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04:28:16 作者:笔舞 评语寄语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优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篇一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篇二

我与我的学生一起阅读了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吴甘霖的大作《亲爱的孔子老师》,读后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通篇所体现的先圣孔子的智慧与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寒假伊始,在一次餐站时我突发奇想的在全校面前说:“亲爱同学们,假期到了,为了使大家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张老师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7:30——8:00在学校二楼会议室给大家读一本非常好的小说,就是故事书,名字叫《亲爱的孔子老师》,希望大家赏光参与。”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和电视、球场、宿舍争学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读书中来,参与到“书香校园”建设中来,这也是我的责任所在吧。

应该说效果很不错,在整个阅读前期,以071、072班为主的07级和08、09级个别学生都积极准时来到约定的地点听张老师读书。而我在整个阅读中也收获良多,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体会到了孔子老师的“责任与智慧”。

说到责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候处理的一件家庭纠纷,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是孔子老师在处理这一对父子矛盾时的所言所行,实在让人佩服。故事的名字叫《教化比拳头更有力》,故事是这样德尔,一对父子打官司,不少官员主张杀了那个不孝的儿子,而孔子却说:“父子打官司是不对的.,尤其是儿子不能告父亲,这样的道理哪个老百姓不知道呢?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些居上位的人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上帝啊,还有这样分析问题的:两个学生打架,是班主任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是教育处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是学校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然后孔子老师就去处理这件事了,处理的方式是先说教,然后把他们分别关到两个“特意设计”的大牢里让他们自己去醒悟“责任”,后来他们知道了双方应该各自担负的责任:老者的爱,少者的孝。

说到智慧,上文的事例也算是孔子智慧的体现吧。还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与其说是孔子的智慧,不如说是孔子悟出或学习到的智慧,孔子学以致用教导他的学生了。故事的名字叫《标准要高,姿态要低》,是孔子讲给学生的晏子的故事:齐景公下令造宫殿,百姓怨声载道,向晏子诉苦。晏子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齐景公,按理来说这是晏子分内之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吧。但晏子下面的做法的确让我们这些凡人瞠目:晏子说服齐景公拜谢之后飞速来到工地上,二话不说拿起皮鞭,一遍抽打那些当初要他向国君进谏的人,一边骂道:“国君的地位如此尊贵,修个新宫殿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却拖拖沓沓,再敢这样,我就打死你们!”晏子疯了啊,如果是我等普通人,大多会在百姓面前或学生面前表达出:谢谢我吧!感激我吧!都是我的功劳吧!以后听我的吧,只要跟着我干,我保证你心想事成、愿望实现,荣华富贵应有尽有!而晏子确是:痛“恨”我吧,感谢君王(领导)吧,跟着君王(领导)好好干吧!只要跟着君王干,保证你心想事成、愿望实现,荣华富贵应有尽有!

这便是孔子老师的责任与智慧!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篇三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一些园囿与不足,而令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很多现代人会这样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然后等着年老,等着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机器。但或许我们真的要从孔子的身上领悟到这一点:学习就是一盏明灯,失去它我们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篇四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尽管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但我承认我还远远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孔子读后感老师评语篇五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还没有机会与作者周勇博士进行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确很想和他进行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老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多,有这样能力这样说话的老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