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完整教学设计包括 观潮完整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03:26:57 作者:灵魂曲 口号大全 最新完整教学设计包括 观潮完整教学设计(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完整教学设计包括篇一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逐段分析课文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影片剪辑潮来前)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

(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

(等着、盼着)

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影剪)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

(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四、总结全文

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

完整教学设计包括篇二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婷婷

怎样才能开展好唱歌课的教学呢?

(一)朗读歌词,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以分析理解歌词对于学生来说,是加强分析理解歌词的最佳手段。怎样让学生分析歌词呢?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当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首先通过朗读歌词,然后划分段落,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并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总结歌曲的内在思想感情。如进行第九册中《长城谣》这首歌的教学时,通过朗读歌词,学生讨论,把全曲划分为两段,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歌曲?同学们回答:反映的是xxx时期的歌曲。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这是当时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主题歌,以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为题,控诉日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过去,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联想,感情的进入,又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三)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激活课程资源;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体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以学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最好的依托就是不断地感受,不断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连,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积累内心体验。所以,在歌曲学唱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带领学生从打铁音效的聆听到厨房劳动音效的模拟,自然地进入了歌曲的学习中。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资源的主线牵引下,变得轻松、自然,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接着,怎样结合基本节奏训练,进一步挖掘厨房劳动过程中的音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引发了我的思考。由于上节欣赏课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劳动音效在音乐中的作用,因此,本课中老师充分利用厨房音效资源,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劳动项目入手(已有生活经验),创编适合的节奏并用打击乐模拟(已有知识经验),最后与歌唱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唱、奏、演的完美结合。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在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有效激活课程资源后,实现了节奏训练趣味化、活动内容主题化、音乐能力综合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挖掘作品内涵,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正确地表达歌曲情感。比如,五年级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首先老师描绘了歌曲的意境:微风拂动着柳枝,欢乐的孩子们摇着小船,湖面上荡起涟漪。老师用愉悦的表情、自然朴实的动作,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真的感觉到了童年的幸福,生活的甜蜜。教师随时结合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领悟歌曲的意境,从而对这首歌产生极好的感觉,萌生出想学会它、学好它的念头。如此这般,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享受艺术美的过程,学起来轻松,理解起来深刻。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的思想意境和歌曲的意境融为一体,一切就会很自然。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把学生领进了音乐的殿堂。不难看出,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意境是表达歌曲情感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五)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教学活动作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主题、内容、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1、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由于学生已学会歌曲,当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时,学生能更好地关注音乐,将音乐与节奏联系起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乐感,音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比较我们得出: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教学资源,使其更好地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2、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活动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好新奇、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在本课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会一点简单的家务劳动,学过一些简单的节奏创编,对各种音效的模拟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设计了“快乐的炊事员”这一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用肢体动作模仿再现劳动,用自制乐器模拟(塑料瓶装米粒模拟淘米、垫板敲凳子模拟切菜、小碗小勺学炒菜、报纸塑料袋模拟洗抹布),再现情景,在这种以体验感受为主的音乐综合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快乐而有效。

3、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本课“快乐的炊事员”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劳动项目,然后以小组合作互学、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反馈。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完成创编、创演的目标,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当然,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必须以课堂实效为准绳。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歌唱与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充满情感的优美、和谐的音乐情境和气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在感情与艺术结合的天地中驰骋。

总之,音乐教育是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审美教育课程。在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教无定法,切不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冲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使每个孩子从歌唱中得到快乐,从歌声中得到发展,真正地快乐歌唱!

完整教学设计包括篇三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炮手》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完整教学设计包括篇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完整教学设计包括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加强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二、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三、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