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

时间:2023-07-09 09:32:05 作者:曹czj 毕业论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篇一

《万年牢》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下《万年牢》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揭示课题:《万年牢》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文。

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8个,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联系课文内容领会本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篇三

一、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

教学时间:9.18

二、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三、总体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遵循着学生的学路,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感悟,彻底摒弃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以学生的合作、多次尝试自悟代替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反复、交流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四、教学目标

(一)分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分层教学目标 上限目标(发展性):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下限目标(基础性):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正确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大概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五、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

c层学生虽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还没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课文的朗读不连贯、断断续续,需要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同时,这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的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一点知识。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七、教学方法

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九、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看本课教学目标(出示目标)。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生字。

二、第一次尝试读古诗、学字词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第二次尝试理解古诗,感情朗读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6.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第三次尝试背诵古诗

1、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背诵展示

五、当堂巩固训练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萧萧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1)萧萧:____________ 挑 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篱落:___________(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

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篇四

《蜀道难》教案

1 .文本全解。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 ) ,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他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 ) ,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 ( 今四川江油 ) 之清莲乡。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25 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冀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天宝元年 (742) 应诏赴长安,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此后先后漫游了梁宋、齐鲁、吴越、幽燕。天宝末,安史叛乱,李白应召人永王李磷幕,王室争权,李磷被杀,李白株连人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县 ) 。乾元二年 (759) 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安徽当涂县 ) 。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其诗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交厚,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对他极为倾服。中唐以来,李、杜优劣之论,聚讼纷纭。

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 《调张籍》 )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有《李太白集》。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期间。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如此说可信,则本诗当作于 742 — 744 年前后。天宝中,殷瑶编《河岳英灵集》选此诗,赞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

(2) 基本解读。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本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的坎坷人生,抒发失意情怀。也有人说是表达了李白对社会政治前途的忧虑和关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顾炎武认为“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全诗可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从侧面来描写蜀道之难。

开首四句是全文的总纲。开篇即连用三个叹词,强烈的咏叹凭空而起,震惊人心,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切入正题。

“蚕丛及鱼凫”以下六句,诗人讲述了蜀国、蜀道的历史。从传说中的蚕丛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未与秦塞往来,太白、峨眉之颠只有“鸟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断了蜀国与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断了历史。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由历史讲到今日蜀道的来历,引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 “五丁开山”,始有人迹可至的“蜀道”。即称“天梯”、 “石栈”,其险难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见地理的险峻,开路之艰难,这为蜀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烘托出艰险奇异的气氛。

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具体从正面描写蜀道的峻险高危,表现跋涉攀登之难。

先从古神话说起。 “六龙回日”,是说山峰高耸入云,连太阳神的龙车都无法通过。与险峻的高山相映,更显出道路险绝的是山下湍激回旋的河流。山峦的高峻险阻,即使善飞如黄鹤,善攀如猿猱,也都为之发愁。这样波澜迭起,将蜀道之难写得无以复加。

“青泥何盘盘”以下四句,诗人另辟蹊径,从游蜀者的感受与对游蜀者的安危关怀方面来写。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参、井等星宿,几乎手可抚触,不由得叫人呼吸紧张,抚胸长叹。仅几个细节动作描写,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状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

“问君西游何时还”二句,诗人笔锋一转,以虚拟问答的方式,借问友人何日归来,引出旅人面对“畏途”的羁旅愁思。

“但见悲鸟号古木”以下七句,描绘了洪荒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实难于上青天。以自然环境气氛烘托人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李白在本诗中加以运用,更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连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六句,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 “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气势,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尾,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表现居留之难。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极写剑阁雄关的险要。蜀中要塞剑阁,坐落在祟山峻岭之上。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 30 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兼以猛虎、长蛇, “杀人如麻”,进一步突出其环境之险恶。

至此,诗篇归结为望“君”早归之意。西望锦城,慨叹蜀道之难,这是作者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同时也是此诗留给读者的深切感受。也隐含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 精华鉴赏。

将神话传说、想像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诗一大特点。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诗歌中三次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主观色彩浓厚,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随着景物的描写,惊叹之情不断加强,也使艺术效果逐步得以强化,使诗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诗歌句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体会《蜀道难》句式的独特韵味。

参考答案:参考“精华鉴赏”第 2 段。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该句在诗歌当中加强主观色彩的作用,及其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是该诗的主调。该句在诗中重复三次,每次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畏惧和发愁的心理,在文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在末尾,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掌握蜀道“难”的具体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学会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归纳。

参考答案:蜀道之“难”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高险,表现在太白峰路段。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子,都表现这种高险。二是惊险,在青泥岭路段。 “扪参历井仰胁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脉崖转石万壑雷”等句,便是表现这种特点。三是凶险,主要在剑阁山路段。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等句,均表现了这种凶险的特点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和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参考“精华鉴赏”第 1 段。

3 .相关资料。

中唐以后直至今日,人们对《蜀道难》的写作年代和主旨众说纷纭。就中以用乐府旧题写故国山川、别无寓意之说颇为可能。令人詹镆疑是天宝元年初至长安时送友人入蜀之作,亦颇有可能。在送别诗中以主要篇幅描写山川风景,在李白本人和其他唐人作品 ( 尤其是七言歌行 ) 中不乏其例。诗的结尾部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句,有人据此以为有政治寓意。其实那不过是用左思 ( 蜀都赋 ) 、'张载《剑阁铭 ) 中的成语加以变化,借以夸张山川之险。就如作者 { 天门山铭》中“天险之地,无德匪亲”等句一样,未必是影射时事。

《蜀道难 ) 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全诗色泽光怪陆离,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诗人从各个角度摄取画面, 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险。其结构则回旋往复,又层次井然。诗的句式多样,参以散文句法,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虽然诗歌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这是因为诗人借助于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体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最新人教语文教案大全篇五

教材分析

层层深入,展开想象,说一说。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生活,懂得对话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对话,并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

设计理念: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说情楚对话的内容,扮演好不同角色。

拿出几只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纸鹤,每只纸鹤嘴里叼着一个纸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回答出纸条上的问题,就能得到一直纸鹤。

明确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是对话。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对话。

找到对话的同学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读出对话。在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1、生活中的对话

举例说说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谁和谁发生过什么样的对话。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编一编、演一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从声音、语速语调、对话内容等方面随机进行评价、指导,总结对话方法,提出对话时的基本要求,直到学生的对话内容合理丰富为止。

2、故事中的对话

课件出示一动画片,动画片中人物的一部分对话声音擦去。

根据动画内容想象一下,片中人物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对话。学生组内交流,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放出动画片中擦除的对话原声,让学生听听自己的想法与片中的内容是否一样,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看图想象对话

屏幕出示几幅图片,图片上展示了各种场景,其中有不同人物在对话。

学生看图想象,图中人物的对话内容是什么。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交流,任选一幅图演一演图中的对话场景,表演时要注意礼貌对话。在完成每一幅图的对话内容后,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图中蕴涵的思想教育,并把它加在对话中,编出有创意、质量高的对话。

选出对话小明星,发奖章。

续编故事--《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

〖课前准备〗

1、千纸鹤

2、课文彩色中的对话

3、动物头饰、小奖章

4、分学习小组

1、出示纸鹤,互动对话

[拿出五颜六色的纸鹤]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想得到吗?必须得回答出它们提出的问题。

教师问,学生一一回答。

2、激趣引入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问答又叫什么?

学生回答。

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对话?

让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吧!

(用形态各异的千纸鹤吸引学生,在引导学生与千纸鹤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找对话、编对话"为目标,为学生营造一种自我展示的氛围、一种相互交流的氛围、一种竞赛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参与交流的热情。)

哪篇课文中有对话?赶快找一找,找到的同学自由选择伙伴把对话读出来。

1、编生活中的对话

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你都见过哪些对话?能和同学们演一演吗?

[学生交流、表演]

(因为要在自然而然中再次告诉学生交际目标,并为大多数学生做出交际、互动的良好示范,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对话的过程中适当指导、提示。)

你们问问同学们你演得怎么样?

学生:你们觉得我们演得怎么样啊?

(有了第一组学生的示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师再请学生示范,效果会比第一次更好,这时教师就更要注意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充分说清楚自己的对话内容,并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编故事中的对话

[学生看动画片,补对话内容]

说出形式不同,但思想统一的对话,这样,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了编故事中的对话的方法----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

3、看图想象对话

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交流,任意选一幅图,扮演图中人物表演表演。

[学生表演]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在初步掌握对话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又能展开想象,这使对话质量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对话过程会非常完整,对话内容会十分丰富,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生活中、故事中,会飞到天涯海角。)

1、表扬激励

这节课,大家认为谁表演得好?

老师给这几名同学每人一枚奖章,大家鼓掌对他们表示祝贺,希望这几名同学继续努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2、课后延伸

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第二天,狐狸和乌鸦又见面了,会有什么事发生?课下,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这两个故事继续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