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高中(精选8篇)

时间:2023-10-07 09:46:11 作者:琴心月 活动总结 情人读后感高中(精选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一

碎片阅读的进程中,读完了《情人》。开始阅读觉得这本书冗长又繁琐,读到最后时,我竟哽咽到无法自语,心中的悲切如同一阵青烟,袅袅上升,久久不得平息。

中国富家少爷和16岁法国少女,在船上相遇,在一次次性爱里,在裸露肌体里的喘息和呻吟中忘我的交合。插在他们中间的除了年龄、更多的时候是种族阶级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读到中断时,我也一次次认为,一个为钱,一个为欲,双方在获取利益之下的性爱,金钱关系中爱或者爱情不值一提。肉欲可怕的阴暗深渊,仍然牵连未断。

读到尾页,我觉得自己竟是如此愚蠢,爱其实在他们中间深深烙印在心里。爱你爱的如此深刻,有时候我也曾麻痹自己,骗过自己,可是终究心不会,你的心始终是敞亮而清澈的。

你的一生,是否也经历过此番景致,你是否也曾爱过一个人,爱她爱到心尖,却无法在一起,也羞于表达。和另一个人成了婚,有了孩子,而在你心尖上的人,是否就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与红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爱有时很为难”,哭过之后,爱情也随之而来。他对她说,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隐蔽的爱,沉默的爱,隐忍的爱,时代悲剧下的爱,这样的爱,可惜只是她未曾知道。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二

最近好几位网友不约而同的谈到了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他们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关于这部小说的文字和节奏的美的。

我想起几位网友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还有作家王小波曾经对这部小说的评论,都很有意思,不能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他们说出了一些以前我没有意识到,没有注意到的,关于这部小说的特色。

一位网友说,“觉得这部小说最好的是那种节奏,徐徐道来,水波不兴的节奏,但波澜暗涌,真切”。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他认为:“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读时,你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但再带着挑剔的眼光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有一段的安排经不起推敲。

的确如此,小说的开篇就振聋发聩,一语惊人,然后在一种潺潺潺流水般的叙述中展开,似带着一种对过往的无限追悔和惆怅的口吻,婉转而出。以前曾经听一个男生说起他记得的电影《教父》里的一句台词,当时我听到以后大吃一惊,我觉得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我怎么从来没有注意到这句台词呢?应该说,这部电影对于这位男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他对影片里的细节和感受也远远比我深刻,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感受力和与之匹配的事物相遇时的结果吧。

如果说电影《教父》是一部关于男人和家庭的电影,那么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就是女性对于人生和爱情的追忆了。男性和女性对于同一样事物的观点和视角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经历,性格和理解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

几年前我读《情人》这部小说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故事本身,只是觉得小说的叙述很吸引人,小说开始的那句话几乎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和精华所在:“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正是小说一开始这句震撼人心的话,让人不由跟着读了下去,我当时还没有精力去注意小说的结构和文字,只是觉得故事很流畅,但又充满悲伤,我并不能确定我都读懂了,因为这篇小说里女孩和中国情人的篇幅并不是很多,我对文章里提到的两个女人,贝蒂.费尔南戴斯的篇幅感到疑惑不解,但我知道,小说不仅仅写得是法国少女和中国情人的故事,而是关于青春,生与死,关于人生的有些悲怆的故事。

不论读过多少次,我都会被小说开始的这段话深深的震撼到。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一个老妇人不紧不慢的叙述着一个充满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这故事看似平淡,却又是惊涛骇浪般的揪人心魄,只因这波澜多在无形的内心和时间的长河中。

但是,为什么要让一个男人而不是女人来说这句话呢?几年前曾经写过小说和电影的读后感,一位直男网友留下了这样的话:“每个女人都生活在谎言里,特别是那些不漂亮的女人,她们要欺骗的,而且理直气壮的说,骗我吧,我会舒服,杜拉斯的这段话,没有男人会这样,除非他有病,一个四十岁的女人竟没有她二十岁时漂亮,这是胡扯,然而女人特喜欢男人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就象自恋的女人一定要把照片帖在博上,因为,很少有人真正夸她漂亮”。

“你知道她为什么伤感的这么说吗,就是因为,呵呵,因为她太渴望人对她这么说了,因为没有男的会这么说”。

我记得看到这样的留言的时候,我既感到好气又感到有些好笑。这位直男直言不讳认为这句话是虚假的,男人是不会认为四十岁的女人比二十岁的时候美的,这不过是作者,一位不怎么漂亮的女人的自欺欺人罢了。

不否认,和二十岁的女性的青春美比起来,四十岁是不再年轻了,如果只用年龄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爱未免太荒唐了。联想到现在的两性关系,有些论调是什么男人都喜欢年轻的女孩,什么某某明星的太太变胖,明星不离不弃,我觉得非常可笑。

还有说什么对方变胖变丑不离不弃的,如果自己的母亲变胖变丑就不爱自己的母亲了吗?真正的爱会因为年龄,胖瘦和美丑改变吗?爱不需要理由,不爱却有很多借口。所以,无论借口是什么,无非是没有爱而已,其实与对方的年龄无关。

记得有些文章里提到胡适与夫人如何恩爱,胡适不嫌弃夫人不识字,胡适本人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嫌弃不嫌弃,就是很自然的爱。因为爱,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感恩戴德,没有那么多的世俗偏见,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

其实,这篇小说中的情人不仅仅是白人少女和中国富家公子,还包括了女儿和母亲的母女情,妹妹对最小的哥哥的爱。情人在小说里不是一个侠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宽泛的涵义。重读小说,才读懂了小说里的主人公其实不是法国少女,而是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贫穷和绝望中挣扎,为此他们对贫穷绝口不提,母亲对大儿子畸形的溺爱,由于丧夫而把自己的歉疚和爱寄托在大儿子身上,两个小的被大儿子欺负,这一切都是因贫穷造成的苦难。孩子们为母亲的遭遇而痛苦,对此他们憎恨自己,憎恨一切。

小说讲述了很多女性的不同命运,在湄公河上做情人被抛弃的女人,在巴黎旅居的美国女人,还有带着沧桑的贝蒂.费尔南戴斯,她们是主人公和母亲的另一种存在,她们的共同点是漂泊在异乡的外国人。

母亲一直为她的孩子的命运担心,甚至在晚年为了给孩子留下财产,带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在古堡里养了几只羊,我想象着一个老太太晚上睡觉,床前围着几只绵羊的荒诞画面,既可笑又凄凉。这就是作者不厌其烦的描述的疯狂的活着的母亲,她一生和命运做着搏斗,从丈夫过世,被欺骗买了不能耕种的荒地,在不断的绝境中挣扎的女性。从母亲的身上,可以理解了那“饱经摧残的容颜”,那是一种饱经风霜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上的美。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三

在某人的安利下(继失乐园之后),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情人》看完了,刚在早在7点半起床后至8点间,读完了最后一章,情人的身份或者说所有的感情都在此划上终点。

这里面的两个男人,都是典型男人的写照,岗部要介,一个血气方刚,热烈追求修子的男人,姿态在一开始就放得很低,态度明确,表白热烈,无法自控。但发现了修子竟然藏着另一个男人的时候,好像觉得所有自己做的一切、一切的低姿态求爱、示爱,都变得十分可笑,以至于说出了"没想到你竟会这么不规矩",马上将心境不一般的女子修子绑在了社会的羞耻架上,这种不假思索便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抨击是最可怕、最伤人、最心累也最无奈的事情了。被人泼了污水,却又不能马上清洗,继续任凭自己脏下去。

再到最后修子和远野暴力的分手,冷不丁的一个巴掌,说明了太多的东西,之前所谓“有男子气概、沉着冷静”的公司社长远野也只不过是一介俗人,“我都是为了你“,”我把你从情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都走到这一步了,下一步只能这样了”,中间穿插着各种低姿态的“我爱你“;这一切,在高度成熟独立的现代女性片桐修子面前,变得越发难看,越发难以接受。

修子的内心世界,其实也代表很多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自然属性就是一个行走的矛盾体,经常性地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每每换一个环境,与友人倾诉后,就变换了另一个心情。任由这样的矛盾下去,在这个井然有序的大社会环境下可是要吃很多哑巴亏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要做出很多的妥协,自由空间,安稳家庭,热烈情人,家庭保障等等。但其实并非没有曙光,只不过现在的社会秩序是由那些认可或正在接受这份秩序的人的描述和话语所建立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边缘的、次中心的、甚至新生的小规范、小秩序。它们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但也并不需要成为主流,只要你去抓住了自己的心情,认清了自己的样子,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再说说”林有有“这种为爱飞蛾扑火、死缠烂打、为爱产生强大破坏性的女性和片桐修子这样成熟独立、世界观成型的现代女性是完全不一样的,虽说都是做为”第三者“,但林有有就是疯狂想上位的真小三,而修子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式"曼特莱斯“式的情人,不想破坏对方家庭,只享受在一起时的时光。

使得在这份危机感下,”公司里的女职员匆匆就结了婚“,真佐子也一边焦急,一边也憧憬着早点找到如意对像;而相反,男性却在没有相对那么多约束地情况下,慢悠悠、后知后觉地长大了,甚至周围各种”你们男的年纪大点没关系的“,“大不了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再找年轻漂亮的”,这样的声音和观点不绝于耳;这不仅是来自你的父母、亲戚,也同样来自那些备受危机感和焦虑感压迫的女性们,一句“你们男的好啊,哪里用得着这么急“。社会的压力一方面催促女性快这快那,一步不可走错,一边又催眠男性让你觉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结果就导致缺乏安全感、寻求更好保障的女性总是选择了己经有经济基础、事业相对有成的岁数相对更大的男性,而同龄的男性则是吞下了之份现实之痛楚,咬着牙让不成熟地自己接受了”事业先成功,再来谈爱情“这样的理念。介时到自己事业有成时,再和另一个毕业后寻求安全感的女性成立家庭,继续在喜欢那个女生的男生心里铸下另一道忧伤。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四

《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8月1日),译者王道乾。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五

看《情人》的起因是在微博看到一个博主对杜拉斯的评价:“男女之间,最纯粹的关系就是性关系。性、欲望,才是爱情的核心。

对这个爱情的定义太有同感了,就是别人精准地描述出了自己感受的那种惊喜的感觉。原话里亲密的欲望还打了括号表示不可描述的事情,我觉得是包括但不仅限于不可描述。幸福有一万种不同的存在,但是爱情这门玄学就可以这么纯粹。自我存在于这个世界,有且仅有过一次这种极致的体验,那是我对他的爱情,有点可怜但并不可惜的单方面,是不美好但是依然庆幸发生过的存在。总之很难得。但是没有这,也不妨碍我们谈恋爱吧,这概率如此之低,难道要孤独终老吗。在爱情发生之前,我以为班草学霸是爱情,以为对我好的不要不要是爱情,以为有钱还慷慨阔绰是爱情,我以为的也只是我以为,观点都是被驯化的,也是变化的。没有对错没有真理,你要如何,那就如何。扯得好远,说回到这本书,我真的看不懂,有个读者如此评价“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得要命的书的作家。”我也真的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这本书还是这么有名气,存在即合理,也许还没到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过几年再来看,也许会发出哇的惊叹。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六

在缅甸出生,穷苦白人家庭的15岁女孩与中国富豪青年之间相爱,却由于青年父亲的反对最终无法在一起,女孩离开缅甸回到法国,男青年走进被包办的婚姻。

故事主线很简单,但作者采用了大量场景式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状态和情绪的描写,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写法很特殊,但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不是很好,故事中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知道此事他是谁她又指的是谁,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场景,导致故事情节不连贯,需要读者自己去拼装。

由此书的这种写法想到了王小波的小说,似乎也只是借鉴了这种自由的写作风格,但小波的书更加幽默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读起来比较愉快而且故事性也要强一些。总之,《情人》这本书要读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情人读后感500字范文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七

2020年8月28日,读完了法国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世名著《情人》英文版。

纯粹因为王小波,兴致勃勃去借了《情人》来看,读的还是和法语更接近的英文版。

刚开始拜读,觉得很新鲜,这种回忆、现实穿插、跳跃的蒙太奇手法让我觉得无比刺激,没见过有人这么写的。但是读着读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我不知道杜拉斯要表达什么,是十几岁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国男人的短暂爱情故事?是20世纪40年代越南在法国殖民下的悲惨生活?是法国这些底层白人殖民者在日本占领越南后的挣扎求生?是主人公家庭的扭曲和破碎?是死亡?感觉作者就是一神经病叨逼叨一些记忆碎片,但是她到底要说什么,我不知道。这就让人很抓狂,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短篇小说,甚至不能称得上是小说的作品会被那么多人追捧。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我三观、知识结构日臻完善的三十岁看这部书,就只能味同嚼蜡,既不能让我沉迷于她阴郁神经质的气质,也不能在人生、世界真相上给我什么启迪。如果非要总结几点,那就是:1.千万别让别的国家给你殖民了,不然你就很惨。2.原来西方国家也有这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家庭存在,别妄自菲薄我天朝了。3.十几岁的女孩子需要很好的家庭和学校引导,不然就会失足。

最后,在我看来,把战争、殖民、跨种族恋情这些噱头抛开,这就是一个妥妥的家庭教育悲剧:一个强势的、重男轻女的寡妇,一个赌博抽鸦片的哥哥,一个青春期的整天要反抗要自由的无知少女,再加一个啃老的中国高富帅,就这么几个loser的故事。

情人读后感高中篇八

刚从妈妈手里接过《地心游记》这本书我就对它爱不释手,真的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这本书讲述的是1863 年5月的某一天,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封密码信,并从中得知前人萨克努塞姆曾到地心旅行。于是里登布洛克教授就决定追随前人的脚步,开始了他和侄子阿克赛尔向导汉斯的地心旅行。

正是怀着对未知世界的那份好奇,让里登布洛克教授能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探索地心的奥妙,让我们读者也获得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感谢《地心游记》,感谢里登布洛克教授,让我开阔了视野,也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个爱思考爱探索的男孩。我会拿起放大镜,在蚂蚁堆前专心致志地看蚂蚁搬家;我会经常搬出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照着科学书做各种有趣的难题;我常会对一些有趣现象寻根问底,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

记得有一次科学课上,尤老师给我们全班讲了液体的轻重。科学书上我看到了介绍调制“鸡尾酒”的过程,尤老师当时没有给我们做这个实验,我心里真痒痒。星期六一早我便起了床,开始亲自动手。

开始做“鸡尾酒”啦!我先来到厨房把材料准备好:一大勺蜂蜜、一大勺水、一大勺油和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可是水是透明的,看不清楚,怎么办呢?很快我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我在水里滴了几滴红墨水。此时的厨房俨然成了我的小小实验室,而我呢就是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由于我不知道谁轻谁重,便把三样东西一股脑儿全倒进了玻璃杯,很快它们便像多年未见的朋友,迅速聚到了一块儿,居然溶解在了一起,浑浊不堪。难道我倒得不对吗?唉,实验失败了。我不免有些失望。可就在这时,三种液体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乖乖“投降”,来到了它们各自该呆的位置:油在上,水在中间,蜂蜜在下,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就诞生了。那种开心的劲儿比吃到了任何一样美味都过瘾。

一会儿,爸爸起来了,狡猾的我脑子里突然生出了一个坏主意。我把“鸡尾酒”举到爸爸面前,说:“爸爸,这是我调的新式鸡尾酒,可好喝了,你要不要尝一下,你不喝我可喝了。”说完,我还做出了要喝的样子。也许是因为刚刚睡醒,也许是因为没戴眼镜,爸爸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拿过我手中的杯子,准备要喝。这时,我竟“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爸爸听见了我的笑声,马上猜出了我的计谋,放下杯子,指着我说:“你个小滑头!”说完,我们两人一起大笑起来。

耍弄了一下爸爸,我仍不依不饶:“爸爸,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个问题显然难不倒博学的爸爸:“这里面有个定律叫‘帕金森定律’。液体的密度有密有疏,密度密的略重,会沉淀在下,密度疏的略轻,会漂浮在上。”我心满意足的朝爸爸点了点头。爸爸也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难道是真的吗?”这些都是我平常最爱问的问题。虽然如今的我还不能和里登布洛克教授教授那样去探索地心的奥秘,但是我和他一样拥有了一颗好奇的心,有了这颗好奇心就让我多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