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著读后感 历史名著西游记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8:51:02 作者:HT书生 评语寄语 历史名著读后感 历史名著西游记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那精彩的故事和那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中主要讲了孙悟空、唐僧等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他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经历了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回到大唐。

文中的孙悟空是一个极其乐观向上,具有反抗意识,他机智勇敢、对师父忠心,耿耿,还是一个勇敢的人。在《西游记》中,虽然自己的师父将他赶走了多次,但他并未抱怨过一次,依旧对他的师父牵肠挂肚。从这里,我知道了他对待自己的师父非常的忠心。

在文中,唐僧又是一个愚昧、执迷不悟的人。每次遇到困难被妖怪抓去,总是沉浸在绝望的心情之中。还三番四次地念紧箍咒想要赶走悟空。他肉眼凡胎,看不清面对的是人是妖。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曾变为三个人来迷惑唐僧。如若不是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早就成了白骨精的美食了。可悟空打走妖怪时,唐僧却怪罪悟空没有善心、伤害别人,不配做道士。这里充分的体现出了唐僧的肉眼凡胎与悟空的火眼金睛、足智多谋和对师父的忠心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他们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所以,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如果说你付出了,那么,你终究会收获到成熟的果实。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二

十八世纪,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欧洲各国轮番海上称霸,肺腑发展,不列颠岛上,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中国固守着欧亚大陆的东端,自给自足,只给蛮夷开放了一个广州十三行。

此时,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在印度战胜法国,迫切希望继续向东发展。1792年,英国人趁乾隆八十大寿的机会,遣使lord macartney来华,以期与建交。然而,乾隆拒绝平等对待,要来使下跪。macartney最初不答应,后来又提出我跪你的来使也向英王(或其画像)跪拜的条件,乾隆龙颜大怒,英国第一次和平建交的努力宣告失败。嘉庆期间英国人又来一次,待遇还不如乾隆,重做冯妇已。

19世纪以前,中国对外有巨大贸易顺差,英国人多年试验,终于发现鸦片可以获得巨大利润,1821到1835年,鸦片输入量从5000箱激增到30000箱,价值1800万元,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1839年的虎门硝烟。英国政府派海军来华,至此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国家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一打发现,原来根本就打不过。且谈且战,屡战屡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次年签订《虎门条约》,在西方世界的洪流中开始被狼狈的向前冲去,攒了几千年的家伙事儿也一件一件被卷走。

西方的野兽们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显然没有停下去的打算,更多的虎视眈眈的野兽迅速扑了上来。抚夷派在战败后得到话语权,美法跟在英国后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剿夷派蠢蠢欲动,在道光死去咸丰即位后势力增大,终于1856年爆发冲突,7年英法联军打进广东,8年到达大沽口,签订《天津条约》,签了之后又想反悔,中间还小赢了一场(大沽口战役),然而,1860年终于又被打败,天津失守,咸丰逃往热河,签订了《北京条约》。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紧接着,一批朝廷大员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改革工军,向西方学习。应该说这三十年中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之后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了。由于争夺高丽,1894年,中日两国宣战,9月17日在鸭绿江口相遇,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此后,更多列强前来中国分一杯羹。德国占了山东,俄国占了东三省,英法日都要求多省优越权利。西太后恼羞成怒,1899向各国同时宣战,就杀了一个德国公使,八国联军占了天津,西太后和光绪逃到了西安,签订了《辛丑条约》。

终于,在被帝国主义生吞活剥了大半个世纪,被这洪流冲的裤子都不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后,在1911年完成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终于成功,中国总算在如此长久的阵痛中完成了质变。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三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使照尘寰”,司马迁一部《史记》为我们诉说着古今的变迁,讲述着英雄的史诗。读罢《史记》,内心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疑惑“何人可谓英雄”。

或许有人说:“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谓英雄。”我认为秦始皇不可。原因有三:其一、秦始皇虽扫六合,但统治极其腐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求取仙丹,耗费国力。其二、秦始皇教子不当,其子胡亥同李斯、吕不韦谋权篡位。其三、秦始皇自认功劳胜过三皇五帝,过于骄傲。

再有人说:“西楚霸王项羽可谓英雄。”项羽此人优点极多——懂得爱民,英勇无比,破釜沉舟打败章邯。但项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亚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虽在战场上扬言愿与刘邦决一雌雄,最终兵败自刎未能统一天下。假如项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刘邦未必能称帝。不懂得用人,项羽不能谓之英雄。

“汉高祖刘邦可谓之英雄?”我认为不可,汉高祖此人虽在破秦之时善于用人,但自从建汉后便开始大肆杀戮良臣,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开国功臣先后以“谋反罪”被杀,但还好有张良、曹参、萧何三人帮助,不然早就亡国了。

文种、伍子胥、苏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时隐逸归田,而偏偏去与君王同喜同忧,结果只落得自杀归天,也不能谓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虽为秦始皇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被胡亥所杀,而蒙恬却怪罪于修长城,岂不荒唐!更不能谓之英雄。

至于那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也是各有短处,不能称之为英雄。

我认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可以当选为英雄。因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过,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辅佐,故能称霸一方。

专诸报恩刺杀王僚,虽成但身死;豫让报智伯之恩二刺赵襄子,临死斩空衣报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王未成被杀身亡……一生舍己为国,“义”字当先,个个可谓英雄!

读史记,尝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义士忠义英勇,历史的星空因有了一个个的英雄才不会黯淡。

星光闪闪,愿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义士事迹流传万年。

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四

最近,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西游记》,这本书讲的是:一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拜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先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帮助唐僧取到真经,他们自己最后也修炼成佛的故事。

在取经路上,他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曾放弃,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辆黑色的,我见妈妈把车骑得四平八稳,放一杯水在后座上,也不会洒掉,而我骑上去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我骑上车,一踩,车子就像一位喝多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最后竟笔直地朝花坛冲过去,让我和大地来了一个“亲密的接触”,我不服气,站进来拍拍裤子上的沙土,又试了几次,结果摔得一次比一次惨。当我想放弃时,我想到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历,决定再试几次。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在试到第五次时,我已经能像模像样的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散步”了,那时感觉自己就是那取到真经的唐僧师徒,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大家经历的,不正是像孙悟空他们取经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吗?在这一次疫情中,我们就是那“唐僧”,无数的医护人员则就是“悟空三兄弟”,新冠病毒疫情就是那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在疫情中,医护人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定宇院长、江学庆医生……他们不顾疫情的凶险,逆向而行,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才能让疫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大家一个安定的家园。而他们有的人却不幸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他们在抗疫路上的一路相随,又哪里能取得这次抗疫的“真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抗疫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像唐僧师徒那样“水滴石穿,铁杵成针”,不怕困难,打败学习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五

自春季以来四五月,共举书四五本,然身陷繁琐之中,心似惶惶丧犬,读毕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书大哭之意。

自毕业以来,于社会认识愈多,于历史认识亦愈多。社会之认识滋养历史之认识,历史之认识反哺社会之认识,方痛觉自身知识结构之偏狭,思维理念之局促。于现代文化之隔阂,对西方世界之陌生。虽不必亦步亦趋,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观,平准抉择,自是当然之理。又与西人稍有接触,则痛觉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输于清末民初,而对国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极。

蒋氏之书,以科学、机械、民族精神为现代化之进向三途径,横准以民众与士大夫,辅以当世英雄豪杰人物,既有美国新史学之训练,亦不逃离旧史之窠臼。换言之,即能采旧史之长处,史中有人,亦能独辟途径,观察新史。于近代史研究和史书撰写,皆有开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伟大,在于其眼光与手段,史学家之伟大,亦在于眼光与手段。李鸿章虽与西方文化隔绝,但其立意中国,在近代史中,不愧为最伟大和最能干的政治家;孙中山相比则反而次之,虽能有所想法,但毕竟书生意气,未能实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实干家。蒋氏对于林则徐之评判,对于左宗棠之评判,对于湘军等的评判,皆有己见,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