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火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通用

时间:2023-06-01 20:45:45 作者:曹czj 文秘知识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篇一

;

摘要: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已经从当初的“靡靡之音”、“洪水猛兽”发展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形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高中校园虽是一方净土,但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流行音乐所制造的“漩涡”。本文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他们酷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引言

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不给学生讲授音乐知识,鉴赏音乐作品,只播放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结果学生对这位老师赞许有加;相反,一位认真讲授教材音乐知识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却不是很高,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甚至有些学生还说这个老师是“老古董”。暂且不谈论教师教学方法孰优孰劣,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在当今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便可见一斑。大量的数据显示,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音乐种类,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

二、高中生喜欢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

流行歌曲不但旋律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节奏富有动感,灵活多变,而且易唱易学、朗朗上口。此外,流行歌曲伴奏时尚动感、情绪鲜明,演出形式变化多样,这些积极的因素时刻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讓他们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

(二)生理、心理的因素

高中生作为日趋成熟的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有了独立的见解,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就高中学生的整体来说,辨证思维的发展也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没有完全确立,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流行歌曲恰恰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流行歌曲优美流畅的音调,动感的节奏,直抒胸臆的歌词以及令人眼花撩乱的表演都对高中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他们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

1.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高中生的逆反心理较初中生已有所减弱,但是他们对于新奇、禁忌的事物同样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老师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就越喜欢,越感兴趣,越想接触。从众心理也很容易理解,高中阶段处于集体感、友谊感逐渐增强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渴望被认同,害怕被同学孤立,所以,在他们看来,当一件事物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接受,流行歌曲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

2.定势心理也需要引起注意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中生对音乐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古典音乐过于艰涩,很难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过于“土气”,缺乏活力。在这种定势心理的影响之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状态,主观上排斥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而热衷于教材没有涉及的流行音乐。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四十年问,流行歌曲已经从当初的“洪水猛兽”走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当前中国音乐的市场来看,流行歌曲已经占据了主流音乐的“宝座”,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中学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深陷流行音乐的“包围之中”。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广泛影响力,使中学生认为流行歌曲就是音乐的全部,流行歌曲就是最先进的音乐。

既然流行歌曲成为高中生最钟爱的音乐形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正视这一问题,不能置学生的兴趣于不顾,将流行歌曲拒之门外。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意境当中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其结果是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

上文中笔者提到过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形式新颖、充满活力的流行歌曲。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健康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学所内容的印象,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授《生命之歌》(花城版高中音乐教材)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地球之歌》(mv)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如,在欣赏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钟》时,可以给同学播放李克勤演唱的《我不会唱歌》,这样既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所以,音乐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精心、细致地挑选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流行歌曲,做到宁缺毋滥,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升华主题。

现行的高中音乐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几乎都是关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介绍和欣赏,对流行歌曲的介绍少之又少。所以,笔者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喜好,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对流行歌曲进行专题的讲解。

之所以这样安排课程教学,是因为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流行歌曲钟爱有加,但是,真正谈起为什么喜欢它,对它了解多少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对流行歌曲做更加详尽具体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流行歌曲有科学的认识,能够客观的评价。例如,在讲解黑人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和欣赏一些“r&b”、“hip-hop”、“rap”等风格的流行歌曲,比较这些风格之间的异同,并区分中国的与欧美的说唱音乐有什么异同,使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流行歌曲时,能够正确认识、鉴别流行歌曲,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流行歌曲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尽管笔者强调将流行歌曲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有其客观的需要,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流行歌曲的引入只是一种途径或方式,音乐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不是让流行歌曲成为音乐课的全部,而顾此失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做到既满足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渴望,又不失时机的、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或其他音乐种类。

四、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高中音乐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在这一前提和宗旨之下,教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并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流行音乐,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

相关热词搜索:;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篇二

;

摘 要:竹笛演奏流行歌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竹笛演奏者通过演奏流行歌曲,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音乐文化,探索新的笛曲风格创作,寻求不同的竹笛演奏技法,对竹笛的形制进行探索性的改进,使竹笛艺术更加贴近当今人们的生活,大大促进竹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竹笛;流行音乐;意义

竹笛是我国的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它历史悠久,在1978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十几件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吹管类乐器,形制与现代的竹笛基本相同,经科学测定已经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了。竹笛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基于当下我国传统文化正在开创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作为竹笛文化工作者,有责任考虑如何使竹笛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尤其在青少年和青年当中。笔者认为,探索如何用竹笛演奏流行音乐很重要,尽可能使竹笛演奏的音乐旋律接近人声演唱的效果,增加竹笛歌唱性演奏,演奏当下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1 有利于竹笛文化的传承

20世纪60年代左右,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的《喜相逢》把竹笛搬上了独奏的舞台,经过众多竹笛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笛曲的创作数量不断增加,许多作品成了笛曲中的经典。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西方音乐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外国的乐器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竹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人们意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严重缺失,并极力推广普及。笔者认为竹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需要找出新的途径。例如,用竹笛演奏流行歌曲,增加听众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使竹笛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增加竹笛普及程度。已故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在“从艺四十周年演奏会”上演奏了具有爵士风格的乐曲《牧羊人》。俞逊发先生演奏前说:“演奏外国的音乐是为了交流学习”。俞逊发先生十分传统笛曲风格之外音乐的交流,他用竹笛演奏台湾民谣,如“青春岭”、“心酸酸”、“羞羞羞”等,演奏国外歌曲,如“艾哈墨德,我的兄弟”、“牧羊人”等。笔者认为用竹笛演奏流行歌曲和演奏竹笛独奏曲是并行不悖的,演奏流行歌曲主要是从竹笛的普及程度和更广泛传播的角度考虑的,而专业笛曲的训练是为了培养高标准人才,而且流行歌曲的演奏会促进竹笛歌唱性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

2 有利于竹笛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

竹笛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竹笛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研究过去丰富的竹笛文化,还要与时俱进,感受流行音乐风格,不断学习当下的新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竹笛文艺工作者中,已经有很多前辈试图用竹笛演奏歌曲,亦有许多竹笛演奏流行歌曲的教材,《笛子演奏通俗歌曲170首:流行篇》《易流行·新竹笛演奏曲集36首》等。现代的流行音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国外音乐文化,音乐律动中体现了他们特别的生活方式。例如,美国黑人的爵士乐,代表了那个群体的文化特色。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这就要求竹笛文艺工作者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向它们借鉴好的发展经验,把这些音乐的特点融于笛曲创作,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3 有利于竹笛演奏技法的发展创新

竹笛演奏技法一般分为三个方面:气息方面、手指方面和舌头方面,气息方面有气颤音、气滑音、循环换气等;手指方面包括滑音、揉音、打音、剁音、历音、颤音、叠音等;舌头方面有单吐、双吐、三吐、花舌等。这些技法通常用在竹笛独奏曲的演奏中,令乐曲更加悠扬动听。

但是用竹笛演奏流行歌曲,就要仔细斟酌推敲,符合人声演唱效果且体现出流行音乐的特点。尽量减少器乐性演奏技法的使用,如颤音、叠音、打音;同时要重视竹笛的歌唱性演奏技法,如气颤音、气滑音、滑音、揉音,单吐的运用,使演奏的旋律更加接近人声。流行歌曲的唱词较多,而且有些含糊不清,在竹笛演奏中应注意用“轻吐音”技法代替。流行歌曲大部分開始都比较注重倾诉,高潮部分又注重宣泄,竹笛演奏适于运用“强弱音”技法,使音乐层次分明,还要表达出音乐的张力。在流行歌曲演唱到句尾时,歌手经常会用叹气做一个下滑音处理,我们可以用“赠音”技法去模仿,“气滑音”技法也要同时进行。用竹笛演奏流行歌曲,对竹笛歌唱性的训练大有裨益。

4 有利于笛曲创作的新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左右至今,许许多多竹笛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竹笛独奏曲,它们有的是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例如,《扬鞭催马运量忙》根据东北二人转音乐创作,《牧民新歌》根据蒙古长调创作,《姑苏行》根据江南昆曲音乐创作;有的是根据地方戏曲音乐创作的。例如,《秦春抒怀》根据陕西秦腔、碗碗腔创作的,《故乡的回忆》根据河南豫剧音乐“抬花轿”、“慢二八”音乐素材创作。这些笛曲都具有所取材音乐的特点,又兼有笛曲音乐自身的风格。朱践耳先生的《第四交响乐》就进行了新的尝试,让竹笛加入交响乐,竹笛用运用了新的演奏技法舌击音和舌冲音,增强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将笛曲创作的音乐素材扩大,尝试用具有鲜明特点的流行音乐为笛曲创作素材,使笛曲更富时代气息。

5 有利于竹笛形制的改进与普及

在竹笛的制作材料方面,一般使用的是竹子,如苦竹、紫竹、湘妃竹等。使用竹类材料符合竹笛通透、明亮的一般特点。其实在竹笛制作材料方面的探索自古有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近年来又有“木质”、“铁质”的笛子等。由于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制笛材料对竹笛音色影响很大,流行歌曲忧郁、倾诉的风格让制笛材料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竹笛开孔方面,传统竹笛均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指孔和后出音孔,这样的形制对大多数乐曲的演奏游刃有余。20世纪至今制笛师们一直尝试着对现有竹笛的开孔进行改良,有在第六孔后方在增加一个拇指的按孔,在筒音为5时,便于演奏出3到5的滑音效果;有在左右手拇指出均开孔的八孔笛,便于较准确地演奏出十二平均律。笔者认为演奏流行歌曲需要这样的改良,能够增加竹笛的歌唱性效果,人们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改良竹笛的普及。

6 结语

用竹笛演奏流行音乐有利于竹笛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竹笛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有利于竹笛演奏技法的发展创新,有利于笛曲创作的新发展,有利于竹笛形制的改进与普及。用竹笛演奏的流行歌曲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这并不是将传统竹笛文化否定抛弃,而是为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竹笛文化打下基础,作为人们对竹笛感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初学者走进竹笛文化殿堂众多钥匙中的一把。用竹笛演奏流行音乐归根究底是为了我国竹笛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使竹笛文化与时俱进,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3] 俞逊发.中国笛子考级曲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崇(1989—),男,河南漯河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笛,箫。

相关热词搜索:;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篇三

;

黎锦晖是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家,他不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还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于1927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现代意义的流行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引入了中国乐坛;此后至30年代中期,他创作的中国最早的一大批流行歌曲,更是统领了中国流行歌坛的一个时代。

正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创作,使得黎锦晖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一直到今天,对他本人及其音乐作品的评价仍是毁誉参半。“誉”,大多是对他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肯定与褒扬;“毁”,主要是对他的流行歌曲的否定与贬抑,后者甚至影响了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其音乐成就的全面评价。对于他的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学习、参考,作为对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做出开拓性重要贡献的作曲家,黎锦晖业已被写进教科书,成为音乐史教科书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对他的流行歌曲创作及其作品的研究,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开始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涉及这一专题的研究,多是批判性的文字,从批评的观点到批评的文风,基本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其作品为“靡靡之音”的传统观点。他因此而背负的“黄色音乐鼻祖”的恶谥,也依然故往。总的来看,不管是历史的原因也好,人为的因素也好,对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尤其是流行歌曲创作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近十余年来,对于黎锦晖的全面评价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孙继南先生的《黎锦晖评传》一书的出版到一些涉及20世纪30—40年代流行歌曲历史研究文论的发表,我们看到了重新认识与评价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史学要求,对其流行歌曲创作的评价,再也不能武断地以“黄色音乐”简而论之,建立在严肃、深入、尽可能全面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成为一个迫切而不失学术意义的课题。本文即是对黎锦晖流行歌曲所做的一次初步的探讨性的考察与研究。但是,由于黎锦晖流行歌曲作品数量众多(目前仍有大量作品一时难以收集到位)、质量良莠不齐,短期内实难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因而,本文仅对目前所见的部分黎锦晖的流行歌曲作品,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观照与分类研究,并试图得出对其流行歌曲创作的新的认识与评价。

一、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写到后来,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以及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等,一股脑儿搬来作为我的创作素材,但决不照抄。有的改头换面,有的脱胎换骨,或取其一点加以夸张、扩充。至于编曲写词,既称爱情歌,就以抒发感情为主,还须符合中国情调,并选用浅近而美丽的歌句,曲词结合紧密,唱出来,使人人能懂,人人爱听。

因而,黎锦晖说他的流行歌曲的创作是“取其精华,去其渣滓,用现代世界共同嗜爱的作曲方法,使之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当那些“浅近而美丽的歌句”被配上现代的音乐,转化为歌曲的音乐形象时,其中很大一部分却带有明显的格调低下的特征,歌词被人斥为“淫词”,音乐也被讥为“邪调”。于是,黎锦晖的歌曲作品也就出现了内容的文、野,形式的精、粗,质量的优、劣,格调的高、下等方面的悬殊,歌曲本身呈现出不同的档次。

1,内容健康、格调较高的情歌

黎锦晖是抱着探索爱情歌曲大众化的愿望由儿童歌舞音乐转向流行歌曲创作的,因此他早期的创作态度比较严肃认真。这类作品相比中后期的作品而言数量并不多,但质量上却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能被广泛地传唱。作品有《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我侬词》、《蔷薇处处开》、《初恋》、《知音之爱》、《鸿雁寄相思》、《爱情如玫瑰》及《新毛毛雨》等。其中《毛毛雨》和《桃花江》被称作“黄色音乐顶峰”的代表作。《中国音乐词典》中“黄色音乐”词条也把这两首歌作为特例举出。但今天当我们认真对这些作品的歌词与音乐进行审视与分析时,可以发现它们并非什么“黄色”下流之作,相反,笔者认为它们的内容、格调都是比较健康的。

黎锦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创作于1927年,这是一首带有民谣风的新型爱情小调,歌曲是以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四段歌词的具有分节歌形式的一段体,细致地表达了一位少女在毛毛细雨中等待情郎的心绪。

这首单乐段的歌曲,可以分为各自包含两个乐句的上下两片,具有典型的二分性呼应关系的特点,构成了对称的非方整性结构:ab12(6+6)+a1b112(6+6)。全曲的四个乐句,从材料关系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上下两片呈变化重复关系的平行结构(ab—a1b1)。其中,上片的第一个乐句a中的第二个乐节,重复了第一个乐节的前半部分,构成了平行关系,遵从了“同则分”的原则。第二乐句b与第一乐句a曲调上开始形成对比,遵从了“异则合”的原则,构成了具有独立性的上片。旋律基本上是级进,音域不宽,只有两处d1到d2的八度进行。节奏疏密相间,曲调清新、流畅,属于加变宫的民族六声宫调式。整首歌曲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徵音运动,第一、三乐句落于微音上,第二、四乐句结束在主音上,类似西洋调式中和声的属主呼应关系。

歌曲表现手法细腻,曲调具有抒情歌曲舒展委婉、抑扬顿挫的特点,歌唱性极强。“心难耐等等也不来,意难捱再等也不来”表达了女子等待心上人的焦急心情。正如吴剑先生所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再来哼唱《毛毛雨》这首歌,只能说它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和民间小调韵味的普通爱情歌曲,既不‘黄’,也不‘靡’。”其中的“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看到了女子不贪图物质享受的可贵品质。

《桃花江是美人窝》这首歌曲。有人曾评价说:“这首撩人心弦的歌一经搬上舞台,就像一阵馨香的风刮过南洋,刮进所有的华人世界。”长达29小节半的前奏之后是两人一唱一和、女问男答的对唱、齐唱,长短句相问,轻松活泼。结构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部分叙事性地概括“桃花江是美人窝”;第二部分具体地描绘美人的特点及男子与美人的互相调情;最后一部分重复第一部分,再次强调“桃花江是美人窝”。歌中所唱“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的词句,乃是化用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之句意。

黎锦晖特别注意把歌曲创作与国语的推广相结合,他认为:“在作曲时注重语调和音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精心安排,才可以比较顺利地克服困难,但若带有懈怠的情绪,则写出的东西准是废品。”由此可见黎锦晖创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歌中“好”字与第31—32小节(见谱例2)所配的曲调,准确地做到了普通话的声调与音调的紧密结合。黎锦晖还认为歌曲创作中“歌词与乐调必须注重两种声凋——京音与中原音”,所以在此曲中多处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戏曲唱腔及说唱音乐的素材。如第20—23小节“桃花林里头坐”的曲调(见谱例3)与“好”字的曲调及“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多媚多娇”等,形成了一种较明显的似说似唱的特点。此类例作在黎锦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缪天瑞先生对此曾做过如此评价:“黎氏的音乐的天才,的确还不错。如对于歌词,都能处处微妙地合乐;诚中国乐家所少见。”其中第16—17小节“果然不错”的曲调(见谱例4)前后六度大跳的进行,还使歌曲带有了一点油滑调侃的味道。此曲为加清角的民族六声宫调式。尽管黎锦晖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对国语的研习使他特别注意根据中国语言声韵特点处理词曲关系,在作品中对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设想和艺术处理的能力。

表演唱《特别快车》,也是一首值得提及的作品。歌曲借一对男女在宴会上相识便立即恋爱、结婚、生育的过程,讽刺了“红男绿女”闪电式的儿戏恋爱与婚姻。作品性格较为泼辣,唱起来有点油腔滑调,格调虽然不高,但有一定的反面教育意义。

歌曲为÷拍子,轻快的小快板。开始是四小节简短前奏,第1小节旋律是f大调音阶的上行,与轻快紧凑的节奏配合,模仿了火车行驶时的动态及音响。小快板的速度与密集节奏的合理安排,也营造了特殊的“列车”环境及闪电式恋爱和婚姻的气氛。结尾处的最后一小节是f大调音阶的下行,与前奏处的音阶上行做了呼应,结构严谨。

2.庸俗、低调、消极的情歌

这类作品大都以单一的成人爱情为题材,歌词粗俗露骨,以直接描写女性的外在美,吐说肉麻轻佻的情话为主,感情矫揉造作,缺乏艺术上的美感。况且,其音乐语言、风格也没有什么新意。作品有《我要你的一切》、《双料情人》、《闺房之乐》、《快活林》、《拖车曲》、《肉感的音乐》、《及时行乐》,等等。在黎锦晖的流行歌曲中,这一类作品确实占有较大比重,势必会影响人们对其一些内容较为健康的爱情歌曲的评价。

关于黎锦晖流行歌曲的创作思想和态度,以下这段文字足可表明:

我四岁上学,第一部书就是《诗经》,开卷第一章诗,就是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诗。下学时,唱的是“小小仔,想媳妇”的童谣。少年开始阅读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西厢、红楼、聊斋等旧小说,内容体会不深,但对文章辞藻十分欣赏。直到青年时代,才把这些诗经、词曲、小说的内容弄清楚。……后来搜集民间音乐,对戏曲、鼓书、民谣、小调等歌词,我也认为粗糙庸俗,甚至猥亵不堪,实在没有麻醉人的力量。因此以为音乐、唱歌与国家兴亡以及个人品格好坏关系不大,只要在写歌的时候,能革旧更新,自无妨害。所以订出十条作为写新歌的准则:(1)妓女唱的不写;(2)“后花园赠金”之类的不写;(3)相思病的不写;(4)爱情悲剧的不写;(5)为三角恋爱而情杀的不写;(6)“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7)用阴谋手段取得爱情的不写;(8)猥亵的不写;(9)对金钱权势的爱情予以讽刺;(1 0)对一见倾心的儿戏爱情也加以讽刺。

但是,黎锦晖中后期创作的爱情歌曲,有很多显然是超出了这个准则约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是为了迎合唱片公司贪图暴利而灌片的特殊目的和要求加以大批量赶作的。不过,黎锦晖“当时未尝不想严肃地写些东西,但当他拿出一些内容比较好的作品时,唱片公司的老板却不要,说那些东西不卖钱”,而“那个时候不靠大老板给钱,写的东西没人要,那就没得饭吃了”。由于唱片公司在时间、题材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歌曲创作难免会粗糙,质量良莠不齐。这些作品大都内容贫乏,思想苍白,存在着题材较狭窄、风格较单一的缺憾。所以说,歌曲创作也好、器乐创作也好,只要是出于某种外在的功利目的或命题而作,而非发自作曲家真诚的内心情感,难免会出现艺术质量不高的现象。并且,“如果单纯以经济为出发点来生产音乐,人们就会像生产商品一样拼命地生产音乐,而音乐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黎锦晖的这类因出版商追求商业价值而应约创作的作品,对黎锦晖本人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一般抒情歌曲

黎锦晖流行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般抒情歌曲,这些作品多以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见长,抒发思念、伤感、哀怨之情,思想较健康,笔触细腻,可称得上是“艺术的流行歌曲”。如《芭蕉叶上诗》、《可爱的梦乡》、《月下知音》、《风雨琴歌》、《紫罗兰》、《匆匆曲》、《纸窗夜雨》、《江南好》、《长亭柳》,等等。其中,《江南好》是这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节奏型,使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具有小过门的性质和作用。全曲尽管节奏密集,但行板的速度又能使歌者从容不迫。

三、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爱国歌曲

晖的爱国主义情结和他的企业家式的干劲通常是并行不悖的。1930年黎锦晖出版了被大多数社会批评家认为是他商业化堕落之开始的‘家庭爱情歌曲’集,1932年又出版了《爱国歌曲》集”。

黎锦晖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的积极的爱国者。在中国人民饱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创作了很多充满刚劲、勇武之气的爱国歌曲和积极向上的勉励歌曲。“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属于形式范畴,而“爱国歌曲”是一种音乐题材,属于内容范畴。在艺术创作中,同一种体裁可以用作多种题材的创作形式,而不同的体裁也能以同一题材作为创作内容。黎锦晖正是以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爱国歌曲。除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付印的四十首爱国歌曲,以及1932年出版的《爱国歌曲》专集(第一集)外,黎锦晖还把很多具有爱国思想的歌曲编入了当时颇为风行的流行歌曲集里加以出版。如大众书局在1933—1934年初版、再版的“新歌十集”中的第九集《倚琴楼歌谱》,就有五首此类作品。《最后的慰安·夜战场》、《从军别爱》、《得胜凯歌归》等都表现了战士为了国家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1936年上海知新书局印行的《明月歌曲一二八首》中也有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歌曲。这说明,正当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息存亡的时刻,黎锦晖并没有一味追求享乐,更没有囤积居奇去发国难财,而是发出了嘹亮的救亡呼声。这一类作品除了《中华之光》、《国难来了》、《奋起前进》、《航空救国》、《青年醒醒》、《工友努力》等直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敌人的饱含爱国热情的作品外,还有很多作品是从社会生活的细小方面人手,以小见大地表露他的爱国心迹。如《团结精神》和《卖布姐儿》的内容是提倡国货;《互助夫妻》宣扬勤俭、乐业、耐劳等传统美德;《圈儿信》、《不识字的苦》和《识字运动》则体现了黎锦晖对识字运动和普及教育的重视。

可以这样讲,黎锦晖不但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创作做了奠基,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创作方面也做了有力的探索。例如《奋起前进》这首歌,属于非方整性曲体结构,使用了较多短促有力的短句。歌中还多处使用了上行四度和下行四度音程,前者具有鲜明的号召性和战斗性,后者则具有肯定性的语势特点。如第1小节是全曲唯一一处八分附点音符的节奏,置于开头,把坚定果敢的气质突现出来。其中c2与后面g2所构成的下行四度,居高临下,如吹响的号角。再如第20小节和第23小节,是歌中以四分音符组成的两个完整小节,分别配以“起起起”、“进进进”的歌词。词曲结合一字一音,斩钉截铁。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音乐富于“奋起前进”的决心和力量。

黎锦晖的这一类歌曲在音乐上大都具有节奏单纯简练、变化不大,句幅长短不一、自由灵活,旋律简洁明快、拖腔短的特点。比如《齐上战场》,词曲的结合也是一字配一音,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每个乐句都以弱起开始,特别是12—16小节恰当地休止了第四拍的前半拍。歌中四个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歌曲勇敢向前的气势,而小节前后的“短一长”抑扬格的节奏进行,加强了歌曲的律动感。

以上分析的这些显著特点,在黎锦晖的爱同歌曲中随处可见,而在聂耳的群众歌曲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一现象是与聂耳对黎锦晖的学习分不开的。聂耳在“联华歌舞班”及“明月歌舞剧社”学习音乐期间,曾向黎锦晖“正式提出过学习作曲”强。聂耳虽然与黎锦晖有着不同的创作思想方向,但“在音乐的技巧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受到了黎锦晖的影响”。由此可见黎锦晖歌曲创作在当时的影响。

四、反封建、提倡民主平等思想的歌曲

在旧制度与封建势力的摧残下,中国广大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生活更加痛苦。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注以及提倡民主平等思想内容的作品,也是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黎锦晖是一个深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改革创新者,他始终站在反封建的前沿,对旧社会普遍遭遇不幸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在他的很多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同情心和进步的思想。如《好姐妹冲锋》提倡“男女平权”;《银汉双星》借织女之口表达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蔷薇处处开》的“附注”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歌词之意双双,表面诫人不可采大家共赏之花,内层含有爱护女性之意。”《红玫瑰》是对玩弄女性的现象的厌恶,同时也劝诫女性要自尊、自重、自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有一首《新郎怨》则表达了一男子被旧的礼教束缚而难保终身幸福的牢骚和烦恼。

据说,黎锦晖当年为了破除女性不人家族辈分的旧习,将工人美列入王家的“人”字辈。工人美同忆黎锦晖为她改名之事说:“半个世纪前黎先生对女孩的看法比现在那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还要进步呢。”正因为如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才可以看到“红颜军土”和“火线西施”驰骋于沙场,英勇杀敌,高唱《女军队人歌》和《娘子军歌》;还可以看见“绿裙队”里的队员奔跑在赛场,英姿飒爽,才可能选出“体育皇后”这样的现代女子。即便是这样,黎锦晖认为当时的女人是“不自由的花”。因为,旧社会的妇女遭受的不幸是那么多,忍受的痛苦是那么深,她们被视为男人的附庸,逆来顺受,是弱者;当时的中国沦为多国的殖民地,所受的耻辱何其多,它被视为鱼肉,任人宰割,是弱国。但是,女人可以翻身,弱国可以抵抗。可以说,在这些作品里,黎锦晖赋予了中国女子保家卫国的时代使命,坚定了中国抵御强敌的强烈信心。妇女,可以撑起中国的半边天;中国,可以挑起世界的一根梁。这是黎锦晖很多流行歌曲作品中应该被揭示却又被遮盖了的思想。因此,不难理解黎锦晖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关于女性的歌曲,我们完全可以撕去它丑陋的面纱,露出它美丽的面容。这丑陋的面纱,就是所谓格调不高的歌曲对女性的侮辱,对人的毒害:美丽的面容就是包括黎锦晖在内的广大民众对女性的同情与爱护。我们应当承认,具有相同现实基础的艺术作品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多方面特征,艺术作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认识价值。

五、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

嘲讽和批评,如《穷快活》讥笑一对喜好挥霍的男女;《洋化青年》讽刺中国青年的崇洋媚外;《丁丁当太太》和《鱼儿跳》以调侃的语调表现了对调戏女子行为的讽刺和厌恶:《饿时的追求》则诙谐里夹杂着心酸,是穷人含泪的微笑。此不一一分析。

六、儿童歌曲及表现母爱、父爱思想的歌曲

黎锦晖一生所从事的音乐活动“无不都与他那面向大众(包括成人、儿童)的‘平民音乐’理念丝丝相扣”。作为一个热心的儿童音乐教育家,他编创的流行歌曲不但包括成人爱情歌曲,还包括以儿童及其生活为题材的儿童歌曲。黎锦晖创作儿童歌曲,不只是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他总是把娱乐与学习、爱国与做人的道理融于一体。不失时机地“寓教于乐”,并非“为歌而歌”、“为舞而舞”。歌作有《国旗歌》、《池塘之歌》、《花锣花鼓》、《攀不倒》、《卖糖歌》等。四首《国旗歌》意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心;《春日登高》表达孩子们对祖国锦绣江山的赞美和热爱;《池塘之歌》运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让孩子们熟悉喜鹊、乌鸦、山羊、鸭子和青蛙的叫声,通过动物们不统一的“语言”宣传了国语的重要:《麻妈妈骂马》表现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歌词中交替使用的平仄声调,产生了高低起伏的效果,唱起来流畅、和谐,这首歌与《弟弟的弟弟》像绕口令一般。是教练国语的绝好教材;《小小萤火虫》和《红白笼球》则表现了儿童富于想象的性格特征;《攀不倒》鼓励孩子们学习不倒翁“不怕困难不辞劳”的精神及抬头挺胸的志气、坚定的立场。这些儿歌都具有生动活泼、纯朴健康的性格,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另外,还有表现母爱、父爱的歌曲,如《小宝贝》、《慈母摇篮歌》、《寄给父亲的诗》及《父归》等,其中《小宝贝》这首歌较具代表性。歌曲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二段歌词作为第一部分并反复一次:第三、四两段各为一部分。歌曲曲调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旋律多是级进(也有四度到六度的跳进),温柔亲昵,娓娓动听,具有一般摇篮曲恬静优美的性格特点。歌中运用了“看花花”、“吃糖糖”这种重叠式词汇,恰当地表达了大人跟小孩说话时特有的亲昵感情。四二节拍、行板的速度以及平稳的节奏,突出了母亲轻轻拍打孩子入睡时的单一动作。歌曲不但倾注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爱,寄托了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还使孩子从摇篮开始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启蒙教育。

结语

流行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流行歌曲大潮汹涌的今天,当我们回首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发展时,不应忘记黎锦晖于20世纪上半叶在流行歌曲领域里的初创之功。他的经验与教训,都是中国流行歌曲继续发展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流行歌曲创作这一环节,对于黎锦晖的历史评价将是不全面的:大而言之,回避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黎锦晖为主的流行歌曲创作这一重要音乐史实,音乐史书的书写也将是残缺不全的。2001年11月20—21日在京召开的“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音乐史学界专家大都对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做出了较为客观、中肯的历史评价,正如陈铭道先生所说:“从今以后,所有涉及黎锦晖先生的辞书、字典条目及名人传,必然改写。”此次会议是黎锦晖研究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史事,它的另一学术意义在于,对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再认识、重新评价也是近年来“重写音乐史”要求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但是,对音乐历史的重新认识与评价首先应建立在对历史音乐认真而充分的考察的基础之上,本文的良好愿望即是试图通过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本体分析,从而对这一对象加以重新的认识与评价。当然,本文所做出的努力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其中的某些结论自然也是探讨性的。有关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价值、不足及其历史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开讨论,拟另文述之。

相关热词搜索:;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篇四

“我的心想唱首歌给你听,歌词是如此的甜蜜……”“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遗憾……”“窗外的麻雀……”这些流行音乐使我们在熟悉不过的了,但流行音乐歌词的内容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太不适合了。

流行音乐对我们中学生来讲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崇拜,是一种向往,但这种向往,这种追求一般都是白费功夫,白费力气,最后也是一无所获,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流行音乐的歌词写的,不太适合我们唱,像一些情歌、悲伤非主流的歌……反而儿童歌曲、钢琴曲,二胡曲、小提琴曲……这些反而比现在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无论在曲子上,还是个死伤都比流行音乐上进,有精神,有情趣,更有利于我们。

流行音乐在这个时代最受欢迎,而欣赏这些流行音乐的只有中学生和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向我们中学生平时手中都会拿着手机什麽的,戴着耳机放的都是流行音乐,写作业的时候趁家长不注意,带上耳机,听几首也不是不现实,边听音乐边写作业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中学生甚至说:“我为音乐发狂,我可以为音乐改变生活,我为音乐而改变我的一生,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流行音乐对我们有一定的危害,有一定影响。

流行音乐是一种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流行音乐是一首歌曲,这一首音乐是在一个时间段,是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只流行那几天就不流行了,这个时间段的歌曲就会被人忘记,几天就会不流行了,就会被人忘记。

流行音乐不易于我们,我们中学生要少听,甚至不听,这样会越来越积极向上了。

流行音乐的元素,很多都不适合我们,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一个新的境界,那就让我们歌唱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