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朗读(模板7篇)

时间:2023-09-26 12:30:37 作者:文锋 党团范文 2023年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朗读(模板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

《兰亭集》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兰亭集序教案篇二

绝代的传世之品可谓多矣。但每念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心里总是一种扼腕之叹。唐太宗英雄一世,所赏玩的东西一旦是极品,自然非要到手不可。他派萧翼将王的真迹《兰亭集序》骗到手,之后,直到入土昭陵仍然要将它当作陪葬。昭陵六骏是石刻,它可以长久地伫足于墓前历风霜雨雪,悠悠岁月。可墨宝呢?只能是化一堆烂泥而永久地湮没了。这是李世民的痴狂,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幕悲剧。

王羲之祖籍山东临沂,琅琊人。面临外族凭陵,十四岁时随家族迁到了江南。

王耿介忠烈,不愿轻入庙堂。但去陕甘为官却是他平生一大强烈的愿望。因为他的父亲曾率几万士卒与匈奴血战而全军覆没。父亲战后渺茫而不知信息。这是王氏家族刻骨铭心的奇耻大辱。为此,王羲之经常是月夜临风,拔剑长啸。

王的字有剑气凛然而锋芒逼人。字如其人,那是他内心畅酣畅淋漓的表白。可惜的是今日我们见到的《兰亭序集》只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

王羲之做为一代书圣,传说可谓多矣。“书成换白鹅”,即是老和尚工于心计骗取他的墨宝的一段故事。集市上怜贫济难为老婆婆的扇面写字换钱又映衬了他善良幽默的另一个侧面。

在南京的王谢故居展览馆里我曾看到东晋一些名士的墨迹。其中也有王导的书法。依我看他们的字个个都是龙飞凤舞,飘逸俊秀。我终于明白了。书圣的出现绝非偶然,那是历史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何谓众星捧月,何谓高屋建瓴。有了众多的书法佼佼者,有了漫长的书法演变、锤炼,有了高手之间的切磋磨炼,鉴别比较,才会有出类拔萃的高手。那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历史过程。集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机遇落在了身手不凡,卓然而立的智者身上。于是,一代书圣便应运而现了。


王羲之书法过人。他的文章也使人拍案叫绝。曲水流觞,那是众多文章高手最能展现才华的时刻。在清清的水流面前,一个个羽觞缓缓随水而动,停下了,当是一首诗。才思穷尽,不能当即赋诗只能喝酒认罚。高雅、风趣的文坛游戏。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中日两国的书法家仍在摹仿演绎着先人们当年的游戏。

罚诗多了,自然要成集了。于是书圣便凝神沉思,一气挥成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咏一觞,亦足以畅叙幽情。”那是何等的潇洒。“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杯”,又是对历史的何等感慨。但于感世的苍凉之中倾注着旷达开阔之情,仍是书圣的博大胸襟。

记得在临沂王羲之的故居里,站在波光粼粼的池塘边,望着周边那一棵棵拂水的垂柳,望着水中一群群悠闲自得的白鹅、灰鹅不时地由远及近地嬉游着,一种超然入世的感觉会如此强烈地涌上心头。

王羲之一生爱鹅,并大笔淋漓地写了“鹅池”两个大字。人的秉性志趣有异,所爱动物自然不同。有人爱马,有人喜犬,有人好鹰……王羲之则是对鹅情有独钟。或许是白鹅那丹顶玉项,白毛浮水,仰天长鸣,动静自如的潇洒风度激动着他,感悟着他;或许他在鹅的形体上体验着写毛笔写的玄理……总而言之,王羲之那些爱鹅的传说太多了。有时候谈起书圣必然想起白鹅,看到白鹅往往也能想起他的“鹅”字。

故居里有一尊他的高数米的雕像。王羲之昂首望天,长须飘动,右手握着毛笔,神情凝重。像是在发问,像是在沉思。世上万物,大千世界,表相各异,但道理往往却是相通的。所谓触类旁通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王从鹅的身影,水的流动,感悟着书法,理解着艺术。人生在于一个“悟”。东晋时代正是大篆、小篆、章草、隶书流行的时代,他在众体之前,采众人之长,成一家之体,自创意境,找到了一种如化雨春风般极具审美价值的书体——行楷体。有了创新,也就确定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无人替代的历史地位。

石像的后面是“晒书台”,据说那是王家晒书的地方。旁边,在一个亭子里树着两块碑,一块书曰“洗砚池”,一块书曰“王右军书砚池”。遥忆当年,在北风呼啸的寒夜,在炎阳逼人的夏日,寡言少语的王羲之每天挥毫不止,终于,清清的池塘水被洗刷笔砚的墨汗染黑了。池塘也就变成了“洗砚池”。池塘的变异留下了千古美谈,临池的身影激励着多少奋进的后学。

文字不仅是载体而且是艺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这种现象首先发端于中国。蹁若擎鸿,游若蛟龙。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文字的品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应该感谢书圣,感谢群星灿烂的书法大师。没有他们就没有流派纷呈、各有千秋的书香墨宝,就没有中国辉煌文化的今天。

《兰亭集序》全书二十八行,一共有三百二十四个字。文中有字相同,但体势各异,别的神韵。其中二十个“之”字更是变化多端,尤为称奇。

《兰亭集序》据说是书圣醉后乘兴而作,故尔大笔淋漓,如行云流水,牵丝映带,铁画银钩,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醒酒后的王羲之也被自己的神来之笔惊讶了。事后,他曾多次摹写,但均不及原作神韵。妙手偶得,电光火石。那是多年的生活积淀,丰厚的阅历,博大的学问,在恰到好处的酒兴之时才成就的绝世的神品。

兰亭集序随笔(二)――永不满足

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同样的内涵,莎士比亚则表述为:“tobeornottobe,thisisthe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深思,你才会常常感觉到那种灵魂被洞穿的痛。

再读《兰亭集序》时,我才认识到,说他思想消极虚无,说他主张及时行乐,被早已作古的王羲之听到,恐怕他会满脸不屑吧;或者会被狠狠的嘲笑,他是那么任情随性的人;或者他会干脆拂袖而去,它的深刻我们无法企及,根本不具备和他对话的资格。

魏晋并非我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的时段,但它的存在那样的独特。魏晋的士人有着生而为人的清醒和自觉,从他们的角度,我们可以走的更为趋进于人的本真。

《兰亭集序》表述的不止是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王羲之更以其深邃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将沉潜到人类心灵深处最为深重的忧虑意识统统地挖掘出来。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却又常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人类心灵是适于欲望生长的肥沃土壤。从记事之初的棒棒糖、布娃娃,直到成人后的功成名就,欲望大大小小不一而足,日益成长的生命,日益丰富的阅历,为它们投下阳光、雨露。我们可以征服更高的山,我们可以跨越更宽的河,可我们就是无法战胜心中不断生息繁衍的欲望。姑且不论那被对钱和名的欲望所左右的人,将自己送上一条罪恶的不归路。单就我们对真挚的爱情、幸福的家庭、骄人的学业、成功的事业,或者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追求,还有我们要比兽跑得更快,我们要比鸟飞得更高,我们要到达世界之外的世界,这些就足以让我们在漫漫长路,上下求索不止了!即使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悔的决心,有永不言弃的豪情,却谁也无法摆脱每一次战斗之前的那一丝恐惧,战斗之后的那一丝空虚,有一天我们或许也会恨恨的对自己说:如果我不是想要那么多,如果我不是想飞得那么高,那我的人生便不必如此艰难跋涉。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开始害怕自己,害怕自己又生出什么新的愿望和理想。

于是,生命的忧患之一便是我们自身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但也正是由于欲望的永不满足,才让追求永不止息。这深重的忧患意识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还记得歌德的《浮士德》吧!浮士德精神代表了西方人的现代精神,我想,其核心内容也该是人类理想生命的重要特质。那就是不断追求真理,永不满足现状。他从死气沉沉的书斋走向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不甘于安贫守分的研究学问,而要去享受甜美的爱情;他积极地去实现政治抱负;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他要移山填海,造福人类。而这所有的理想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每一次的实践都变成对自身理想的否定。

但这正印证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我们就是在对自身的不断否定中获得进步的。人类总是不断给自己设定更远大的目标,而每靠近目标一步,都要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这庄严而壮美的悲剧,决定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曲折而漫长,而一次次的否定又成为我们追求新目标的起点,群体力量的结果就是,人类在一点点地,却又一刻不停的进步着。

兰亭集序随笔(三)――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兰亭集序随笔(四)――兰亭和《兰亭集序》

兰亭,是绍兴的大舅舅带我去的。那天,风和日丽我们各骑一辆自行车上路。那时大舅舅已经从上海工厂退休,回到绍兴,身体还很健康。我到了绍兴,他一直陪我游山逛水,走亲探友,让我至今难忘。

我们,一路谈笑风声而行,一路观赏江南美景。兰亭在绍兴的西南部,离城约12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是我多年而所瞩目。

历史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竞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白鹅。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

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4月11日,是“兰亭雅集”1652年的纪念日。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会历来被认为是一次文人雅士的活动。

回程路上大舅舅告诉我,四月绍兴,花雕微醺。此番时节如能赶在绍兴书法节到兰亭便能参与体验“曲水流觞”的风雅。他是在嘱咐我常来故乡看看。

兰亭集序随笔(五)――读《兰亭集序》有感

昨晚和爷爷一起在老故事频道上看了一个介绍王羲之的节目,节目里提到了兰亭集序,当它再次被读起时,我亦有感于斯文。

记得这兰亭集序在初中就学过,当时还能背下,不过当时年纪小没有什么感觉。当它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已走过了八年的路。

现在的我爱旅游,看风景,去散心,原因正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从小到现在,我的理想不断的变化,亦如情随事迁。每当我有感于世事,立下鸿志,无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看兰亭集序,所情所感于此相同,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或感同身受,或焕然大悟,就如同一阵清风吹过,听见树叶掉落,听见花开的声音。你飘入深蓝的天空,把爱恨情仇都忘却,唯有超脱。

能和王羲之神交一次,我也不枉这几天的光阴虚度。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有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兰亭集序教案篇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教案篇四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

兰亭集序教案篇五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之后经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兰亭集序教案篇六

王熙智《兰亭集序》墨子是天下第一部行书,其文字也属于天下第一美文。读文章、书、经、书、理与众不同的语言,很容易感受到其趣味的纯净和高雅的脱俗。(另一方面)。

万春、郡县将在山阴的兰亭依靠两岸的崇山峻岭在武林水竹中穿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希望)听着清脆的声音和动荡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尽情地叙述幽情,普通的味道不在心中。但是这音高之间无限的快乐也能突出惆怅。(快乐)。

“欢乐,俯仰之间,已经过阵了,还感觉不到兴,条件维修手语,最终完成!”作家感叹生命的短暂,说:“虚心知道生x,以风气为妄作。”可见作家对生命的.热爱的重要性。

x亡,我们害怕。即使碰在那个衣角上,我们也感到慌张,希望尽可能远,总是绕着某个角落不要看到它。(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衣角、衣角、衣角、衣角)生来就有留恋。年轻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对这个世界的关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想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会疏远我的世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们总是这样。失去的时候后悔没有珍惜眼前的完美,只剩下叹息,抱怨当时的无知。(另一方面)。

时间就像白马一样,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不知是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完美的生命很容易消失。我们要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时间)。

“访客后,也感到温柔。在这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里,我们要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抛弃无用的想象,迎接完美的明天。(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希望如此)。)你不必邀请郡县游览兰亭。不需要看一眼英、出口场、宇宙,也不需要往下看类别。只要你身边流动的1分1秒就可以了。让时间成为你人生中最好的伴侣,让时间充实你的生活,填补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短暂遗憾。)

兰亭集序教案篇七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