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销售工作计划 羊奶粉销售工作计划(大全5篇)

时间:2023-09-20 09:45:58 作者:字海 工作计划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 羊奶粉销售工作计划(大全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这样,我们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篇一

据南都记者多方了解,商务部日前已选定包括蒙牛、三元和惠氏在内的10个奶粉企业的产品作为首批进药店销售的奶粉品牌。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对外表示,奶粉进药店从今年10月至明年春节,完成北京和江苏试点,而在明年春节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100个消费能力强的城市作为扩大试点,完成1万家店的投放,到了2015年,再投放1万家,扩大到400个城市。

蒙牛对外事务的相关负责人昨日也对南都记者透露,该企业旗下的欧世与雅士利两个品牌的奶粉都入围首批允许进药店销售的奶粉,这些奶粉的外包装会有专门的标示用于识别与追溯,届时,10月17日在呼和浩特将会有简单的进店仪式。

早在今年6月九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就显示,我国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制度。其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积极介入,北京和江苏被选为“试点”。该学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的两年半时间内,在全国五百个城市完成两万家药店的奶粉专柜投放。此外,进入药店的奶粉将通过自动售货机来销售。

据悉,目前在北京和江苏的多家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嘉事堂,江苏的先声连锁药店和金陵大药店等,已经开始销售奶粉。另据了解,今年7月在一些奶粉商的积极活动下,广州老百姓大药店已开始设置专柜销售奶粉,连锁药店的每间药店均配备经国家认可的执业药剂师、营养师,为消费者提供指引。

前期投入打击奶企进药店积极性

在香港,近六成的奶粉通过药房售出,奶粉是药房的支柱商品。在奶粉销售环节的监管上,出售者仅需要持有商业登记证,但香港的食物安全中心则会对奶粉进行“恒常检查”,从进口、批发、零售三个层面抽取婴幼儿奶粉的样本,进行微生物及化学测试,并公布不合格产品。在德国,对食品安全和质量把关非常严谨,其奶粉的销售渠道包括连锁卫生用品商店、专营有机食品商店、超市与药店,一些大型的超市和药店还设有婴幼儿食品柜台。而在法国,药店、超市均可出售奶粉,在药店里,药剂师会根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奶粉,减少婴幼儿对奶粉的不良反应。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就目前来看,奶粉进药店对于提升消费者信心意义不大,目前消费者并不太看重奶粉是在哪买的,而是重点关注奶粉是哪里生产的,目前药店渠道并没有办法体现与传统渠道有多大的区别,尤其是在质量监管上,相关部门并没有能提供可置信的承诺以显示在药店渠道的监管力度,此外,假设未来在药店渠道的奶粉还出现问题,那是对消费者信心的极大打击。”

有国内某奶粉企业的生产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药店渠道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至少要有三五年才能盈利,但目前就得先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一套新的产品标识以及相关的追溯系统,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不是政府牵头强推,企业自己是没什么积极性一定要进药店的。”

短期拉低奶粉价格不现实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宋亮认为,“奶粉进药店,它很大程度上不仅不能降低流通成本,恰恰相反,把流通成本提得很高。因为奶粉进药店提倡一种安全性,各大企业都争相蜂拥地向药店涌进,无形当中会大大提高药店的进场门槛。这个费用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奶粉价格最终结果还是会上涨。”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篇二

据媒体报道,进入2012年以来,部分进口奶粉价格从过去的“半年一涨”正在变为“一季度一涨”,各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掀起一轮又一轮涨价潮。调查显示,在国内一二三线城市的各类商超中,900克包装的进口奶粉产品售价低于200元仅有一两款,其余多在300元以上,超过400元的也不鲜见,甚至出现480元的高位,却依然受到消费者热捧。业内由此惊呼:洋奶粉即将进入“破五”时代。

价格飙涨,产品热卖,越演越烈,自然而然地,经销洋奶粉由此成为中小投资者热议的话题。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生意?投资点在哪里?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门道、内幕?笔者经多方走访,力图一一为您解析。

三种模式,

实体店最“靠谱”

熊女士的

开店生意经

2007年,四川的熊女士开办了一家婴幼儿用品店,主销商品就是各类奶粉。2009年,她开始销售进口奶粉。截至2012年5月,她主要销售进口奶粉品牌十余个,产品超过千种,并开出8家分店,单店年净利润超过30万元。

进货:只能找正规商拿货,利润率不超过15%。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篇三

作为一名销售人员,掌握充足的有效的销售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正当我在销售方面困惑丛生的时候,公司适时地组织我们系统学习了销售技巧,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的消费者己不注重在哪里消费,而注重的是购物时所带来的深层次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认识服务的重要性。服务不仅要热情要积极主动,更要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己任。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让顾客满意,重要一点体现在真正为顾客着想。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顾客所及,把自己当成对方,在推介奶粉的过程中,时刻要牢记解决顾客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听你说、这是什么产品、有什么好处、那又会怎么样呢、谁这样说的、还有谁买过。这样才能真正打动顾客,以诚感人,以心引导人。

2、不管是在售中,还是售后,有了问题的时侯,不管是谁的错,我们都要及时解决,不能采取回避、推脱的态度。要积极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让顾客感受到重视和尊重。

3、语言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讲究语言技巧,会拉近我们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更好的开展我们的工作。当遇到顾客反映我们的奶粉价位高时,我们就要引导顾客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产品,让他感觉物有所值,比如:我们有正规的渠道,有精美的包装,有正规的退换货服务等。

4、尽量学习更多奶粉方面的知识,能为顾客解决孕婴过程中的问题,用专业的知识来打动顾客,用优质的服务来回报顾客,成为顾客值得信赖的朋友。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篇四

据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65%的份额,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所占份额已达90%以上,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而某大型超市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洋奶粉月销量是国产奶粉的两三倍。

“洋奶粉”缘何频频涨价?

各大洋奶粉品牌频频涨价,到底缘何而起?

有专家指出,首先,洋品牌奶粉企业开始向中国要市场,“洋奶粉”之间拉开了利润率攀比的序幕。雅培高层曾在高盛组织的一场投资论坛中表示,公司正计划增加其营养品的业务毛利率,以希追上美赞臣的水平。

其次,我国2011年初起进口奶粉的均价居高不下。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我国进口奶粉万吨,大幅增长,占同期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60%;其进口均价为每吨美元,上涨。

第三,消费者对洋奶粉依靠骤升,外方对国内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加。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据他所知“洋奶粉”的占有率已超55%,而近年来连液态奶进口的货柜都在增加。

洋品牌转战高端市场

说起“洋奶粉”的价格,国内的父母首先想到的便是一个“贵”字。

近年来,借着“三聚氰胺”事件的契机,以“高价”示人的部分洋品牌奶粉开始推出中低端系列产品,抢滩国内的中低端市场。然而,在中低端市场相对巩固之后,包括合生元、惠氏、雅培等在内的部分洋品牌又开始转战超高端市场。

而对此,业内人士则指出,洋奶粉在巩固中低端市场之后,再推超高价奶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做法大有借高科技“敛财”之嫌。

在国际市场奶粉原料价格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进入中国的洋奶粉售价却在不断攀高,买一罐奶粉的钱,在国外的原产地可以买两三罐。据记者了解到,一些“洋奶粉”的主要奶源生产地,原料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在下降。

“洋奶粉”涨价常打球

“其实并不是某一种原料或配方引起了奶粉的涨价,而是厂家一早订好的利润宗旨决定的。它们是透过分次涨价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王丁棉指出,“洋奶粉”频频涨价背后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依靠国产奶粉的不景气来提价。“但是往往又不敢直接说,只好找配方升级、换包装等说辞打球来搪塞。”

“无论是更换包装,还是升级配方乃至于推出新产品,其原材料的成本变化不会很大。”王丁棉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基础营养就是蛋白质、钙质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统一基础来生产,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营养元素,总体上大同小异。“即使推出所谓的新产品,实际内容也可能一样。”在更换新包装的同时,厂家很可能将原来的净含量1000克/听装改为900克/听,由大变小变相涨价。

而由于原产地的变化导致的关税变动,也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从新加坡原装进口而来,新加坡作为自由贸易区,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为零关税。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容,产品供不应求,该品牌增加产自澳大利亚牧场的产品,但进口关税却提高到8%~9%,因此在国内市场全线提价销售,让消费者买单。

高价格符合内地家长的消费心理

此外,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记者了解到,一家“洋奶粉”在华全面开卖奶粉时就曾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样本中49%的被访者认为“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这也给奶粉厂商提供了提高毛利率的思路,常常推出新产品或升级配方以标榜“高端”、“超高端”。统计更显示,国内“高端奶粉”销售占比已经高过全球平均水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连芳曾表示,“洋奶粉”能多次涨价,根本原因有三条:首先是刚性需求,厂家看准了消费者不会因为婴幼儿奶粉价格高而不买;第二是国内的乳制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洋奶粉”价格上涨的机会;最后,一旦认定小孩食用某品牌后家长很少愿意更换。

奶粉销售工作计划篇五

长期以来,“好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好销”,一直是令经销商和零售商头痛的问题。

“好销的产品”,一般是知名大品牌的已进入成熟期的一种或几种非常畅销的产品,也正因为非常畅销,在通路环节参与竞争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就比较多,通路环节的利润也就越来越薄,几乎接近“卖穿”,从而形成“产品虽然好销,但不赚钱”的局面。

“赚钱的产品”, 一般是中小企业的新产品,一方面新产品留给通路环节的利润比较高,另一方面因为参与经营的经销商和零售商比较少,价格不会很快透明,所以经销商和零售商有钱可赚。但因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缺少知名度,产品并不好销,所以形成“产品虽然赚钱,但不好销”的局面。

这里所指的“新产品”是一个区域概念,并不一定是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只要此产品没有在这个区域市场销售过,那么对于这个区域市场来说就是新产品。

(一)根据带货的动机分类。

“带货销售”最根本的动机无疑都是为了赚钱,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整体利润的最大化。但如果再对“带货销售”的动机加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为争夺下级客户引发的带货销售

走量的畅销产品一般进入了市场成长期或成熟期,其经销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在激烈竞争中为了争夺下级客户,有些经销商干脆把本来利润就不大的畅销品的价格完全放下来,微利甚至无利销售,以此来吸引下级客户进货。那么损失的利润怎么办呢?当然是由所带动的其他赚钱产品的丰厚利润来弥补。

2、为推销利润大的产品而带货销售

畅销产品虽然销量大,但获利率很低,而一些新上市的产品,虽然销量不大,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相当可观。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经销商会接手一些利润大的新产品,但是如何提高这些产品的销量呢?利润虽然大,但是如果销量过小同样无钱可赚。

经销商的策略通常是:以强势的品牌带动弱势品牌,以走量产品带动赚钱产品,牺牲走量产品的微薄利润,舍小求大,通过带货销售拉动获利大的产品销售,从而获得更高的经营总利润。

3、产品供不应求乘机带货销售

当畅销产品或部分品种供不应求时,就成了紧俏商品,手中有货的经销商就会奇货可居,乘机搭卖利润大的产品。

有的是因为销售渠道过窄,导致市场供货量小于市场的需求量;有的是因为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或者部分品种断货;有的是因为区域市场之间供货量不平衡,有的区域市场产品供应不足,而有的区域市场产品供应相对饱和。

4、既赚返利又赚价差的带货销售

一般来说,畅销品厂家给经销商定的销量任务都较高,经销商为了完成销量任务,愿意降低价格来“跑量”,以便完成厂家的销量任务,从而拿到厂家的返利。特别是厂家实行坎级返利的政策时,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将畅销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跑量”的同时,又可带动赚钱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畅销产品“跑量”来拿到返利,二来可以赚取利大产品的丰厚利润,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根据带货的产品分类。

根据带货的产品分类,“带货销售”可分为“同类竞争产品带货销售”和“非竞争产品带货销售”。

同类竞争产品带货销售——是指用来带货的畅销产品与被带的产品属于同类竞争产品。比如,用畅销的五鹿奶粉来带动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的销售。

非竞争产品带货销售——是指用来带货的畅销产品与被带的产品不属于同类竞争产品。比如,用畅销的金龙鱼植物油来带动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的销售。

(三)根据带货的价格分类。

根据带货的价格分类,“带货销售”可分为“降价型带货销售”和“非降价型带货销售”。

降价型带货销售——是指有意压低走量的畅销产品的价格,以此为诱惑,来带动其他赚钱的非畅销产品的销售。这是最常见的“带货销售”方式。

非降价型带货销售——是指进行“带货销售”时,没有降低用来带货的畅销产品的价格,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赠送型带货,即没有直接把用来带货的畅销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而是采用赠送畅销产品的方式。

比如,若用畅销的五鹿奶粉来带动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的销售,五鹿奶粉的价格不变,经销商的下级客户每进10件五鹿奶粉就赠送1件,条件是必须搭进1件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

(四)根据带货的方法分类。

根据带货的方法分类,“带货销售”可分为“硬性带货销售”和“隐性带货销售”。

硬性带货销售——是指用来带货的畅销产品与被带的非畅销产品具有明确的数量比例。

比如,若用畅销的五鹿奶粉来带动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的销售,经销商的下级客户每进10件五鹿奶粉就必须搭进1件某一知名度不高的奶粉。

隐性带货销售——是指不作硬性带货要求,没有明确的带货比例,主要依靠经销商对其下级客户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