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组数评课范文(18篇)

时间:2023-12-26 23:37:26 作者:翰墨 党团范文

范文范本能够展示出写作的规范和技巧,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范本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供借鉴的样板作品。通过学习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怎样写一篇完美的范文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写一篇完美的范文需要注重观察和思考,能够抓住重点和亮点。完美的范文应该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中的“重复问题”,这一堂中呈现出许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整堂课汪老师以进入数学乐园为引线,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猪为为题解决的切入口,让孩子们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享受到学好数学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让学生能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老师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立美,为此,我提出两个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才能更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

二、是要规范学生数学语言。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12月25日,我参加了县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桂芝小学的活动,当时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参加这次活动的,故而非常认真地聆听了3位老师的《整理与复x》,现在就顾老师的课说说我的看法。

课前,顾老师首先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引导学生根据p107页上的表格提示进行了交流。我认为,顾老师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跟上课老师之间比较陌生,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缩短了心理距离,上课的老师也大体上了解了一下学情,以便在接下来的课上有的.放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x,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顾老师创设了小华一家逛商场的情境,将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24时记时法以及克和千克三个零散的知识板块衔接起来,避免了传统数学复x课讲、练、评的单调乏味,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复x课的效率。

1.在某些具体知识点的梳理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放一放手。我个人认为;复x课,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没有必要像老鸟喂食一样,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了喂给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稍加点拨即可。比如在复x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我在教学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谁来举例说明如何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2)谁再来举例说明如何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完了之后,我准备了三组题进行反馈练x,第一组是将24时计时法改成普通计时法,第二组是把普通计法改成24时计时法,第三组“我是小包公”,判断改错。

2.在练x题的设计上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个“坡”度,这样孩子可以获得一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3.在复x万以内的数时,顾老师出了这样一组题:用0、9、3、6四个数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xx,最小的是xx,读零最大的是xx,读零最小的是xx。当时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即使顾老师当时指名说了思考过程,但我发现本题中的后两个答案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当时想,如果顾老师能把思考这道题的方法剖析给孩子们听,即:读零最大,首先考虑把零放在中间,即十位或百位,因为要最大,所以零只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后,这个数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后是百位最大放6,最后是个位上放3,这样这个数最大就是9603。

不读零最小是xx,因为零要不读出来,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个位上,因为这个数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这样不读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顾老师这样讲一下,对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更明白答案的来龙去脉了。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评课稿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今天去听了王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一课。运用统筹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有许多深刻的感受。在教学中,王老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从学生课前发表格入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的活动都是把学生做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设计,并且由于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并不象常规的数学课,只当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决问题,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我认为在把握这一价值取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好地把握如下两个关系:

这节课通过4个活动:王老师的课前准备、烧水沏茶招待客人、杀鱼洗鱼淘米烧饭烧鱼、感冒时找水拿药吃药,不断地提高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通过统筹安排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活动味”与“数学味”是紧密相关联的。数学教师应当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追求让学生乐而忘返的学习情境。这过程也让我深深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我的英语课堂经常就会忽略了联系实际,孩子们只会离开现实,不会应用到现实中。

“点”指的是个别学生,“面”指的是整体学生。在整体课观察下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喜欢这个话题的。可见,“接地气的”课堂永远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但是渐渐的课堂上有些孩子就注意力不集中了,原因就在于老师只照顾到个别学生,比如一节课上一个学生可以发言五次,而有二十几个孩子一次发言机会也没有。我们知道,课堂上会表现的通常就是“尖子生”,他们可能在课前就已经熟知这些内容,或者上课一会儿后就能完全掌握。但是这些班级中的小个别孩子并不能够代表整个班级,特别是“后进生”。我从头到尾都特别想听听“后进生”的意见和想法,但是很可惜没有如愿。真心地希望以后多听听“后进生”的声音。

我们真正地“以人为本”,真正地、全方位欣赏自己的学生,积极的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都想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英语课和数学课也是有共通的地方,我们都需要扎实地把内容教给学生,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吃透内容。总之: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知识板块中的一节概念课,“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1.以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巧妙且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进行激励评价,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无论课前交流还是课中学习,老师适时恰当地运用赞赏、鼓励的语言评价,共计28次左右,评价语言较为丰富,既有肯定的评价,也有导向性、针对性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乐学,爱学。

1.教师发问的次数较多,较为细碎,加强发问的针对性。

2.评价语言丰富,加强评价语言的准确性,计算结果对错,应是计算准确,而不是计算的好。

3.加强评价语言的'导向性。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时,及时评价,你回答正确,如果声音洪亮就更好了。

4.减少重复性的语言评价,20分钟的微课,28次左右的评价,平均1分钟1次,评价过于频繁,教师说得过多,学生会听觉疲劳,起不到评价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评课稿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二年级的教材,周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1、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例如:在“简单的排列”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的,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能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就以最受儿童欢迎的角色喜羊羊思考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三个人两两握手的问题,再到三个人打球,每两个人打一场,共要打几场的问题,以及买练习本有几种付钱方式等问题。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印象更加深刻,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努力创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上好这一堂课,周意平老师认真钻研,反复推敲在研究简单的排列即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充分让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教学设计从两次试教到今天的教学,每次都有创新,有突破,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优点还许多值得我们老师们学习和借鉴。既然是研讨,现在我就提出一个值得我们一起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这个“数学广角”是让低年级儿童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知识的入门,是最基础的排列和组合。课堂上老师谈到了“排列,组合”两个数学术语。老师也蜻蜓点水般谈到了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学生有些难以接受,理解也会很模糊。本堂课有没有必要考虑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数字排列时提示学生这些数与数字摆放的顺序有无关系,然后到两个人握手,两个人打球与顺序有无关系,学生应该能有所领悟,从而得到结论,这样,学生对知识结构把握会更严谨,课堂结构也会显得更完整。

学生用0、2、3摆出不同的两位数时,学生摆出院0302两个数时,老师就是让学生说说理由并简单地划去,我觉得此时老师应结合生活谈谈。因为,在副彩号码中出现过这类数字,电视中经常可见到这样的号码,学生也许误以为电视媒体也出现错误。老师可以提示学生作为号码可以这样出现,但数学中作为一个数,0不可以放在最高位。

总而言之,我们要肯定地说,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一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周意平老师今天不仅是最漂亮的老师,更是一位激情四射的导演。她极其从容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演下去,学下去,学生自始自终饶有兴趣地参与着,思考着,气氛浓烈,效果颇好。

三年级数学评课范文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照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一)、小明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储蓄罐,想数一数自己攒了多少钱。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

(二)、认识1元。

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

2、小组活动。

3、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二)生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

评课记录。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几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一周前刚亲身经历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变“教”为“导”,整个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网络,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点:

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活动时,学生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地你问我答,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教师穿梭在孩子中间,非常满意,觉得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新理念运用得比较成功。但随着课时的延续,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被遮住数字的人民币辨认有困难。原因可能是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文字、数字读出它的面值,没有认真观察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点拨。可见,合作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时要做必要的点拨,以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关于教学内容。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这节课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知识起点进行充分的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也许还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拓宽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数学味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评课范文

上周三中午,我听了朱xx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堂课。整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激情饱满,学生参与积极,通过师生互动,朱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听完这节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课堂常规,组织教学扎实有效。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孩子举手发言时候笔直的小手以及很好的倾听习惯。因为有了很好的课堂常规,就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二、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朱老师应用情景图片和年历卡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设计巧妙,层次分明。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就有必要有意识地设计和生活相关的练习和活动,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朱老师的练习设计巧妙,针对性强,强化了学生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练习形式新颖多样,而且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而且设计闯关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

一、大月/小月的概念应在课堂对学生进行随机渗透。

二、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应准确到位。当老师布置学生记下自己的生日,并在年历表上圈出时,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介绍公历年份和农历年份的认识。

三、黑板上的板书对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归纳和表述不够完整,只写出了七个有31天的月份。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笔算乘法一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学习。

买7套你会算吗?再多一些呢?学生列式后,先交流列式的依据,在估算。为笔算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结合图形理解先分后合的计算方法,给与学生的探究时间较充足,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较好,学生能在课前基本了解笔算的方法。

4、质疑点拨到位,乘法竖式中怎么会出现加法呢?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先分后合方法的深入理解。

需要商讨的地方:个人认为前面的先分后合思想其实是让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做一些铺垫,更重要的.是为本节笔算的算理的理解降低难度。教师在那个环节的用时较多,虽然可以若能学生很好的体会这种方法,但由于本节内容重点是笔算方法,所以应将前面时间压缩,不必让学生亲自去写,去算,直接引导学生发现将套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简便之处。然后告诉学生,列竖式的思路就是刚才思路的简写。教师一定要演示算的过程,书写顺序,对照图形让学生理解。

建议:笔算之前的估算板书出来,方便计算出结果后的比较。让学生板书,大家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20xx年xx月xx日下午观摩了xx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印象很深。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茅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茅老师能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小猴采桃、小猴请大象喝矿泉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在教学20×3时,让学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学的表内乘法,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课堂上茅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现最优的算法,并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去讲,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及时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茅老师能及时给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最优的方法。并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当然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让小朋友说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再学生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排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反思这节课,有得有失,总结如下:

本节课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猜一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排列。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的情境中,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先确定十位的方法,并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说一说它好在哪里?根据这种方法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吗?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问题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本节课不成熟的地方有:

1、对排列本质解释的不够到位。当时已经有学生说对了,我应该让其他学生也说一说,这样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

2、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给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问题设计不严谨等等。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教材和教法,努力顺应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相信通过这次磨练,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听了施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探究、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如:让学生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编的?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学生那全身心投入学习、表达的尽兴,令我们也激动不已。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9的乘法口诀较多,学生记忆有困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指名背、小组背、同桌背、集体背、开火车背、师生合作对口决,小老师与同学对口决等)指导学生记忆口诀,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练习题形式多样,富有梯度性。练习题有口算、找规律、对口诀、判断等,题目类型丰富多彩,适合各个能力段的学生练习。

建议:

1、板书应完整,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施老师的板书上没有写明课题,而且9的乘法口诀没写完。

2、在判断题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诀写法的题。

3、课堂上集体回答很多,个别回答较少,很难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一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数学广角》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探讨的平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爱惜时间、节约时间的思想情感。突破教学重难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1、同时做多件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节省时间,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要让烙饼的锅空着。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林老师主要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如准备上学、为客人沏茶、妈妈烙饼奖励小明为学习的主题。整个过程流畅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去。

2、林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真正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是本节课的亮点。在每一个教学的重点部分林老师给了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的机会。采用了小组合作、个人展示、全班评论等不同的方式学习新课。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对同时做多件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这种数学思想还没有理解,就马上学习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节省时间,能够跟上教学进度的只有班级里的几个尖子生,林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将学生考虑进去。

2、在教学同时做多件事情可以节省时间。可能由于时间紧促的关系,学生没有时间好好体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同时做。事件安排要有一定的次序。

3、多一些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学习和体会。比如烙三张饼的时候,在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之后,学生如果能自己在动手烙一烙,效果会更好些。

4、观察发现并总结归纳。通过观察发现烙饼张数和时间,学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函数关系。这本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亮点,使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学会发现规律并总结。

5、教师要适当的运用表扬和抑扬顿挫的语气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回顾林老师《吨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总结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林老师从“曹冲称象”的图片,引起内在学习需求,再由旧引新感受"吨"存在的必要,概括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通过数大米的袋数、1吨学生的人数和常见物品的个数等体验、想象,学生进一步丰富、强化了对吨的感知和认识。

4、整节课学生们投入地活动,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发言;看着他们体验生活,获得知识,提升思维;真切地享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林老师的这节课真的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的教学设计

课本104页至107页。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一课时

课件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1、出示课件、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2、光荣榜,看看这些同学获奖情况、回答问题。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但是学生对排列与组合却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握手、衣服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接着用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再次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在想办法表示握手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

2、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而且后面的教材,不知道是怎么编排的,这样是不是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提高要求吧。然而,在课堂上对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大多数学生没有体会到。一节课下来,有好多同学分不清。所以,我觉得好矛盾呀!

3、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堂上显示出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用3个数字摆不同的两位数时,遗漏的有不少同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周长》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今天观看了三年级数学课《周长》教学实录,谈以下几点看法:

1、体验中引出周长。: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银杏树叶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