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23:27:38 作者:温柔雨 心得体会 文学史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书心得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学员们总结的重要培训心得,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文学史研究在学术界愈加盛行。作为一名文化类专业学生,我也不断深入了解和学习着历史上一代代文学大家的著作。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更好地认识了文学史,也开始更深入地品味文学作品,更加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此,我想分享一下在阅读文学史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文学史阅读给予自己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

在阅读文学史时,我不仅关注伟大作家的生平成就,更重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名家的文学作品多半呈现出一代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背景,通过读者的涵化,亿万人民在对其著作的研读讨论中,共同感受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传承其中的思想精神。比如《红楼梦》中表现的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告诉人们一个不变的道理,就是真正的感情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彼此之间的默契和真爱。

第二段:文学史阅读给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欣赏

通过文学史的学习,我逐渐悟出,文学作品往往会以某个特定角度来反映或者言说某个特定的社会现象,也可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去创作的作品,它的内部思想逻辑、文化背景、氛围,与时俱进的表现手法让我看到作品不同的美感及欣赏方向,微观地探寻其内涵等,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钱钟书的《围城》、王安忆的《长河》等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在作品本身,更有其自带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含义,这些符号和含义在阅读时常常让我忘忧沉醉,深受感染。

第三段:文学史阅读给予自己能力提升的机遇

通过文学史的学习,我更好地提高了文学解读和写作的能力。我可以用较为深刻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能够在阅读和写作时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同时,通过学习文学史,也让我明白了作品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心理和价值,从而将这些思考方法运用到文学现实的思考和探究中,更有利于自己的思维拓展和丰富性。

第四段:文学史阅读激发了自我的艺术探究欲

在阅读文学史的过程中,不断浸淫其漫长而庞大的书棧,让我探寻到大量文学作品的魅力。如果说文学作品给了我深邃而壮阔的心灵享受,那么文学史则让我进一步明了书中之书的艺术之光。在阅读文学史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获得了不少“欲望”,想读的作品越来越多,不断地探索着自己艺术道路,也逐渐形成了对艺术探究的兴趣与执着。

第五段:文学史阅读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我

文学史的阅读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读书时,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感受到自我价值。通过文学历史的学习,不断感悟书中人物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从中提取出来的人类价值观念也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白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位“有文化的人”的渴望,让我意识到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其实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问题与思想。

综上所述,阅读文学史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对我的人生观和文化阅历的提升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通过一步步探索文学史的深度,我一方面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个人的成长和文化补充,增添了很多分量。让我们沉浸于这些名家巨作的世界,走回这些作品的历史选择之路,推开原本如梦似幻的大门,便能发现平凡生活之外的那些不显眼却充满魅力的思想和心路历程。这就是文学史的魅力所在。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二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记录和总结,是文学史料的集成和整理。通过阅读文学史,我们能够掌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文学的多样性和变革性,并对文化与社会产生的影响做出研究和解释。

第二段:分析文学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阅读文学史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认识和理解。文学历史变化的背后,是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学史中学习历史,并将这些知识贯穿于自己的思考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三段:分析文学史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文学史不仅记录了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同时记录了文学创作的变革和创新。文学史中优秀作品的经典特点,不仅源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是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史,可以使我们对文学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创作境界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在创作中吸取文学史的精华,既能让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具历史意义,也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第四段:分析文学史对文学研究的价值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来源。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与解读,可以深入探究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思想、审美和文化价值,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并从中提取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方面的研究主题。文学史的研究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还原,更是对文化与社会的还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五段:总结阅读文学史的益处

阅读文学史不仅能够拓宽人们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同时也可以启迪创作灵感,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文学所承载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从而用心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保持一份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总而言之,文学史正如文学一样,是一扇窗口,它展现着文学与时代的交融。阅读文学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更好的感受文学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都特别喜爱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而最近我深入研究了一些文学史脍炙人口的名著,不仅阅读了很多精彩的文章,还领悟到了很多深奥的哲学思想,这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就本次文学史阅读心得体会作出五段式的连贯性文章,以期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一经历。

段落一:介绍

首先,我要谈一下为什么我会对文学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文学史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厚书,更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文学史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挖掘,是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原因和文化背景的一份探究。通过阅读文学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同时,由于每个时代的文学史都会有一些经典作品,因此阅读文学史也是一次深入研究文学经典作品的过程。

段落二:文学史的意义

文学史,和其他历史一样,看似只是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录。但是,文学史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历史分类和总结,它更多的是把一个时代的传承和文化传授给下一个时代。文学史的作用在于总结历史,让我们领悟到了每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内涵。通过研究文学史,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探究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可能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上的启发和指导。

段落三:文学史阅读的收获

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我阅读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等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史,还领悟到了不少对自己日常生活有所启示的哲学思想。

段落四:文学史的启示

研究文学史不仅我们可以重温历史的光辉,从而加深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中找到尽量多的启示。文学史里,有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史了解历史的虚实,了解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们对于世界、生命的看法,发现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东西,领悟到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价值。因此,文学史阅读也可以向我们示范出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

段落五:结尾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文学史,我领悟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获得了对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更深层次了解了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文化、思想。巨大的思想和文化的厚度,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遵守的重点。这其中,个人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可能通过文学史的阅读,可以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开一扇至关重要的文化大门,这也是文学史对人生可能带来的最大收获。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四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诵读并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出现过众多璀璨的文明,比如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非常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细细地去剖析中国文学史,它就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许多朝代的盛衰兴亡都能在里面找出蛛丝马迹。因此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史时,不能抛开历史的层面,否则犹如纸上谈兵。

就像钱穆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那般,讲文学应先明白历史,并非就文学讲文学,文学只是抽出来的,并非单独孤立的。明白了这样的关系以后,再去理解与实践,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门道了。

说到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它比较特别,因为它并不是钱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写的,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校订之后出版的。也就是说,这本《中国文学史》的原型是来自于钱穆老先生开授的.一门课,至今它已经沉睡了60年之久。

钱穆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通儒巨匠,他不仅博学,同样著作等身,开课无数。按照叶龙的回忆,钱穆老先生在当年的新亚就开课有:中国通史、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其他还有韩(愈)文与《诗经》。而这些,并不能称之为全部,可见钱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过誉。

这本《中国文学史》共分为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把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体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尽管是完全口语化的讲述,但不少句子堪称神来之笔,而为了活跃当时的课堂气氛,钱穆老先生还不时穿插些逸闻趣事,钱师的幽默感也是别有特色。

钱穆老先生在讲课时多次提到今日青年人的国文根基已经很差了,他老人家所说的今日是指当时的1955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的年青人不说保持当初的水准了,能有当时一半的水平就算不错了。提及经、史、子、集,恐怕能够完整说出它们所指为何作品的人都寥寥可数,更别说熟读和通晓了。

因此也难怪,当年的钱穆老先生在讲授这门课时,是以死者的心情讲述死去的中国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而经典文学的地位不仅日落西山,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舍弃,作为一名国学大师,那种悲壮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书中,叶龙也多次提到钱穆老先生开课时说过的一句话: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这句看似得罪前人的话,其实说的并不为过,因为事实就在眼前,有还是没有很容易分辨出来。

这本书在未面世之前,叶龙先生曾在《深圳商报》上做了连载,当时还请了很多位文教界学者一起讨论,不少人对钱穆老先生的这本书持以赞赏和肯定的态度,钱穆老先生一生以治史闻名,终于能在今天看到他老人家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大作,这种心情不言而喻。而大家也都认同,文学史应该是个性化的,它应当有独特的理论对话,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独到的描述,这些部分,钱师的《中国文学史》都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当我读完这本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时,我仿佛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钱穆老先生,他的音容面貌丝毫未改。他穿着蓝布罩衫,脚蹬布鞋,操着一口无锡话站在讲台上对着我们说道: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

但是从此刻起,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讲稿,注定会载入史册。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六

中国文学的历史延续数千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审美、丰富的形式著称于世,但是惟其如此,也格外难以把握文学之历史发展的脉络,而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文学史》提纲挈领,不落窠臼,得一“简”字,就如先生在书中谈及中国文学的炼字一般,书中知识点并不冗杂啰嗦,自诗经始,至明清章回小说终,历数诗、赋、散文以及词、曲、小说发展脉络,将文学做为一个整体做来研究,就可看出其间的传承与演化,也就能看出何为主流何为支流,莫要小瞧了文化的历史,历史本身对于未来有其指引作用,只有厘清了文化的渊源与变化,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不致偏差。

而本书也尤以其“个性”取胜,看惯了四平八稳的历史之后,再看此观点鲜明的文学史,不仅拍案叫绝,或许你不喜尊崇儒家,或许你不爱汉赋,也可能你并不能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史观,也激发出了每个读者内心的观点,就如钱老先生在结论中所说:今日只有共同的意见,而无共同的问题。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观点,也促使读者思考关于文学的新问题,那么就是成书的一大成就了。而钱穆先生其以一代宗师的身份,偶然指点一二,已经令人受益匪浅,如著史的两个要点、最好的诗是超脱时代与个性的、中国文学的政治性、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等,都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他提到:中国几十年来在文化学术上的毛病是:一是意见的偏;二是功夫的偏。更是如黄钟大吕一般,实是治学良言。令人不禁思考近代文学研究之得与失。

同时,这本书也可以培养出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真正的热爱,教导读者何为中国文化之美,在经历了太多教科书式的古板讲述与过度讲解之后,实难有心情去感受文学之美,而钱穆先生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在文学史之余,为学生上起了鉴赏课,诗、赋、散文的名篇佳句,在先生的讲解中,品出不同的味道,虽然中国文学难脱其政治根源,但亦不乏真挚佳作,诗之苍茫万象,词之婉转悠扬,散文之千变万化,都将人带入独特美好的意境中。

这本书的缘起也颇具传奇色彩,钱穆先生流落香港之际,潦倒艰难中亦心系中国传统文化,遂创立新亚书院,令一干同样潦倒困苦内心失却方向的青年们“鼓起勇气”抵抗无情的生活,本书的记录者叶龙就是其中一员。故此,这本书才能得以面世,文学与思想本身的薪火相传令人格外动容,本书称“国学大师以死者的心情写死去的文字”固然令人沉痛,而这本书本身更像一束燎原的火种,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寄望,就如先生在课中反复提及的: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既是一种殷切的盼望,也是一种鼓励,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的文学史,却又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文学史,希望后人能够写出这样理想的“文学史”,至少也可以由此点燃对于文学的热爱。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七

周末,迫不及待地将《中国文学史》带回家学习。这是国学大师钱穆在亲自创办的新亚书院教书时的讲义,尘封60年后,由学生叶龙先生整理后出版。内容从诗经到明清章回小说,读后逐渐在脑海里搭建起一列关于中国文学发展整体脉络的动车,车头是诗经,车尾是明清章回体小说,而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准确地安放在动车恰当的车厢。具体而言,中国文学源于《诗经》,根据来源和用途不同分为风(民庶作,讲社会)、雅(朝廷作,讲政治)、颂(宗教祭祀用),这也是完全符合西周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的。根据作诗方法不同,又分为赋(平铺直叙)、比(引物作比)、兴(托物言志,抒情)。

中国从古就有史官,因此最初的散文都类似史,《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但都来源于真实历史,这与西方喜欢戏曲、小说等虚构文体迥异。到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有一类平民在关注社会发展、国家兴亡中有了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出现,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其中《论语》、《孟子》的篇章还比较零散,到《庄子》就已经属于完整独立的寓言体文章,《荀子》则是同样结构完整、深入浅出的议论体文章了。

文学,一方面是时代性,另一方面是地域性;在南方,《楚辞》出现,由于可唱,后来演变成曲。进入汉代,散文和韵文的综合体——赋盛行,当然历史散文同样并行存在,如《史记》,司马迁很好的解答了文学与历史的结合问题。汉末动乱,士大夫苦闷,无心政治,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一类专注于人生悲欢离合、社会琐事的.作品。三曹父子的建安文学,继承之前的五言诗风格而来,重视表露人生独立观念。伟大的文学总与伟大的朝代珠联璧合,如果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的觉醒,唐诗则是其跨越式发展。从初唐四杰到李杜王孟(诗歌)、韩柳白(散文)、颜柳(书法),文以载道,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日渐凸显。词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来又演变成曲,《花间集》是中国第一词选。由宋词到元曲,文学更加社会化、平民化,后由曲演变成明代的传奇,通过唱的方式演进,“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出现,后清人入关,昆曲衰落,演变成京剧、川剧等各地剧种。在清朝,满足民众需求、以说书形式为基础的小说盛行,章回体即是每日说书的分段。至此,中国文学史脉络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受益匪浅,值得回味。

文学史心得体会篇八

日本文学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学习日本文学史,不仅可以了解其源流、发展和演变,更可以通过作品感受日本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核。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感悟,以“日本文学史心得体会”为主题,谈一谈自己对日本文学的看法和感受。

段落二:现代日本文学

现代日本文学是指从明治维新以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嬗变,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流派。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学脱离了古典文学的束缚,开始研究西方文学,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其中,以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为代表的小说家,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出了文化浸透、思想深邃的“浪漫主义小说”风格;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为代表的作家,则将自我探索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些作品,既可以从文学角度解析,也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加以探讨,这也是学习现代日本文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段落三:经典日本文学

经典日本文学是指平安时期至江户时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包括《枕草子》、《源氏物语》、《宇津保物语》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更是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精髓所在。其中,《枕草子》以其自由纷繁、意象丰富的文学风格为人称道;《源氏物语》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对于人性、社会关系、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普世性。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传统日本文学所呈现出的情感和意蕴与现代文学大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异同之间的对话,让读者更深刻体味到了日本文化的多样性与博大精深。

段落四:战争时期的文学

日本文学史是一部承载着日本文化的历史,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在二战之前,日本文艺界的发展已趋于世界范围,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却逐渐占据了文学舞台,用爱国主义色彩涂抹残忍的战争罪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宫本百合子和中原中也的作品为主,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中《黑雨》描写了日本长崎市原子弹的惨状,真实地反映了此次核爆炸对常人的影响,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战争时期的文学或许不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但它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舆情,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段落五:结论

学习日本文学史是一种文化投入,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日本优秀文学的魅力,更可以切实感受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史。通过了解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细致品读,辨析出日本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和与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使自己受益匪浅。同时,在阅读中也需要发现其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与互动,发现其独特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最终,将所学的东西变为自己的文化常识和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也是学习日本文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