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4-02-12 18:08:07 作者:雅蕊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里面涵盖了不同主题和文体的作品,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在目前大多数的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方面还是在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上面,这样的课程内容虽然在各方面都涉及到了,但是基本上就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而已。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会使学生们无论学习什么都只学一点,学不到精髓,什么都只是学的皮毛,对更深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法理解。这种特点间接的反映出了现代的职业教育都没有面向市场,对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

2.知识的更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的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十分的迅猛,其它的课程都不能赶上它的更新的速度。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要注重其基础性,这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经济腾飞也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就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与实际应用的矛盾,因为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教师从选定教材到统一的选购教材然后再编写教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就会导致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导致老师们不能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知识的更新就会落后于实际的需求。

3.教学渐渐地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的课程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的应用上,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并且现在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设置的很少。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节数较少,使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就会偏少,这样就不会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掌握,虽然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还是得到了限制,往往会看到问题后手足无措,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知道在当代的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可能就很难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学生的素质水平不一样。

一个班集体里面,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由于近些年,我国对教育机制的改革,导致招生制度也出现了偏差,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还有的原因就是学生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地区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也就不同,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就会不一样。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对其进行调整,就会影响学习的进度,会对学生的主动性造成很大的束缚,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在上机时,无法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充分的帮助,就会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过低,对学生来说,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对下一步的学习造成影响,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要在这种方式对其进行改革。

1.教学理念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为了计算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趋势,必须要转变教学的理念,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计算机活动中,要更好的强化计算机的上机操作能力,提高对其的训练。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对计算机的基本掌握和应用。所以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强化学生的潜在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快的适应并且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这些,老师还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更好。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做到一些就要对一些事情进行改革。对教材的改革很重要,因为现代计算机的信息量大,并且更新换代的很快,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就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所以就要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应用软件和技术知识,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把握不好这些就会使课本变得杂乱无章,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会取的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要做的先后顺序,知道问题的解决脉络,这对计算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就要对其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这样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掌握教材的能力,使考核能够科学性和综合性,在考核中。考核应该在整个教学课程中都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计算机的发展。

结语。

高职计算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我国要想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上立足,就要学习信息的先进化趋势,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们在信息获取到传输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结合到自己所学的领域,所以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也就要求教师能够适应计算机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持续飞速的发展,使得我国开始致力于建设信息化、科技化的素质教育,在中职卫校中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是促进中职卫校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所以,在中职卫校中强化计算机有效应用基础性课程教学是必然之路,在逐渐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能够以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面对就业竞争。

中职卫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中职卫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单单局限于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于我国目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了解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技术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想要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并且督促学生进行多加练习以及实践操作,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以及流程,不能单纯的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以及形式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的设施不够齐全,使得为学生安排的实训课时不够,或者是多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设备,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导致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练习,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教学没有兼顾学生的多样性。

目前,一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逐渐接触计算机的使用,简单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流程,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综合性考虑到另一少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教育情况、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生源地的教学质量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并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的实施有着直接性影响。当然,针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适当性的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之外进一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能力。

1.3中职卫校的教学课程相对较为死板。

我国的中职卫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创新内容,计算机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性的`更新,一些office系列的计算机软件仍然采用2003版本。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在更新时会直接增添一些新型的功能以及应用,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版本相对较低,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知识相对落后,学生在工作以后运用新版本的计算机软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重新学习,使得在学校中的学习失去了意义。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也会造成这样的问题,一些计算机操作在新版本的软件中能够实现,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却是旧版本的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五年制、六年制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都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办公软件word应用较多)出一份课程设计说明书。从学生最后编辑的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文稿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以排版不当的问题最为突出,一些常见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不知道首行缩进,或不知道首行缩进应该占2个汉字字符的空间,不知道表号、表名,不知道图号、图名,甚至在排版中出现同一篇文字行间距不相等,同一段落中字体样式不同、字体大小不一,这些情况无一不显示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学校在设置机械专业课课程体系时,要求理论与实操的课时比例大于等于1:1,所以为了保证机械专业理论课课时,就拼命压缩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这使得本就课时少的基础理论课的地位越来越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亟待改革。目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教学内容沿袭了计算机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打字,广告、报纸版面的设计和排版等篇幅短小的内容为主,像机械专业学生做的课程设计、产品的设计说明书等篇幅较长的内容涉及较少,或者因为篇幅太长而占用的时间较多根本就没有安排这块内容的教学。但是,机电专业的学生将来单纯从事文字录入或者广告、报纸排版工作的可能性极低,而因某个产品的需要去做相应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或者维修说明书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这些说明书的编写过程中要用到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学生却知之甚少,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他们的意识中,计算机技术仅指专业课程中提到的如caxa实体设计、ug等专业计算机软件,而学校在排课时,也常常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这些专业技术软件课程排在同一学期,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不足,表现在上课过程中磨洋工,得过且过,甚至玩纸牌、扫雷等单机游戏,这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加大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再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完课,完成课堂练习即可,因学校压缩课时的原因,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压缩,教学过程中只选择教材中的任务来讲,具体的应用、延伸和扩展少,学生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容易学过就忘。

首先,计算机教师要熟读教材,钻研大纲,处理教学内容,与任教班级专业接地气。技工院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常常提及的词语是“能用”、“会用”、“够用”,因此,对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去掉与学生专业特点无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删除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岗位实际需求,与专业课程知识相渗透,做好、做细、做精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在教学模块内容的处理上,以机械专业产品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说明书等为蓝本建立新的教学模块,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入机械专业知识,在做这些专业产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和实操知识。其次,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了解自身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机械专业,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可以是:计算机教师与机械专业教师结对子,参与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内容,了解机械专业特色,熟悉机械专业产品的特点,依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比如开展师生座谈会等,加深彼此的了解。第三,创新评价体系,引入专业实操课程中的过程评价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完成了某一模块某个任务的学习,不仅仅止于学生做出了任务中要求的内容,完成了相关的软件作业,还要让学生通过做,说出运用的'一些计算机专业技术,如首行缩进指什么,你用了多少?行间距指什么,你设置的值是多少?什么是字体、字号,你用的是多大的?等等,让学生通过完成模块任务,表述任务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式拿到分数,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像学习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一样,去学习软件中的一些小技巧,去尝试操作每一项软件中的小技能,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经验和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从学校层面也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涵盖的两款办公软件:word和powerpoint,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将是职业类院校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个人建议,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入知识和技能迁移、发展类课程中,以突出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排位顺序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而在这一学年中,学生接触到的本专业知识内容较少,还没有接触产品设计和加工这一领域的内容,能表达和想表达的内容也较少,同时,学生刚进入学校不长时间,没有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想法和意愿,只局限地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上网、qq、天猫等,因此,能动性不足,兴趣提升难度较大,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包含的内容却是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之一。个人建议,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在排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排在靠后的学年学习,最好是学生下企业之前,与学生课程设计同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一技能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正作为一项必备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伟.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第二版)[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8.

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论文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以下就是。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

口号。

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从2005学年度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

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

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

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

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2000发展到win2003及更高级的winxp。

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

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

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

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

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

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顺德学院的考试方式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及自动评卷系统(网络版)”进行,该系统能实现根据设定的题只难度随机组合考试题目,自动评改考题并给出考试成绩,完全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

顺德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分级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成绩,使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探析论文

1.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在目前大多数的院校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方面还是在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上面,这样的课程内容虽然在各方面都涉及到了,但是基本上就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而已。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会使学生们无论学习什么都只学一点,学不到精髓,什么都只是学的皮毛,对更深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法理解。这种特点间接的反映出了现代的职业教育都没有面向市场,对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

2.知识的更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的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十分的迅猛,其它的课程都不能赶上它的更新的速度。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要注重其基础性,这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经济腾飞也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就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与实际应用的矛盾,因为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教师从选定教材到统一的选购教材然后再编写教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就会导致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导致老师们不能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知识的更新就会落后于实际的需求。

3.教学渐渐地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的课程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的应用上,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并且现在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设置的很少。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节数较少,使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就会偏少,这样就不会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掌握,虽然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还是得到了限制,往往会看到问题后手足无措,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知道在当代的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可能就很难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学生的素质水平不一样。

一个班集体里面,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由于近些年,我国对教育机制的改革,导致招生制度也出现了偏差,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还有的原因就是学生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地区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也就不同,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就会不一样。有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对其进行调整,就会影响学习的进度,会对学生的主动性造成很大的束缚,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在上机时,无法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充分的帮助,就会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过低,对学生来说,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对下一步的学习造成影响,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要在这种方式对其进行改革。

1.教学理念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为了计算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趋势,必须要转变教学的理念,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计算机活动中,要更好的强化计算机的上机操作能力,提高对其的训练。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对计算机的基本掌握和应用。所以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强化学生的潜在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快的适应并且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这些,老师还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更好。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做到一些就要对一些事情进行改革。对教材的改革很重要,因为现代计算机的信息量大,并且更新换代的很快,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就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所以就要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应用软件和技术知识,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把握不好这些就会使课本变得杂乱无章,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会取的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要做的先后顺序,知道问题的解决脉络,这对计算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就要对其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这样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掌握教材的能力,使考核能够科学性和综合性,在考核中。考核应该在整个教学课程中都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计算机的发展。

结语。

高职计算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我国要想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上立足,就要学习信息的先进化趋势,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们在信息获取到传输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结合到自己所学的领域,所以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也就要求教师能够适应计算机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10-1-。

1这学期我的。

教学。

任务是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班级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上课时间是12-19周共8周,平均每周6学时,总共64学时。本门课程属于考试课,课程的授课地点全在机房,教具使用计算机机及多媒体。教材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相关的《试题汇编》。

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基础课,主要可以分成四部分:计算机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和其他计算机应用。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包括:word和excel的使用等。

本人是第一次给新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课程相应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授之前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特别是向以前经常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在课间确定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

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技能知识方面的,而是因为没有给新生上过课,所以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学习引导方面做得不是很充分。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大学的学生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和老生相比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课堂上,本人对于这点缺少经验,在授课初期很不适应。好在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考试形式以考ata高新技术证书为主,成绩也由此证书成绩为主。

总的来看,虽然在开学初期,对于学生的基础底子薄有所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这次授课还是有一些遗憾在里面。不过我相信,发现的问题一定会被很好的解决的。所以我有信心在下一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案例教学则是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提出的教学方法。

它弥补了现在教学上的不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案例来教学是现在教学方式的一大特色。

本文中我们将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案例教学的优点和意义以及如何来进行案例教学来进行阐述,以此来对现行的案例式教学来进行研究。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功能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中职学生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迫使中职教师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分析。大数据正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中职教学的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方面,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掀起新的教育革命。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含义理解,即是大的数据集。作为一个较为抽象且新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讲,大数据是指庞大的数据量,即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集,也就是大数据的字面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归纳起来大数据有四个特征,分别是:

1.1大量性(volumebig)。

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tb的数量级已经不能满足其数据的需要,而是延至pb以及zb、yb级别。

1.2多样化(variabletype)。

数据的结构类型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变为多样化类型,包括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

1.3高速化(velocityfast)。

数据产生的`节奏与生活的快节奏如出一辙,因此需要高效、及时的数据监测、处理方法。

1.4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highandlowdensity)。

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流,实现360度监测,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2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信息的获取方式直接影响技校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能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给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目前在线学习盛行之时形成的,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教学模式则起到辅助的效果。与限定时间空间、按部就班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将逐步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能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中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减少中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习过程中可避免产生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模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即可得出学习规律,进而判定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复习指导。通过大量的教学数据,对中职课程资源进行反复检验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优质性。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教育活动中,知识是海量的,技校生获得知识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从“网络”中获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技校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也被记录下来。因此,教师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职各学科培养目标为基础,合理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将大数据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将相关的教学问题、应用问题等进行合理配置、分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开放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但能激发技校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还可引导技校生形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对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只注重操作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有效利用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等先进手段于教学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在我国各个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成为了现实。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走的是精兵之路,即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困惑,可暂停、重放,方便个人达成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课程设计上就有很大不同。技校生可先通过微课实现自主学习,如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请教师提供指导,在课堂上则主要通过实验、讨论、作业等活动消化所学的知识点。在充分了解“慕课”、“微课”、“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4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考核评价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更加科学的决策信息,让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科研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以适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是对中职教师对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的新要求。

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从而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给教学带来真正的变革,让每个技校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步骤和方式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1有效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估。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以往教师存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教师推荐类似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问题解决,调整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从依赖于教师有限的面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完全有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适应性的个性教学,即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并与大数据测试分析系统建立联系,包括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兴趣偏向。通过数据分析,如通过对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有问题,并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补救辅导,如自动推送相关问题知识点的对应知识讲解与测试等,进而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助力于教学改革。大数据使自动发现学生学习爱好、学习习惯和成就评价成为可能。

3.2提升中职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分析的应用可引导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3.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上,可结合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在课外用在线课件、微课等资源预习、复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互动,拓展了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强化学习效果,无形中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需要较长的过程。要紧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vista和windows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与office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只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从而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上的提高有限。

1.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强,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很少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因此,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24课时,上机部分24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office办公应用软件——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

1、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3、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4、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5、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6、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2.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