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的堡活动 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实用6篇)

时间:2023-09-29 15:16:16 作者:笔尘 活动 吉的堡活动 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实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吉的堡活动篇一

音响是舞台表演的灵魂,作为传声筒的音响设备在舞台表演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随着舞台表演对其越来越倚重,音响更是成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舞美手段。

一、麦克风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音响并非一开始就是舞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20世纪后才进入舞台表演的。早期的舞台表演规模都比较小,那时也没有扩音设备,演员们的声音都是直接地、不经任何修饰地进入观众的耳中。那时的舞台前方都会设置一个很大的空间,供伴奏乐队在里面演奏。为了更清晰地表现作曲家的音乐并让观众都听清楚,乐队的规模一般都很大,乐器的种类也比较多,乐队的指挥成为整个演出过程中音乐的总指挥。

随着扩音技术的发展以及麦克风的问世,舞台表演的音响逐步发生了变化。麦克风逐步被应用到剧院演出中来,其作用很快就得到了发挥,演员演唱和述说台词的声音被清晰地传到剧院的每一个角落,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科技无法克服的弊病,比如演员必须要加强换气技巧的训练;再比如,麦克风对高音演唱演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要求他们必须更好地排练。当然,麦克风的使用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他们惊喜地发现演员的声音终于盖过了观众们的笑闹声。

同样地,麦克风被应用到乐池之中,这不仅大大扩大了伴奏音乐的声音,同时也使得大规模乐队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于是,乐队的规模也不断缩小,但由于乐手往往能一人“身兼数职”,所以声音的效果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像风靡全球、以动人的流行音乐吸引人的大型舞台表演《巴黎圣母院》,它的音乐制作主要是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完成的:一位键盘手、一位贝司手、一位吉他手、一位鼓手,再加上一位打击乐手。再加上录音师马努·吉欧的帮助,就完成了该剧所有的音乐,这堪称是高科技带来的奇迹。乐队规模的缩小,不仅为制作人节省了大笔资金,还更易于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从而使演奏出的音乐更为流畅和动听。此外,乐队人数的减少还使得舞台前面的乐池并非是不可或缺的了。乐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到舞台的其他地方,从而使舞台布景设计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二、扩音、混音技术的发展和音响设备的增多为音响师介入舞台表演演出提供了可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音响不再单纯地被应用到为音乐和演员扩音方面,创作者们试着让它为舞台的表演提供更大的帮助。20世纪中期摇滚乐的流行加速了音响技术的应用,舞台表演剧组开始有了专门的录音棚,除了可以录制演员演唱的原声带之外,还可以帮助作曲家作曲。音响师调出的不同类型的曲调可以给作曲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作曲的辅助手段得以增加。

1968年的《许诺,许诺》大概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利用音响设备辅助演出的舞台表演。它不仅在舞台上布置了麦克风和地麦,还邀请了当时一流的音响师参与到演出和创作中来,该剧首演的舒伯特剧场内奏响了“剧场有史以来最动听的音乐”,根据现场演出录制的唱片效果非常好,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剧的巨大成功使录音系统和混音系统以及音响师在舞台表演中站稳了脚跟。

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音响师所需要负责的音乐主要有以下三种:演员的声音、音乐的声音和一些烘托气氛的舞台声音。其中,演员的声音并不需要进行特别的音响处理,只是由音响师调好扩音设备,进行扩音就可以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音响师已经可以通过特殊装备弥补演员演唱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给观众以更好的享受。

至于剧中音乐的声音,可以分为现场演奏和录音伴奏两种。现场演奏当然就是由乐队进行现场的演出,它的优点是每一次演出都会给乐手们带来新鲜的感受,从而不断地对声音加以调整和改进;另外,它的现场性也满足了观众们的愿望,并且能够适应实际演出中的特殊需要。

录音伴奏则是采用事先录制好的音乐伴奏带,由音响师根据演出的进程播放不同的伴奏音乐。年9月16日在巴黎议会表演大厅首演的《巴黎圣母院》,就用预先录制好的配乐替代了现场演奏的交响乐团。剧中七位主要演员所佩戴的麦克风均为最新的耳挂式,这也有别于传统舞台表演所惯用的`隐藏式。耳挂式麦克风不仅与演员身上的古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还由于紧贴演员的嘴部,能够强化演员的声音,大大加强了现场观看的收听效果,在演出结束后大受赞扬。

起烘托作用的舞台声音可分为两种:串场附带和戏剧背景。串场附带与剧情没有直接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是制造烘托气氛,强调剧中的矛盾冲突,突出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暗示剧情的转折或转场等。它配合剧情的发展和行进,但并不是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常见的是序曲和两幕转换时的幕间音响,一般由现场演奏。

戏剧背景音乐则与舞台表演剧情密切相关,对于剧情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它有时烘托剧情,有时则会交代场景的转换和人物的登台。最常见的是剧中的效果声,如火车的轰鸣声、风声、雨声等,一般情况下都由音响师通过播放事先做好的效果带而实现。另外,通过在演出中运用符合剧情和人物的音乐、各种声音和技法,表现和摹拟剧情所需要的情绪和声响,可以创造舞台真实感,渲染舞台气氛,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相信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舞台音响必将为我们呈现更为悦耳动人的天籁之声。

吉的堡活动篇二

摘要:情感表达能有效凸显摄影艺术创作的灵魂价值,推动用时创作的创新性发展。目前,摄影艺术创作应从把握好摄影角度、灵活运用摄影色彩和巧设摄影基调三方面彰显情感表达的技巧。

关键词:摄影艺术;情感表达;表达技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摄影艺术已逐渐渗透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跨越了民族、国家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是全世界的艺术。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则蕴含着创作者最深沉的情感内涵,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同时,伴随电视、手机、ipad等载体的便利性和普及化,受众能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类摄影作品,虽然有时摄影作品就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但却彰显了摄影家的思想和情绪情感,是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弘扬。

一、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现象中的事物对自身需要满足程度的态度体验。摄影作品是摄影家无声的情感表达,是对自身情绪情感的完美诠释。摄影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记录、保留最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摄影家选取的角度,展现创作者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状态。情感是摄影艺术创作的源泉,推动着摄影艺术创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情感表达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情感表达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主要从凸显摄影艺术创作的灵魂价值和推动影视创作的.创新性发展等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凸显摄影艺术创作的灵魂价值

思想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价值内核,能有效提升作品的高度,彰显作品的精神境界。回顾摄影的发展历程,每一个作品的问世都凝聚着摄影家的思想情感,都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把握和理解,是强有力的社会发声器,深刻的揭露了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弘扬了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创作者对拍摄角度的选择,表现了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和感悟,凸显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有利于提升艺术作品的灵魂价值,彰显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二)推动影视创作的创新性发展

摄影艺术作品是对社会现象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记录者,记录着社会形态的阶段和时代特征,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好国家发展,促进影视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曾经,叙利亚3岁男童面朝下趴在海滩上这幅最揪心的画面牵动着世界各国人们的心,引发欧洲和全球的广泛悲伤、沉默和反思。这一幅最简单、最真实的图片,幼小的3岁男童不幸遇难,作品背后隐藏的人道主义精神突破国界、地域和语言等方面的限制,引发世界的深思。思想情感能引发受众的共鸣,进而对作品产生认同,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摄影家要充分依托情感因素,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

三、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技巧探讨

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技巧可以围绕把握好摄影角度、灵活运用摄影色彩和巧设摄影基调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把握好摄影角度

摄影角度的选取能带给受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展现不同的风格特征。摄影家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最佳角度,以明确作品的主流思想,彰显主流价值观。拍摄角度的选择可以从拍摄方向、高度和距离三方面来把握,选取合适的镜头方向和距离,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比如,正面拍摄角度会提高作品的平整化和庄重感,但却容易带给受众呆板、机械的感觉,缺少透视感。而侧面拍摄则会带给受众更强的立体感和透视感,且会凸显作品的自由性和机动性,带给受众自由遐想的空间,更能引发受众的认同感。因此,摄影家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方向和距离,以最大程度上明确作品的情感方向,引发情感共鸣,提高艺术创作的感召力。

(二)灵活运用摄影色彩

色彩是摄影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是艺术作品的语言,是情感表达的有利武器。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而言,每一个作品都会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摄影师要灵活运用色彩,通过色彩的差异性对比吸引受众,凸显作品的主题。同时,色彩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比如,色彩有温暖感觉的暖色系和高冷感觉的冷色系之分,浓烈的色彩带给受众成熟稳重的感受,而浅淡的色彩带给受众自由、轻松的感受。色彩是多元、丰富的,摄影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色彩,并活用色彩因素,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三)巧设摄影基调

所谓的摄影基调,也就是影调,反映了摄影艺术作品的明暗变化、虚实对比和色彩明暗对照等情况。摄影基调能有效反映作品的构图特征、烘托氛围和表达思想情感。摄影师要巧设基调,彰显作品的表现力,传递思想情感。比如,摄影师可以依据照片的反差和过度层次活用硬调和软调:硬调的画面对比性较为强烈,因而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而软调的画面对比度较小,给受众营造了一种柔和、温暖的细腻感。因此,摄影家要在准确把握影调特征的基础上,活用影调,最恰当的向受众提供最真实、准确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

四、结语和思考

情感是摄影艺术创作的核心内核,总会渗透在摄影作品中。没有思想情感的摄影艺术作品,是毫无生机活力可言的,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摄影作品不只承担者记录社会现象的作用,而且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产生社会认同,传递正能量。摄影师要巧妙运用生活中的色彩,巧设影调,全方位寻找拍摄的最佳角度,以明确作品的主题,传递最真实的情感,拉近受众同作品的距离,彰显作品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尹小兵,马孝青.论摄影艺术形象的塑造与表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2]顾征宇.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与分析[j].新闻传播,2018(08).

[3]霍金术.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艺术评鉴,2016(01).

吉的堡活动篇三

关键词:影视表演;戏剧表演;表演特征;共同发展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存在着较多的共同性,但是也存在着美学特征、表演艺术、创作原则以及方法上的不同。随着摄影设备和录音设备的先进化,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差别越来越明显,戏剧演员在表演中与观众存在着互动性,观众的鼓励能够给戏剧演员带来无限的动力。而影视表演中要求演员可以实现情景的再现,演员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身份,感受一下观众的内心,这样才可以让观众在屏幕前面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影视作品而言,所处的环境一般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变换,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的表演;而喜剧表演只有舞台这个唯一的环境,观众的视角也是固定的,这对于戏剧演员的要求就更高了。

一、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一)顺序特征。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从上台到走下舞台,这整个过程都是连续的,甚至包括化妆和换装的时间都是紧密安排。对于影视演员而言,则会轻松很多,他们是在摄像镜头下表演的,不会直接面对观众,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拍摄的順序,虽然其中会有各种不确定因素打断顺序,但是通过后期的剪辑还是可以让整个故事按顺序呈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观演特征。观演特征的不同是由于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的。影视表演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字设备,影视演员在整个的创造过程中,观众都是不可见的,所以观众不能直接感受到角色的变化,而需要通过科技的帮助。而在戏剧表演中,观众和演员是面对面的,身体上的感官非常的直观,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状态中,感受肯定是大不相同的。

(三)美学特征。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现实社会的描述与戏剧作品相比较是更加的真实,影视作品的直接记录方式可以很好地还原出现实的环境,属于一种纪实性的美学特征。

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演员的表演特征

(一)连续性。戏剧演员和观众存在于相同的时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戏剧表演是连续性的,观众在这种不间断的表演中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直接感受到表演角色的各种复杂心理变化,能够更好地观赏戏剧的情节。影视演员是在镜头前表演故事情节,一次没有拍好可以重来,这对于戏剧演员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影视作品还存在后期的制作编辑,所以对于影视表演来说,表演绝不是连续性的。

(二)时空性。在戏剧表演中,由于观众与演员是同在一个环境下,面对面地交流,因此戏剧表演的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观众看到的时间与空间是一致的。这种同时间和同空间的`特征,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角色,视觉感受、听觉感受以及心灵感受受到的冲击肯定是比较强烈的。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就会要求戏剧演员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而影视演员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拍摄一部作品,在观众看到作品时,和演员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观众需要在整个的作品完成之后才能欣赏影视剧中的角色,才可以慢慢地与这个影视作品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三)表演性。戏剧表演的环境存在较大的特殊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时会呈现出相对较为浮夸的动作,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放大,也能够照顾到观众的感受。在舞台上,由于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舞台上面的演员需要时刻关注观众的反应和现场的一些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通过这种形式来与当前的环境完美结合在一起,虽然存在着夸张,但这种夸张一定需要用真实作为前提。影视演员所处的环境一般都是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灵活的环境变化就要求影视表演具有更高的真实性。目前很多的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些特写的镜头,这就要求影视演员具有更加细腻的情绪,更加注重面部表情的变化,这种通过局部特写来表现影视角色心理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放大角色感受的表现形式。

三、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共同发展

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逐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两者在呈现的形式上有着各自的手段,但它们都是属于表演艺术,对于演员的素质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演员创作出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作品,对于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给予演员更多的创作动力,促进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衍欢.浅谈戏剧表演与影视剧表演的差异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05).

[2]周菊花.戏剧表演创作中演员与观众的共鸣[j].戏剧之家(上半月),(03).

[3]王瑶.创新开启戏剧表演的时代发展之路[j].艺术科技,2016(06).

吉的堡活动篇四

摘要:舞蹈表演是一种非常注重情感渗透的艺术形式,情感也使舞蹈表演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因而,作为舞蹈学习者和表演者来说,在舞蹈表演的二度艺术创作中加强对舞蹈情感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在肯定了情感渗透对于舞蹈表演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方面对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并就舞蹈表演中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方式;传递;

情感对于舞蹈创作和艺术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舞蹈的灵魂,体现了舞蹈的生命色彩,是激发舞蹈创作的源泉,更是推动舞蹈二度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果没有情感的浸润,艺术色彩就会黯然无光,作品的情感主题也难以得到展现,也会使舞蹈形象的塑造大打折扣。因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非常的关键,要积极的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体会,展示自己的内心情绪,塑造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从而不断的提升舞蹈艺术的艺术审美,更大程度感染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获得丰富的艺术审美享受。

一、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

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想要成功的诠释舞蹈作品,就必须注重舞蹈表演中对情感的.细腻把握。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形象的舞台形象塑造,才能将真挚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让每一个观看者从中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对于舞蹈表演来说,肢体语言是进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专业的舞蹈技巧赋予了舞蹈艺术丰富的情感内涵,使舞蹈形象更加的鲜明、更具有鲜明的艺术生命力。

舞蹈艺术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展现,并且传达了丰富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者都是通过最基本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作品背后包含的情感元素的,借此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舞蹈表演者不仅要经过较强的舞蹈训练扎实表演能力,而且还要把舞蹈作品本身蕴含的艺术内涵,以及艺术韵味完全的展现出来,将丰富的肢体语言运用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把内心对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理解,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现给观众。

所以,舞蹈表演者要将舞蹈动作与舞者内心情感表达二者进行巧妙的结合,使舞蹈表演不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使舞蹈作品反而拥有了灵魂,被注入了生命活力,舞蹈表演的艺术魅力因而得以有力的展现出来。另外,舞蹈表演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还应注意积极发挥艺术想象能力,同时在头脑中加以一定的艺术构思,把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通过充满艺术美感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使得舞者的舞姿能够根据想象力的延伸更加生动活泼起来,便于观众体会舞蹈表演中情感传达的各种信息,从而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二、借助丰富的面部表情进行情感传递

舞蹈表演中肢体语言是呈现舞蹈主题和情感的关键元素,而面部表情是呈现舞蹈内在精神的载体。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通过运用复杂的面部表情,来表现舞台形象的多种情感,加强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舞蹈表演者的一悲一喜都是舞蹈情感表达的关键形式,贯穿于舞蹈表演的全过程,对于舞台形象完整展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在舞蹈艺术实践的整个过程都要正确的使用面部表情,通过对分析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把握,把舞蹈形象丰富的情感经由不断的面部表情变化而呈现出来。舞蹈表演者要全身心的融入到舞蹈艺术的整个过程,在娴熟的展现舞蹈动作内容的同时,要全面展现舞蹈的风格和特征,在音乐伴奏旋律的辅助下,将最精彩的舞蹈魅力展现出来。

三、借助丰富的二度艺术创作进行情感传递

舞蹈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还应该在二度艺术创作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而逐渐的传达情感,加强审美体验。二度艺术创作是建立在舞蹈表演者对作品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把舞蹈表演者的情感汇入作品表演的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一个舞蹈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思想情感以及对对舞蹈的审美都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表演同一个舞蹈,也应个体的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艺术特色。

事实上,一名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对于舞蹈作品的艺术诠释,不是没有根由的空想,而是在对舞蹈作品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之后产生的深度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个人专业的舞蹈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力量对舞蹈作品进行了整合和优化,注入了鲜明的艺术情感之后所呈现出来与众不同的舞蹈艺术。比如,在《问君何时归》这部极具情感的舞蹈作品中,所营造的舞蹈氛围是十分悲伤,塑造了非常鲜明的艺术空间。舞蹈表演者在进行表演之前,就要对该作品的背景、内容、意境、情感进行深入的挖掘,想象古代女子思念丈夫的感受,由最开始的期盼、欣喜、害羞,直到失望、痛苦,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反映了女子浓烈的情感。所以舞蹈表演者要充满艺术想象力,将自身置于故事情景之下,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理解,同时加以深情的二度艺术创作。只有这样,舞蹈表演者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表达舞蹈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传递的情感,更容易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渗透对于舞蹈表演来说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情感渗透,舞蹈的二度艺术创作才能够展现或喜或悲、或嗲或嗔各种变化的情绪,才能使人沉浸在或柔美、或悲壮、或激励的艺术氛围之中,才能使舞蹈表演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生命力,才能突显出深刻的舞蹈艺术审美内涵,才能传递舞蹈艺术中丰富的情感价值。因此,对于舞蹈学习者和表演者来说,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高超的舞蹈技巧,还要在不断的舞蹈艺术实践中进行情感的不断渗透,才能为舞蹈表演增色添彩,彰显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吉的堡活动篇五

关键词:戏剧表演;技巧;情感表达

戏剧演员通过表演技巧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包括独白、表情、形体、动作等。而情感表达则是戏剧表演过程中人物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戏剧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技巧时,需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人物的情感,才能为戏剧人物增添艺术魅力,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一、戏剧表演中的技巧

戏剧表演大多是以对话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过演员的对白、旁白、动作等,直接向观众展现一种社会生活情景、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主题,从而使观众直观了解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切实体会到剧中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思想。所以在表演中,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一)语言技巧。

声音和语言是演员表演非常重要的工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演员应充分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化语言,同时处理好声音和气息,在表演过程中注意语言准确、清晰流利,从而提升表演中的语言表现力,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

其次,吐字必须清晰,并自如控制好音量。第一,要把握好音量,若是声音太小,观众听不清,那么表演就会缺乏表现力,所以必须要保证音量足够大,同时演员应根据角色的特点及具体的情境,把握好节奏及重音,让语言抑扬顿挫,极具表现力,以此在表演中更好地传情达意,塑造人物形象。第二,表演中语音要正确、动听、富有感情,能感染观众,把握好说话的节奏,节奏是展现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的第一手段。第三,声调变化要掌握好,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语言特点来把握好语言的声调变化,表疑问就要用升调,由低音升至高音,在高音处结尾,若是严肃认真的情境,则需用平直调,就是从开始到结尾语调均不发生改变。

(二)动作技巧。

戏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其舞台表演动作更贴近生活,所以戏剧演员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体验生活,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具体要求,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人物动作进行艺术设计,遵循实际生活中的'动作规律,包括外部动作和心理动作,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形体动作、面部动作、心理动作等在戏剧表演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因此戏剧演员要不断积累有关知识,丰富自身的想象力。比如观察人的神态、语言、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还要观察社会环境,从而使演员在表演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观众深受感染和吸引,使戏剧人物深入人心。戏剧演员还要深入研究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等,剖析人物性格、心理,以此为基础设计表演动作,通过表演动作唤起观众相应的内在情感及心理,引发共鸣。

二、戏剧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在戏剧表演中,戏剧演员对人物情感上的把握和调控是否得当,首先得看其对该作品的内涵有没有熟练掌握。就我国任何一部戏剧作品而言,其自身的内涵、风格、主题以及饱满的情绪和情感等,均影响到该作品的优秀程度。戏剧中的情感表达,是戏剧创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也是表演人员把握情感的一个主要依据。在同样的戏剧中,不同的演唱者,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存在较明显的差距,除了技巧方面的因素外,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戏剧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善于利用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表现其群。同时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将其融入到戏剧表演中去,运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功。

戏剧表演的情感表达,首先应基于作品中的真正情感,通过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吐字,结合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语言色彩,将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强烈表达出来,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到。其次,戏剧中“欢、悲、恨、竭”,需演员深入剧情,仔细推敲,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习和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情感表达技巧,用“腔”“形体”等将其具体塑造出来。这需要戏剧演员具有一定的悟性,对作品本身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中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是戏剧演员的基本素养,它直接关系到戏剧在舞台表演中的感染力和观赏度。所以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并融入自身的特色和理解感悟,使戏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参考文献:

[2]姚春宏.戏剧表演中台词的节奏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03):168.

[3]刘作儒.戏剧表演中的体验与技巧[j].戏剧之家(上半月),,(07):38.

吉的堡活动篇六

关键词戏剧表演;肢体动作;重要性

一、身体语言的概念及特性

(一)身体语言的概念

身体语言又称为肢体语言,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利用身体的肢体部位去做动作,而这些动作是如人语言一般可以用来交流的工具,如点头和摇头。它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弥补语言表达在交流上的局限性。本文所探讨的身体语言是广义的肢体动作所产生的语言含义,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所有身体动作。与语言的最大区别是无声,最大的相似性就是可以将含义和感情表达出来。

(二)身体语言的特性

1.伴随性。肢体动作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行为,肢体的牵动是人自然的状态。追求真实,一直是喜剧表演的精髓,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生活搬上舞台,成为艺术,肢体语言是一直处于伴随状态的。

2.意指性。身体语言可以像语言文字一样具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在漫长的人类经验的积累基础上,肢体语言也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固定的含义。比如脸部动作嘟嘴,表示生气;自我肢体动作鼓掌,代表高兴;互相性的动作摸头,表示安抚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肢体语言丰富了人类的表达。

二、身体语言对戏剧表演的重要作用

(一)使戏剧表演形成节奏。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节奏是行动的灵魂。速度一般是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在表演艺术创作中,节奏是指人的精神的o张与松驰,包含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两个方面。而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都需要通过身体语言进行表现。

(二)丰富表演的情感表达。无声的“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表现人物,是在体验真实的基础之上体现的,身体语言是一直伴随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体现出其真实可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合理利用身体语言。首先要控制好身体语言的张力,形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极度伸展或极度收缩的肢体语言中感受演员的情感。

(三)与观众形成更完美的交流。戏剧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观众的紧密交流,这是需要身体语言的大力配合的。因戏剧表演舞台空间及表演形式的限制,人物的塑造是需要很多解说的,而与观众的交流如果加上很多身体语言,会有助于观众理解角色,同时达到交流的效果。

三、身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方法

(一)身体语言的生活化处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体验就是演员在角色性格和规定情境中让自己的自然本性有规律地展现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戏剧表演,演员是要在体验角色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只有将角色真实的体验,找到其正确的语言形态,才可以体现出来。而这些语言形态就包括真实可感的身体语言,让大家直视生活中真实的“角色”。因此,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应该是进行生活化处理的,比如挑水、劈柴等等,在舞台空间需要虚拟的动作,都需要生活化处理。

(二)身体语言的戏剧化应用。戏剧表演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在特殊的表演形式约束下,让观众感受情感、感受思想、感受精神,这是戏剧能成为艺术的根本,因此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就应该将生活浓缩,进行戏剧化的表达。我们在戏剧舞台上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肢体动作,如笑,必定要活蹦乱跳、前仰后合,这些并不是为了夸张而夸张,而是因为戏剧表演,要在一定的肢体动作认同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性创作的结果。

(三)身体语言节奏的处理。身体语言是节奏产生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内外节奏的产生,两者的关系中“停顿”是一种极特殊的状态。停顿不代表内心的停滞,恰恰相反,这正是由于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内心节奏达到顶点的体现,在表演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停顿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并充满着对规定情境深刻、具体的感受与判断。因此,停顿是内外节奏成反比的最高表现形式,掌握好这种技巧对于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相当重要的。

戏剧表演是一项感染人、具有带动性的艺术形式,因此合理利用身体语言是达到表演中交流、思想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表演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艺术,戏剧表演的节奏的产生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我们需要合理地控制身体语言,更好地创新我们的戏剧表演。

参考文献:

[1]杨晓盟.浅谈戏剧表演教学中形体语言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15).

[2]廖磊.形体语言的特性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研讨[j].戏剧之家,2015(21).

[3]吕静.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