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01:49:41 作者:QJ墨客 条据书信 最新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一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初次接触生物仪器,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而琐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必备基础。所以,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在本节的教学中,不管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我们都强调“学生能独立操作显微镜”的教学目标,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实践才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其他的诸如实验室的注意事项等必须在课前交代清楚。

在教学组织上,我们尝试了两种模式:“自学+讲授+(小组)探究+评价(比赛)”和“自学+(小组)探究+评价(比赛)”。都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精简讲授内容,如:显微镜的结构只讲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及遮光器的作用和用法。另外,还设计了评价环节,采用随机抽签的办法,让学生及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对“教师讲授”这个环节的处理,前者是把“教师讲授”作为一个整体环节在学生动手之前完成,后者则把这个环节化整为零地嵌入在学生的尝试、质疑、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这也是科组为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本教学”模式所作的探索。

就课堂效果看,两种课堂模式的目标达成不分仲伯,但后一种模式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比较可观的。在没有老师的铺垫和条条框框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理解进行操作,就是自学能力的一次训练和提高。由于没有老师“标准”的示范,同学们在摸索中必然遇到更多的困难,存在更多的疑惑,但是,在质疑和寻求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使他们更为兴奋。“这样的课堂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投入。”有学生如是说。

当然,“放手”让学生动手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良好的纪律,课前的精心准备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压碎了好几片玻片标本,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比让他们学有收获更重要的。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验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让学生进行学习时,都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学习都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将观察的标本上移或左移,看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这个问题解决不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时候多,给学生做的铺垫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观念还没有解放。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努力解放自己,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提高素质。

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二

有限的时间,充分的实践。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由于学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的要求下活动,既放不开,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少。

我在这节课,40分钟内学生至少实际操作了两遍,第一遍是学生自主的尝试性操作,第二遍是在解决新问题(物像是否是倒像?物像究竟放大了多少倍?)的情景下的再操作。如果算上第一遍结束时,一名同学边说边演示,其他同学帮着找问题,和第二遍结束时,中间一行各小组为主操作,左右二行小组检查,则全班至少有1/3学生共实践了三次。一切技能,都是熟能生巧,以有限的时间,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至关重要。

我认为之所以能做到,在于我对技能实践的高度重视,精巧的安排,而且每次都不是重来一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情境下向前推动,使重复实践富有新意。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上好今日的科学课程的关键。希望我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

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三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由于学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的要求下活动,既放不开,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少。

我在这节课,40分钟内学生至少实际操作了两遍,第一遍是学生自主的尝试性操作,第二遍是在解决新问题(物像是否是倒像?物像究竟放大了多少倍?)的情景下的再操作。如果算上第一遍结束时,一名同学边说边演示,其他同学帮着找问题,和第二遍结束时,中间一行各小组为主操作,左右二行小组检查,则全班至少有1/3学生共实践了三次。一切技能,都是熟能生巧,以有限的时间,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至关重要。

我认为之所以能做到,在于我对技能实践的高度重视,精巧的安排,而且每次都不是重来一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情境下向前推动,使重复实践富有新意。

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上好今日的科学课程的关键。希望我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

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规范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验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让学生进行学习时,都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学习都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将观察的标本上移或左移,看看物像朝哪个方向移?这个问题解决不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时候多,给学生做的铺垫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观念还没有解放。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努力解放自己,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提高素质。

显微镜与望远镜教学反思篇五

实验课是生物课的重要部分,生物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实验现象,观察看到生物体细微结构从而了解生命活动及其现象。而《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更是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第一节。因此,备课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过很多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应如何操作。例如,是先老师讲解演示全部实验内容,再让学生进行独立性操作,还是采用分段式实验教学方法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各方面,最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段式实验。即老师一步一步讲解并演示实验操作,在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操作,统一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步。并参考了人教版生物学教参的教学建议,先通读后详解,教师示范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朗读实验操作内容,另一人按要求进行操作,相互评价并及时纠正错误,每一步骤两人轮流进行实验操作。

本来计划用一个课时将这节搞定,可是在实际课堂当中并不能按原计划完成。因此,花费了两个课时去完成这节实验课。第一课时由于学生课前没有进行较好的预习,预习情况不太好,因此花费了一点时间。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和熟悉相关结构,这一部分在课上没有花过多时间去讲解,但是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去让学生思考结构的作用,例如,“转动显微镜哪个结构,能使镜筒较大范围升降?”、“反光镜的两面是否一样?有什么作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什么是低倍镜,什么是高倍镜?”等等。目的在于一边让学生回顾相关结构名称,一边认识其作用。在实际课堂当中,这一部分进行的还算顺利。下一部分也是该实验课最重要的一部分—练习使用显微,我按照原计划一步一步的.进行,先播放视频,再进行演示实验,最后让学生操作。前两个步骤,取镜和对光进行的还可以,到观察这一步我本来计划是让他们看一个“上”或“p”字的玻片,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按照我要求,安装5x低倍物镜,用高倍物镜去观察。导致只看到“上”或“p”字的一部分。此外,当然也有我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那个字写的稍微有点大了。最后导致看不到效果,本来想让他们在显微镜下亲身体会看到“物体是倒像的”这一知识点,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我就不让他们再看“上”或“p”的装片了,让他们直接观察植物茎的切片的装片,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操作也不难,学生很容易看到。

总结,这节课比我想象中的有一点糟糕,一是控制不住场面,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就十分兴奋,乱碰乱摸。而老师在课上不仅要专注上课还要时不时关注学生的情况,课堂纪律也没有在课室里面那么好;二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还有欠缺,比如说,如果学生看不到观察的东西,老师就要亲自给他/她讲解,并操作给他/她看,让学生直接观察到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会独立去操作。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调控方面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