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瀑布教学设计大全(12篇)

时间:2024-05-10 04:39:06 作者:雁落霞 口号大全

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学习内容得到充分掌握。接下来是一些教研组整理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瀑布》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状物抒情散文的特点,提高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2、把握关键词,体会含蓄隽永的语言,体味作品的思想内涵。

3、理解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关注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揣摩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沉的感情,明白作者由物――紫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

课前学习:

1、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宗璞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紫藤萝的有关图片、影视资料,以及。

《瀑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词句;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潜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联想;能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述一处景物。

情感目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透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透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难怪作者会说:(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导读好感叹号(赞美)。

3、作者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这天,我们就借作者的语言文字来美美地欣赏一下。听一听黄果树瀑布对我们深情地呼唤,看一看黄果树瀑布给我们激情的震撼。

二、感受所见、所闻、所感。

(一)聆听瀑布。

1、我们先用耳朵来聆听黄果树瀑布的声音,谁来读读描述瀑布声响的语句。

刚进入风景区,我们听到了――。

出示: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1)从远处飘来是怎样的一种声音?为什么不用“传”呢?(声音很小,轻柔,要细细的听)。

播放课件,体会声音的轻柔。

引读: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就像――。

(2)渐近渐响,那“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水声很响)。

结合理解词语:人喧马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你觉得在什么地方会有这样的声音?繁华的大街,刚散场的影院门口。人喧马嘶的声音大吗?此刻这潮水般涌过来的瀑布声都盖过了人喧马嘶,够大的声音。

(3)继续播放课件,体会渐近渐响的瀑布声。

(4)这段话中连用两个比喻,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和(),从中让我们体会到这瀑布声越来越响,这响声由远及近。

(5)指导朗读。

远听瀑布声似微风飘来,近听瀑布声像潮水涌过,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太美妙了!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美妙声音读出来吗?先练练。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齐读。女生读到“就像微风拂过树梢”时,男生加入一齐读。

2、出示: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响声大吗?何处看出来?

是啊,一架织布机在耳畔织个不停那声音已是挺热闹的'了,何况此刻有――。

――水声成了……(生说)。

――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好热闹。

女同学齐读。

3、出示: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1)从一个“泻”字中,你看到了这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瀑布很高,水从上往下流得很急。)。

――80多米宽的瀑布,从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直泻入犀牛潭中,发出震天巨响,10里之外就能够听到,就像雷声轰鸣,山谷都在回应了,难怪在附近讲话用再大的声音都听不见呢!这声响够令人难忘的,男同学齐读。

4、小结:是啊!光听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看来――(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二)、观赏瀑布。

出示: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会联想的人,就应会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生自由读)。

你看到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说)。

(1)瀑布宽80米,我们的教室前后长十几米,此刻有5个教室那么长。这么宽的白色缎子从织布机上泻下来,你感受到瀑布的什么?(壮美、气势非凡、不同凡响、雄伟壮观)。

(2)那你能透过朗读把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和雄伟壮观表现出来吗?学生练读句子:再读读句子,读出飞流直下的气势。

(3)指名读句子。

(4)这黄果树瀑布是白水河在黄果树地带构成的九级瀑布中最大的一级,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从前后左右上下多角度观看的瀑布,此刻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5)再指名读句子:谁愿意透过自己的朗读来把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画面再一次呈现给大家?愿意的同学就勇敢地站起来。

2、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形态,而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岩石后又会构成一种更为奇特的景观――学生接:银雨撒金街)。

(1)“银雨”指什么?(晶莹的水珠)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怎样又变成金街了呢?(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3)学生交流感受。

(三)感悟瀑布。

1、细细领略瀑布不同形态的美,体会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真实画面。我们想不想与瀑布亲密接触呢?(想)。

2、我们随作者来到了谷底,让我们一齐与作者亲近黄果树大瀑布,读读5―7小节,找到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学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4、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与瀑布隔得很近,仿佛――尽情享受“银雨”扑面的滋味,好舒服!

我们无法前往享受一番,那就想想夏天体育课后,你撩过不少冷水来洗脸,这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每个细胞怎样会灌满活力的你有怎样的感受?

想象自己端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壮观的瀑布直泻而下,瀑声盈耳,惊心动魄,山回谷应。我们人仿佛置身在圆形的、立体的音乐池中。

――四周的瀑布声好比奏鸣的乐声,自然、美妙,扣人心弦,思绪也自然地飘飞着,身子仿佛就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激动、为之兴奋、灌注了无穷的活力。

――原本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的人,此刻在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人的胸襟开阔了,人与景合而为一,人瀑相融,人仿佛也成了瀑布中的一分子。

――瀑布的壮美、生机的无限,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陶冶,所以人们向往自然,都愿意去山水间走一走,看一看,汲取大自然的力量。

难怪我们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了千山万水,看到黄果树瀑布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写作方法。

同学们,景美,作者写得也很美!作者为什么会写的如此生动呢?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巧用比喻、用词准确。)。

如果说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句是散落在文中闪亮的珍珠的话,那么写作的顺序就是将这些珍珠串成精美项链的丝线,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请大家迅速地浏览课本,找出描述作者观察地点的句子?(学生浏览全文)。

小结:作者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齐去聆听、观赏、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还领悟了如何把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2、小练笔。《游燕子矶公园》。

叶圣陶《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鞅”字,会写“葫、孝、础”三个生子,并且记住三个生子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稻草人的品质。

难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稻草人的品质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所谓诚实:就是实实在在做人。

诚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学习有关诚实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老妇人对今年的稻子抱有什么希望?

学习(2——14)自然段,思考:

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3、自主学习。

思考:稻草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法提示】。

1、画一画,画出描写稻草人的语句及句中的关键词。

2、读一读,读出所画的句子及词语。

3、想一想,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或对人物的评价。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四)展示交流,汇报点拨。

(点拨)同学们学得真认真,汇报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面对重重困难,稻草人心想:要这样才能使老妇人知道稻子长了小虫,首先就要让老妇人看到小虫,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稻子,才能完成老妇人的心愿,从根本上保证老妇人的利益,于是他在看到小虫时想了很多办法,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妇人信任的好办法。

2、当老妇人到达田地的时候,稻草人拼命摇着扇子,希望老妇人能够明白他的心思(出示图片)。

小结: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真是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通过重点部分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稻草人毫不退却,迎难而上;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品质。)。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稻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诚实守信、说到做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同学们也知道一些有关诚信的名言,请你们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及深情的朗读,老师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想不到短短的一节课,同学们就对“诚实”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明白了“诚信乃为人之本”。

《瀑布》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预习课文。

4.感受山河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2.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一、导入。

1.背古诗《望庐山瀑布》。

2.说说你见过的瀑布,或回忆以前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瀑布的。

3.示题、读题。

二、整体了解。

1.自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这首诗写了瀑布的声音、瀑布的全身、仰望瀑布的情景。

3.小结:不同的地点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种“移步换景”的方法是写景的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课文。

1.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瀑布。

(宏伟、壮观等)。

2.课文是怎样把这壮观的场面写出来的?

再读课文,圈划有关内容。

3.交流:课文用了大量的比喻。

把瀑布的声音比作浪涌向海滩的声音,又比作吹过松林的风声。

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把水珠比作:珍珠、烟、雾、尘。

4.小结:恰当的比喻使文章更生动。

5.指导朗读、背诵。

四、复习拓展:

1.学习生字:喻组词。

2.补充描写“瀑布”的段落。

《瀑布》教学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是什么?(《瀑布》)(板书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瀑布》,进一步感受瀑布的美。

1、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眼中的瀑布是什么样的?

2、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瀑布的,我们一起读课文。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哪个句子写出了瀑布的美,你喜欢哪个句子,你就画一画。

4、小组合作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个句子,它怎么写出瀑布的美,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说到哪一句,是哪小节的,就学习哪一小节。)。

一小节:学生:我喜欢第一小节的“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注意训练学生完整表达,指出在文章什么地方。)。

1、指名读第一小节,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2、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让我感觉瀑布声音很大,好像“叠叠的浪……”)。

3、什么是“叠叠的浪”?(去海边时,看到大海的浪,一浪涌上来,又一浪涌上来)。

听你这么一说,老师感觉这个“叠”的字形就让我感觉一浪又一浪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师小结:老师听懂了,你喜欢这个句子就是因为它说瀑布的声音就。

像巨大的浪涛声。指导朗读。

7、这小节还喜欢哪一句?指名读。(让我们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有多喜欢)为什么喜欢?

8、作者为什么写“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而不写“风吹过松林”?课件出示,指名回答,对比体会,师小结:松涛。

9、你们认为这两句写得好,你们知道这两句是从哪方面描写瀑布的吗?

10、老师就你们来听听瀑布的声音。(播放音频)导读,齐读两个句子。

11、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好像什么?

出师课件,仿句练习:瀑布的声音好像________________。

10、带着你们这些美好的想象,再读第一小节。

二小节(学生:我喜欢第二小节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1、指名读,评读,齐读。

2、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山路忽然一转,作者什么反应?他看见了什么?

作者有什么感受?(惊讶)还能从句子的什么地方看出作者惊讶?(感叹号)。接读。

2、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如此惊叹?(齐读)。

3、“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

(1)、作者说瀑布是什么?(白银)为什么不说白布,要说白银?(白银是说瀑布的样子亮晶晶的)。

(2)、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瀑布的特点,哪个词?(千丈)。

4、千丈青山,一道白银,作者有一个动词用得很是精妙,哪个词?(衬着)。为什么这个词用得精妙?作者怎么不说“挂着”?(小组讨论)。

师出示课件,对比体会,小结。

5、师引导齐读第二小节。

三小节:(我喜欢第三小节“如烟、如雾、如尘”)。

作者写你喜欢的这一句时是怎么观看瀑布的?做个“仰望”的动作。

1、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评读,齐读。

3、引导、指导朗读。

4、这瀑布的屏真的是由珍珠做的吗?(水珠)。

5、所以风吹来的时候会是这样。(接读)。

6、“如烟、如雾、如尘”给你什么感觉?

视频出示,你有什么感觉,你就站在瀑布脚下,你感觉到了什么,指名说,师小结,再来读。

(四)小结:浪涛声、松涛声是写瀑布的声音,那白银、珍珠的屏是写瀑布的什么呢?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瀑布的?(远——近)。

(五)、课件出示,配乐欣赏瀑布景象。最后一张图片就是我们这首诗歌中描绘的“庐山瀑布”,此情此景,老师想起李白的一首诗,也是描写庐山瀑布的,哪一首?齐背《望庐山瀑布》。

你想对大自然说点什么?

师:多么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一起在读中感受。配乐齐背《瀑布》。

《瀑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背诵这首诗。

3、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介绍瀑布的形成:河水在河道中奔流遇到河床的陡然坎进,便跌落下来形成瀑布,瀑布的水从高处直落下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非常壮观,非常美丽。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赞美瀑布的诗篇。大家肯定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齐背。这是李白笔下的瀑布,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读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三、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一)第一小节。

1、作者听到的瀑布声是怎样的?用什么来比喻瀑布的声音?(板书:叠。)。

2、你从“叠叠”这个词看出了什么?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模仿一下这种声音。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听瀑布声音)用“好像”“如”造句。

3、再诵读诗句。(边读边想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什么样的声音。)过渡:读到这里,你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很激动,特别想看看瀑布。板书:激动)还没有看到瀑布,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瀑布那磅礴的气势,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叶老先生一起去看看吧。

(二)第二小节。

1、看图,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表情?叶圣陶先生看到瀑布后有什么反应呢?读第二小节。

4、如果让你根据“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画一幅风景画,你想用上哪些颜色?

5、青白相互映衬,青的更青,白的更白,多美呀!让我们再读读诗人着美妙的文字吧。再读这小节。

(三)第三小节。

2、如果站在瀑布脚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你会说什么?作者又说了什么?(齐读前两句)。

3、这时忽然吹来一阵风,会把珍珠的屏吹成什么样呢?

4、生读,指读,评价。

5、看课件:(瀑布的图片)创设情景:

6、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然后远远的看到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一座珍珠的屏,不但叶圣陶老爷爷被这美景陶醉,我们也被陶醉了,让我们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读读小诗。

四:总结全文。

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创造出这么美的奇观呢?(大自然)通过学习,我们不仅陶醉于作者的美诗,更惊叹创造神奇美景的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吧。再读诗歌,尝试背诵。

叶圣陶稻草人教学设计

我制作的稻草人既可以作为教师活动时的教具,也可以投放到区角供幼儿操作,装饰环境。

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同时让幼儿学会认识各种昆虫,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废旧纸盒、废旧卫生纸卷芯、彩色卡纸、泡沫垫、塑料小棍、及时贴、昆虫卡若干、太阳卡、花卡、塑料吸管。

1、讲泡沫垫剪成圆形、中心掏空,作为底托;

2、将卫生纸卷芯两个连接在一起,用及时贴包好,插在底托中心;

4、制作一些昆虫卡片和太阳卡片一张,花卡一张;

5、把塑料小棍和卡片粘在一起;

6、用塑料吸管剪成段,固定在稻草人背后,把制作好的卡片插在吸管里;

适合于4-6岁幼儿使用。既可以作为教师活动时教具,也可以投放到区角供幼儿操作。

主要用于幼儿语言区域活动,进行故事创遍和讲述。

叶圣陶稻草人教学设计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美丽的金秋十月如约而至。田野里,金黄的稻子快要成熟了,可孩子们却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稻田里多了一样东西——戴着草帽,拿着扇子的稻草人。稻草人是用什么做的?它有什么用?它和庄稼有什么关系……于是,儿歌《稻草人》因运而生了。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大胆朗诵儿歌。

2、知道稻草人的用处,激发幼儿爱护农作物的情感,

1、课前带幼儿到田野去观察稻草人。

2、自制稻草人一个(并加以打扮)稻草人课件小鸟头饰若干。

(一)出示稻草人,谈话引出课题:

1、认识稻草人。

提问:这是什么?稻草人是用什么做的?我们看看它头戴什么?手上拿着什么?

2、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稻草人?

幼儿说一说,师出示稻草人在不同地方的图片。

3、幼儿讨论:

在庄稼地里放稻草人,到底有什么用?

4、教师小结:稻草人能保护庄稼,它能吓跑偷吃庄稼的动物。

(二)学习儿歌《稻草人》:

1、稻草人是怎么赶走小动物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儿歌《稻草人》:

观看课件《稻草人》。

2、学习儿歌《稻草人》。

(1)动画片里说什么了呀?幼儿学说儿歌内容。

(2)幼儿跟念儿歌。

3)幼儿边做动作边大声朗诵儿歌。

(三)情感教育:

小朋友喜欢稻草人吗?为什么?

师幼小结:稻草人能保护庄稼,它能吓跑偷吃庄稼的小动物。

(四)游戏“麻雀与稻草人”。

1、师交代游戏玩法:

开始,“小麻雀”到谷场啄粮吃,“稻草人”蹲在谷场中央。“稻草人”“小麻雀”念儿歌:“稻草人,戴草帽,手中扇子随风摇。”当念到“摇”时,“稻草人”立即站起,四处追捉谷场上的“小麻雀”,“小麻雀”赶快飞回到“树”上,师幼边念儿歌边游戏。(反复几次)。

游戏规则:

(1)“稻草人”只能捉在谷场上的“小麻雀”,被“稻草人”拍到就算被捉住。

(2)师幼玩游戏。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叶圣陶一课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文革”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

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

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

教学方法设计:

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三、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1、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

2、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四、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五、体会情感。

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六、积累语言。

过渡:“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1、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2、理解积累经典名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4、再读课文。

融入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题、开头段、结尾段。

七、总结全文。

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

叶圣陶稻草人教学设计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积累“勉强”等词语。

(2)默读课文,简要地讲讲稻草人的故事。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拼读生字词然后教师检查并指正,引导探索好的识字方法,帮助识字,达到掌握本课字词的目的。

(2)听录音,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感悟稻草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文中老太太的同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已经过去,我们又聚在一起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了。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请大家读《导读》。读后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哪些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取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

1、板书课题《稻草人》,简介作者:叶圣陶。

2、联系生活谈谈对稻草人的了解。

3、听录音自己读课文后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说课文中得内容给自己有什么感受,如稻草人方面,老妇人方面,作者方面。

1、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自由拼读等不同形式的认读。

2、教师指名认读,注意强调“穗、甸”的读音。

3、激励学生进行挑战(我会组词,我会扩词,本课生字读平舌音,翘舌音等内容进行挑战)。

4、教师着重指出个别生字的书写:“橘、、喉、穗”等生字。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稻草人的一个什么故事。

2、全班反馈。

3、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课文理清层次(文章共分为三部分,见课文标出)各段分别讲什么,见板书。

1、引导质疑: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是什么样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齐读课文并反馈(尽职、善良)。

3、研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尽责任的人?

a、找出中心句: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b、找出能体现尽责任的部分。

c、认识本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叶圣陶稻草人教学设计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1、生字词语卡片。

2、稻草人的x片。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战士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

2、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仪进行再强调。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4、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

6、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

7、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2、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的稻草人;这是一个()的老妇人。

4、集体反馈。

5、教学建议:

(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

(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则悲戚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吧!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