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悟的一句话 感悟心经看破世事(优质5篇)

时间:2023-09-30 01:21:46 作者:雁落霞 毕业论文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 感悟心经看破世事(优质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篇一

我自四月份以来修习心经。当持心经一个月的时候,变得不爱吃肉了。如今,已经三个多月,又有一些感悟愿意与同修一起来分享。

长期以来,很多朋友误认为佛陀没有明确说过心经的功德,故对其功德不甚了解。其实心经的功德在经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先说大神咒,由于我才疏学浅不了解。至于大明咒,我想大多学佛的朋友不会不了解。这个咒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持诵此咒,连身上的细菌将来都可以证菩萨位!心经已经包括了大明咒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一心持诵心经是可以成佛的!再往下看,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也就是说心经包含了很多至高无上的咒的功德。像我们知道的楞严咒这样的功德无上的咒(我也是个人妄加猜测的,至于是不是确切不敢妄语)等等。心经确实是有除魔功德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有关的心经感应这方面的录集,心经在除魔化解违缘以及消业等方面确实是有大功用。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心经和我们汉地众生的因缘很大。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德说过,法也是有因缘的。南怀瑾上师也认为有些法虽然殊胜但不太适合在汉地普传。那么,心经和我们汉地众生的因缘怎么样呢?非常的大!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心经在汉地的传承。那是观音菩萨亲自现身于四川亲口传给唐僧的,是菩萨亲传的。有那么多的法,菩萨唯独亲传了心经,可见其因缘非一般的深厚!而唐僧也因持诵心经每每在遇到困难的时刻都化险为夷。还有一点希望能一起同修的注意,菩萨亲口对唐僧说这是一个三世诸佛成佛的心要法门。菩萨用了法门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心经可以独立的成为一个法门。(诚然,这也是我的个人理解,没有得到大德的开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最后,我分享一下同修的心得。有位同修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念诵《心经》,功德不可思议!

tanxinw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成你的善愿,关键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经,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奥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不管,念就是了!!!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你能遇见心经,就是知!你能念诵心经,就是行!!你能得到加持,就是证!!!

非常的高兴你能念心经,其实这个心经非常的'重要,平时有麻烦是可以靠心经来帮你度过难关的!简单又功效宏大!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每次完整的一遍是这样的:(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念到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念完三遍后,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记数就用手指来计!21遍心咒是一个规定的数字!

象这样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是完整的一次祈愿程序。当然越多次完整的越好,多多益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心经的厉害!!!很多人以为心经是修炼空性的一个经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仅代表我和一些同修的想法)。你要是有天眼的话,就会看见你每次念完整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的话,身边和头顶会有金甲护法神!!!(一个修炼茅山术有天眼的人所告诉我的同修的意见)

多多念心经吧!!!

以上是分享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我的经验是持诵心经21遍或49遍或81遍或108遍,然后回向,说出自己的愿望,也是经常灵验的。

另外,西藏还有很多用心经除违缘的仪轨。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

今天就写到这里,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篇二

1、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2、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3、人生难免一死,应该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4、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5、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6、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7、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8、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9、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10、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11、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12、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意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善地服务别人。

13、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14、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15、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若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16、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7、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18、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19、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污秽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会立刻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着挽牛的足蹄。

20、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21、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22、所有遥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23、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24、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25、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26、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27、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28、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29、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30、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31、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32、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工艺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33、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34、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35、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36、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它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37、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38、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静,做人正直,朴实列华,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趔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39、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40、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4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44、一切皆为虚幻。

4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4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0、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篇三

若不自我设限,人生就没有跨不出的藩篱。

做人就要敦伦尽分地活在责任、义务中。

能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增上缘。

不要担心爬得比别人高,应该永远试着超越自己。

力能折人于一时,德可服人于一世。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保证你活的痛不欲生。

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去做,才会相应。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闭关是要你认识自己的本性,还有关闭你的一切恶业,并不只是要把身体关起来而已。

明心见性不是像死人,不是什么都没有作用;是什么都作用,而什么都放得下。

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人生便像一出自导自演的戏,主角就是自己,而「公演」的机会仅此一次。

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我们是佛的弟子,应当时时刻刻以整个佛教的兴盛为考量。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少数人发表你自己的意见;接纳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自己的判断。

一个技术高明的木匠,毋须因未受到外行的赞美而伤心。

古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

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的错误时,有三只手指是朝向你自己。

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远担不起一百斤。

感恩每个人,用感恩心过日子,舒畅多了。

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得比较烦恼。

文明即是无明的面纱,由无明所发明出来的产物也是无明。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娑婆世间大彻大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去,就是)清净法身,常寂光净土。

一个道场如果没有正法,就如同一个人只有躯壳没有灵魂。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一条又长又好的链子,中间坏了一个小环,就不能佩带。

君子慎独,恶小莫为,阎王虽酷,也不收无恶之人。

破天下之至巧以拙,驭天下之至纷以静。

当死亡来临时,你所面对的,是一生所造邪恶的负担。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智慧是生命的泉源。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

用你心中的温暖烛光,点燃你周围的另一支烛光,这世界就亮了起来。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空」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所谓的神通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弄通。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世间事,无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

「明心见性」就是运用在这现实的社会当中才会有意义。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执幻为真。

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因为权威有时也会犯错误。

以伤害别人的手段来影射自己的优点,都是愚痴的人。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活出你真正的生命来,否则生命即失去意义。

骄傲与偏见,好像双面刀片,面面都能伤人。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篇四

1.“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2.缘起即灭,缘生已空。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3.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总有人问“为什么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前一次不够痛。

5.我们终究会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有的人站在原地不肯走

6.何必那么浮华,平淡其实很好。

7.车水马龙的都市里,期待着繁华落幕,只为了寻找寂静。

8.佛经里常常教我们作“如梦如幻”想。人生如梦,真的是这样子!

9.爱你就好象呼吸一样理所当然,可是我可以屏住呼吸,却不能停止爱你

10.人生就是这样,挂念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定着;走出一段旅程,转头一望,却也活跃着瑰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好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挂念你的人和你挂念着的人;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以是要让本身康健着开心着幸福着,无意还要醉着。

11.一个笑就击败了一辈子,一滴泪就还清了一个人。

12.人永远不知道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

13.既然你选择欺骗,为什么要让我发现。

14.15.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就更不要让别人去等你。

16.看淡人生,是一种境界与豁然。涉世历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求,有所不求。自身利益不轻丢,身外利益不强求。

17.看淡人生,只是安然满足者劳碌有得家和事顺的慰藉;看淡人生,只是坎坷失意者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无奈;看淡人生,只是功成身退者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怅叹。

18.放下悭贪是布施。

19.我总是习惯去想你,你却习惯去想她,我不需要这样的暗恋

20.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不回的。

21.回味能使人走向成熟,能给人一种得意,一种自豪,多一份力量,能使人知足长乐。

22.平常总是一件事情忘得非常快,但是对你的记忆却很清晰

23.别让过去的悲催,或者未来的忧虑,毁掉当下的快乐。

24.想陪在你身边,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25.以前说好永不分离,如今却散落天涯。

26.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27.心不知不觉的沦陷,投入了太多却开始胆怯。

29.想当一个隔岸观火的人,永远停靠在最安全的位子。

30.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1.有时候走过一段路,心才会清澈。

32.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我会留下所有,只带走我自己。

33.如果把每件事都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那就没有所谓的失败了。

34.不是我嘴上说不爱你了,就真的不爱了,只不过是不再纠缠你,让你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35.如果真爱我的话,请不要总是以你认为正确的方式对我好

36.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男人看到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37.思念渐选,余音犹存,我们是那么遥不可及。

38.我想知道是不是所谓幸福的感觉,就是心心相印

39.在爱情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化蝶为蛹,经历痛苦的挣扎。

40.无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七八分即可,最后的两三分,留给想象。

心经感悟的一句话篇五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双世音菩萨以般若芝智,观察劲色、受、相,行、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最后都归于空无。此经所说的“空”,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我们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的;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此基础上,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净变为虚无。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是空。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等,都是无相,都是性空的。

《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做到心无挂碍的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