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17:41:35 作者:MJ笔神 行政公文 2023年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优质8篇)

编辑在出版和传媒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内容的准确性。还应该注意提炼和强调作品的关键信息和亮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吸引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辑常用工具和软件推荐,希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一

因为热爱旅行,和公司新发展的旅游项目所以选了这本书。带上灵魂去旅行,看到书名时,以为只是让大家在旅行时不要只看风景,也要有一些内心的感触。殊不知,读过才知道,此“灵魂”是旅者的灵魂和当地灵魂们的完美结合与交织。

我觉得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专门走访各地的临终关怀医院、华人学校等与特殊人群的交流。后一部分则是一些真正的游记。我用3个月的时间在公司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现在记忆最深刻的却还是前半部分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些许体验。

所谓临终关怀医院,就是在人临死前对其进行照料的一些公立或私立机构。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养老院,或者说也有一些像中国的养老院一样,以老人为盈利工具的机构组织,但这完全是临终关怀医院的反面案例。

不想说中国的养老院有多麽无良和破落了,说说我对临终关怀医院的一些认同吧。他们认为人应该在家里死去,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在最亲最爱的人得陪伴下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躺在医院冰冷的病床上,身上插着一堆管子,在化学仪器无法抢救下,在儿女们哭啼或者与医务人员的争吵声中,渐渐地闭上双眼。对此,临终关怀医院的工作人员会在预计老人快要离开人世的前几个星期,将老人送回家中,定期的去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为老人及其亲属做适当的心理辅导,将死亡看做一件圆满而安详的事情,待老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心态平和的微笑的看着自己最爱的人们安静的闭上双眼,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旁为老人进行祷告。有人说这不过是心理安慰,也有人说因为他们信仰耶稣,其实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地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我们总是为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而欣喜不已,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的送一个生命回到他来的地方呢。

在临终关怀医院,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医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无儿无女”来照顾他们。于是他们会在临死前做一些小礼物挂在一颗特殊的树的枝丫上,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寄托。来到医院参观或者做义工的人们可以买走树上的礼物,我想,如果在天堂的老奶奶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被人带走,有人喜欢,肯定也是一件特别安慰的事情吧。

也许关于临终关怀医院作者还写了很多,但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我也不想再去翻书看有没有落下,因为当他日后被放在书架上时,他真正的意义已经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而这部分也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好像书中后半部分的游记,虽然不像前半部分让我有心灵上的强大震撼,但也让我受益良多。

比如,我现在能记住的。原来地球上有一个北纬66度33分的虚拟纬度,那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比如,我才知道原来母驯鹿也是要长长长的犄角的,因为要抵御寒冷……也许你会说,你才知道呀,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但对我来说,知识的增长,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何为一本好书?如上即是。

不管摆在多高的书架,总有一部分在你心里任谁都无法抹去。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二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拜读完了。其实,像我这样忙碌的人,又这样追求闲散的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的。这本书,连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处,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处,阅读时随着字里行间,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边,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得颇丰。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是啊,从东北来到江南,我是如何认识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处漫游。小城的每条街道,各处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小城周边的城市,也有我流连的身影。从最初的我一开口别人就知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说明我是东北人时,别人的惊讶之状,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亲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乡间,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拥挤的、喧嚣的、紧张的.,常常感叹,城里的人们是可怜的。呼吸的空气不新鲜,饮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仅累且精神压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几十分贝的噪音下度过的。乡间则不同,但是城里人会说,我们医疗条件好,我们教育好,我们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里人选择了到乡间度假,到民居中休闲。我常想,等退休了,到乡间,租个房子,侍弄一小块田地,养几只鸡鸭,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虫鸣鸟语,闻花香品草绿,虽年迈体衰,不能远足,但在这一方天地之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时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是啊,无论是高中、大学时期回家的途中,还是工作后返乡的漫漫旅途,那个时候思乡、念旧,都是那么强烈,心中那么殷切。

当你孤寂时候,请不要选择喧闹的酒吧或是安静的小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当你收获满满,得意洋洋的时候,请不要约朋会友大肆庆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谦虚的因子,显现出来。

当你疲劳不满的时候,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怀宽广起来。

旅行使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怜的夏虫,也不再是那个原来的“我”!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三

因为热爱旅行,和公司新发展的旅游项目所以选了这本书。带上灵魂去旅行,看到书名时,以为只是让大家在旅行时不要只看风景,也要有一些内心的感触。殊不知,读过才明白,此灵魂是旅者的灵魂和当地灵魂们的完美结合与交织。

我觉得本书能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专门走访各地的临终关怀医院、华人学校等与特殊人群的交流。后一部分则是一些真正的游记。我用3个月的时间在公司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此刻记忆最深刻的却还是前半部分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些许体验。

所谓临终关怀医院,就是在人临死前对其进行照料的一些公立或私立机构。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养老院,或者说也有一些像中国的养老院一样,以老人为盈利工具的机构组织,但这完全是临终关怀医院的反面案例。

不想说中国的养老院有多麽无良和破落了,说说我对临终关怀医院的一些认同吧。他们认为人就应在家里死去,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在最亲最爱的人得陪伴下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躺在医院冰冷的病床上,身上插着一堆管子,在化学仪器无法抢救下,在儿女们哭啼或者与医务人员的争吵声中,渐渐地闭上双眼。对此,临终关怀医院的工作人员会在预计老人快要离开人世的前几个星期,将老人送回家中,定期的去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为老人及其亲属做适当的心理辅导,将死亡看做一件圆满而安详的事情,待老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心态平和的微笑的看着自己最爱的人们安静的闭上双眼,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旁为老人进行祷告。有人说这但是是心理安慰,也有人说因为他们信仰耶稣,其实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地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我们总是为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而欣喜不已,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的送一个生命回到他来的地方呢。

在临终关怀医院,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医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无儿无女来照顾他们。于是他们会在临死前做一些小礼物挂在一颗特殊的树的枝丫上,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寄托。来到医院参观或者做义工的人们能够买走树上的礼物,我想,如果在天堂的老奶奶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被人带走,有人喜欢,肯定也是一件个性安慰的事情吧。

也许关于临终关怀医院作者还写了很多,但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我也不想再去翻书看有没有落下,因为当他日后被放在书架上时,他真正的好处已经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而这部分也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好像书中后半部分的游记,虽然不像前半部分让我有心灵上的强大震撼,但也让我受益良多。

比如,我此刻能记住的。原先地球上有一个北纬66度33分的虚拟纬度,那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比如,我才明白原先母驯鹿也是要长长长的犄角的,因为要抵御寒冷……也许你会说,你才明白呀,这些我早就明白了,但对我来说,知识的增长,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何为一本好书如上即是。

不管摆在多高的书架,总有一部分在你心里任谁都无法抹去。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四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灵魂。我不喜欢复制粘贴别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别人的东西,这世界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对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东西而变得对自己不负责,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数量来评价,能不能用心来读读一个一个打出来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难道不比盲目地拷贝宝贵吗?心理学上说,人的本质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们的渴望不要被无情扼杀,但事实告诉我们的是,从形式上来肯定一个人一件事总比从本质上来得容易来得省事。

以前总在同学录“我的理想”那栏写着:我的理想是环游全世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挺渺小。环游世界的愿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实很羡慕能在生命未结束时环游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开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领悟不一样的人生。我只能在字里行间体验他们曾去过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过那儿。所以,我喜欢书,书带我穿越,没有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是贪婪的,不停寻找着我们的喜好。有时看到那些为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觉得他们好幸运。一辆自行车或者一辆改装过的大车,没有很多的钱,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经历不一样的东西,真的很幸运。我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便会开出花朵。

记得那么一句话,旅行是从一个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活腻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有的人是为了去冒险一次,有的人是为了……有的人或许真的没有为了什么。听说梁朝伟会坐一趟飞机去外国的一个广场去喂鸽子,然后又飞回来。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这样的生活的确让人艳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则会吐槽这是奢侈,浪费资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牵绊,有太多的顾虑,途中的人们患得患失,行尸走肉。还得说说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里,却也乏力了。

上了大学,也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网络上会时不时看到他们激动地发各种景点的照片。某种程度上,相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总以为相机能把美好的东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恒。照片可以让我们知道那时在哪里看过怎样的风景,却没把那时的感觉留住。忙于拍照的时候我们也许真的会错过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的把。

去旅行总不是件错事,请带上你的灵魂好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五

我是个比较粗枝大叶的人,所以旅行起来也是随遇而安,很少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证。旅行之前我很少会事先作一番功课,将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对感兴趣的景点做一个大致的圈点和了解。我从来不做自由行,因为我是个严重的地理盲,出门就迷路,又不是个细心周到的行者,干脆就跟着旅行团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处就休息一番,然后轻松上路,不用操心吃什么,住哪里,怎么去景点,一切都是上车之后跟着导游走。

毕淑敏旅行所见所闻,有时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让人悲伤不已。我这样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艾滋之椅》、《让死亡回归家庭》等文字则让人正视死亡,毕淑敏做过医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体现了美国老人的孤苦伶仃。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国老人独居是极其潇洒的,但毕淑敏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她们浓妆下覆盖的没落。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快乐、温暖的篇章,游记散文就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震撼,也会带来惊喜,毕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给我们带来这些充满爱和哲理的文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六

旅行,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旅行,是一种心情的调节剂,旅行,不仅仅是欣赏,还要带上灵魂,用心感悟。

这是毕淑敏老师的一次灵魂旅行,尤其是美国之游,触动我的心弦,使我难以忘怀。

飞往美国后,作者住进了一位八十七岁老太太的家中,却因迟到而被老太太责备,一开始我想:“真是个奇怪的老人。”尽管如此,作者仍然体会到了家的感觉,就像回家晚了,亲人追问一样。这一点儿也掩盖不住老人的热情好客,早早地准备好了饭菜,还“不耐烦”地解释绿豆汤的做法,因为她的不耐烦,使我们又收获了一次责备,正是这种责备,才使你得到被人记着的感动……对了,还有老人亲自采新鲜草莓做的浓稠冰激凌,这个冰激凌也让我不禁心头一颤呢。

作者在最后说道:“我想一定是这样的,但我会长久地记住她,记住她搅拌冰激凌时那红肿的手背。”而我也会记住,一定要带上灵魂去旅行啊!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七

高中是因语文老师介绍,第一次读了毕淑敏的文章,从此就很喜欢毕淑敏的作品。这学期学校发了一些书让我们阅读,竟然有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这本书。拿到书以后边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毕淑敏是一位医生,敏锐理性,会忽然直击人类脆弱灰暗的心理。《带上灵魂去旅行》是她的游记散文作品集,篇篇是精华之作。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散文集。

毕淑敏旅行所见所闻,有时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让人悲伤不已。我这样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体现了美国老人的孤苦伶仃。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国老人独居是极其潇洒的,但毕淑敏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她们浓妆下覆盖的没落。

《太平门与十分口》、《地铁客的风格》中也比较了中国和外国在生存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毕淑敏推荐我们直视灾难,也许是制服灾难最好的角度。

《让死亡回归家庭》、《艾滋之椅》等文字让人正视死亡,毕淑敏做过医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快乐、温暖的篇章,游记散文就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震撼,也会带来惊喜,毕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给我们带来这些充满爱和哲理的文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篇八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拜读完了。其实,像我这样忙碌的人,又这样追求闲散的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的。这本书,连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处,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处,阅读时随着字里行间,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边,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得颇丰。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是啊,从东北来到江南,我是如何认识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处漫游。小城的每条街道,各处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小城周边的城市,也有我流连的身影。从最初的我一开口别人就知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说明我是东北人时,别人的惊讶之状,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亲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乡间,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拥挤的、喧嚣的、紧张的,常常感叹,城里的人们是可怜的。呼吸的空气不新鲜,饮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仅累且精神压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几十分贝的噪音下度过的。乡间则不同,但是城里人会说,我们医疗条件好,我们教育好,我们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里人选择了到乡间度假,到民居中休闲。我常想,等退休了,到乡间,租个房子,侍弄一小块田地,养几只鸡鸭,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虫鸣鸟语,闻花香品草绿,虽年迈体衰,不能远足,但在这一方天地之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时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是啊,无论是高中、大学时期回家的途中,还是工作后返乡的漫漫旅途,那个时候思乡、念旧,都是那么强烈,心中那么殷切。

当你孤寂时候,请不要选择喧闹的酒吧或是安静的小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当你收获满满,得意洋洋的时候,请不要约朋会友大肆庆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谦虚的因子,显现出来。

当你疲劳不满的时候,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怀宽广起来。

……

旅行使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怜的夏虫,也不再是那个原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