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模板5篇)

时间:2023-09-13 03:40:48 作者:碧墨 演讲稿 最新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模板5篇)

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篇一

大家好!

“工匠精神”能在社会层面激起如此大的反响,不足为奇。一言以蔽之,躁动的心需要沉潜。风来了,猪都能上天,但要长久飞天,还得能御风而行,而这御风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放眼当下,真正创造时代传奇的企业家,身上也都有鲜明的“工匠精神”烙印。

日本以精细化工业闻名于世,追踪溯源,正是他们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要让用户以拥有自己的产品为傲,靠的正是与众不同的那点沉潜功夫,或者说,“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了了。比如,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许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显然,对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说,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诗和远方。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同样,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如果说“互联网+”提醒我们“梦想还是要有的”,那么“工匠精神”就算是一种温和的劝勉,让我们在高喊“躁起来”的时代“想静静”,“静静”是谁?“静静”就是那个敢于为了梦想而努力沉潜的你自己。

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篇二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篇三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在问自己,自己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轻松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再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是不付责任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可以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己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积极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中国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篇四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人物演讲稿篇五

昨天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烹饪艺术的学习。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非常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非常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