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大全7篇)

时间:2023-10-13 23:52:37 作者:书香墨 口号大全 最新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大全7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施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规定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文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一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黄色框框内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xx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文档为doc格式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二

福建省石狮市宽仁小学蔡淑华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杨

[白杨(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三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以课文第七段为例,本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评价,把白杨树进一步拟人化了。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婆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那么白杨树美不美呢?单就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作者对白杨树作了抒情性的评价,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句法的变化如下: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问句一:让人由树联想些什么。

反问句二: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比方农民。

反问句三: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反问句四: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难看出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四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白杨(网友来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的童年更有乐趣。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独立自主

思想上很有主见

作者邮箱:xiaoli20060613@

[《乌塔》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六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

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

二。阅读链接,解答疑问

1.师生合读第14、15段。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

2.孩子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问题了。

(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

(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

交流一: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

随机朗读第四节。

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交流二:新疆是个荒凉的地方。

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

朗读1、2两节。

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

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4、5两节。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

三.理解心愿,领会思想

1.再读爸爸的话。

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

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16自然段。

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

引导:“小白杨”在文中指谁?体会“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

你读懂爸爸的心愿了吗?(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

5.老师小结:现在我们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心,爸爸的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思,当他向孩子们深情介绍白杨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爸爸的心还是一个殷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

四。领悟表达方法,尝试运用

1.男女生分读表现爸爸心愿的两处语句。

2.说说有什么发现?(爸爸的心愿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4.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这类写法的,比如《落花生》一课,作者借花生成熟了也藏在地底下的特点,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5.练习:把物品与它所对应的人,连一连。

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荷花无私奉献的人

青松品质高洁的人

蜡烛意志坚定的人

6.运用表达方法,写一段话。

在雪灾地震中赶赴第一线,为人民浴血奋战的解放军令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能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赞美敬佩之情吗?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五.作业布置

1.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完成课堂作业本其他习题。

白杨的教学教案设计与反思篇七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