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战争与和平演讲稿(优质8篇)

时间:2023-09-10 18:49:21 作者:LZ文人 演讲稿 2023年战争与和平演讲稿(优质8篇)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一

【内容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

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我们要祈祷和平。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的战争,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也时刻爆发着战争。如何正确地理解战争与和平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在本课中采用新闻视频、摄影图片、油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也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中树立和平意识,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钓鱼岛问题新闻视频

看了这个视频后,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呢 这是我们先前的热门话题钓鱼岛问题,中国国防部部长梁光烈提出希望以和平与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钓鱼岛问题。因为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艺术家怎么用他们的画笔表现战争与和平。请同学们打开书74页(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板书(3分钟)

二、新课

1(一)

战争与美术

(学生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鼓励

《开国大典》

《怒吼吧 中国》

《刘胡兰就义》

《兵马俑》

板书战争与美术

(2分钟)请同学们欣赏古代关于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

1、展示《万里长城》图片

《万里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么浩大的人工工程。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什么?即为何修建长城,他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秦军为了抵御匈奴入侵而修建的,他是战争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岁月,长城已不再是军事意义上的堡垒,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血汗的结晶。(3分钟)

2、展示《兵马俑》图片

教师总结:秦始皇生前统一了中国,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军队是权力的根本。他不仅要生前做皇帝,死后也希望做人上人,所以在他的陵墓旁建造了许多兵马坑,1号坑是里面最大的一个兵马坑,而兵马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这么多的兵马俑没有一个是一样的,他不是简单的重复制造,每一个的形象就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无一重复,有的方圆脸、大颧骨、浓眉、阔鼻、厚唇,整个造型统一于浑厚;有的是圆脸、弯眉流畅的鼻轮线、颇带韵味的嘴角,整个造型统一于柔润;有的则是长脸.尖下巴、薄弓眉、薄嘴唇,整个造型统一于薄。他们的服饰也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了他们的等级职位、兵种。(5分钟)

思考与交流: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1)、欣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言》

思考与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分组讨论,相互意见交流)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臀部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达利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班牙内战,画面中人物的器官四分五裂,再组合成一个触目惊心的梦中幻象,揭示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3分钟)(2)、欣赏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0.5分钟)

老师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欣赏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创作是1991年至1992年,前后用了2个月的时间,原作现藏于台湾佛光缘美术馆。这是一幅三联画,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你看这幅油画后的感受(学生回答)(4分钟)(4)、《狼牙山五壮士》(0.5分钟)

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转移,五壮士被日军逼到悬崖峭壁上。表现了他们悲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三)呼唤和平

(1分钟)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支离破碎的形象,扭曲变形的造型,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3分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3分钟)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齐白石的《和平鸽》等作品,多角度反思战争,穿插北京奥运和西藏独立份子暴力事件的资料及国人反对分裂的行动来证明和平是人民心中的渴望。(2分钟)

三、总结: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无论你是对还是错,是胜还是败,战争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毁灭、破坏和持久的苦难。在艺术当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民众都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共创世界和平!(2分钟)

四、课后作业(1分钟)

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材料不限,形式不限,内容不限] 【板书设计】

1、战争与美术

《万里长城》

《兵马俑》

2、反思战争

《内战的预言》 《地道战》 《中国南京大屠杀》 《狼牙山五壮士》

3、和平的祈祷

《格尔尼卡》 《和平鸽》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二

是战争,还是和平?走在世纪边缘,我们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选择。

人们多么希望:橄榄树在大地上自由地生长。任由和平之舟搁浅在荒滩上!在这个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古老星球上,战争,终会被划上句号,彻底的结束,而和平则能永远继续!迎接他们的是人类朝思暮想的两个字——和平!

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曾经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但中国却以他奠基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雄壮地喊出了他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口号。也正是中国,代表着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也正是中国,背负五十亿个生灵奋斗的目标,高呼着“和平万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留给宇宙的只有一次辉煌灿烂的生命。我们与时代同脉搏,我们与地球共呼吸,我们要维护我们的地球,不能留给后代一个破烂不堪的地球。也不能留给历史一个充满硝烟的一页。在未来的世界我们只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要昂首阔步开辟一条通往和平的光明大道!

太阳选择在黎明前升起,流星选择在黑夜中闪亮,而我们选择在和平中成长!

我们热爱和平,勇于维护和平。愿和平鸽自由的在天空中翱翔,让绿色的橄榄枝“铺”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三

小的时候,受战争电视剧的影响,我竟然产生了渴望战争的想法——打仗的时候,那些剧中的主人公多么英勇啊!一个人杀了几十个敌人,威风凛凛。我信奉的,是乱世出英雄。

我怀着这种心理,翻开了《三国演义》„„

从这时开始,我厌恶战争了。杯着一种新的心情看下去。到赤壁之战了。我希望曹操可以击败孙权、刘备,统一中国,停止战争。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诸葛亮在这时出山了,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孔明的出山其实是一场悲剧。这在孔明出山前作者就已经写下前奏,作者借用了诸葛孔明之师司马徽说了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果然,诸葛亮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寸土未得,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孔明的出山使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了,这只能使曹操统一中国的步伐慢下来,但这时,北方统一南方的局势已定,孔明还是没能挡住历史的车轮。

《三国演义》最后定了三国归晋,向我们讲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三国演义》一百年的战乱中,无辜的百姓是死得最多的,就因为三个国家的矛盾,出现了多少人永远分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历史悲剧。

我读完整本《三国演义》,我希望世界上没有战争,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因为我回首了战争,所以更珍爱现在的和平。

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初一:谢俊芬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四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和平是美好的.因此人们的心永远会偏向和平.战争的世界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到的黑暗,战争的伤痛是我们所不能感受到的碎心,战争的泪水是我们所不能制造出的苦涩.战争的定义永远是可怕的,它夺去了多少无辜的人的生命:英法联军强盗般地洗劫了圆明园,并四处残害生命;日本xx的南京大屠杀中,鲜血汇成了无数条河;苏联被侵略,德军像丧失人性地杀害人民;朝鲜人民在美军的压迫下,失去最珍贵的……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不计其数的一切罪行呢?这就是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得了的曾经!

那象征和平的白鸽子啊,请飞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吧!以您神圣的力量把枪口堵住,将炮火熄灭,让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和平的美好,共同分享和平的快乐.让我们牵起友谊之手、闭上眼感受世界,感受这和平的宇宙!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五

你们好!

你们总是形影不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的战争,似乎没有停止过,你们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

“战争”,你是从未停止过的,你去过的地方就成了人间地狱,凄惨荒凉,百姓们流离失所,满地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大地,炮火轰鸣,硝烟弥漫,这云蔽日,惨不忍睹。你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你也从来都不会驶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快,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重大的痛苦。

这些也不怪“战争”,是人类,是人类的贪婪,永无静止,人类的需求越来越高,战争自然会连续不断。人类永远因现状不满足,而去引发战争,去侵略,去占领,因而毁灭自己,甚至全世界。

“和平”你是多么美好,你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因没有实力去和“战争”奋斗而落后。人们是多多么希望你的到来,世界因你的到来生机勃勃;国家因你的到来繁荣昌盛;人们因你的到来安康幸福。现在是21世纪,对于现在可比以前和平多了,国泰民安。战争与蹂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冷漠荒凉,到处是一片荒凉与死寂。而你所到之处,只开繁茂,花开遍地,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安详繁茂,然而这美丽的世界,却缺少动态美,于是你造出了善良的人类在此,安居乐业。

在此,我想对你们说:

是和平你

让仇恨的硝烟离开大地

是战争你

让失败和胜利变成无奈

是你们

让世界变得美丽而富饶吗

只有和平……

你们的好友:文琪

某年某月某日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六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战争使许多个完整美好的家庭,妻离子散,家毁人亡,战争让和平之花凋谢,美丽的花瓣一片一片的掉落下来。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了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让无数中国人民无家可归,四处逃难。在电视中看过一幕真实的画面,这画面是一位记者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拍下来的。

在一片废墟中,周围弥漫着战争过后留下的气息。一个1岁左右的男孩在这一片废墟中哭喊。他衣衫褴褛,胳膊和腿都露在外面。他竭尽全力地哭着,喊着,却无人回应。他还没来得急享受父母给他的爱,还没来得及享受童年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没来得及享受世界的美好,就已经失去父母,失去家变成孤儿了。

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呢?我想:这个小男孩今后会流浪街头,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也可能死在鬼子的炮弹下。原本他应该生活在舒适的家庭里,拥有父母的家庭里。可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水雷,炸弹等危险工具,令多少国家自相残杀,令多少人无家可归,令多少个孩子失去父母和亲人啊!

和平,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一朵娇嫩的鲜花,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万物的生命。一旦失去和平,就等于人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植物失去了灿烂的阳光,孩子失去了最爱的父母。

所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吧!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七

这一次次的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也使得这个本是充满着传奇的世界,变得血腥,变得只懂杀戮,只为个人利益。战争带来的伤害,还不只是这些,还有无数国家国力受损,经济损失,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伤亡,人民心里的创伤,还有来自炮火与敌军的威胁与迫害。也许,军人是战争的主题,但是他们却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自己将会丧命哪里,将会永别这个世界,并且无论对错,只得惟命是从,自己的命运向来都是由主导者掌控。战争带给的不只是某一类人,而是全部人民的伤害,是所有人内心无法弥补的伤害。

也许你们会想,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它又为何发生,又是谁引导的呢?这个人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很可笑吧,人类自己带给自己灾难,这一切却都因为人类那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在作祟,这种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自己最大的利益,拿别人的生命作儿戏,拿别人的生命当自己成功的垫脚石,使得这些战争成为了发昏者的一场游戏,而在游戏暂时胜利时,发昏者则会十分开心的庆祝,而那些垫脚石则被遗忘,则被永远抛弃在历史中,而一次次的轮转,终究人们都会尝到战争带来的苦果。

既然战争有苦果,那又何必战争。

战争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沉痛的,它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所以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发昏者的游戏理应不能存在,而当时带来的沉痛,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永远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从而以作警醒,警醒我们不能在去重复战争,重复战争的悲痛,重复战争的血腥,重复那个悲痛的历史。

‘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因为有了战争,所以才产生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战争带来的伤害也会警醒人民永远不去触碰,使人民把地球作为一个真正作为全人类共有的美丽家园!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篇八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

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

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战争与和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