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优质7篇)

时间:2023-09-01 15:11:54 作者:HT书生 方案 2023年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优质7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一

辖区面积19.8平方公里,全村15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有农户583户2381人,劳动力1280人,外出务工1400余人,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31万元,粮食总产59.53万公斤,人均有粮250公斤,人均纯收入1483元。

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480米,4条乡村公路穿越全区。

辖区属立体气候,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846亩,人均耕地1.2亩,80%为林地,林地2276亩,人均0.96亩。耕地以山地为主,平地较少,土壤多为红土,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等,适宜核桃、板栗、花椒、梨、桃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一)立体气候明显。辖区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良好气候条件。

(二)自然环境洁净。辖区内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理想之地。

(三)交通条件便利。地处乡政府驻地,大部分村组已修通沙石路,交通便捷,产业运输条件具备。

(一)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硬化率低,部分偏远村组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作物遇干旱季节无法进行灌溉;全村10个村民小组人蓄饮水极为困难。

(二)灾害多发。部分村组为山坡地,多为砂石土壤,地质疏松,雨水稍多就会造成身体滑坡,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

(三)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四)增收渠道不多。玉米、马铃薯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养猪为过年、饲牛为耕田、盘鸡为油盐、种田为肚圆”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多数农民家庭固守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耕作方式,没有形成上规模的特色产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新迎村基础设施较差,群众增收困难,下步工作中,机关工委将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切实在“四个一”上加强帮扶,推动新迎村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二)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按照“四问”、“三深入”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开展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四问”工作,与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做到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诉求,制定帮扶措施,为基层组织和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力所能及的帮助联系户解决一批关乎民生的实际困难。

(三)培植一个支柱产业。依托xx村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以“反包倒租”的形式连片发展连片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鼓励群众积极发展猪、牛、羊等传统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

(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积极协调县乡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特别对核桃、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向青壮年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及技术,为农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术建议。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二

对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工作进行调研,是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中安排的重点调研项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以常委会副主任杜秦瑞为组长,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阿不拉江?依明、常委会委员常风为成员的调研组。3月6日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汇报,初步了解了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工作的现状。3月9日至3月21日,调研组一行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和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和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赴和田、喀什、吐鲁番、塔城四个地区的九个县(市)实地调研。调研中调研组听取了所到地区政府(行署)的工作汇报,并多次召开了由农牧民代表、教师代表、地县(乡)村干部代表参加的学前“双语”教育座谈会,实地察看了32所“双语”中小学、小学附设“双语”学前班、“双语”幼儿园,深入课堂,宿舍、食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自治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把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领导亲自抓,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学前“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学前“双语”教育有了好的发展势头。如xx区在近两年的工作中,逢会必谈“双语”,逢工作必查“双语”,逢政策必倾斜“双语”,从组织层面上明确了加快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思路。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由于自治区从财力、政策等方面的强力推动,各地也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积极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在财政非常团难的情况下,20xx—20xx年自治区财政总投入2.055亿元,其中安排学前“双语”教师专项资金5726.5万元,为七地州安排学前“双语”学生午餐补助10178.9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教育扶贫专项,争取省内外对口支援教育项目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投入力度。如中国网通公司拟投资给xx县援建60所乡村学前“双语”幼儿园,现已建成30多所。南航捐资270万元为xx县改扩建学前“双语”幼儿园。极大的缓解了当地学前“双语”教育发展面临的校舍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喀什、xx区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在近年来得到新建和改扩建。三是“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成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群众拥护,积极踊跃参加。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表现出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极大的热情。自治区对贫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强力支持以及采取的减免政策,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积极性,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大幅度上升,“双语”幼儿园、学前“双语”班各地均超计划发展,全区在班生现已达18.1万,已远远超过现有教育资源所能承受的规模。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一是对学前“双语”师资“一缺二低”(教师数量缺,汉语水平低,教学水平低)的状况,各地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按照自治区关于《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面试、笔试、试教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前“双语”教师,严把入口关。二是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选派骨干教师赴自治区等地参加“双语”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县市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参加本地区的汉语水平强化培训。三是制定一系列考核评价标准,不断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督导检查,对学前“双语”教师在政治思想、汉语水平、“双语”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如xx县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先后出台了《xx县关于“双语”教师课堂教学汉语能力考核评价》、《“双语”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提高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素质。随着各地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全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五)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各级政府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争取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支持,通过公办、民办、民办公助、联办等多种形式,加强幼儿园所建设,加快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覆盖面。

(一)“双语”师资尤其是学前“双语”师资“一缺二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双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学前“双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学前“双语”教师普遍存在着汉语水平偏低、教学能力偏低的问题,教学上“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

有的场地拥挤、玩具不足、音像设备短缺。另一方面农村“双语”幼儿园日常运转经费严重不足。自治区在解决幼儿园所需校舍、生活用品、保教设施等方面虽投入了大量财力,但各地乡、村仍无力承担幼儿园日常运转所需经费,幼儿园基本上是靠自治区下拨的幼儿生活补助维持运转,大部分幼儿园保育员、厨师的工资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三)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过快,小学“双语”教育准备不足。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学前“双语”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双语”师资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双语”教学衔接断档,学前“双语”班学生升入小学后“双语”课难以延续的问题已显现出来。随着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这种衔接矛盾会日益突出。如果“双语”教学不能很好衔接,出现断档,势必严重挫伤群众送子女上学前“双语”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应当引起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当前,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步被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所认识。实践也充分证明,自治区党委关于“双语”教育从学前抓起,从娃娃抓起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深得民心,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但这毕竟是一项新工作,要使各级政府领导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认识真正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决定》要求的高度,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还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继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条件。学前“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一次思想变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国家和自治区要继续加大对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尽可能减少甚至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给贫困地区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自治区应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好学前“双语”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当前应对学前“双语”班5、6岁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制定规划,对秋季入学的学前“双语”儿童进行登记,做出安排计划,使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双语”教学。同时,将学前“双语”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衔接问题做为专题上报国家,把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列入国家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计划,单列教育专项,保障投入,促其协调发展。

(三)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确保学前“双语”教育持续发展。一是要统筹规划,加大“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为“双语”教育准备充足的高水平师资。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范院校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加快“双语”教师的培养。如:新疆幼儿师范学校、xx区师范学校都有较好的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这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三是建立和完善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制,加快对现有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双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区内“双语”型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五是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对我区“双语”教师的特培计划,从而保障七地州尤其是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师源。为保证师源培养质量,可以考虑从内地招录汉语普通话较好地区(如东北、河北)且志愿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经过本专科“双语”专业学习,采取定点定向培养、确定服务年限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充实我区“双语”师资队伍,保证我区“双语”教育不因为教师短缺的问题而出现断档。

(四)抓好“双语”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要遵循学前幼儿成长规律,注重语言交流方面的教学,防止“小学化”倾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影视配音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侧重培养提高学前“双语”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

(五)切实改善“双语”师资待遇偏低,没有编制,教师队伍不稳定,学前班学生伙食补助标准偏低的问题。目前,学前“双语”教师均为聘用制,没有正式编制,工资待遇低。特别是大多数学前“双语”幼儿园都无资金聘请厨师、保育员和勤杂工,只能由教师实施包班教学,还兼任保育、勤杂等工作,教师负担很重,从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也导致教师流失严重。此外受物价上涨、学前“双语”班人数急增等因素影响,学前“双语”班平均伙食南疆1.5元/人/天、北疆1元/人/天的补助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双语”教师的编制、“双语”幼儿园厨师、保育员聘用、适当提高学前“双语”班学生伙食补助标准等问题,同时对全区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给予生活补助。

(六)国家采取的对贫困地区对口支援政策,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教育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促进。自治区要进一步加大对七地州尤其是南疆贫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三

近期,我们对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专题听取了县综治办关于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先后走访了柯桥街道和齐贤、夏履、安昌等镇,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综治办积极发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及时出台制度、召集会议、落实任务、抓好成效,各成员单位和镇(街、开发区)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文件精神,各司其职,抓好具体工作,我县社会管理整体格局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管理格局逐步完善。一是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明确规定镇级综治委主任由同级党委(工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委(工委)副书记担任,确立了党委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作用。二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更加强化。成立了特殊人群、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10个专项组,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了归纳和细化,每个专项组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做到职责分明、落实到位。三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调动。我县社会管理工作初步呈现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格局。

(二)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结合我县实际,牢牢抓住社会管理的15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化解、公共服务和网络舆论研判导控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建设,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创新亮点不断呈现。从调研情况看,我县的社会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上至下都不乏亮点。一是社会稳定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设立社会稳定评价指标,定期通报和分类预警,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一时间掌控、分析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二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项工作目前已全面推开并日渐成熟,已成为收集民情民意、化解基层矛盾、方便服务群众、实现精细化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展现了新时期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趋势,意味着社会管理将由政府管制为主向社会协调、多方参与转变。三是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建设。柯桥街道“一站到底”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齐贤“1+_”大调解模式、夏履“一站二室三中心”村级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安昌的社团组织协同平台建设和村务监督积分管理等,都可圈可点、各具特色,成效也较为明显。

二、存在问题

我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仍需提升。各成员单位之间、各镇街之间在领导重视程度、工作举措力度、工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少数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服务仍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重心有所偏颇,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惩罚轻教育、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方式上还比较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三是基础仍需夯实。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比重相对偏少,社会管理基层力量有待加强,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理念,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一同部署、一起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习惯“灭火”到注重“防火”;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要进一步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逐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县综治办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形势的分析研判,统筹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履行好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职责;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10个专项组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社会管理相关工作;司法机关要创新司法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司法;各镇人大要适时把党委有关决策部署按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并履行好监督职能,努力营造社会管理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人大组织要重视发挥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整合各级代表力量,精心组织代表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展活动,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二)更加重视民本,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一是要立足民本抓好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既要维稳更要维权,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众。三是要优化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行“近距离、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探索建立对群众求助、投诉的联动受理、快速处理和及时反馈机制,做到投诉必接、求助必应,加大力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统筹社会资源,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再好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机制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要善于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加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配备必要的基层管理力量,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使网格管理员承担起传递信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职能,让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二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入到基层,巩固和健全基层组织,特别要加强社区、村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力量,注重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社区、村级自治和服务功能,构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体系。三是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紧紧围绕我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15项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着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网络舆论研判导控和社会应急联动救助,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发挥好基层维稳“三道防线”的作用,把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四

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普及和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加大了对县域幼教发展的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了《卢龙县20xx——20xx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建设规范化幼儿园为重点,以强化幼儿园管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为目的”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1个中心,2个示范,3个规范”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相继下发了《卢龙县教育局关于普及发展学前三年教育的指导意见》、《卢龙县农村幼儿园评估细则》等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县域幼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效推进了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

为确保“普三”工作落到实处,我县从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系入手,分别建立了行政领导、工作指导和业务研究三套管理网络。行政领导网络由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组成,各级分别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副乡(镇)长、村干部为组长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工作;工作指导网络由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总校、幼儿园组成,各级分别成立了由局长、总校长、幼儿园园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事、制度建设等管理工作;业务研究网络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组成,各级分别设立了副局长、幼教教研员、主管业务的副园长,主要负责幼教课程设置、活动的组织、师资培训等工作。三套网络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幼教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县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捐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幼儿教育经费,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效的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努力保证幼儿教育事业费。20xx—20xx年幼儿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60.23万元、434.4万元、517.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20.5%、31.5%。二是逐年加大改善办园条件投入。据统计20xx—20xx年,全县幼儿园建设累计投资461.7万元,其中,县、乡、村三级投入83.65万元;幼儿园收费投入351.29万元;县直单位对口支援6.98万元;社会捐资助教19.75万元。三是整合县内教育资源,挖潜增效。坚持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抓住小学撤并的有利时机,把撤后的闲置小学校舍以及乡镇闲置的厂房改建成独立成院的规范化幼儿园,节约了67.19万元的建设资金。近几年,我们对本县大部分国办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到目前全县已有各类幼儿园(班)129所,其中市级示范园1所,县级示范园6所,县级一类园29所,县级二类园33所,县级三类园26所,未晋级晋类34所。市、县级示范园、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室内外环境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这些园所充分发挥了“六中心”的作用,满足了幼儿保育和教育的需要。

我们结合县域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形式建园。一是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抓住小学撤并的有利时机,把学校撤并后的闲置校舍改建成独立成院的规范化幼儿园。如赵官庄中心幼儿园。二是对学区校适当合并或集中改造扩建,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节省出来的校舍和教室兴办相对独立的校中园。如大道上幼儿园。三是对完全小学划分相对独立区域的幼儿园。如柏各庄幼儿园。近年来全县共利用撤并的校舍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相对独立的规范化幼儿园24所。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稳步提高,全县3—5周岁适龄幼儿12512人,在园幼儿10786人,总入园率86.2%。其中学前一年在园幼儿4226人,入园率98.9%,学前二年在园幼儿4087人,入园率94.1%,学前三年在园幼儿2473人,入园率63.5%。

全县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等工作人员388人。专任幼儿教师382人,学历合格率为99%。

近几年,我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大部分是从小学转换过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水平较低。根据此情况,我们分别制定了幼儿教师长期和短期培训计划,并把它列入全县幼教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了全县幼儿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网络。

一是开展脱职培训。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为依托。举办师资脱产培训班,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充实壮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开展以继续教育为内容的在职岗位培训。我们按学期制订了“六科”教学法短期培训计划,利用双周的星期日或暑假以总校为单位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识讲座与骨干教师示范课相结合。

三是开展岗位提高培训。组织160名幼儿教师参加了河北省幼儿教材教法培训活动。我们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了幼教中心教研组,每单周的星期六按学区组织全体幼儿教师进行岗位练兵活动,寓提高教师素质于各项练兵活动之中。

四是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培训。20xx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培训,如:幼儿园教育纲要培训,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培训,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培训,幼儿园五大领域培训,幼儿教师自制教育培训等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目前,全县幼儿教师专业达标率99%,比20xx年提高了20%。通过“三学”、“六法”考试的教师占90%,胜任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达到了98%。

1、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幼教法规建设,是幼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这“一纲两法”,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卢龙县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县教育局对各类型幼儿园(班)实行登记注册制,强化了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加强了制度建设。全县统一印发了“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教职工行为规范”、等16种。使幼教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2、加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全县统一制定了《卢龙县标准化幼儿园档案管理及资料目录》,从上级文件、办园条件、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卫生保健、教师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等八个方面作了明确要求,使全县幼儿园在档案管理上做到了科学化。

3、定期督导评估,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秦皇岛市幼儿园定期评估与考核制度》,结合县域实际,我县每两年对申报的各类幼儿园进行全面的评估认定。通过评估,使各幼儿园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得到提高。对管理不善,质量下降的幼儿园,取消相应类别资格,降低收费标准。

4、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园本研究,实现有效教研。教师首先进行实践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个人和教研组的研究主题;通过上研究课,进行评课议课,实现同伴互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争取教研员和幼教专家的专业引领。园本教研深化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使课堂教学和区域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二是以幼教科研促提高。几年来,结合本县实际,先后进行了“幼小衔接”、“综合主题教育”和“幼儿科学识字”等课题实验研究,多项成果获河北省教研成果奖、全国创新能力发展检测优秀成果奖。这些教改实验成果已向全县推广,直接服务于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服务于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随着普三工作的深入开展,几年内,我县幼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的来看,还存在许多明显制约幼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基本设施建设有待规范化。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缴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不足,且收费偏低,幼儿每人每月最多只收29元,办园条件得不到很好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缺乏必要的功能室,常规保育教育设施普遍偏少,存有低成本运作的现象。

2、教师配置和管理有待标准化。目前我县学前教师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师幼比例不符和要求。二是有的乡镇教师学历不合格,个别教师没有培训上岗合格证。三是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有的幼儿园、幼儿班教师和低年级教师轮换。四是教师年龄老化。受县(市、区)教师分配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多年“只出不进”,教师年龄中、老年偏多。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各乡镇中心园根据本园实际,拟定设备添置计划,及时增补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行培养的教玩具,使办园条件逐年提高。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各幼儿园(班)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环境建设,注意与小学的区别,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工作范畴,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把五大领域的课程开齐、开全,采取多种形式,游戏贯穿课堂活动始终,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园实施《纲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高质量的幼儿园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各类幼儿园、幼儿班将努力把教师的师资培训当作大事来抓,力争一两年之内使目前的在职幼儿教师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保证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各总校以乡镇中心园或学区校校中园为研训基地,在园内开展“吹、拉、弹、唱、跳、写、画、做、编、导”十字练功活动,指派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员,互帮互学,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五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使教育的境界有了一次新的飞跃,而对于成人教育来说,那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单靠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包括纯学习阶段以外的学习、教育。从纵观来看,这种学习、教育包括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切学习、受教育过程;从横观来看,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满足以上条件的,既不是义务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成人教育。现在一些地区对成人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在成教领域取了明显的成效。我县近年来也渐渐重视成人教育,有好几所成人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模式。但是从全局来看,尤其是乡镇,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成人教育范畴的认识。在农村,过去的成人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扫盲,后来扫盲结束了,成人教育也就成了学历进修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那都是面向成年人的,成人教育也就是成年人的再教育。实际上,这只有说对了一半,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对成年人的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谢国东在《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文中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在纵的方面,它包括人在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时期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横的方面,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因此,成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成人,还包括青少年、婴幼儿。

对成人教育作用的认识。应该说,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普通教育。对于地方来说,一个乡镇每年能出几个高材生、考上几个重点高中、中小学统考排名第几,对于乡镇领导、学校领导都非常关注。然而,那么多的高材生,有几个完成学业后回来报效地方的,当然,胸怀远志、报效祖国,那是功不可抹(且不说留学生定居他国、为他人所用)。而真正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的,大部分是那些普通学校的学习平平者,他们因为没有考上高等学府(也包括一些考试失常者),只能留在地方,为地方经济出力。如何提高留下来的这些人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作贡献?这就需要成人教育。

师资不足,成教工作缺乏生命力。目前,绝大部分乡镇都只有一名成教专职干部,而所谓的专职,实际上也并不“专”。作为成人教育的专职干部,凡乡镇内一切与教育有关的工作都是其本职工作,不能说是“不务正业”。可是,这些专职干部除了这些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干许多与教育无关的工作,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或者工作空余时间做一些,也算是积劳积德,可如果干得太多了,却影响了本职工作,那就是真的“不务正业”了,而作为成教干部,那也是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教干部很难在教育上想点子,即使有心想一些发展成教事业的,也因为身单力薄,很难做成大事。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缺乏,成教工作缺乏动力。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还没有独立的成人学校,成教干部的办公一般都在政府办公室,这给自主办全日制班带来影响,即使是一般的培训班,期数太多、人员太杂会影响政府办公。再则,由于经费有限,而一般的短训班又是不收培训费的,但请来的教师要付授课金,因此,培训班只能少,不能多。

生源缺乏,成教工作缺乏活力。成教工作不同于普通教育,没有固定的生源。现在我县的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以木业为主导产业的私营企业主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才,那些打工者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参加成人学校的各种培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给成教工作的生源带来较大的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面积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文化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很较低,现代文明意识淡薄,出现了与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巨变很不相称的落后、消极现象,大批城市化后失去土地的村民"再就业难",成为游手好闲的"二世祖";"黄、赌、毒"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农村经济发展也因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受到制约,村民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而白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更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做好组织工作与思想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安排好各村的教学点、授课人员、经费落实等;要做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参加教育的意义讲深讲透,使他们充分认识这次教育完全是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从而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同时,还要努力为学员排忧解难,使他们积极参加学习。

最后,就要做好各项培训教学工作,合理安排培训的内容和时间,确保教学质量,狠抓教学管理,使每个学员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为所用。

加强管理。由于现在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公有经济冲击很大。成人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其办学模式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学校。成人学校的管理应该多学习个体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人才,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统筹,在教育培训上要点面结合,既能吸引广大求学者参加,又能在经济上有一定创收(有时候即使赔一点也要办好)。努力创办特色教育,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位。

加大投入。成人教育要发展,光靠一个专职干部和一间办公室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其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吸引求学者的前提;其二,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吸引求学者的基础;其三,要加大政府无形力量的投入,在许多情况下,成人学校的培训要政府行为的介入,政府出台的决策性文件是吸引求学者并使其完成学业的保证。有了以上的投入,生源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六

调查了解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进而走近学困生,深入了解他们以“对症下药”,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乐学、会学,使其脱离学困生的行列。

海兴县第三中学

整个九年级的全体学生

调查九年级化学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使其脱离学困生行列。

1、向班主任以及化学学科的教师了解班级里的化学学困生的名字以及相关的状况。

2、利用课余时间到班级里去实地调查询问其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感受。

3、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主观和客观原因

学生初二结束后,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会在暑期补课,在补课的时候就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由于是新的学科,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由于是补课形式,有时候两三节连着上,学生思想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在硬件上也不具备做某些化学实验的条件。像这样,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学生接触一门新学科的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对学习化学已经不感兴趣,放任自流,导致化学成绩差,从而形成一部分化学学困生。除个别与先天遗传有关外,大多与非智力因素有关。

2、家庭教育原因

一些家长对学生一味地迁就、纵容,不会说服教育,过于溺爱孩子,给了他们太多物质条件的满足,但没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的家长性格暴躁,逼着孩子学习,信奉棍棒底下出成绩。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有一种叛逆心理,故意不学,久而久之,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有的家长事业太忙,只是在物质上和金钱上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孩子贪玩导致学习低下,落后于人。

3、学科原因

化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而且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越来越困难,在上课时就会出现机械听课,甚至打瞌睡或者做其他的小动作,下课也不去复习,也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化学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学习落后于人。

4、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辍学,然后外出打工挣钱,有少数在校生目光狭隘,缺乏远大理想,看着以前一起上学的朋友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了,心生羡慕,总是胡思乱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总之,这些学生缺乏理想、自制力差、怕苦怕累、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等,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了初中化学学困生的形成。

学困生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转化学困生仅从一个渠道入手,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因此,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从而提高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

1、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一定要多让学生做实验,从接触化学的初期开始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在课后还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看法,多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即使说的不对,也不要责怪学生,要多鼓励学习学习,从学生的思想上改变学生,让学生主动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学校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拥有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2、强化家庭教育

用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使其从小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与学校教育不同,家长是靠其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小的细节当中,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作为家长,无论自身文化程度高或低,家庭经济状况贫或富,都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3、争取社会的支持

改变社会风气,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社会各界应该配和学校的管理,加强对知识人才的重视,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启示:学困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给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困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学生。

教育调查研究方案 教育调研报告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让伊川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繁荣活跃,集贸市场纷纷涌现。这些集贸市场对于促进城乡沟通,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农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乡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消费维权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规范治理集贸市场引导其良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8月上旬,县政协部分委员协同县政府督查室、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市场发展中心等单位,对我县马路集贸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查看了平等、鸣皋、葛寨、白元、水寨、罗村、瑶底等地的集贸市场,并汇同各乡镇对我县马路集贸市场的现状及末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我县共有各类集贸市场29个,14个乡镇均有分布。存在以下特点:

各乡镇政府所在村集贸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如鸣皋镇鸣皋村、彭婆镇彭婆村、平等乡平等村、白沙镇白沙村、吕店镇吕店村、江左镇江左村、半坡乡半坡村集贸市场等。这些市场依托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靠区位优势,商户多、人气旺。有的依道路经营,绵延数里、交易量大、比较繁荣。而乡镇下属自然村集贸市场规模较小,仅有零星摊贩。

我县集贸市场除部分沿街门店外,商贩大部分没有固定摊位,临时搭建,流动性较大。赶完一个集会,全部商品、货架装车拉走,有的还去赶其他乡镇集会。

我县较大的集贸市场如鸣皋、彭婆等集贸市场经营范围较广,包括蔬菜瓜果、服装鞋帽、日用百杂、家用电器、粮食、农副产品、牲畜交易,几乎包括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一些较小的村办集贸市场仅有蔬菜、日用百杂。

一些集贸市场历史悠久,影响颇远。如鸣皋南岳庙庙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集会日盛况空前,数万群众四方汇聚,嵩县、宜阳等地群众也参与其中。而小型集市辐射范围小,人流少,只有一个或几个村群众参与。

大多集贸市场农历或逢单、或逢双隔天集会一次,小型集贸市场每月集会两三次,庙会多为一年一次。

从调查情况看,这些集贸市场以流动商场的形式,服务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成为沟通城乡、搞活经济、促进流通的重要纽带。但总体看品位不高。中小型集会市场、马路市场多,大型交易市场少;综合性的市场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少;季节性、赶集性市场多,常年性市场少;普通型、一般性市场多,有特色的市场少。

我县集贸市场大多是根据群众传统习惯依马路经营,没有专门市场用地。20xx年小城镇建设时,各乡镇基本上都规划和建设了集贸市场,但近几年多数因缺乏管理而其闲置成另作他用。集贸市场,尤其农贸市场是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消费习惯相适应的交易场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然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市场。它不仅是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文明城镇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会定位。涉及万千群众日常生活的集贸市场,理应在城乡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县集贸市场的现状较为尴尬,大多数市场没有专门市场用地。这些集贸市场,规模稍大一点的,都拥集到马路上,如鸣皋、平等、城关、彭婆、吕店、江左、鸦岭、酒后等地;规模小的如吕店袁庄、拉马店市场窝在沟里。

近年来,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集贸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自发状态,缺少资金投入,没有市场设施。一些商贩自带支架、撑杆,支起账棚,还有些商贩把商品路上一摊,随意摆摊设点。有少量集贸市场修建有设施,但仅是水泥板搭建的摊位,无排水,无车辆停放点、无公厕,更无消防、安全设施。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使集贸市场建设无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由于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初起,为了搞活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城乡居民,政府在建立农村市场的初起,瞄准“大马路”的交通优势,建立了各类市场。县城区在二十年前,都按街道规划了专业市场:人民大街中段是熟食市场,酒城路人民大街至荆山路段是蔬菜市场,民主南街是服装、布匹市场……近年来,因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和县城居民的强烈要求,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实现了还路于民。而乡镇集贸市场缺少科学合理的引导,仍然与马路纠结缠绕,无序发展。

各乡镇集贸市场除临街门面房的固定商户外,大部分流动摊贩无证经营,群众消费权益得不到保证。缺失监管,易造成:1、交易行为无法规范。容易出现坑蒙欺诈、缺斤短两现象,甚至街头游医,混迹市场,难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商品质量无法保证。部分黑心商贩经营三无产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3、卫生状况差。饮食摊点露天经营,市场内垃圾、污物随处丢弃;尤其夏秋季节,蚊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4、堵塞交通。我县集贸市场,尤其节日期间的市场,占据道路绵延数公里,行人难以通过,更不用说车辆通行。5、安全堪忧。集贸市场无消防、卫生、安全设施,道路难以通行,遇到突发事件,救援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制约了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影响村镇形象。

如今,走入伊川城乡大地,道路宽畅,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伊川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居民携手并肩,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可是走进伊川的集贸市场,占道经营,露天作业,交通拥堵,垃圾堆积,污水横流,集贸市场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需求和购买水平不断增长,加之传统购销习惯,使集贸市场日趋繁荣。如何引导集贸市场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集贸市场体系;建立起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集贸市场新形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全面展开,各乡镇可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好集贸市场。要引导集贸市场科学、合理发展,服务城乡居民,必须为他开辟合理的发展空间,规划集贸市场用地。结合我县及各乡镇实际情况,制订好城乡集贸市场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使集贸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发展,为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奠定坚实基础。要坚决取缔马路市场,还路于民,彻底根除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店外作业现象,让城乡道路亮丽通畅。

城乡集贸市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对区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集贸市场还是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中转站,也是党和政府政策、法规、路线的宣传阵地,集贸市场的公益性、社会性、民生性日益突显。建设集贸市场涉及市场规划、市场用地、建设资金等,投入较大,且经济回收期较为漫长,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这就需要县、乡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投入相应建设资金予以支持。

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小城镇的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位和人流、商品流、信息流集散地优势,改造升级现有集贸市场,也可按功能建设新型专业市场。逐步将农村集贸市场建成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科学、市场设施完善的群众满意工程,既发挥集贸市场的实用功能,又树立当代农村发展的新形象。

集贸市场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城乡统筹规划、土地使用、资金投入、创建督查、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总体看应以乡镇政府为主导,结合乡镇实际状况和群众历史习惯,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规划、工商、土地、创建、环卫、财政、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群策群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抓出成效,抓出实效,才能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新型集贸市场体系,创造出城乡和谐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