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书和书籍 阅读书籍后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8 11:05:17 作者:笔砚 评语寄语 最新读书和书籍 阅读书籍后读后感(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和书籍篇一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squo;意识形态squo;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读书和书籍篇二

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squo;意识形态squo;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点儿偏理论,在今后继续学习美学课程中,我要将设计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体验美学的所在意义。

读书和书籍篇三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读书和书籍篇四

儿子天性文静,从小就非常喜欢听爸爸妈妈讲书。书读得多了,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慢慢地,儿子也会随着故事中的情节而喜怒哀乐。

上小学以来,儿子就逐渐开始自己阅读。刚开始因为受到识字量的限制,拼音也刚刚起步,读书遇到一些困难。正好学校开展了争当“书香家庭”活动,鼓励亲子共读,争当书香少年。活动大大地增加了儿子读书的动力,对阅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每天有时间,就会要求我们跟他一起读书。刚开始,我们会和他一起挑选一些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书籍,一起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我们会引导启发他主动思考,耐心给他解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儿子已经可以顺利地读完一篇文章,而且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比如:科普类,小说类,童话类。看书更多了,慢慢地孩子会有许多“为什么”,为了解决这些“为什么”,他又愿意看更多的书。儿子现在基本可以自主阅读,大部分时间我们只是一起读书,他读他感兴趣的,我们读我们需要的。随着陪伴孩子读书时间的.增加,我们自己也多读了很多的好书,以前想读但又以种种借口耽搁没读成的书,现在都拿出来好好读了一遍,从中受益非浅。随着阅读速度的提高,家里适合的图书全都看完了,我们及时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全家每个人都办了一张借书卡,每月去图书馆借阅一次。每次去借书,儿子都是兴高采烈,因为可以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亲子阅读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它使孩子和我们都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发孩子读书的愿望,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校举办的争当“书香家庭”的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让我们在亲子阅读中共同成长,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事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希望他能在我们共同阅读中懂得和领悟更多的道理,改正缺点,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

读书和书籍篇五

书还没有读完,写不下多少读后感,对于书的内容更多则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全然不懂。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用微博记下一些东西,现在整理出来,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基本是资料的抄写。我也不想作多修改增删,原生态的吧。

读完《美学四讲》第一讲《美学》。其实我读不懂,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本体论……诸多哲学、美学概念,还有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容格,维根特斯坦……那么多的我不懂充斥眼前,容想一想则更是让我思维混乱了。记得一句,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对是否有伦理美学存疑,我也想了下。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不是什么科学,对美的争论就是个语词问题,这个观点更有意思。

第二讲《美》。李泽厚认为研究美学,美的根源在于美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美的历程里也有这个名词,感觉有些不同)。李泽厚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自由与自由的形式(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似懂非懂。只能抄句子。

李泽厚的美学观与朱光潜的似乎不一样,我读过点朱光潜,印象不深,记得似乎大学里教授给我们的美的定义就是朱光潜的,大约他比较大众化吧。朱光潜对美的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指状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李泽厚也说自己用非科学的语言论述观点,哲学言语有些就如呓语,在我,真的好难,整页似乎来回地正反地论证着观点,我被绕进去却出不来。还是充斥着各种概念术语,毕竟我不是学哲学的,情有可原吧,读下已然不错。又见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两概念,如我能读通李泽厚的美学,大约能做一有深度的论文了。

李泽厚讲社会美和自然美,认为美的根源,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讲求自由和自由的形式,靠的是人类的物质实践,其中有一个历史尺度问题。即如自然美,因为人,所以历史演进,美才能成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