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 艾玛与风绘本教学反思(汇总6篇)

时间:2023-10-10 17:36:02 作者:ZS文王 党团范文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 艾玛与风绘本教学反思(汇总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一

《艾玛与风》是一个中班的绘本故事,起初翻看这个绘本时,发现除了颜色鲜艳以外,没有什么值得与幼儿共同分享的地方,但是经过参考阅读指导,再加上反复斟酌研讨,感觉《艾玛与风》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于是我决定确定活动方案和幼儿共同分享。

中班幼儿求知欲、好奇心都非常强,对故事里的一些画面情节特别感兴趣,我就从引导孩子观察画面,大胆想象入手,逐步导入故事情节,孩子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在重点讨论环节,我采用了“问题式”的引导,迁移孩子生活经验;增添了幼儿讨论的环节,让幼儿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共同体验绘本故事的快乐。倾听孩子发表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达到了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

整个活动中,我还缺乏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挖掘,尤其是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对于“什么是快乐?想把快乐送给谁?”这个问题,针对幼儿的讨论回答,我没有进行及时小结与梳理,以至于孩子还是停留在问题表面。“对于为什么要把快乐送给别人?”缺乏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恰恰是这个绘本故事需要传递给孩子最主要的信息。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二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绘本阅读”悄悄的进入了我们视线。绘本阅读可以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以前,我们让幼儿阅读时,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然后请幼儿讲述图意;或幼儿看图,教师边讲述图意,边让幼儿听着。其实,这不是幼儿在阅读,而是老师在讲故事。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因此,阅读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其实,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正确对待和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功效。

(二)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碰到不做进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可见,问题是个体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直接加以处理的某种刺激情景,问题的构成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运用新的知识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三)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而其他的幼儿就会觉得教师关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在对其他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幼儿,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说是“不想说”,或曰“不敢说”,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说”,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二、提问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的意义

如何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当前我园绘本阅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借助优秀绘本的力量改变提问的方法。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于故事原文,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要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问。

三、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提问要讲究层次性。如针对图画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出现故事发展的高潮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现象为主、图画内容之间是平行性的,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来拓展话题。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往下学习的愿望。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三

自然拼读(phonics)教学法是国际推崇的一种英语教学法,它的核心是建立字母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英语字母与字母组合的读音进行归纳学习,帮助学生快速读出单词发音。它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直觉音感,即看到单词可以拼读;听到单词发音可以基本拼写出单词,从而让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石。自然拼读作为科学而有效的英语启蒙方法,也是一种解码能力,它能活化语音教学,是英语初级阅读的基础。自然拼读的最终目标是搭建起英语单词音、形、意三者间的联系,在英语绘本这个载体下,让拼读规则内化为学生无形的学习能力,如:见词能读、听音能写、自主阅读,从而促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年级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孩子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归类、对比、推理能思维能力开始增强。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自然拼读与绘本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孩子顺利地进入早期的阅读训练,通过“绘声绘色”的绘本阅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解码学习。在learntoread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的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构建文本概念,形成音素意识,提高阅读流畅度,创设积极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意识等,为学生最终的readtolearn做准备,也为学生早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phonics绘本阅读”学习,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字母及字母组合发音,还可以自主地进行绘本阅读。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绘本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绘阅读”,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图片信息辅助下理解故事,在故事情境中进行沉浸式的`“慧阅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阅读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但是学习方式,仍然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觉、自主进行学习,家长配合督促。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坚持“慧阅读”呢?如何将绘本的“慧阅读”迁移到其他语篇的“慧阅读”,并形成系统性评价体系呢?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绘本并相互学习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四

一、片段实录:活动目标:1、在看看听听讲讲中了解艾玛与蝴蝶这对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大胆想象他们在朋友危难时刻互相帮助的心理和语言。2、尝试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活动准备:课件、音乐。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播放课件1)小朋友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呀?2、春天是五彩缤纷的,鸟儿在歌唱,蝴蝶在飞舞。今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说的是一对朋友之间的故事。说到朋友,你们有朋友吗?他们是谁?3、(播放课件2)和朋友一起,我们总是那么高兴。想不想认识今天的这对朋友呀?二、自主阅读。(一)阅读艾玛帮助蝴蝶的故事,想象艾玛看到蝴蝶受困的心理和语言。1、(播放课件2艾玛)谁呀?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艾玛。(播放课件2蝴蝶)他的朋友来了,是谁呀?2、这可是一对很特别的朋友,特别在哪里呀?小结:是呀,就像你们说的(播放音乐)也许他们是这世界上最特别的一对朋友,一个那么那么大,一个却那么那么小;一个穿着漂亮的花格子衣裳,一个穿着漂亮的蝴蝶衣裳;一个会翩翩起舞,一个却踩着重重的步伐。可是这些都不会妨碍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一对朋友。3、瞧!今天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们两个相约在一起到森林里面去寻找春天。一路上他们两个唱着跳着、说着笑着。小蝴蝶说:“艾玛,春天真美呀!快,快点跟上我,我到前面去找春天了!”说完,就飞走了。艾玛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说:“小蝴蝶,小蝴蝶,等等我,等等我。”(播放课件2蝴蝶、艾玛走)4、就在这个时候(播放课件3蝴蝶受困),(播放声音救命)“救命,救命,快来救救我!”(1)什么声音呀?小蝴蝶在哪?(一幼儿指一指)小蝴蝶怎么啦?(小蝴蝶这么小的身体被一棵这么大、这么重的树干压住了)(2)你们听到了小蝴蝶的救命声,还有谁会听见救命声呢?(播放课件3艾玛)(3)是呀,艾玛听到了小蝴蝶的救命声,心急如焚地赶了过来。哎呀,小蝴蝶被这么大、这么重的树干压住了,艾玛心理怎么样呀?(4)小蝴蝶有生命危险了,我们快帮艾玛想想办法,救救小蝴蝶。(5)我们一起对艾玛说:“艾玛,快把大树干搬走!”想想看,用什么办法搬走呢?(6)我们一起来做头小象,帮助艾玛来搬走树干。“一、二、三”师幼表演。5、(播放课件4蝴蝶得救)(1)小蝴蝶得救了吗?是呀,小蝴蝶在艾玛和你们的帮助下的得救了。(2)得救后的小蝴蝶说了一句特别让艾玛感动的话。(播放声音得救)(3)小蝴蝶说了什么?小蝴蝶的话感动你们了吗?(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4)小结: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当你有了困难,朋友帮助了你,你要心存感激;当朋友有了困难,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全力,去帮助你的朋友。(5)问问你们,小蝴蝶那么小,艾玛那么大,小蝴蝶能帮得了艾玛吗?幼儿讨论。(6)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故事很精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去发生了什么事情?(二)阅读蝴蝶帮助艾玛的故事。1、这天,小蝴蝶得到了艾玛的帮助心存感激,艾玛帮助了朋友非常高兴,他们俩玩得特别特别的开心。(播放课件5)天色渐渐地晚了,他们两个相约明天再去森林寻找春天,于是就此告别了。(播放课件5蝴蝶离开)小蝴蝶飞走了,艾玛走着走着发现了一条他以前从来没有走过的路,爱冒险的艾玛想:咦,这条小路说不定离家会更近一点。于是,他决定今天尝试一下走这条小路。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播放课件6、7、8)教师手指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1)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课件6)艾玛走到了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小路很窄,艾玛的脚步那么重,随时会有危险的)(2)艾玛看到这么一条危险的小路,他停止脚步了吗?他走到了哪里呀?(3)(播放课件7)走到了洞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路断了,没路了)艾玛走出洞口发现路断了,看见了什么呀?(石头掉下来,揣急的河水,万丈深渊,掉下去很危险)(4)这个时候的艾玛心理怎么样?(艾玛很害怕,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播放课件8)(5)小朋友,请你们来安慰安慰艾玛?你为什么会想到叫小蝴蝶呀?(把小蝴蝶的话记在了心里)我们一起来帮帮艾玛,叫叫小蝴蝶。(幼儿呼喊)(6)就在这个万分危及的时刻,谁来了呀?想想,小蝴蝶会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艾玛呢?小蝴蝶灵机一动,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7)(播放课件9、10)教师手指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宝贝们,小蝴蝶请了谁来帮忙?(播放课件9)有多少大象呀?数一数。(这么多大象我们可以叫做一群大象)(播放课件10)这一群大象想了什么办法来救艾玛?他们救得了艾玛吗?(够不着)小蝴蝶又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8)(播放课件11、12)教师手指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宝贝们,小蝴蝶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来帮忙,把艾玛拉上来。师幼合作表演。(9)(播放课件13)瞧!艾玛得救了吗?是呀,得救后的艾玛特别特别的高兴,于是,他们就开心的、相亲相爱的永远生活在了一起。三、情感迁移。1、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感动你了吗?感动了你什么?这个故事感动我的地方就是“有朋友真好!”2、你们觉得有朋友好吗?好在哪里?(播放音乐)3、宝贝们,朋友之间的友谊能够让你们永远的快乐,现在我们一起去和朋友们分享这个故事吧!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五

不记得什么时候突然对绘本发生了兴趣,也许是大学时接受的那两年零零碎碎的美术教育,虽然画画是没学会,但是却培养了一点点对颜色的敏感。可能,再加上那一点点的儿童文学常识。至此,对绘本有些感觉了。如今,工作了,更是想将绘本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新增一抹亮色。

到现在为止,我自己带的班也一直坚持读着,每周至少一本,现在我讲起“周五下午我们读绘本”,个个都振臂高挥“绘本,绘本!”,神采飞扬的让我飘飘欲仙。

《你感觉怎么样》这本绘本是在《大猫老师的绘本作文课》里发现的。大猫老师是讲给二年级学生的。我读来十分有趣,马上兴冲冲地买来原书一看,果真细节多多,趣点多多,马上想要拿来试手。这次,我分别找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小朋友来读,对比教学,感受更深。

感受一:一年级比二年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观察细致敏锐。一年级是我自己带的班,平时也会注重他们多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所以同样的一幅画,他们可以妙语连珠,不断有新的发现,证明从画面中哪些细节能够看出小猩猩的心情。二年级的同学则不太积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思维含量都大打折扣,比平时的绘本教学课要沉闷很多。当然这也可能是与我不熟的缘故。

感受二:大猫老师陈迅喆是南京人。在她的著作中,这本绘本是面对北方孩子进行教学,且这些孩子还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一直由她进行类似的.训练)。之前拿这本书给同事看时,她直感叹这个太难,南方的孩子难以接受。我还一直不明白,今天亲自教学,才真正体会到绘本的难。虽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嗯,有时候,我觉得无聊……有时候,我觉得孤单……”,但是绘本细节很多,孩子们在观察时,能看出这些细节,但表达时大多含糊带过,如“我从他脸上看出他很难过。”、“他的动作看起来很快乐。”如此之类的话语,需要我反复启发引导,他们才能说具体,如“他的眉毛像个八字,眼泪汪汪的……”、“背景颜色是白色的,他在图画中显得特别小,好像天地之间只有一个小小的他”。课后看来,确实,对于这群零基础的孩子而言(二年级的学生虽已经接触过不少绘本,但是语言、词汇积累还是较少),用语言清晰准确地描述小猩猩的表情、动作,是一个拔高要求,并不合适。更何况还要从外部世界的变化(背景颜色等)察觉到他的心情变化就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一个好的教案搬过来,却未必适合自己的班情、学情。绘本教学这件事,还是要自己亲力亲为,总结经验,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逐步渗透。

绘本故事团圆教学反思篇六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在活动中,学会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懂得关爱他人。

通过活动,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知识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与由来以及中秋节的习俗。使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们秋季里的民族传统节日,知道人们是为了团圆而过中秋节。

2、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3、通过合作,学会交流、分享,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传说。

难点: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前调查了解秋天的节日有哪些。

(2)通过听家长讲、看书或看电视等途径,了解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说故事以及中秋节习俗。

(3)回顾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小游戏:

下朋友们,课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唱首歌,感受一下秋天的快了吧!《秋天在哪里》。在这快乐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一)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一个猜谜语比赛好吗?看谁的.脑瓜反应快!(教师说出谜题让学生猜谜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一物生得真奇怪,远看玛瑙紫溜溜,

腰里长出胡子来,近看珍珠圆溜溜,

拔掉胡子剥开看,掐它一把水溜溜,

露出牙齿一排排。(打一农作物)咬它一口酸溜溜。(打一水果)葡萄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猜一食品)

看看圆,摸摸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打一水果)桔子

左边绿,右边红。走到一起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打两个字)秋天

(二)有谁还知道一些有关中秋的歇后语吗?(教师可以说些歇后语让学生来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这些谜语、歇后语都和哪个季节有关?

美丽多彩,秋高气爽的秋天来到了,秋天有许多节日,你知道秋天有哪些节日?

教师节,老师的。节日(板书:教师节)。国庆节,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板书:国庆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中秋节)。重阳节,尊老敬老的节日(板书:重阳节)。

2、在这些喜庆祥和的节日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老师要介绍的就是中秋节。(板书:中秋节)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中秋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点评,渗透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