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 元素元素符号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06:33:57 作者:飞雪 党团范文 2023年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 元素元素符号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篇一

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重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难点元素概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提纲:1、什么叫元素?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阅读课本并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小结: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3、氧、硅、铝、铁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练习: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是氧化物的是so2i2h2fe3o4h2so4h2op2o5p4hehcl讨论回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板书:第六节元素元素符号1、什么叫元素?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区分1、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组成物质1、既讲种类,又讲个数2、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使用范围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慰劳结构联系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一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是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课后反馈:1、虽已提前让学生去记,学生对元素符号的掌握仍较差2、由于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限,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3、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中以氧化物的判断相对较难。

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篇二

元素符号的学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重点之一。为了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教学,我以“处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在长个子,需要补充充足的钙元素,可以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钙尔奇等。”引入“元素”的教学。同时,利用ppt展示各种缺钙元素对身体影响危害以及正常身高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身高是大多数学生较关注的问题,以这样的切入点引入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堂中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是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点频繁,只注重了形式,并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像“从地壳中元素的含量饼状图和右边的数值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寻找元素符号书写规律”时就无需小组讨论。元素符号的识记学习,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符号前数字的意义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获得知识扎实有效。

针对学生讨论学习的结果,我开始感觉可能再给他们总结归纳一下比较好,实践后发现小组发言以后,没有必要再重复结论,能让学生表达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去总结,效果更好。但是对于学生总结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知识。

对于元素符号的识记,我采用的是分散难点的`方法。在刚接触化学时,我就开始结合实际生活渗透一些符号,例如:o2、co2、fe、cu等,缓解记忆的难度。当符号记忆积累较多时,引导学生制记忆卡片,加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比等方式使记忆更为准确牢固。像在给物质分类时,可以引导他们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分类结果不同。及时总结出结论规律时,再多举几个例子巩固。像在得知元素符号书写规律以后,可以再让他们书写几个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时,在课前的引入、列举事例都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使较为抽象的元素符号变得较为熟悉,让学生更易接受,减小了学习的难度。学习反馈教学良好。教学反馈的习题设计也紧扣教学目标,以基础题目为主,稍作变形,适当引入中招考点,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恰当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好的效果是我努力的方向。

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篇三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篇四

针对学生对于周期表中大量元素不熟悉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情境资源来熟悉这些元素,选择了三段视频,一段是哈佛大学数学系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歌曲,它其实对于中文基础的学生乱序呈现的;第二段是国内的流星花园版,是以原子序数为序的,展示了每个元素(109种)的相关单质图片;第三段是四川老师的京剧版元素周期表(剪辑),是以族为序,包含了7个主族和0族的元素名称,通过三段视频让学生熟悉元素、尝试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也是学生学习有序记忆化学知识的途径。

对于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选择了视频碱金属与水反应的递变规律,把锂钠钾铷铯与水反应的视频进行了剪辑合并,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感知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选择了视频第3周期元素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通过ph计测定其数据,并板书记录,找出其内在规律,利用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判断依据,得出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通过板书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方程式,关注其反应条件与反应程度比较得出非金属族同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为元素周期变中的四条边框递变规律提供实验事实。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现场展示了一副扑克牌,描述扑克牌的编排规则,抽出其中的几张牌问学生每张牌表示的含义,然后以元素砹、镓、铯、钡为例,预测其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体会了元素周期表的位构型,实现了较好的类比,教学效果好。

对于类铝--镓的发现,和周期表的应用是通过观察一系列有催化剂的方程式,让学生通过对催化剂元素的追踪,找到在周期表中的相应区域,农药的问题方法类似,耐腐蚀材料举了不锈钢的例子。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展示了元素周期表的远景图,对于创新周期表留做课后作业,展示了几张学生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布置制作个性化的`元素周期表。

整节课学生反应出的热情是很高的,脸上是挂着笑容的,问题的回答也是比较到位的。

元素电负性大小顺序图篇五

在校内晒课活动中,我主讲了《元素》一课的第一课时,课后经过反思有几点体会:

(1)课前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查阅资料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课堂上听讲及讨论时目的性更强。

教师通过批改教学案,发现学生预习中的个性及共性问题,做到课堂上有的放矢。

(2)构建和谐探究课堂,享受发现之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和分析归纳,以形成化学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对元素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此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元素概念的引入方法,而是在教学案上设计了两个表格,分别列出了:碳12,碳13,碳14和氧16,氧17,氧18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学生分析一类原子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碳12,碳13,碳14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同属于碳元素,而氧16,氧17,氧18则同属于氧元素是因为他们的质子数相同,从而使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具有初步的认识。

思考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能否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该思考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学生开动脑经思考在原子结构中的三个相等量,有两个用来定义元素,为什么不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有部分同学能够与前面所讲的离子的形成的内容加以联系,认识到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得失,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从而进一步认识: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人类已发现100多种元素,能否说人类已发现100多个元素?能否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加以强化,教学后自我感觉在4个概念的辨析和联系上,由于结合实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进行地壳中元素分布的教学中我将氧、硅、铝、铁的顺序用谐音“养闺女贴(心)”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全面发展有待提高

概念教学比较抽象,我将教学程序优化,尽可能的将枯燥的概念与生活,与物质联系起来,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但是结果并非如此,有极个别学生乘探究之际随意窜组,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鼓励他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在以后的学生学习中我会按新课标对学生的三维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分组,有效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