣传的三个一工程;青年职工的六个一工程等。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安全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思想,全面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四

近年来,集体访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仅2008年市信访局接待群众集体访170批3605人。这些集体访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诱因各不相同,但深层次原因大同小异。比如经常发生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场所非法聚集的事件,虽然各有其复杂的原因,却明显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关领导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臵若罔闻,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麻木不仁,导致群众怨气越积越深,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有的甚至被社会黑恶势力所利用,最终酿成严重的集体访和群体性突发事件。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现在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处理不好,矛盾就会激化,小事就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当前,容易引发人民群众怨气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比较多,在一些地区表现得还比较突出,比如:土地征用出让后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的就业和保障问题,老城改造、城镇化建设中房屋拆迁居民的经济补偿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心健康问题等等。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注意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妥善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要审慎处理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怨气宜解不宜积。人民群众的怨气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一件两件小事形成的;有些事件虽然看似偶然,但背后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确有极少数庸官、懒官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闻、闻而不办、办而不力,对找上门来的群众躲闪回避,敷衍塞责,从而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可见,化解群众的积怨,从根本上说,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感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化解群众怨气,首先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切实解决群众的难题。能不能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是检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能力的试金石。解决群众的问题,既要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深厚的感情,又要有善于倾听民声和勇于回应民声的态度,还要有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解决起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有的要逐步解决,有的应该特事特办、急事快办,有些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也要向群众说清楚,求得群众的理解。人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从群众最渴盼解决、最不满意的事情做起,就没有化解不了的怨气,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化解群众怨气,关键是要让群众有地方讲话,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群众。因此,经常、及时的沟通极为重要。要使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制度化、经常化,使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畅通,更加便捷。与其“截访”不如“接访”,与其“受访”不如“下访”。要通过经常的沟通和及时的处理,防止怨气积少成多,矛盾不断加剧,个体事件演变为群体事件,简单事件演变为复杂事件,良性事件演变为恶性事件。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五

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期,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振兴乡村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贫困户缺乏主观能动性,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地方政府只做经济扶贫,不抓精神扶贫,延缓振兴乡村,城乡共同富裕的步伐。因此,解决当前振兴乡村的问题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最终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治理有效是振兴乡村之基。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但是城乡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的大国。正是由于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间的马太效应就更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治理有效的最终目的。在遵循理论政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治理观念,结合当地实际,地方特色,践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维护群众的根本权益,实现有效治理,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之本。实施乡村振兴是^v^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伟战略规划,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振兴乡村的核心要义。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尊重农民自身意愿,激活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动力。但如今却存在部分乡村村委会独断专权,不了解村民基本诉求,不听取村民实际意愿,一味我行我素,代表全体村民实行自治,最终使得村庄失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使得基层政府职能部门难以落实乡村振兴的政策,更僵化了干群之间的良好关系,延缓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调动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激活村庄内生动力,最终达到村民自治的共同富裕才是正确之路。

1/2

考试,招揽高学历人才,完善人才发展的晋升渠道以及各项配套基础建设,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解决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让治理有效成为乡村振兴之基,让共同富裕成为乡村振兴之本,让基层领导成为乡村振兴之根。

2/2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六

谢谢主席,大家好!针对本场比赛的辩题,更大程度是在于道德上的判断。我方认为弘扬雷锋精神,应舍己救人。弘扬指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辞海》中,舍己救人绝不仅仅指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而且还指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去帮助别人;量力而为指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毫不犹豫一心只想着救人,后者是掂量自身去救或者不救。

我方之所以认为弘扬雷锋精神,应舍己救人,原因有三。

一、舍己救人是符合人性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一种精神境界。舍己救人已成为一朵永远绽放的“精神之花”,闪耀的是人性真善美的璀璨光辉。面对地震海啸、遇劫遇盗、溺水火灾、触电中毒等等,无数的天灾人祸,在危急关头所能想到的就是救人,而根本无暇考虑自己,这才是舍己救人的实质内涵。舍己救人,是一种“道德”的举动,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二、舍己救人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最高体现。舍己救人指不顾个人安危去拯救别人。例如,非典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度负责。舍己救人还指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一拨拨支教的年轻人用知识点亮偏远乡村孩子的人生路;法学院毕业的司占杰,在麻风村里,帮助麻风病康复者融入社会。舍己救人很好地体现了全心全意,毫不利己的精神,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才能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

三、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前提。小悦悦的遭遇;司机为保护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观;福州85岁老人猝死路边无人相救等等代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的事件,告诫我们,舍己救人的精神是解决当前道德建设面临问题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因此,弘扬雷锋精神,应舍己救人。铭记雷锋精神的宗旨,用青春的热诚,青年的激情,用爱与希望,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写下当代雷锋精神的新篇章。谢谢!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七

2. 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要做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求真务实,按经济和社会规律办事创造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反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3. 打好城乡建设“攻坚战”

4. 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

5. 奥林匹克新格言代表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公平竞争和文明团结进步的前进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格言的灵魂。

6. 第一在护理部领导的指导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服务理念,不管提高护士礼仪和个人修养,努力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好入院宣教与出院指导关,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做好出院访视工作,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7. 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8. 心理卫生工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部队官兵的热切需求。

9.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以人为本,诚心服务。

10. 打好企业发展“升级战”。

11. 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形态,而且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人提出中国文化有种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我的看法是在每个社会变革时期,中国文化都是迎接这个变革的,而不是抗拒;以后再消化再吸收,不断发展进步。的影响大,也是后人对他不断解释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12.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13.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那么,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正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的真谛所在。

14.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张瑞敏

15. 设计就是以人为本,遵守自然法则,缔造经典家装。

16. 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17. 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和工作理念。根据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刻苦钻研政策法规,协助科长搞好制度创新,讲求管理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其他同志的个性特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大家一起在比学赶帮中全面发展。

18.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19.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20. 以人为本真挚聆听用心思索,为各方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是我们不变的承诺。

21.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24. 以人为本,诚心服务。

25. 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公共卫生科的干职工,我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服务工作做到实处,尽力维护职工的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的思想,体现医院的关怀,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工作热情的作用,得到领导和职工的好评和鼓励。

26. 同时,现在的社区还是以传统的社区行政模式为主,通过行政命令来传达上级的指示,如何实现社区工作人员与上级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关系的协调发展,如何从行政化的指令传达工作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模式仍是也是一项我们值得深思的内容。

27. 服务以人为本,诚信最具魅力。

29. 打好民生幸福“持久战”

30.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的中心是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充满人性的大家庭我们的团队是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我们的领导是这样具有亲和力英明决策的领导我们的员工是这样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员工我们的企业文化是这样以人为本精诚团结的文化。

31. 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32. 所以,校长在管理教师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文管理,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让每一位教师免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感受到校长的关怀和温暖,这样,广大教师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出使。

33. “爱心平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34. 当我尝试着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快乐和谐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了教育的魅力如此神奇。在无数个创新快乐的课堂里,我的学生收获的是知识的营养而我收获的却是幸福和快乐。

以人为本工作计划 学习以人为本心得篇八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这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有人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有人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人本主义的嫌疑;有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的同义语,最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而不能再把人当作手段;有人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弱势群体。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弄清。

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以人为本也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确立的一种理念。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应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同时,我们不能以经济条件落后为借口来弱化以人为本,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以人为本又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亲民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一是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主要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相对多的是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而以人为本是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的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二是理论基础不同。人本主义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则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具体要求和实现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民为本。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但也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或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提出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的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有包容性。第二,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它意味着对任何个人的合法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的活动所面临的对象,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理念。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第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合理要求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第四,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要求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合理要求,要求实现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的共同发展。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在这里,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人民为本,因此,任何个人不能借口以人为本来谋取个人私利;同时也不能借以民为本来否定个人的价值。

为了人和依靠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既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同时又不否认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历史就是依靠人并且为了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因此,以人为本就是既要使我们的发展为了人,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使我们的发展依靠人,使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创造社会发展成果,强调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由此,我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也要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关系

这里的强势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精英群体。以人为本蕴涵着社会公正原则,它既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基本需求和独立人格的尊重,因而,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降低弱势群体发展的脆弱性,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以人为本,又要求尊重强势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如果因关注弱势群体而否定强势群体的能力和业绩进而搞平均主义,如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和尊重,如果社会不能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那么,以人为本就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