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

时间:2023-07-11 17:24:30 作者:WJ王杰 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一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所著的《西行漫记》中,曾经这样描述位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就是这样的一座学府,孕育和传递着抗大精神,成为延安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延安,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精神传承的“创新方式”,听到的是更为激越嘹亮的“红色声音”。

在革命旧址,重温往昔

行走在延安,随处可见红色历史遗存。据了解,延安全市目前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96处,每年吸引着上千万游客前来,从一孔孔旧窑洞、一张张老照片中重温当年的峥嵘岁月。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也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圣地的光荣。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曾在这里召开。中央大礼堂现在仍然保持着中共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环形标语、大厅墙上代表中国共产党走过24年历程的24面党旗,都无声地讲述着激动人心的过往。

“中共七大会址安静肃穆的窑洞,见证了最广大的中国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了最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开启并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东方这个古老国家迄今为止13亿多人的命运……”这是中国延安学院党建教研室教授王涛在中央大礼堂讲授的党课的内容。第一次走出学院讲台,站在党的七大会址进行演讲,他告诉记者,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增强党性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要有为了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精神,做个滴水穿石的共产党人。

在枣园革命旧址,来自重庆的朱玉传拉着女儿,紧紧跟在“小小讲解员”肖子曦的后面,稍有空闲,就叮嘱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仔细听,看延安的小朋友讲得多好”。

肖子曦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也是全市156名“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在革命旧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义务讲解。

其实,在延安,“小小讲解员”义务宣讲革命传统的工作已经坚持了2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团体1万多个,听取讲解的观众达50万人之多。现在,“小小讲解员”不仅讲传统,讲革命故事,还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延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学习书院,坚守初心

“胃里的那块空白,只有家的味道才能填满。信念里的那颗初心,有了延安的味道才能坚定。”这是来自广东的大学生邵刚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心得体会,引来一片点赞。对邵刚来说,来到延安,是为了品味“延安味道”,而让他品味“延安味道”的地方,还有延安学习书院。至今,他手机中都留着站在书院前的自拍照。

延安有个“学习书院”,就建在延安新区西北方一块地势较高的山峁之上。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走进书院大门,八个大字迎面而来,与上方一幅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浮雕构成一个整体,象征着蓬勃发展的中国正奔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延安学习书院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这个思想教育基地,不仅有游客“粉丝”,还有延安当地人做“拥趸”。下班后、节假日,“去学习书院,约吗?”只要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响应者绝非少数。

据了解,延安学习书院自去年5月4日揭牌开馆以来,在这里,人们通过观摩体会、专题讨论、学习分享、读书讲堂、教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截至20__年12月底,约有7万人前来书院参观学习;其中,团队讲解接待1228批次36443人,报告厅使用155次12379人。这样的一组数据,与学习书院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地、展示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新窗口。

当然,为参观学习的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书院讲解老师自我提升的过程。“90后”女孩史絮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在海南三亚读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年还是决定回到家乡,成了书院的一名讲解老师。“延安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了,新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史絮说,“新一代延安人要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世人不仅看到一个新延安,更看到红色革命圣地的精神传承”。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二

夜,又如此不经意地飞到了我的身边,窗外的暮色与宁静告诉我,此刻又是“众人皆‘睡’我独醒”嘿,很累了,却不想睡。不舍告别这祥和清静的黑夜,只是不想在睁开惺忪的睡眼时,无助地观望又一个嘈杂的白天。

说不清为什么在乐声响起时,总会有那么多莫名的感动。今天下午,摊开作业本,心中却老压抑着一股烦闷。心不在焉地扫视着题目却发现无从下笔。不识相的时钟在墙上叫嚣着重复那单调恼人的声响,似乎携着飞逝而过的时间而冷眼旁观我的无奈。够烦的了,却什么都要来添乱。又在无理取闹了吧,知道自己总喜欢方纵自己的任性。于是。收收心,又强迫自己去看作业本上那些龙飞凤舞的数字。颦眉、惨不忍睹的闭眼,怎么都不会?索性扔下笔,重重的把脸贴在书桌上。眼睛湿了,哎,不争气的泪水又下来了,吧哒吧哒地掉,让人愈加难受。这么又耍脾气了呢?明明没什么的,只是突然觉得无助,孑然一身的感觉让我痛苦了。

这时,音乐响了。是你吗?我轻轻地问。我知道藏在乐声中的你,总会如此适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不,你一直都在的,你如影随形地看着我与我的世界。你怜惜地注视着我的挣扎、我的消沉。记得那茫茫的苍穹,绵延的群山吗?每当这样的寂寥,周而复始地重现时,整个世界都静寂了,只有你,与我含笑并肩。你会用轻柔的话语抚尉我的心灵,你用你如歌的神韵感染我的情绪,只有你知道我需要什么。

时光荏苒,回首时总恍若隔世。小时候的日子,悠悠长长,海天一线,或者是田野。我的童年,蓝天,白云,晃晃悠悠地一个又一个日子,似乎没个尽头——后来呢?呵,后来它变了,时间加速运行,像一个雪球那样滚下来,越滚越大,就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也许之前你还用鞭子抽过,希望它跑得快些,可是现在它发足狂奔,生命一泄千里,直奔向死亡。

唏嘘什么呢?又是无止尽的抱怨,其实一切都苍白无力了。当我们已不能去改变什么的时候,就只看得到流泪的银河了。可是,可是我们还年轻呢!谁说不是的呢?——虽然弹指间沧海桑田。

此刻,你又静静地陪着我了,我们是患难与共的挚友啊!你是我最秘密,也是最蜜蜜的死党。你会默默地听我着我的哭诉,会安详平和地替我拭去眼角的泪花。你从来不说什么,只是在我面前,铺开一条条路,让我冷静的观望、回首。你只是用心告诉我,过去的是什么,明天又会拥有什么。一段乐声,一段故事。我一直相信只有音符才能抓住人心灵的震颤。

没什么的。我笑了,我知道这样会让你感到欣慰。放晴了一个下午的天,如今却接替了我的位置泪雨滂沱。流水淙淙,花枝重重摇曳,庭院芳草萋萋,松涛犹如迷幻的仙境,这就是你给我的世界。宛如远离城市,远离喧嚣,拥抱秀朴销魂的清冷。

音符,在我身边的每一寸空间流动,真切而朦胧。我的忧伤难于启齿,面对现实我们是孩子,毫无经验,单薄而脆弱。生活的细枝末节浸透了我们的世界。但是,我们的生活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太爱惜它了。

是的,只是太爱惜它了……我知道这是你一直在告诉我的……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三

提到中国古典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诸子百家”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扬历史吧!

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险些丧命。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认同后才产生的。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国方式与思想指导。而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仲舒一样提倡“惟‘儒’独尊”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如今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上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四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x假变得特别漫长。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是灾难也是教材。疫情之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强,孩子们如何度过这段居家学习的时光,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仅是学校考虑的问题,更需要家长的努力配合。让我们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共育管理

1

前期筹备,让家长明确责任

早在开学的第一个周,我校在政教处的统一安排下,就分班召开了家长会,让家长明白线上教学期间,家长的合理监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首先,向家长介绍了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家长在孩子学习期间做好生活保障,与学习时间同步才不至于影响孩子的学习。同时,还对家长具体要做哪些事情明确了责任。

2

线上课堂,让家长实时监督

教师在上课时,要求家长全程陪同,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有家长的陪同,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开小差、甚至挂机不上课的情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让家长参与才能让孩子最大程度的投入学习。

3

居家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孩子居家学习,最大的影响可能来自于没有在学校的良好学习氛围,孩子的学习环境创建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上课时,家长要给孩子创建安静的环境,学须静也。另外,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最好在一旁陪伴,或者可以看书看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由于孩子在线学习,参加的体育锻炼相对较少,在课余时间,家长带领孩子〖〗去户外开展适当的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同时,九年级由于要参加体育中考,在课余时间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就显得至关重要。

4

召开家长会,促进家校交流

每周日晚自习,各班在政教处的组织下分班召开班会,并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依然按照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模式召开,首先通报一周来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好的方面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努力改进。同时,分别邀请表现好的学生和家长做经验分享,传递正能量。

线上教学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改进和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希望在线上学习期间,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能让每个孩子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共育活动

转眼,“停课不停学”居家教学已实施一月有余,为了促进家校沟通,确保下一阶段的居家学习活动能顺利高效开展,xx月xx日晚自习时间,六郎中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线上家长会。

18:40,正是周末班会课开始的时间,各个班群里开始了特别的签到。班主任们利用钉钉群、腾讯会议网络视频,和家长们愉快地“见面了”!老师们首先对各位家长在疫情期间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表达感谢,并与家长朋友交流了“停课不停学”开展以来的学情及班级存在的问题,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分别发言,分享好的学习方法、教育心得。

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寄语居家学习的孩子们:做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护者,用理性战胜恐惧,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自律捍卫健康,以“小我”之言行,凝聚“大我”之伟力。

我们坚信只要家校携手,齐心协力,共同守护每一位学生,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我们静待春暖花开疫情结束时,相约在校园。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五

写学过的某一种艺术,如:吹,拉学,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写在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画画。”于是,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绘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无论是漫画、水粉画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漫画人物,是我一直以来酷爱的。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尝试怎样把漫画人物画得更好。从开始画漫画到现在,我已经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现在翻出来看,别有一番风味,尽管以前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画都凝聚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漫画水平是非常棒的,虽然我恨日本人,但他们的漫画水平,确实让我佩服。在家里有了电脑之后,我便在网上找一些日本的漫画,然后自己临摹下来,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不光是漫画,其他的我也非常喜欢。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参加绘画班,还参加过好几次等级考试,一本本证书我一直珍藏着。

我的一个姐姐也十分喜欢绘画。在她房间里的白墙上,可以看到她的画——那是她在10多岁的时候,不顾她_的反对,执意要在自己的墙上,画上最美的东西,她大胆、粗矿的线条深深让我体会到她对绘画的热爱,于是,我跟她有了共同话题。

此外,服装设计和家居装潢我也很喜欢。它们都给我以美的享受。我有一本素描本特别是设计服装的,有时候画了几副,就拿去给我姐姐看,让她给我提点意见。

我觉得,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现在会伴随着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后也会,绘画会伴随着我的一生。因为,我对它有独特的感情。以前,我学过电子琴、古筝、书法等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惟独绘画,我坚持了将近有__年了,这份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很开心,无论在什么时候,绘画都能陪伴我。无论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绘画。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六

“美育云端课堂”活动,通过网上演唱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系列艺术形式,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助推文明校园建设,用艺术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美育云端课堂”活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谈文化自信,一些学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如果把文化自信仅仅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自信,那就相当于只是和人家说“我祖上也曾阔过”,问题是“祖上阔”并不代表今天“自己阔”。我们讲文化自信,毫无疑问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但最重要的还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自信。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又与时俱进地实现着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因此,在全社会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要弘扬红色文化要多深挖其核心内容,少一点浮光掠影。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但是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像福建那样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尤其要通过开展红色资源整理挖掘,真正形成常态化的工作开展,这样才能将红色文化背后的人物故事不断地通过挖掘在全媒体挖展示出来,真正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的内心。

要弘扬红色文化要多研究其具体的社会功能,少一点为活动而研究。红色文化的功能,是提醒我们不忘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我们的新长征的精神所在。如何让红色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激越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推出一些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讲好红色故事。这些工作做好了,不仅利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更能减少为了宣传而宣传的浮光掠影,这样才利于红色文化根植沃土茁壮成长。

要弘扬红色文化要多探寻推进红色文化教育途径,少一些急功近利,通过构建立体传播平台,推动红色故事广为传颂。打造多元红色文化传播平台,才更利于推广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尤其我们的中小学更要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更要形成系统,成为常态,另外政府也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教育入心入脑。要宣传红色文化,只有少做花架子,才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核心价值,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让红色文化在群众中得以更好传承。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治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稿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治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强化红色文化担当,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坚定自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作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科学论断,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既显示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又彰显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之路上的文化自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

红色文化自信源于其所蕴含的强大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历经90多年的砥砺奋进,淬火成钢的精神品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构成了我们党的红色基因,并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回望这些革命先辈创造和传承给我们的红色基因,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情感的依托、精神的归宿、前进的动力。__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这片红土地孕育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红色基因,为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创造辉煌奇迹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挖掘内涵,强化红色文化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曾将红色文化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他深刻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筑牢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感召力。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精神的传承。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孕育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意义和红色文化符号的统一体,直接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当中,体现在时代英模身上,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形象性、时代性和持久性的感召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精神支撑,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红色文化,其核心就是要传承红色精神。一切形式的红色文化传播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内涵,才能不断夯实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要强化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红色文化渗透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生动、感染力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易于开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文化资源和文化素材。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担当,激发红色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激发红色文化自觉意识,积极践行红色文化担当。

要培养高度的红色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存在的自我意识,又是一种文化价值的理性诉求和对文化发展趋向、传播规律的艰辛探索,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实践指导。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出现,通过文化自觉演进为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代,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就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它包括文化主体对红色文化如何产生及其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红色文化发展趋向、传播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传播红色文化这一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我省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姿态,将其上升到文化强省战略的高度认真对待。今后应紧贴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变化,让科技发展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激发红色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较,存在明显不同,其价值定位不仅仅限于经济性、知识性,更在于其蕴含的先进性、价值导向性和精神激励性。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产业的先进性、价值导向性和精神激励性功能,积极注入红色文化发展新活力,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__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好__的红色文化,将会成为__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独特优势。要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更好地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要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市场细分,打造__红色文化精细化产品,注重红色文化产品包装;要科学推动__红色旅游业发展,以红色文化为内容,以红色旅游经典路线、景区为载体,规范红色旅游市场秩序,注重红色旅游景点人文精神内涵的开发利用,从而有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

观看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优质篇七

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

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休谟说“趣味无争辨”。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不会有人去为了趣味的事而争辨,实际上因为趣味不同而引起的争辨确实太多太多。休谟的意思是,当某种争论涉及到趣味的方面时,恐怕就很难以轻易地得出谁是谁非的结论。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个体在趣味上的差异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但是在这“众口难调”的差异之中,如果各执一端,难免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弊病,美学史与艺术史中曾经出现过,以后必定还会继续出现的诸多理论、观点、风格与流派,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趣味上的差异性。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

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走过那么漫长、曲折的路,然而比起西方来,时间还是短得多。中国美学研究到现在才100来年,西方美学研究到现在已有250多年,这是从美学诞生算起的。西方从20世纪开始,美学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向,我们称之为“语言学转向”。就是说基本上从20世纪以后,再去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研究什么是美,给美下定义,这样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

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诸如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的研究上。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但几乎没有一派美学再花很多精力去研究美的本质。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比他们晚了很多。之所以落后,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建国后我们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多东西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跟西方有比较大的隔阂,存在所谓“铁幕”,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被割断,对西方一些新的东西疏离已久。审美活动也就是审美。

首先我觉得把审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现实的根据。在现实中,在我们生活中间,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些现象不过是我们要探讨的或者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驳杂。

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文化,审美的现象,可能到处都有,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氛围。第一个就是自然美,就是对自然界的审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东西进入了我们审美的视野。我们原来强调的一种自然美是山水的秀美,但另外一种我们或许不一定看成是很重要的自然对象的,如某个山石的怪形怪状,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东西,也可以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

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能够进入我们审美的范围,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艺术美,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各个方面、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快,现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每个人审美趣味不一样,对有些艺术的对象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同一个人对有些东西欣赏对有些东西不欣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天地,艺术活动的天地。我们如果真的完全离开了艺术活动,如果全部艺术生活真的都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那我们就很难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