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0-29 22:24:11 作者:雅蕊 毕业论文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汇总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秀作品来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以下范文,可以让您对总结的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写作文,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规律、素材、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与写作教学删繁就简特别重要,具体教学中应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多采用仿写的形式进行训练;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多采用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训练;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体会写法,多采用读悟仿的形式进行训练;谋篇布局精当的课文,就重点进行整体感悟,多采用学以致用的形式进行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分析讲解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挖掘写作源泉进行“课文作文”,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个性。

教学呈现:

请学生补写内容在横线上或回答问题。例如:

怕茶房不妥帖”。

提示:可想象“父亲”怎样地再三嘱咐,怎样甚是仔细;可设计一些“父亲”认为茶房不妥帖的情节。如倒茶水、放行李等。注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2)到南京后,有朋友约“我”去游逛,请想象“我”的所见所感。

提示:可选一二处景物进行描写。注意景物中一定要有颜色、声音、人的活动,还得结合作品的气氛、人物的心情。

提示:“父亲”是去干什么的?在他买橘子的过程中,会不会引起一些误会?如挑橘、讲价等。注意对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如买方的付钱、抱橘,卖方的收款、称橘等。

(4)在望父买橘这个细节中,“当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提示:结合课文前几段想想,“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可以是心理活动)什么。可用一二组排比句填补句中空白处。

提示:注意要着重描写“我”看见橘子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6)认真揣摩那著名的“背影”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试使用这样的手法,满怀深情地描写你的父亲(母亲)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提示:注意着装的色彩,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还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使其画面感强烈。如父亲(母亲)在你生日时为你切蛋糕的情景,在你出门时为你扯衣领衣角的情景等。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写作源泉,途径和注意点可概括如下:

(1)寻找隐点,据情补白,不要违背原文。

(2)寻找略点,启思扩展,不要脱离原文。

(3)寻找续点,延情接编,不要拘泥原文。

二、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体悟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精巧,且篇幅不长,与初中学生作文的篇幅要求颇为接近。针对学生在写作结构安排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侧重在谋篇布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挖掘。

教学呈现:

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景美”――(西北高原)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力争上游)实在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坚强不屈)绝不是平凡的。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三个字,这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继之,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经常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抓准共鸣点,创设情境、强化体验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一、缘何而发。

最近几日在教习《木兰诗》,因诗歌朗朗上口,且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大声地诵读,大声地背诵。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钦佩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当我问及如果你是当时的木兰,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逃避。这不禁使我感到惊讶,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情感目标的落实是相分离的。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是刻不容缓的,不仅有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迷途点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成阅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双优呢?根据笔者的实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抓准共鸣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准课文中容易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要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共鸣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之处的地方。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共鸣点的选择很重要。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学生读到杜小康那句梦中的呼喊“我要回家……”时,学生感动了。这时,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放开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自己为杜小康的懂事、不让父亲担心而感动,他白天隐忍孤独,只有夜晚在梦中才敢喊出来,我们也应该多体谅自己的父母;有学生站在杜小康的角度感同身受,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杜小康的处境……因为学生与杜小康年级相仿,所以只有抓住了情感共鸣点,我们的情感教育才更深入。

2.诵读入情境。

在充分的自主时间内,让学生全心投入优美的语境,全心投入阅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

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多媒体图片的介入、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激发独特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体现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能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一个好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教师将原文“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改成“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轻柔地叫,羊儿欢快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悦耳的流水声”.将原文与改后的文章比较时,教师问学生改后效果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文好,因为原句不但在词性上运用了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情态,而且形式上用了叠词,符合孩子活泼的个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但是有个学生说:“老师改后的比较好,老师改后的词都是形容词,能体现盲孩子在影子的陪伴下那种高兴愉悦的心情,我觉得很贴切。”这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反而感谢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来在讨论文章主题的时候,孩子们就很积极,各抒己见。我觉得,这和前面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肯定和激发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挖掘文章共鸣点,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引言】。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学要把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深入学生心中。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纪念》中,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很好的例子。

三、把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开讲座,传授生命的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二)、办专刊,写出生命的感悟。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渗透,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三)搞实践,体会生命的真谛。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让生命之花永远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短时演讲。

有些文章讲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课外也容易收集到同类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在文中强烈呼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遭受巨大的灾难,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学习此文时,大概分析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有关破坏环境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都振振有辞: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有些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表演。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是否流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吗?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如何建造住宅,建议学生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只见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三、填补文章的空白。

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生活空间小、知识贫乏的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先让学生两个一伙用对话的形式表演,然后让学生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表演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闰土和鲁迅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为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打下了基础。

四、化“简”为“繁”。

五、总结课文。

在总结《艰苦的岁月》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有学生说:虽然老红军、小红军生活在艰苦的岁月里,但是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六、续说故事。

一些故事性的课文,文章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这就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进行续说。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好不容易才取得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却忘记了带胶卷,只能返回。小男孩有没有再一次来?他再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续说。

七、想象。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说话训练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是语文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注重把它与阅读、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训练。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说语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因此,在说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说、乐说,就必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如在诵读《鹅》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播放课件,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白鹅戏水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学生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教师这样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从而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

二、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的兴趣,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状有形象的认识,使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描绘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图,大致观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从漓江水和桂林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等词语,把桂林的山和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仿句段,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材中的句式非常丰富,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有些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优美的段落,仿照这些句段说话,往往是学生进行说话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模仿这些句段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出示课文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接着让他们想想如何仿照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然后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瓷器商店等地方去观察,再仿照上面的句式、段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段说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后延伸,进行说训练。

课后设计的练习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也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后,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中读懂了他们是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这样的问题:“渔夫一家为了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桑娜却瞒着自己的丈夫把死去的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来,那么渔夫知道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续写《穷人》打好了基础。

五、借助板书,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板书,让学生紧扣板书训练说话,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所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部分内容用简笔画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简笔画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可见,板书的巧妙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总结全文时,我再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文字,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好多同学都能有条理地流利地表达出来,说话效果很好。

【结语】。

总之,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又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的做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想着法子,变着法子让学生敢说、乐说、能说,使学生具有说得准确和说得流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升华,凸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着意将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子,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从课文中学习选材立意的方法。

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从张家界山的各种姿态、金鞭岩壮观景象、黄狮寨远眺、情洒金鞭溪、张家界丰富的资源这几个方面来抒发作者对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张家界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的。在理解了这一点后,我顺势一问:“我们写一处景物该怎么选材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总结出写景文章要抓住景物的一两处重点来写。

二、从课文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教材上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或思想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方面给人以美的熏陶,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是颇多可以借鉴的课文。品味《桂林山水》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句话后,学生们纷纷拿起笔进行仿写,写下了“天空中云朵真白啊,白得像一片片洁白的羽毛,天空中的云真轻啊,轻得仿佛可以用手轻轻的托起,天空的云朵真柔啊,柔得似乎可以裁作衣裳。”一类美妙的句子。

《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含义。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句话。有一个学生就是这样写的.:“在这枚普通的邮票上,凝结了我的同伴对我的深情厚意。”

三、从课文中学习开头结尾的方法。

文章的开头结尾在学生看来总是难事。我结合课文的一些开头结尾方法进行点拨。一般来说课文的开头方法主要有:

1.开门见山式。

如《海上日出》的开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2.直抒胸臆式。

如《高粱情》的开头: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梁,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3.提纲挈领式。

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开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课文的结尾方法主要有:

1.画龙点睛式。

如《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故事收束式。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3.总结升华式。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结尾: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当然开头结尾的方式很多,这里只不过是略举几例而已。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去挖掘是不难发现规律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时间一长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渗透习作训练我还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诸多问题还得就教于各位专家。我希望今后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

[1] [2]。

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组建合作小组。

2.合理的组内分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前提。

二、细心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

2.发现。

3.引导。

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促进。

(2)如果截面是三角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三角形?

(3)如果截面是四边形,你认为可以截出几类不同的四边形?

(4)截面可能是正多边形吗?可能有几种?画出示意图.。

三、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湖北省襄阳市第十九中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因其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当下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参与、引导。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把学习还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实现小组高效的学习。

一、教师在学生小组建设中的组织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要先行。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和兴趣等进行分组;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分组,最后由教师进行调整。组内各成员的职责也可由学生自行认领,再由教师进行宏观调控,使每一名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有自己的责任。教师要参与到各小组建设中,选拔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文化建设,凝聚小组力量,形成向心力。教师要随时对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及时发现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使各小组都成为有力的战斗体。

学生学习小组建立后,教师要对小组如何合作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流程,明确合作的程序。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就不需要讨论;2人同桌能完成的,就不要在小组内解决;本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组间讨论;在全班进行展示的应是疑点、难点、重点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关注学情,既要掌握讨论的进度,还要把握讨论的广度,更要调控讨论的深度。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控制学生说话的声音,2人的讨论声音要小,3人或6人讨论时声音略高,全班交流时,声音必须洪亮,吐字清晰,尽量让大家都听清。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内容,避免为合作而合作。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查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清楚各小组的合作情况,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程度。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大胆质疑,树立自信心,激发竞争心;灵活掌握学生讨论的内容,帮助归纳梳理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小组的学习困惑,获取各种反馈信息,集中释疑破难,不断生成新的智慧,指引学生合作,战胜困难,获得新知。

四、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师评价时可以把各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每位组员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整个小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请各任课教师定期对所教班级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分别打出一个等级,全班汇总。小组之间也要定期进行相互评价,各小组长在广泛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后,代表小组分别给其他小组打一个等级,综合评价得出每个小组最终的成绩,评选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奖励。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靠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以发展学生为本,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学习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对于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遵循这三个过程。在将合作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这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课前阅读阶段,在上课前,教师要将课上需要讲解的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问题设置如:what’sthebackgroundofthearticl?howdoyouthinkofthemainidea?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合作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各种资源,如上网搜集、字典、参考书等,对文章的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搜集完相关的背景资料后,小组长要组织组内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并将资料信息与文章的主题进行结合,这对于学生课上快速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小组内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结果,以及讨论不出答案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记录,这也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的一种有利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对于课前阅读阶段来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小组内成员的相互监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料进行搜集,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轻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对英语阅读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阅读过程是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完成阅读任务,如:showthequestionsthatyougroupdidnotgettheconclusion?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没有得出结论的问题,在整个班级中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互相帮助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结构、思想、逻辑关系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避免小组成员中思考问题的局限性。

对于合作学习的分组来说,教师要结合各个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平均水平达到均衡,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提问要随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小组学习的学习成果。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单词词义,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构词法,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对陌生单词进行猜测,以此来完成阅读,而不能让学生养成遇到陌生单词就查字典的习惯。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阅读后对课后练习进行处理并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有关的活动进行场景模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课文复述。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关键字和主题句来复述课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文章中的新单词。其次,进行角色扮演。让合作学生中的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将文章中的场景进行再现,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场景。这是比较生动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来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快速掌握新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场景再现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最后,如果遇到没有给出确定结果的阅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结局进行猜测,并用英语进行复述。让小组之间形成互相竞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得到教师好的评价,学生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进行思考并讨论,从而得出小组一致的观点。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以正面的鼓励为主,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提高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语】。

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将合作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学生创作了轻松、自然的交互学习氛围,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倾听,彼此进行提问,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因此,合作学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要求得到日益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其要求教师对传统形式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采取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现阶段,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目前,在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的前提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受到广大教师与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培养[1]。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阅读能力中的意义重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青睐。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1] [2] 下一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