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说课稿(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15:11:25 作者:JQ文豪 讲话稿 情绪调节说课稿(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情绪调节说课稿篇一

(一)课前反思

关于《激素调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接触过的内容不多,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这节课我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马拉松比赛)入手,引出对血糖平衡调节的学习。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明确机体维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接着指导学生分组活动------模拟吃饭后和运动时的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利用“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建构血糖调节模型,形象地演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以及它们间的拮抗关系,借此引出反馈调节的概念及这种调节机制在生命系统中的普遍意义,也让学生学会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来领悟所学的知识。对于糖尿病及其防治问题、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安排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反思,从而确定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学习,采用创设情景----自主学习、讨论-----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写建议书,倡导家庭成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用以评估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只有单纯的听、看、记,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增长见识的能力和机会。

(二)课中反思

1、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在这节课上,我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和理解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并对教材内容作了些许的调整:先通过教材的资料和实例让学生分析过程,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准确地概括,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主动地归纳得出,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的、持久的。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个活动(建构血糖调节模型)、二个探讨交流(糖尿病及其防治问题、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通过对糖尿病、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有关知识的探讨,不仅触动了学生心灵,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三)课后反思

1、把赏识性评价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如一个小组的3位同学到讲台上示范“吃饭后血糖含量是怎样调节的?”后,我这样评价该小组的活动:“刚才这一小组的同学表演十分精彩:一是他们的语言风趣幽默;二是他们每个人的表演惟妙惟肖”。在肯定完学生的活动后,我再做一些补充。师生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成了有关内容的学习。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赞扬或肯定,而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和升华。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所思,有所得,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良好发展。

2、学生智慧和见解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时有“创新的火花”闪烁,他们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部位及作用,学生总是混淆不清。课堂上一位同学就提出了自己巧妙的记忆方法,让我记忆深刻。

3、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薄弱,知识面匮乏,加上部分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是十分到位,导致这节课时间比较紧。

4、所有的问题均由老师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按既定方向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课后有些同学跟我交流说:“这节生物课真的对自己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很有趣”,听了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我很兴奋。也使我想起了我曾经的课题-----《探究生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课堂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即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调查、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希望自己的生物课堂能朝这个方向健康前进。

科组评价意见:这节课充分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教学效果不错。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技能、认知、情感、各项预定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体现了课改要求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

1、适用教育对象及条件:本课时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2课时,适用于高二教师上新课时使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使用本课时的建议: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而定的,如果情况与我校类似,则可以直接采用;如果是重点学校或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则在教学内容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如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激素的作用机理(教材只深入到激素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没有深入地介绍两大类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不同方式及分子机理)、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

情绪调节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点章节,结合本部分知识点多,重难点相对集中的特点,我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每一课时侧重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第二课时侧重学习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在每一个课时里采用了不同的分组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在学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体液”、“细胞”两个大组,先让学生自学教材5分钟,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解,小组成员之间简单交流后,各小组推出一个代表上讲台上讲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讲析,我发现学生对参与这两个过程的免疫细胞的功能理解不够透彻,细胞免疫过程的感应阶段思路比较模糊,就针对性地进行了讲析。接下来,我组织学生把这两个过程形象地理解为发生在人体内的两场战争,免疫系统就是国防部,免疫器官就是做战军队,免疫细胞就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免疫活性物质就是士兵手里的武器,从做战时军队与军队、士兵与士兵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总结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与相互联系。

在学习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几分钟,然后出示下列思考讨论题:

1、举例说明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和清除功能。

2、总结出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3、你认为过敏反应的原理是什么?特点有哪些?结合生活中过敏反应的实例,谈谈你的感受和预防的措施。

4、自身免疫病是怎么一回事?你见到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吗?谈谈你对这些疾病的了解。

5、举例说明什么是免疫缺陷病。

6、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7、仅靠医疗技术的改进,能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吗?

9、读完文中3个资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10、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或其他器官吗?

然后组织学生按以前的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展开讨论。接下来,分别挑取不同小组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不足,我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与讲析。

情绪调节说课稿篇三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高三一轮复习重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在枯燥的高三复习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从免疫调节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入手,使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分小组合作构建模型,使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通过以上活动,既帮助学生建立免疫学知识的网络,也让学生能够用免疫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建构,知识得到巩固,应试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均得到提高。

本节课为复习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三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经建立,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由于本节课概念多、内容繁琐,加上距初次学习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对于具体的生理过程印象已经比较模糊。本节课通过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辨别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以及通过试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1.通过回顾课本p35—38,能准确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类型、免疫系统的功能。

2.通过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能说出各类免疫细胞的功能,并且能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情景导入法、问题启发法、直观教学法、归纳总结法

本节课我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由于学生对于两种免疫过程中涉及的免疫细胞都比较模糊,我将此知识点也当做本节内容的难点。对于这个知识点我是这样处理: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模型,归纳总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思考并总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边学边练,从而突破难点。

1、阅读教材之后,应该设计一些学生总结归纳的问题,而不是课本上句子挖空书写。

2、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的体现。

情绪调节说课稿篇四

这节课主要讲解与情绪有关的内容,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讲解4个知识点,情绪与个人的态度;调节情绪的原因;调节情绪的方法;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如果为了讲知识点而讲知识点,就失去了新课改的意义,因此,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来源于学生,是学生身边的事,或许就是他本人。用这个情景将材料贯穿起来,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步步设疑,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内化为思想,然后付诸于行动,发展良好情绪品质,培养健康的人格,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总体上看,这还是一节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1课前和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到一个新班级去讲课,师生关系非常的陌生,在短短的40十分钟,让师生配合默契是非常不容易,在讲课前,我走进学生中间,亲切的与他们交谈,询问他们平时是怎样上课,他们喜欢怎样上课,尽量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课堂上,我不停留在讲台上,而是走进学生中间,力争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关系。我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所以,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后,我深刻体会到课堂上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这使我更加坚定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的信心。

2、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来源与身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我行我秀”“请让我帮助你”、“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创和谐”、“实战演练”等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发展良好的情绪品质,培养健康人格,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3、情景小品活动,是本节课一个亮点。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躬身行。让学生根据情节自己去扮演情景中的主人翁,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情感,去体会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的沟通。这比教师的说教强似百倍,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的表演很到位,感动了评委,感动了学生。通过小品表演,既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又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

4、预设生成的重要性。备课时,我不仅备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备学生,如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会说出其他答案,而说不出预设答案时怎么办,我需要从哪些地方点拨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真正的寓意。讲课时,果不其然,同学们的回答和课前的预设一样,在周瑜含恨而死的原因上会找许多,但要引导学生从他的死因是“含恨而死”去分析,恨是一种情绪,让学生从这个恨上去找答案,通过我的点拨,学生自然就得出预设的结论,他的死因就是不会调节情绪。由于自己备课时考虑到预设生成的因素,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的秘诀之一。

虽然成功,但也有些遗憾之处:

1、在某些知识点上,还是教教材的思想,没有用教材的理念。当讲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时,我并没真正的去挖掘教材,去扩展教材,在这个地方,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是说所有的不良情绪都不好,而是情绪的控制要有度,适当的伤心,难过都是正常的,是人之长情,因为教材没有涉及到,我也没有讲到,课后想想,只讲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或许给同学一个误解,就是所有不良情绪都是坏的,都是不应该有的。因为现在的学生年纪小,还不会辨证的去看问题。

2、在知识反馈方面,情感体验方面有些不尽人意,这节课与学生联系紧密,学过以后应该他们适当倾诉心中的不良情绪,并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情绪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可是到最后我自己总结了几句话,就结束这节课,没有让学生谈谈体会,很是遗憾。

3、另外,在语言的表达上,在教师的点拨上,还有在学生回答问题上的'追问都有待于提高,这也是以后课堂上需要努力的地方。

情绪调节说课稿篇五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反应。情绪有两种:一种是高级情感,比如感动,爱,能够与理性共存,一种是低级情绪,比如愤怒,紧张,恐惧,焦虑等,是我们的低等生物本能。大脑对情绪的处理,遵循双轨制。边缘系统(古哺乳类脑)激发情绪反应,大脑皮层(新哺乳类脑)抑制情绪反应。二者互动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动态平衡的内稳态。如果边缘系统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后果就是情绪失控,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来主导我们的大脑,抑制这些待机的情绪反应。让理性回归本位。(来自胡晓老师答疑)

二、情绪处理

(一)一般流程

:停止,坚持6秒。一旦有冲突,立即离开冲突现场,找个借口出去一下,去洗手间或其他地方透透气。深呼吸,回归理智脑。(远离刺激)

3.识别:给情绪命名,这个需要训练,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觉察和识别都可能很快速的完成。如果是去洗手间,那在去洗手间的路上就可能完成了。接下来处理方式应该是有层析性了。

4.情绪特别大的时候,要允许自己释放情绪。比如扔几个软枕头(情绪替代),洗个脸数十次,吃点零食,对着小花小草诉说(注意力转移),或者是画个圈圈诅咒他(情绪对抗)。

如果有情绪但不是很大的时候控制情绪,可以迅速寻找对方的优点冲抵不舒服感(自我说服),告诉自己对方可能不好惹,用恐惧压下愤怒(自我压抑),或是想着我这么好干嘛和他一般见识(个人升华),如果关系亲密还可以冲上去拥抱他越不舒服抱得越紧(反向形成)

最好的就是认同它,生而为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的。

接纳它,和它呆在一起,它为什么会出现,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用爱释放它。当去接纳它,不再赋予它力量或重要性,它就像其他情绪能量一样,消失不见了。话术1:谢谢你保护我这么久,我知道你是想保护我不被伤害。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有力量保护自己了。我不再需要用攻击对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谢谢你,再见。话术2:一切都很好,每件事情都会出现对我最好的结果,我很安全。

在我们小的时候大人很容易看穿我们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而年岁越长越会隐藏自己,要从情绪里找到本质,找到我们正真想要的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做反思。

(二)反思

1.模型

1.场景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过程是怎样的?

2.参与人:有哪些人参与了?

3.引发原因:描述自己情绪引起的原因?(通过梳理,抽丝剥茧找到自己的需求)

4.非理性情绪是什么?

5.成功场景:已经有解决方案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失败场景:暂无解决方案是否想出来方案

2.本质

用abc理论模型来寻找本质,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刺激了b,b引起了c。

不合理的信念有三类特征:

1.要求的绝对化,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件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

2.过分的概括化,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而产生焦虑抑郁,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认为别人一无是处,一味责备产生敌意和愤怒。

3.糟糕透顶,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常使个体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这种想法与个体对己、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艾利斯提出的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十一种非理性信念:

(1)每个人都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能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邪恶,很可憎,是坏人,应该严厉谴责和惩罚他们。

(4)当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非常可怕和可悲。

(5)要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倒不如逃避来得省事。

(6)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7)人应该非常关心危险的和可怕的事物,要不断关注和思考,而且要随时留意它可能在发生。

(8)一个人的过程经历决定了其目前的行为,而且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9)一个人总有依赖他人,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自己更强有力的人来让自己依附。

(10)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给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注:指过分地关心和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答案,一旦得不到安安,就会很痛苦。

当我们在情绪中时,可以从三类特征和十一种类型去比对下,是不是产生了不合理信念。

3.常见的非理性情绪

(1)

情绪:愤怒

信念:要求的绝对化

原因:小时候批评的成长环境,不被接纳,小时候未满足的情感需求。长大了想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一旦对方没有按我们的想法去做,我们就用小时候别人对待我们的方法来对待他人。

解法:未满足的情感需求,用自我关怀的方式,自己来满足自己。话术1:每天睡前,和自己说你累了一天了,辛苦你了。我爱真实的你,也接纳真实的你,双手环抱,抚摸一下自己的双臂。话术2:遇到外界批评或发生事件是,不要再自我批评,告诉自己—我和你一起面对这个事情,一起处理,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五条结案的爱你,接纳你。

(2)

行为:逃避问题焦虑

情绪:恐惧

信念:过分的概括化

原因:恐惧是保护我们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还小,能力不足的时候形成的。

解法:用爱重新和自己内在小孩连接。当在有恐惧时选择回到内心去陪伴自己、爱自己,告诉自己“我会无条件的爱你、陪伴你、支持你、不要害怕,我现在长大了,可以应对这些事情了,我从此会保护你不再受伤害。别害怕,未来有什么事情都有我陪伴你,保护你,有我在别害怕”

(3)

行为:拖延、退缩、设限

情绪:恐惧、焦虑、畏难

信念:过分的概括化,要求的绝对化

原因:1.外部环境诱惑太多。

解法:1.改变认知(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消极完美主义者——积极完美主义者)

(4)

行为:不自信,自我否定,

情绪:心灰意冷

信念:过分的概括化

原因:1.过高、过眼的成长环境,造成了自我否定型人格

解法:1.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5)

行为:对不可控状况、不可预知事件或变化的心理敏感

情绪:恐惧、愤怒、焦虑、无力感、不安全感

信念:糟糕透顶

原因:1.完美主义

解法:1.在及制定计划时预留出机动时间

自我关怀,问问自己:我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想听到一句什么样的话?得到什么反馈?

除了关注自己的情绪,对需要与人沟通的事件,遇上情绪问题的处理可以用非暴力沟通法。

三、非暴力沟通

1.描述客观事实(回应disc中c的要求)

2.说自己心里的感受(回应disc中i的要求)

3.说产生这个感受的原因(回应disc中c.i的要求)

4.提出请求(回应disc中d的要求)

过程中要用“我句式”,如“妈妈,你要我在家里时时处处有秩序,这样我感觉在家里不放松很紧张。在公司必须要有秩序感,回家以后我向往能随意一点感觉放松一点。可不可以这样,在公共空间我尽量保持秩序,在我的房间能不能随我,让我轻松舒服就好”。

四、心得

1寻找积极意义

给每件事寻找积极意义,让自己的内驱力更足。

2.绿灯思维

放下期待与评价,专注于事件本身

3.冥想

帮自己感知身体变化,进入心流

记录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