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时间:2023-07-28 04:43:01 作者:曹czj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学情分析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1、说教法

2、说学法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中板: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1专题二第二单元

第三节《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为切入点,引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过渡,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据此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揭示离子反应的本质。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掌握电解质的含义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对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上一专题学生已经接触了电离的初步概念,然而对于离子反应相对比较陌生,难以把握其实质。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拆”这个重要步骤的学习还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质的含义,理解强弱电解质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分析,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内在规律的意识 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四、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

2. 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一,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究二,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探究三,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及难电离物质,至此,达到其中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3. 明确规则,掌握书写

在总结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基础上,我将按课本上“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书写逐一展开讲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着重强调“拆”字。并说明即使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并在今后的书写中引起重视。以此实现又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4. 学以致用,复习巩固

我将引导学生将书写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作比较,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一. 强、弱电解质

二. 离子反应

1.概念

2.反应条件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篇三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篇四

10月31日,会考复习至《离子反应》,由于复习课的枯燥,故创设了一个“诸葛亮智破哑泉”股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离子反应》的课堂复习教学,通过采用“设疑回忆—竞赛—反思—归纳—运用—释疑”的教学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新知的创造性,并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帐。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能不太现实,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的探索上有一个循序渐进,边练习边发现,边发现边积累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渐熟练。

的结果的板演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兴奋的学习氛围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问题,若不适应学生这一心理,课堂就会平淡而缺乏生气。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应用练习等环节上,可以创设更富有鼓动性和竞争性的情景,如竟赛,过关斩将等方式,这样课堂就会出现勃勃生机。

4、媒体使用与板书衔接问题。幻灯片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习更方便和主动。但幻灯片代替板书会削弱板书的作用,因而,在媒体上显示的内容应该是板书所无法表达的,这样就会给学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当媒体所显示的内容和板书的内容各具特色时二者就会相映生辉。

离子反应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篇五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