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6 15:10:20 作者:念青松 条据书信 2023年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数据的收集篇一

本章的内容包括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用直方图描述的相关概念、步骤及应用。本章内容是小学所学调查统计知识和初中所学知识的承上启下,大多数统计图表和概念在前面的学段都出现过,但又和之前所学知识有所区别,是在前面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基础上的较系统地概括,并初步感受调查系统的思想,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要求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能解析统计结果,并根据结果作出判断与预测,为后续的中学调查统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统计学习的基础,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数据的分析、概率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尤其是学生对统计语言、统计概念、统计思想的掌握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具体的内容要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达到了以下的基础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数据收集方式,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会制作扇形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4、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5、能解析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在对本章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统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调查统计的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历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探究过程,能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解释和指导生活这一朴素的道理,体会数学也是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一种有效的科学。

2、通过观察、对比探索直方图的性质,能利用直方图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蕴含的信息。

3、通过探究各种统计图的对比和归纳,系统地认识各种统计图之间的优点,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4、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调查统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中的严谨的数学思想,明确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1、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多种探究方法,促成活跃的探究氛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突出生活实例的教学,注重直观教学。

在本章中,课本安排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随时举出生活实例,如“在对收集到的一天气温数据时候,我们用哪一种统计图表更能表现气温一天的起伏变化等”。因为图表是比较直观的,数据是分散的,所以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探究思考后归纳得出结论,实践中应注意多利用日常生活现有的实例进行教学。如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多看看现实中的各种调查:第六届全国人口普查、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定制校服的身高全面调查等。

3、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牢记本章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章知识和小学阶段的知识联系紧密,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它是对前两阶段所学知识系统地抽象和归纳,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这个关系。同时这也是初中数理统计的开头,本章还负责解释整个数理统计的体系问题,因此要讲清楚抽样样本、简单随机抽样等各种概念的关系,由对抽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习渗透数据的收集的教学,还有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一些困惑,通过科组积极研讨和教学后反思,很多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通过本章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获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办法。无论经验还是教训,现总结如下:

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抽样调查的学习。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是为什么要抽样调查,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认为准确无误的全面调查任何时候比抽样调查都要好,进而对抽样调查的一系列概念都吸收的较慢,较难。对于抽样调查的难以理解,就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布置一个小组的预习作业,让他们小组设计三个问题去调查全班同学的休闲娱乐方式,并且限定一天就要收集到所有的调查数据。通过这个实践性较强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活生生的感受到调查实践的艰辛和调查数据收集工作量之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教学中实践,让学生有尝试去调查,尝试去实践,才能体会到数学家们建立的这一套知识的宝贵,才能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某些调查抽样的必要性。本章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总之,教学中要使实践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收获是一辈子的。

2、因为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的习惯和某些老师的陈旧教学方法,相当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习惯上听老师讲,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把数学学习理解成解题,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某些时候虽然是有效地经验,但是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观察、动手、画图等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尤其是开始阶段,学生必须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丰富直观经验,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

3、由于老师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常常认为这一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所以教学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造成教学中存在漏洞和一部分落后生的产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在关注知识和教法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这部分内容的概念产生与理解的困难。如条形图小学就学过了,但是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什么区别呢?不是一样的统计图表吗?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新知识的传授与旧知识的衔接与联系,不然过快的教学就像水过鸭背,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脑海停留了短短的一周就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要在教学中避免的。

4、教学中还存在一种不恰当的现象,有的老师一开始就对学生的知识填鸭式的灌输,对学生的缺乏实践知识记忆性要求过严,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增大,心理负担也无形增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中下生会因此恐惧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教与学生的观察、动手,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章单元测试设计了2份检测题,测试(a)主要是对基础性目标的检测,测试(b)则适当加大了对发展性目标与融通性目标的检测的比重。

数据的收集篇二

一、内容设计反思:

《数据收集与录入》是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单元格地址的表示方法、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难点是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分为五个小环节,依次为情境导入、初识excel(与word比较)、进一步认识excel、任务实践(数据录入与修改并保存)、课堂总结。以最近刚召开的运动会为背景,提出计算团体总分为问题,从而向学生介绍excel软件,这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两人一组比较word与excel,找出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这为学生认识excel进行铺垫。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概念的介绍,以及他们间关系的类比,使学生对excel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对数据进行录入与修改,切身体会excel软件并熟悉其操作环境。最后再为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建构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下来,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层次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的前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但在任务完成后,很多学生无所事事,课堂秩序显得稍乱。平时上课有五分钟学生需要用来打字,接下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对当堂课的操作任务作个简单分析与提示,然后学生再去操作,然后遇到大家同存在的问题,再做集体讲解。一般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为十五至二十分钟,然而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因为上章的`内容是运动word制作杂志封面、目录、正文等,涉及图片的插入,学生大多是在素材的选择上浪费了很长时间。而在设计excel操作任务的时候正是忽略了这点,只是以学生之前完成作业时间长,误认为其能力水平相近且一般,所以此次的任务设计地过于少且简单。

再深究其原因,不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只是当时脑中这样一些问题一闪而过,并没有作总结。支离破碎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就忘记考虑这些因素了。

对于备课的内容,我们只是针对教材第一节的内容来备课。当然,之前写过《关于教材解读》,也知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能局限于一个小节,而应该先宏观在微观,从多个角度把握好教材,将教材内容内化于心,这时教师才会上课得心应手。在上本节课时,最后因为时间剩余,所以让学生可自学计算总分的内容,但后来很多学生都自学完成了,本来想让学生上来演示的,只是后来又考虑到自己对这块内容还没有进行备课,怕出错,所以就没有提出来讲。所以在教材解读这块,能理解,但是要真正将其内化,需花功夫!

二、教学片断反思:

(1)word与excel的比较

这部分内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的,学生还是挺认真地讨论的,只是我在巡视的时候只是询问了一组的情况,她们知道有哪些相似,但是可能不知道一些术语,比如标题栏、菜单栏……这样的名词。所以当时我就没让学生来汇报他们的结果。课后一反思,其实不管学生的答案如何,我都应该让他们说出来,这样才能体现一个环节的整体性,也算是对学生讨论的一个反馈。

在内容的讲解上,有一个科学性的失误那就是“格式工具栏和常用工具栏”,我所指的这两者都是常用工具栏。还有一点就是在讲excel的界面的时候,还应该讲下编辑栏,这样能体现教材的连贯性。

(2)工作簿、工作表之间关系的类比

这时提问了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将两者关系类比成文件夹,当时也顺应着这位同学的答案,拿起手边的一个文件夹,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我又举了个例子,方格簿。想着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再来巩固下的,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例子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混淆。所以,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还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想着我要把这些都讲给学生听。

(3)单元格地址的表示

我提出一个问题,工作表中有很多单元格,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他们以示区分。一位同学给我的答案是参考数学上学过的定位方法,“先定位其横坐标,再定位其竖坐标”。类似这样的表述,我当时对其的理解是二维坐标系,所以让这位同学坐下后,我问大家学过二维坐标系吗,学生说没有,然后我也没再对刚才那位学生的答案作何评价。现在想如果当时让那位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演示如何定位一个点,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学生资源”,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迁移。

关于游戏的设置,显得多余。我觉得出现这样一个错误,是因为之前自己没有对整堂课演练过。虽然教案是花了一点心思去修改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流程。上课的时候,我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案,没有考虑到我的学生情况,继续了这个游戏。其实在游戏的时候,离我最近的学生只给我看,在编辑栏旁边有个“名称框”,这里会显示单元格的地址名称。不过我当时还是将其自动过滤了,我生怕自己会出错。不过整节课下来就是因为怕出错,然后就真的错了。

如果将游戏安排在介绍单元格地址表示方法之前,这就能使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这让我意识到教学活动的先后安排得合理。

总结:这节课的准备还没做到位,对课程的内容把握得不到位以至于在课堂上不能随机应变,这也就使得出现了很多不恰当的教学之处。

我们班的学生整体能力是不错的,上课还是挺积极的。上课前我去他们班上带他们来上课,因为之前语文老师对他们说信息技术课改成语文课,所以当我出现的时候他们异常地兴奋。他们当时激动的心情让我感动,也许他们当时的激动只是因为不要上语文课,但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会因为我给他们上信息技术而激动。

数据的收集篇三

生活中二年级的小学生可能已经有部分有关“调查在收集数据”的体念,但是可能还不会科学地表述出来。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针对性学习。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体会利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里重点放在记录数据的方法――画正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儿童有儿童的数学,在他的眼中统计方法可以是举手、画圈……并不全是画“正”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对于合理的认识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认识也应当通过其自我“反思”达到修正的目的。在精心设计的练习中更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和作用:为我们在现实中的决策作参考。预测未来的可能结果。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适当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学生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和数据分析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的收集篇四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事件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例如在选举某某同学担任某某职务,类似这样的事情,为不伤害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时,就可以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例如在几种物品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举手投票的方法。在这放面上孩子们表现的不错,都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在记录的方法这一块内容上由于我叫了两名同学去黑板上记录选票,一个人记录一个候选人,在做数上的例2的时候发现,有一少部分孩子,就发现了,三个孩子用的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把三个孩子的所有的票数都加在了一起。

这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考虑,多了解这个年龄段啊的孩子的思维。

数据的收集篇五

这单元两课时的新课上下来,虽然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为满意,但是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总觉得要传递给学生的统计思想并没有较好的传达。

晚上翻看教育杂志,偶然看到杂志中有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板块,两位老师对本课时进行了设计,不约而同的在第一板块都让学生在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在进行提问的基础上发现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对图片上的人物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这也让我看到了我的不足,他们共同都有的导入部分正是我在新课教学中缺少的。体会分类以及分类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我一味地强调分类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分类,进行分类整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在导入部分首先应该给学生观察图并提问的时间,教师有选择的整理学生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揭题,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强大的“问题场”,进而意识到,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要能够想到用统计的策略解决问题。

同时,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也解决了我对选择记录数据方式教学的困惑。书上的主题图中,人物少且特征明显,所以大部分学生直接用眼睛观察数,凸显不出书本上提供的用打钩或做记号的方式记录的优越性。而这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更加复杂的情景,并提问:当人数特别多,特别乱的时候,怎样能知道记录人已近记录过了呢?从而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要用做记号的方式进行统计,并且按照分类一一对应的记录还可以直观进行比较。同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可以在最后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从数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也是我的疏忽之处。

其实这一节课的教学的关键词应该是“需要”和“自主”,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统计的'需要,在统计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如何分类,如何有效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