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命教育的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优质17篇)

时间:2023-10-13 20:02:37 作者:BW笔侠 评语寄语 最新生命教育的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优质17篇)

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个重要的议题。写总结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希望这些资料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灵感。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一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命教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生命教育读后感(一)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书,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们生命是什么的书。它分为三个部分:1、生命的历程。2、生命的尊严。3、生命的力量。我读第一部分时,第一课是“我们的身体”,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身体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器官和组织就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它们不分昼夜、互相密切地合作着。我还深入地知道了我是从哪里来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进入妈妈的身体,然后精子穿越卵子的外壳,受精完成后卵子的外壳会硬化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诞生了,过了9个月,妈妈便诞下了我们。我不仅知道了这些,还知道了青春的密码,听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码?难道我知道了长生不老的秘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会面临初潮,什么是初潮?初潮是月经的一种。初潮过后,女孩子会脸色红润、乳房隆起,会变得更漂亮!哈哈,这是女大十大变吗?说说其他吧,嗯,第十五课吧,太难忘了!

第十五课是说校园安全的,还有故事呢,是保护费:小学生小武回家的时候被一些人打了,那些人自称是什么帮派的,要收取保护费,小武不服气找到了哥哥以前的同学小海,帮自己出气,小海也是什么帮派的人,最后两帮派打起来,小武的胳膊也骨折了,小武家支付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医药费极多!这种事虽然没发生过但也防不胜防啊!

《生命教育》真好看!

生命教育读后感(二)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希望能帮助您!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三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与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将奖金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联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能一词来谈,从中看出实验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见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深度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的能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成人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四

认真读了刘校长推荐的《生命与教育》,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慨万分,选择一二,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知与情感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的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的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读到这儿,咀嚼一番,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从学生的认知方面着手,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识,还有情感的教育。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在这样践行着,但是没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这样的理论指导。比如,我们的班队课每周不落地进行文明礼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个可以用来激发孩子情感的节日都不会被我们错过,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也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才会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自主与自由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生命的独特之处。

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细细读来,这一部分和我们学校正在倡导和实践的自主习得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学习中,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习得结果作为考察一堂课的标准。在学习前,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求他们学会就课题质疑,然后通过预习解决一部分疑问,然后带着剩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学起来学生会觉得学得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性高,习得的结果也相对会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而奋斗。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五

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冯老师之间的差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这让我想起,我们班的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每天找机会和他谈心,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我发动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渐渐得他和同学关系融洽了,话也多了,成绩直线上升。最难得的是,他现在能主动帮集体做一些打扫卫生、修补桌椅之类的公益劳动了。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六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老师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儿童教育小说》。

在当时落后而贫穷的时代,外婆依旧是以微笑乐观面对生活。“外婆”失业以后,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她却坚定地告诉“我”:“没事,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因为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困难,就退缩,难道他们不明白,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风雨中不怕失败的打拼才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他们那时候相对比,各个方面都要好很多,丰衣足食,幸福满满。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努力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一代新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终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梦的路上,除了要坚持,肯努力外,还得要勇敢无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梦想。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七

寒假期间,通过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学习,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开始,学生的心灵、身体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我们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们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学科(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于我们的伟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都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通过新闻及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最后,生命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是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吧。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八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段时间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九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

有人说:读一本书后忘了所有的东西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书的精华。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阅读了有关“生命化教育”类书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与教育》品读起来,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翻了个大概,对于心悦的章节进行认真琢磨品悟。最终感觉这本书给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激发心灵,回归教育本位。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教育的呼声现在国内很高。我们现在的教育仅仅停留于书中知识的传授,忽略掉书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如:为了迎合社会当下家长、升学的目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很少思考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的中国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礼吗?作为教师,怎样落实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课堂是工作的关键。怎样的课堂算得上是生命课堂?理论上讲,生命课堂可以这样理解:

a、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b、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c、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具体来说,“生命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1)“生命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2)“生命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3)“生命课堂”应该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4)“生命课堂”应该是教学预设巧妙、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

(5)“生命课堂”应该是高效或有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是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要让他们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

1、人文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知识至上的课堂,为了片面地追求知识而根本无视“人”的存在。与之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分别向对方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跳跃;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

2、动态性。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与“知识课堂”那种静态、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而是通过师生不断建构生成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墨守那种“预定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闭流程,而是共同创设以知识生成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义进行阐释与交流,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活动主体的发展。

3、和谐性。

课堂中的师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进行交往对话。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建构者。师生之间再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他们可以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敬爱的老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一起用爱浇灌,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一

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存在物。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意识性使人的生命扬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即使对于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儿童,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职责。这种对生命置若罔闻、甚至践踏生命的的教育太值得我们反思了。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的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解放儿童。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二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

这一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向他学习,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三

一树繁花,可喜。一枝独秀,可敬。只要认认真真地绽放过美丽,散逸过清芬,便不负在这个世界的行走。

花开需要季节的轮回,喻示学会等待,学会顺应天时;

花开必经风雨的历练,喻示学会领受,学会逆境昂扬。

这是《怀抱生命的教育》的作者汲安庆老师引用巴金先生的一个比喻一一让生命开花,也是我的体会之一。作为老师,我们要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学有所成,便是一树繁花;我们也希望个别学生独领风骚,引领班集体的发展,便是一枝独秀。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已经体会到了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的历练、思想的阵痛与升华,才会有所成就。

书中第54页“已所不欲,要施于人”是我最关注的一篇文章。其中列举的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不交作业,不尊重老师,违纪违规等等现象在我们学院也比比皆是,甚至更严重。在我们的教师中也存着管与不管的现象,有的熟视无睹,放任学生自流,所以上课时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像是自言自语,学生在睡(玩),根本没有互动,怎么会有教育质量?而有的老师上课先花几分钟整理纪律,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思想和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利用充分准备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使师生互动恰到好处,这样的教育会事半功倍。我们大家都知道对学生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管多管少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已所不欲,要施于人”的观点,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被娇惯的是孩子。小错就管,才能大错不犯,老师管学生,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和保护,等学生长大了总会明白,严是爱,宽是害。校园之外没有温室,人生之中不应该如此荒废,不要等到被社会和法律狠狠地惩罚了,才懂得追悔莫及。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写过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他说,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是啊,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我当然不是提倡恢复严厉的体罚,但是给老师管教的权力,给老师适度惩戒的自由,才能让教书和育人真正统一起来。没有幸福感的老师,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

事实上,我院的学生确实难管难教,但全国的技工院校不也都一样吗?我们要在工作中培养成就感,一方要把严把生源质量关,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当子女一样教育,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生教育中对“热火炉”理论的应用。“热火炉”理论是美国行为管理学家()麦格雷戈首先研究提出的,共有五个原则:

1、只要你敢碰它,“热火炉”就烫你,而且当时就烫你。

2、“热火炉”对谁都一样,谁敢碰它就烫谁。

3、第一次碰到“热火炉”就会被烫得很厉害。

4、“热火炉”只烫你碰到它的那一部分,而不会烫你全身。

5、你不碰“热火炉”,它也决不会烫你。我们老师要具有“热火炉”应有的品质去温暖关心、警示、教育学生,从而完成或者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班主任不仅要有“热火炉”发光发热的情操去关心、影响、爱护学生,更应具有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

我认为“热火炉”理论所应用的五个原则分别对应公正、公平、严格、正直、仁爱,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单独应用热火炉理论某个原则教育学生改正错误,也可以结合实际交叉应用热火炉五个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既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而变得积极上进,也使学生敬畏热火炉的温度而严格自律。只有老师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课堂上,这个社会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课文,题目叫《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写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飞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体会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习中,我感受到文章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是: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对人生积极地态度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该对生命负责。

让我们好好珍爱有限的生命,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日聚会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陈思璇生日。她邀请了一大帮同学放学后为她庆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会的地点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听说,在百盛蜂吃披萨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披萨,这让我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同学们怀着高兴地心情来到了百盛蜂披萨店。

到了披萨店,同学们都抢着点自己喜欢的披萨,“来这里就是吃披萨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点了一份鲍贝披萨,还有一份水果披萨。在兴高采烈的吃披萨的过程里,同学们都喜欢相互抢饮料喝,还玩起了“围攻郑琰”游戏,大家唱呀,跳呀,顿时,整家披萨店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终于到了制作披萨的环节,披萨师傅给我们端来了面团、芝士、果酱和新鲜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胀的面团,第一个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团给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团使劲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团捏成了三角形。披萨师傅告诉我们,制作披萨的面团不能捏扁,这样不美观。开始做披萨啦!首先抹上果酱,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几乎一瓶的果酱全被我给弄完了。抹好果酱,再把新鲜的水果摆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几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学们说我做的是大杂烩,我开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两人一包芝士,还是我的动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陈思璇只拿到了一点点。终于大功告成,师傅把我们把成品都编上号,一个个的放进烤箱,大约过了数分钟,披萨出炉了,我打开一看,一个小娃娃的脸露了出来,“哇塞!”我惊讶地说,“我的看起来像大杂烩,烤好了一点儿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尝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萨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带回家给老爸老妈吃,让他们也尝尝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美味披萨。

这次的数学单元考试,我才考了80分,老妈对我的这个分数很不满意,老妈看着我的试卷说:“徐韵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还粗拉!”我为此也非常的苦恼。

周六的早上,鲍杨洋来我家玩,吃过中饭后,就邀请我去她家玩,她说:“徐韵,你来我家吧!我家请了家教呢!今天下午来帮我补习,你也来吧!”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收拾好学习用具,准备出发。

老妈听说我要去杨洋家一起学习,给了我一些票票,让我们坐三轮车。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伞都撑不住。顽皮的小雨点穿过伞一直的拍打在我们的脸上。我和杨洋冻得起鸡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来一辆三轮车。虽然是乘三轮车,可是沙啦啦的雨点透过车棚打进来,一路上我们可冷死了。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五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涌动着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于是,我们需要追溯,我们祈求回归――生命化教育。

记得,2月2日,厦门大学一在职博士生上吊自杀;5月7日,北京大学一姓冯的数学系博士生坠楼死亡;6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一博士生从11层实验室坠楼身亡;8月20日,上海一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孟懿从7楼跳下,永远离开了人世;9月14日晨,36岁的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正研究员茅广军跳楼自杀身亡;10月10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王然从三层病房的洗手间跳下……“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有调查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如果遇到被同学打会作何反应”时,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孩子给出这样的答案,让很多人尤其是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始料未及,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也许责任不应该完全推给涉世未深的孩子,因为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从来没有认真地跟他们讲过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永不可获得。

其实,学生上述的种种行为,不正表明了我们的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目中无人”吗!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可是,他们却无力承受生活的挫折,无法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才造成了一系列家庭的和社会的悲剧。由此,学校和家庭都要加强对孩子进行有关生命的教育,让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尊重和珍惜的态度,培养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和心理上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六

当看到《生命化教育》这本书最喜欢的是它的封面“绿色”,绿色代表的生命的气息,封面上有一段话“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唤教育向生命的回归,走向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让教育成为生命关怀的事业;生命化德育,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生命化学校,让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生命化课程,让课程成为生命的经历和体验;生命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创造;生命化班级,让班级洋溢生命成长的气息;生命化教师,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幸福。”读了这段话也就体会到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化,使教育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

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生命化教育”这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有人说,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点是

1、直面生命,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的、文化的。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换言之,生命的成全,必须要教育。

2、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征生命化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高开放、多元的环境。

3、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需要使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生命的本质,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生命化的教育,要发展学生的生命,其实“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生命化的教育,呼唤生命化的教师。没有生命化的教师,就不能有生命化的教育,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说的很好,确实感受到教师的使命所在,要使教师作为新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是关键,自己学习提升自己素质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

生命教育的读后感篇十七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在本书的前言――“回归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与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诚然,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画上一个问号。

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也是一线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寻找教育改革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关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张文质先生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质疑:“不要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很可怕的”。这里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而中小学教师,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味的教育。我们必须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特性为依据作出相对应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细心与耐心,热心与激情,关心与爱护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本保障,保持长久的爱可以协调和减少个人,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