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

时间:2023-06-23 16:33:18 作者:曹czj 文秘知识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一

1. 唱歌:巩固所学唱歌方法,增强歌唱的表现能力。

2.器乐:巩固所学演奏技能,提高演奏熟练程度,增强演奏表现力。

3.欣赏:巩固所学音乐欣赏常识,注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

4.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巩固所学识谱知识,进行节奏和音乐短句的编写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 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2、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3、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使学生掌握知识。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性。

5、 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提高工作水平。

6、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工作尽职尽责。

教学重点:

1、 复习小学阶段所学音乐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解。

2、 通过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音乐知识的掌握。

第一课     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教学内容:

一、 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二、 读知:弱起小节

三、 综训  1、声乐练习

2、节奏听辩及旋律片段创作

四、欣赏   童年——选自《海霞》组曲(管弦乐曲)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他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二、 弱起小节的含义及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三、 按指定节奏进行旋律片段创作,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 通过欣赏《童年》巩固并运用所学过的乐器知识,发展音乐听觉与记忆力,并结合作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二史一情”的教育。

教材分析:

一、 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在学雷锋活动中,创作的一首为广大少年和儿童喜爱的歌曲。歌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二、 读知:弱起小节指音乐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上开始。

三、综训:

(一)做发声练习,同时也是作为讲解弱起小节知识的谱例。

(二)听辩节奏短句,并创作。

四、欣赏

管弦乐曲《童年》,原是影片《海霞》中的配乐,后由作曲家本人将片中的乐曲改编为管弦乐。

教学重点:     弱起小节      乐句创作

教学难点 :     乐句创作

课时安排:   四课时

一、 复习、提出本学期要求。

二、 综训(一、二)

三、 学唱歌曲。

四、 歌曲处理、 欣赏

教具:钢琴、录音机、挂图、打击乐器、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二

1.聆听《爱的罗曼斯》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2.能创编和主题节奏特点、乐曲情绪相吻合的节奏。

3.认识降半音记号。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一、欣赏《爱的罗曼斯》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罗曼斯,有人意译作浪漫曲。它是自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感伤情调的歌曲。多半指情歌而言。后来,一些作曲家写了一些情调上是抒情的,在旋律上富于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也称罗曼斯,这首《爱的罗曼斯》正沿用了这个名字。 《爱的罗曼斯》原是西班牙的一首传统乐曲,由于它在墨西哥也很流行,所以墨西哥有人认为它是墨西哥的。1952年,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叶佩斯把它改编成吉他曲,后被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选作主题曲。从那以后,《爱的罗曼斯》这支曲子很快流传开来。《爱的罗曼斯》在吉他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知名的吉他演奏家都选这支曲子作为保留曲目甚至成为吉他的同意词。

2.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3.加词学唱

你是我池塘边一只丑小鸭/你是我花园里一片竹篱笆/你是我小时侯梦想和童话/哦!你是我的吉他。

4.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

《爱的罗曼斯》它是3/4拍。a段是e小调。从音符的时值来看,除了结束音外,每个音都是一拍,它的主旋律优美迷人。清澈、明亮伴奏,充分发挥了吉他曲的特点,它们极其和谐地衬托着主旋律。

b段转到e大调上,优美动听,扣人心弦。 煀 当乐曲推向高潮时,a段主题再现,情绪又趋向平静,恍若被春风吹动湖水的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这里,琶音和泛音的应用,更增添了朦胧的色彩。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5.复听,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6.我的创造(1)

创编节奏,与同学合作,为音乐伴奏。

二、欣赏《爱之梦》

1.完整、仔细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再请学生相互交流联想到哪些情景。

2.教师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爱之梦》(三首夜曲),李斯特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 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 6/4拍。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3.再听乐曲,和《爱的罗曼斯》比较,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三、本课小结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三

聆听《春水》

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春水”

按节奏谱给音乐伴奏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设问: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1)歌曲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合唱有几个声部?表现出怎样的情绪?

(3)春水像不像活泼、顽皮的孩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2、可以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4徒手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5、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6、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1、设问: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3研究成果表演。

4、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看大戏》。

2.初步了解豫剧相关知识。

3.用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

2.在聆听、感受、模唱的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

3.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剧的风格特点。

【教具】

多媒体、歌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发兴趣

1.学生随着京剧急急风音乐,走圆场进入教室。

师:刚才咱们是听着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走进教室的?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现在,咱们就用京剧的念白方式互相问候一下好吗?我选旦行,你们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吧!

2.师生用京剧的念白方式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戏曲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了,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一说到戏曲,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同学看过戏曲的演出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名字叫《看大戏》。(出示歌片)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二、学唱歌曲

1.学生听录音范唱。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

2.再听歌曲范唱音乐。(教师指曲谱)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你们注意到了吗?曲谱中有几处使用了升记号呢?

生:观察、回答。

师:现在,老师把歌曲的曲谱唱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3.教师唱歌曲曲谱。

师:听清楚了吗?升f

曲音乐中它又叫什么?现在就随着老师的琴声把曲谱完整地唱一遍,演唱升记号时注意运用气息、声音位置要高一些。

4.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曲谱。

5.学生随音乐模唱歌曲。

6.学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初步了解有关豫剧方面的知识

1.教师放三个不同剧种的表演片段,学生分辨。

生:思考回答。

欣赏,学生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生:回答。

3.模仿说河南话。

4.感受河南方言同豫剧唱腔之间的联系。

师:大家再听一听这一句的旋律,它和河南话的音调有什么联系呢?仔细听:“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生:聆听思考。

四、分析歌曲的内容

1.感受歌词的旋律同语言的联系。

首歌曲好吗?大家注意,在演唱中表现出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3.对比歌曲中演唱力度的变化。

师:我们再看,大家说有拖腔感觉的这句,老师再唱给大家听听,你听老师在唱这句的时候在旋律的力度上有什么变化呢?师范唱。

生:回答出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

4.演唱歌曲。

生:思考回答。

五、表现歌曲

1.用河南话音调表现歌曲的念白部分。

师:现在,老师就用河南话把念白部分读一下,你们注意听一听。

生:模仿老师,用河南话说念白部分。

器,大家看,都有什么?(小锣、木鱼、双响筒)

2.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生:自由地创编简单的节奏型。

3.师生共同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伴奏。

六、小结

师:大家真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戏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豫剧的唱腔风格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感到了它那活泼、欢快和风趣的情绪,我想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戏曲音乐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在今后的音乐课上,老师还会为大家介绍其他的戏曲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最后,就让我们用“河南话”说声“再见”吧!(师生说再见。)学生随《看大戏》音乐走出教室。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五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对比,是优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娘的独舞或是大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学生随教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3.第三部分和尾声。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这一部分又出现了a的旋律)。

4.完整地欣赏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师:刚才我们分段听辨了乐曲,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当你听出乐曲的三个部分时,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聆听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三个部分。

四、表现音乐

阶段目标: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巩固对音乐结构的分辨。

师:这是一首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曲,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用舞蹈来表现,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指导学生的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并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学生表达感想

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或是你记住了哪一段旋律,唱一唱。

学生发言或演唱。

这首乐曲虽然篇幅比较长,但由于在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整堂课自始至终都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并能听辨出苗族和彝族的音乐主题,这一点令人感到很欣慰。五三、五四对旋律的掌握上差距很大,今后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晚风》,体验、表现歌曲安逸、宁静的意境。2.学会6/8拍的挥拍;并能用口风琴演奏歌曲。3.用合唱、口风琴演奏等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晚风》。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合唱。

一.教师谈话导入: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2/

4、3/

4、4/4。

引出6/8拍,知道它的含义;注意强弱节奏;区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和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不同。

教学过程:

3、学唱高声部简谱:

(1)、引导学生从感觉,节奏,速度方面去进行对比。

(2)、聆听唱歌曲《小夜曲》 对比感受小夜曲和《晚风》带给我们的感觉。

(3)、学生跟钢琴学唱歌谱《晚风》

(课堂预想:学生在注意弱拍起的地方,肯定不能够把强弱表现得很好,所以这节课还要把强弱规律教给学生。另一方面,该唱够的地方一定要把节拍唱满。)

(4)、讲解六拍子的强弱规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手势来表示它们。

(5)、带着强弱规律的感觉去唱简谱

二、学唱歌曲《晚风》的合唱 导入:

1、刚才我们学唱了歌曲的旋律声部,大家都唱得很棒。但这是一首很美很美的合唱歌曲,我们只有唱好了两个声部才算完美,大家有信心吗?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用 lu 来哼唱低声部的旋律两遍。

2、把低声部的旋律声部唱熟了之后,就请同学们闭上嘴巴,用哼鸣的音去唱低声部。

3、请同学们加进歌词慢唱一遍。在唱的时候心里的拍子一定要稳。提醒同学们要把拍子拖够,并且注意到换气符号的地方。换气之后的那个音一定要轻唱为后 面的一个音做好铺垫。

4、请同学们跟老师合作。由老师唱旋律声部,由同学们唱低声部。同学们在唱低声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唱,第一次合唱时,可以选择学生不唱歌词,用“啦” 代替歌词。

5、将同学们分组为 a,b 两个大组演唱这首歌曲。在一个组演唱完之后,师要组织和引导另一个组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a 组唱旋律声部,b 组唱低声部。a 组唱低声部,b 组就唱旋律声部。

6、选出一个低声部唱得好的组出来,强化训练一下低声部的歌词,再和高声部 合起来。带着感情轻轻地演唱这首二声部歌曲《晚风》。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1、学生齐唱全曲。

2、学生齐奏乐曲。

3.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2)听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4.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5.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二声部曲调的合唱;二声部歌曲要根据各班情况临时调整。

蒙继立---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七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 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 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 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 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 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 片段九:放绳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 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 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五年级音乐教案篇实用篇八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牐牳枨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三课时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了解京剧

感受京剧的韵味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见教材分析)。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 “眼”(弱拍)跟唱。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一句一句学唱。

おさ谝痪洌捍涌始到“不登门”。

牐牭诙句: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おさ谌句: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

おさ谒木洌捍印八们和”到“红亮的心”。

おぱ莩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