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03:35:54 作者:雁落霞 条据书信 2023年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篇一

读完《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要属“倾听”。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现在教育改革经常会提到“构建和谐课堂”,而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懂得倾听。

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和大家说说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带的第一届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泼,语文课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也比较轻松、活跃、和谐。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课后,我发现有个学生不管我上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抑或是其他类型的教学,他总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这种情况我时常会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课时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当时也很诧异,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

我当时尴尬级了。因为在我想来,高一新生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惧怕老师的,他们就算是应付老师也会说一些的,可这位学生的答案着实让我吃惊了不少。后来我课后又找这位学生交流了一下,他说,他从初中开始上课就一直睡觉的,老师也习惯了,不去理他的,他也习惯了。所以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也吃惊了一下,也的确不知道。虽然他一再说自己习惯了老师对他不闻不问,可是我听来却很不是滋味。其实像这样情况的学生每个班都会有。他们往往成绩不怎么样,经常违纪违规,作业不及时完成。我们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师刚开始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单独找这些学生交流,当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事后没有什么长进后,长时间下来我们就容易把这部分学生边缘化,而这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会觉得难以融入这个集体中。师生关系就这么恶性循环着。

《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里佐藤学先生强调是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而不是绝大部分学生。像我们中国的中学,每个班基本在45名学生左右,这些学生的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到这一点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师生关系一定可以更和谐。

其次我觉得一切教学的展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虽然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可我觉得我们这点做得并不是那么地号。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往往会倾向于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答案往往会更接近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老师就可以更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真正好的课堂应当是生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真正地想学生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山崎老是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这点。他的话语都是恳请与感谢的,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语。在山崎老师的课堂中,学习是同教科书的对话,是同他人的对话,是同自身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话语都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他的每一个话语都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他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

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要自身甘愿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要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习。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课堂再怎么热闹,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原地,最初与最后的发言内容很难发生变化。而经历了倾听阶段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内容会更加真实,并且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合作学习。这样也才能创设一个真正的宁静课堂啊!

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篇二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篇三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篇四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书分享篇五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