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三课时(大全5篇)

时间:2023-10-05 20:35:36 作者:琴心月 毕业论文 马说教案三课时(大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三课时篇一

着围绕音乐课程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为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敬请大 家批评指正。

案例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教学目标(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唱和欣赏感受歌曲的过程中,用心体会《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表达的悠 悠思乡情。

2、欣赏器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歌曲《月夜》,感受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作品

表现不同感情色彩的“月夜”意境。

3、乐意参与活动“听乐、吟诗,赏画”,感悟音乐与文学、美术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跟唱、随录音默唱、键盘带唱、乐段比较分析,逐渐学会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通过聆听、品味、感受和想象,体验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夜月》的意

境;欣赏《二泉映月》,分析对比管弦乐与二胡诠注该作品不同的艺术特点;通过聆听、感受、试唱重复主题音乐,初步理解音乐重复的艺术手法。

3、拓展目标:搜集关于月亮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通过比较筛选,尝试为朗

诵和赏画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并作交流展示。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朴实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月之故乡》,能自然轻柔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2、通过欣赏《月夜》,初步了解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烘托补充的作用;

3、简单了解《月之故乡》《二泉映月》中的重复(原样重复、变化重复)和再现;能体验 西洋管弦乐丰满的层次美,二胡如歌似泣的细腻美。

3、通过听乐、吟诗、赏画,捕捉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点。

案例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西洋乐话”(3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欧洲300年间有代表性的曲目,愿意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

乐、印象派音乐、20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简单特征,初浅了解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

2、欣赏器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惊愕交响曲》《欢乐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

行曲》《斯拉夫舞曲》、声乐作品《哈利路亚》《摇篮曲的》,细心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 的艺术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文字介绍,文字描述,观看音乐家图像和老师简要补充说明,结合学过的 知识,了解各代表作曲家。通过课后搜集莫扎特、贝多芬作品,对作曲家进一步了解。

2、通过聆听感受、试唱主题旋律,粗略分析作品结构,体验欧洲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的艺 术魅力。

3、采用跟唱,模唱的方法,学唱歌曲《摇篮曲》及《哈利路亚》8个小节的乐句。

4、通过回忆旧识和新学的知识,尝试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作品,对各代表作曲家有一定的认识,对个代表作品的风格和音乐特点有大致 的印象。

2、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能用雄壮的声音演唱《哈利路亚》。

3、能基本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案例三

人教版第四单元“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歌曲《鼓浪屿之波》,体会歌曲的思乡之情。

2、欣赏《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乐意感受人们对大海的 赞美与热爱。

3、参与竖笛吹奏《大海啊,故乡》、音乐创编,愿意尝试音乐表现和音乐创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唱,重点乐句反复练唱,键盘弹奏带唱、整段跟随录音轻声摸唱等方法逐渐学会

歌曲《鼓浪屿之波》;通过体验感受、音乐联想、画旋律线,简单讨论分析歌曲的音乐特

点,体会起伏摇曳的海波形象。

2、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进而欣赏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

乡》,结合谱例简单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及基本结构。

3、欣赏作品《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通过聆听感受、放飞想象、演唱歌曲,体验音 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内涵,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

4、逐句慢练《大海啊,故乡》的主歌部分,难点乐句反复练习突破,逐渐学会吹奏;发挥

想象,选配或创编音乐与影像、诗歌,舞蹈相结合表现大海不同的景象。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抒情优美地演唱《鼓浪屿之歌》;能简单画出特性乐句的旋律线。了解鼓浪屿地理风 光。

2、能初浅体验作品《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海滨音诗》的音乐情绪,并能简单分析作品 的调式调性和结构。

3、能把乐曲《大海啊,故乡》或其中的几句乐句基本吹准;基本能够合成创编作品拿出来 交流分享。

马说教案三课时篇二

司马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及《史记》相关知识及本文背景结合(参见《导学案》第29页)

三、诵读课文

1、师范读,生标注字音、句读、语气。

2、生自由诵读。

3、师抽生读,师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了解内容。

五、梳理文言知识(参见《导学案》第30、31页)

六、合作探究一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明确:

第一部分:(

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

3、4段)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5—7段)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七、合作探究二

(一)诵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探究讨论。

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这些事件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明确: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明确:

(二)诵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探究讨论。

1、第三自然段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第三自然段中“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明确: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明确: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三)诵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探究讨论。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明确: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明确: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明确:

4、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明确:

5、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明确: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八、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九、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马说教案三课时篇三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1周2、12~2、18

马说教案三课时篇四

王会萍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

摘要:通过具体事例,结合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手段,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了反思与论述。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环节;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学贯彻新课程的教学原则,积极探索教学课堂的改革,力求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怎样实施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呢?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寻找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或者方法手段。

三维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的环节从目前来说,大致可分为“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等。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因此达成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着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与落实目标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其作用主要有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学习目的、启迪学生思维、确定全课基调等。其中明确学习目的和确定全课基调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学有无明确的目的和学生是否明确目的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在学案或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学习目标,之后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做,学生是否真正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呢?毋庸置疑,效果不是很好的。

目标的制订是依据课标和学情制订的。一个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所制订的目标也应该是依据课标中的课程内容,基于大部分学生的学情而定的,因此在出示目标后,教师应该对目标加以分层解读,着重表明优等生和基础较差学生达到的水平,这样使全班学生都能够有的放矢地对照目标进行学习,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会更加清楚,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主性与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因而现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自主学习”的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对这一模式的运用不是很熟练,但是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专门的解读,其中第一条就是“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学生初读文本自主学习时,可以采用填空、填空与部分问题相结合或者纯粹问题。当然,填空中所填内容应该是学生容易写错的部分,所提的问题不宜过多,2~4个即可,且难度是逐渐上升,但也不能过高,基于中等学生的水平即可。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但是,这仅仅是一部分,更多目标的落实还应在后面的`流程中。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学习者在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或开展某一学习活动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能让学习者互帮互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提高。

合作探究的内容一般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即通常是课标中属于“理解”与“运用”层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很多教师借助史料、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源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学生对这些资源阅读、分析、理解后,依据问题,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看法,进行组内交流,直至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者保留意见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在表达时也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证据进行推理、辩解,同时也学会聆听不同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与理解,也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不知不觉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逐步达成。

如,在处理《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的“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原因”时,很多教师通常出示一组图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示意图”和“秦始皇图”,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讨论完成这一原因。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学会了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实进行了理解和判断,同时识图能力、联系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训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再如,处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一重点时,多数教师采用情境突破的办法:假设你是秦始皇,巡游全国时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内容(出示一些关于语言、度、量、衡等方面的故事图片)你该怎样帮助秦始皇呢?这样情境的展示,是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孩子气”还很浓,对故事的兴趣度还很强,同时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已经长大”的肯定,愿意展示自己的才智。因此,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得出许多可行性的意见,同学之间的争论,教师的点拨,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加深,重点知识自然而然地处理到位了。不仅如此,有的教师更是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用不同的形式将你找到的措施进行总结。这一要求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落实到笔头,从多角度总结措施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散。

上述例子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史料教学与图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着力提出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认识历史的思维活动,亲身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除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还可运用历史事件示意图、社会局势形势图、表格等。这些图表的呈现,一方面给予学生对历史史实更为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教师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使一些较为零散的内容能够集中起来,对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透过表象看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即便有这样丰富的教学手方法和学习方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超出学生理解程度的难点出现,仅仅合作探究是不能解决的。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或理清某一事件的史实,同样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提高对知识目标的落实。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很显然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在《秦王扫六合》一课中,“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通过课本内容是无法实现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示”进行逐次演示,并结合今天社会中一些类似的事件加以解释,做到概念直观化、条理化,语言通俗易懂,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当堂检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堂检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前面几个环节是不同的,它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检测。我们知道,三维目标各自落实的途径是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是以落实“知识与技能”为载体的。因此,通过检测,重在弥补前面“知识与技能”落实中的不足,尤其可以关注到全体学生的整体落实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就某些学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因而,它为后续落实三维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是评价的一种表现。作业一般包括两种:书面和实践。书面作业,更多是常规作业。实际上,书面作业的类型很多,比如阅读一些历史名着后的读书笔记,阅读一些相应资料后进行复述、制作等。实践类作业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调查法。这种作业可以“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由此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填图识图、图绘历史事件图、编绘历史图表、依据文字作图、编历史情景剧、制作模型、构建知识树等,考查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可见,作业是课程内容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因此,作业布置得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影响到后一阶段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效果。

无论是当堂检测还是布置作业,实际上都是通过教学评价来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效果。教学评价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包括生生评价、教师观察等。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或辩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都是基于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进行的,或者反驳,或者补充,或者鼓励,或者引导,都在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而铺路,甚至于能够引发更广角度地思考。当然,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有效控制,不能漫无目标地延伸。教学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途径之一。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三维目标,讲究的还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上环节中落实的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谈得很少。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达成任何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一维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情感的升华。“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载体的作用,没有“知识与技能”这个载体,其他目标也就不存在了;“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维度之间的中介物,起着连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起着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维度升华与实现的作用。在一节课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能够体现,但是本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感染与熏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关键之处在于教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这一过程是隐性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对相应的契入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这样的契入点很多,但依据目标,我着重选择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环节,从文家市决策到建立根据地,联系到现在邓小平领导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中国能够根据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实践的表现,我们的时代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创新精神。其次,可以与其他目标同时进行。如《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南京大屠杀”一目,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在落实基本的知识点的同时,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暴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的本质,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除了观看视频外,还可以进行实地参观、组织辩论、讨论等。通过这样一个价值不断内化,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核心价值的作用。

不管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手段怎样的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落实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踏踏实实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自然“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就落实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知识点不着痕迹地进行情感的渗透,也就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是所有历史教师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踏实地、合作地、创新地不断进行,才能够真正实现历史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会萍,1975年出生,女,本科,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致力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

马说教案三课时篇五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