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读后感林黛玉(优秀14篇)

时间:2023-11-03 09:56:16 作者:FS文字使者 活动总结 红楼梦人物读后感林黛玉(优秀14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和阅读过程中的亮点、问题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10.以下是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童话中成为王子的爱人的灰姑娘,为多少世人所羡慕。灰姑娘与王子携手后,在现实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吗?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满心欢喜地嫁给挚爱,丈夫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别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欢、柔情蜜意荡然无存。金燕西作为豪门之子,娶妻却形同未娶,依然流连于脂粉丛中。冷清秋为了爱情而来,但是自从她嫁入金家,爱情便遁于无形,她爱的人“爱”别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宁——婆婆宠爱,却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与算计。她惶惑,失望,终至于绝望,这个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锁入阁楼,长伴青灯,奉佛读经。金家败落,一场大火烧断了她与豪门的重重牵绊,携幼子悄然离去,隐名埋姓,卖字为生,说不尽的坎坷与辛酸。读完这部小说,掩卷长思,才发现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实是一种苦心,一种悲悯,此乃高明之举,我甚至为此深感庆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实在是一种幸福。

宝玉之待黛玉的那种情分,自不必说。假如宝黛二人在贾母的主持下成婚,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宝玉肩负着维持贾府局面的责任,免不了时常参与到各种世俗活动之中,他本不愿与世俗交接,此时会不会向黛玉诉苦?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爱情为生命,会不会因为宝玉的不时缺席而精神空虚?这一层暂且不说;做个合格的主母,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强争胜的凤姐尚且因此累垮,体弱的黛玉是否又有这份精神和体力?这一层也暂且不说;后来贾府获罪被抄,一向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吗?一场惊吓,恐怕此时的贾府众人如何也凑不出买几两人参的银子来。作者早有主见,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应该经历这样的现实的,如果经历了,她的唯美便会减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她是作者心中一块无暇的美玉,从幼时到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执著于爱情,这块由种种苦痛雕琢出来的美玉发出了夺目的光彩,雕刻已达最佳状态,减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损。

黛玉早逝,但宝玉仍在浊世,贾府的事情还未完,二号女主角宝钗便上升到一号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现实的厄运,在贾府支撑残局——这对宝钗并不公平,我以为——但是也只能是宝钗,她是那个社会培养出来的贤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来承担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苦难。至此,我们更可见作家对黛玉的偏爱与维护了。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非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支撑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红楼梦之林黛玉读后感

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非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谁堪咏絮才。玉带林中玉,金簪雪里埋。

黛玉每烧一张诗稿都会想起往日的种种。从自己刚到贾府时受到众人宠爱,与宝玉的第一次邂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己不正是因为宝玉在如今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尊重女性而喜欢宝玉的吗?后来又随众人一起入住大观园。可谁又知道在世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其实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乡。在潇湘馆中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宝玉相伴才能度过。想到曾与宝玉闹过别扭而难过;为宝玉为讨好自己而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而高兴;为宝玉对自己说过的海誓山盟而害羞。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宝玉会这么狠。难道女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吗?难道女人的地位就这么低下,不能寻找自己的爱情吗?难道就没有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时她忽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幻境,黛玉走到一个石碑坊前,碑坊上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出无”石碑坊旁有一块石头名曰“前生石”黛玉来到石前。突然,她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西方灵河畔上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有一棵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后乘昌明太平盛世下凡造历还恩。

黛玉明白画中的三生石便是宝玉,绛珠草就是自己。自己今生乃是来报宝玉的甘露之惠。黛玉喃喃曰“今生我泪已为一人流尽,债已还,情以了。”说罢走进幻境。

回到大观园的潇湘馆,紫鹃见黛玉把诗稿烧完后便晕倒了许久不醒就上前探了探气,发现黛玉已经断气。紫鹃赶忙去禀报与贾母。“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黛玉是红楼梦故事中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卓越的才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同时,她也成为了读者们心中的女神。我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这部经典之作也不例外,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林黛玉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林黛玉是一个非常纯真和敏感的人。她的心灵纯净如玉,像一颗娇嫩的花朵,容不得一丝尘埃。她尽管身处荣府的压力之中,却从未丧失自己的淳朴和真诚。她真实地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坚持。她坚守自己的原则,她的信仰。我从她的性格中看到了一个无私和坚定的人,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她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是她拥有真正的情感,那种真实的感觉是纯净的。

其次,林黛玉的聪明才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她是一个女子,但是她的聪明才智绝不亚于任何男性。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对情感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力以及她的才华和文思泉涌,都让人钦佩不已。她在与贾宝玉的亲密关系中展现了自己的机智和敏锐,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出色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物。

第三,林黛玉是一个爱情的执着者。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是故事的重要线索之一。她为贾宝玉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她的深情厚意感动了许多读者。她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源于自己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爱无悔,她的坚守和执着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第四,林黛玉的命运是一个悲剧的缩影。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十分悲惨。她是一个活在世俗规则中的人,但又不甘心受制于世俗的束缚。她的命运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痛苦,她的高贵出生使她承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她不仅面对着社会的偏见和嘲笑,还要面对亲人的冷漠和背叛。她的命运使我产生了一种共鸣,我发现人生有时候并不公平,但我们不能被命运所摆弄,我们要积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林黛玉是一个直面生死的人。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她始终保持着不屈的斗志。她的才情和美貌让她在精神上受到诸多侵扰和折磨,但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对生命的态度和她的坚韧精神令我深感敬佩。面对一切不如意、挫折和困难,我们应该像林黛玉一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

总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充满魅力和魅力的人物。她的纯真、聪明才智、执着爱情、悲剧命运和直面生死的精神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她的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通过林黛玉这个角色,我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和智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把这些品质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

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

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没有泪,就没有了林黛玉,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可寻黛玉的泪痕。

以当她再无一滴泪水可洒时,只有泪尽夭亡,香魂逝去,结束她凄情的一生。

历来论及黛玉性格特征时,少不了都会提起她敏感多疑的特性,黛玉的「小心眼儿」向来是颇为出名,她的挑剔、过于敏感,我们从一些细微末节上便可看出端倪,好比有一次「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七回),当时收到的人无不谢过收下,唯独送到黛玉这儿时,黛玉开口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于是黛玉便冷笑道:

天真烂漫的湘云也曾对她说:「我也和你一样(处境),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而三十二回宝钗说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就连她的宝玉哥哥都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上至公子小姐,下至奴婢丫环,众人对她的心性多是以「过于敏感」看待。然若进一步细思,便可体会黛玉的心细敏感,其实是本于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份无依不安,试想:若不是对宝玉如此在意,黛玉何以处处多疑?她那十足的酸意,不正是拐弯抹__________角地表露她的深情?而黛玉的心窄、小心,其实也可追溯至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当她一进到贾府,便想起母亲的先前曾嘱咐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为这份叮咛,所以黛玉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全是生恐被人耻笑罢了!

有读书识字的学问背景,而另有一番高清雅谑,就如对于那位既聪明又似愚蠢的刘姥姥,正当众人苦于无以名之的时候,只有黛玉口出妙语,戏称她作「母蝗虫」,难怪宝玉会于三十五回说:「若是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虽说黛玉善于解颐妙语,但是有时她的伶俐超绝,却失之于尖锐刻薄,她不懂得委婉柔劝,经常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因此使得她的出言率尔,常得罪了他人,惹人心里不快。其实细想黛玉的口德也未必是全然刻薄的,若要说她言语伤人,不就是因为世人皆不喜听刺耳的真心话罢了,她的真心快语,少了一份圆滑迎媚,所以遭来「刻薄」、「尖锐」的批评,但也因为如此,更使人体会到黛玉的「真」,就连脂评对于黛玉的口才,也都是多有欣赏而绝少批判,其言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其不忍责备黛玉的尖利唇舌,原因就在于黛玉是一份真性真心,虽为可恨,却是可爱。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走至潇湘馆前,眼前呈现的景致便是这般幽美,这里「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不消明讲,任谁也知这里的主人一定是幽僻绝尘的黛玉姑娘了。

黛玉平日经营的生活,便带有十分诗化的意境,从日常琐事的例子便可看出,例如在二十七回中,有一段叙写黛玉临出门前向紫鹃交代的话:「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太愚先生曾对此段评语:「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想到黛玉平日所过的是一种情怀高渺的诗境生活了。」由此可见,黛玉由个人性情至生活居所,已然融合了艺术,将生活升化至极具诗蕴的高渺层次。

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因此,我们能看到黛玉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及「风流」一词,且看葬花词中的「一抔净土掩风流」,以及《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等,黛玉的诗是以情为本质,所以总令宝玉为其情韵所倾倒折服。

虽说宝钗之稿曾多次夺魁,看似与黛玉诗作同驱并驰,但是,黛玉的风流唯美永远是独领风骚,是大观园里的众儿女所不及的,原因就在于黛玉诗中所赋予的是多情幽愁且高洁绝尘的诗魂,而这绝尘的性格特征,正是黛玉之所以为黛玉的要素。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形象: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

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

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

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

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

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实则你的“小性儿”正是追求爱情的专一,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再说,人们在责备你“小性儿”时,是否还该看到你不似宝钗圆滑世故,却具有的单纯;不似妙玉怪癖冷淡,却具有的宽容;不似凤姐精细过人,却具有的率直。

寄人篱下的你虽是个弱女子,当你却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你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正是对贵族家庭种种黑暗的揭露,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啊!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在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人们习惯性地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褒义词。今天本人冒着被退稿的危险,来谈谈这位大观园中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如假包换的美才女——若是说到金陵十二钗中的美女,那可就非黛玉、宝钗莫属了。然而宝钗美得规矩,黛玉则美得纯净。美则美矣,但若是没有才,也就没有了吸引宝玉的资本,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要有才气,但又不同于宝钗那种饱读诗书、高高在上的俗才。可以说林黛玉是拥有缺陷美的女子,她的缺陷就是她的冷傲、乖僻,甚至是她的小性子。

孤独的人——若说林黛玉是自认清高,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事实,还不如说她是个孤独又不愿让人看扁的姑娘。曾记得有这样的情节:黛玉初进荣国府,自己暗地自语“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可见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冷待送来的宫花,只因为那是最后一朵;哭闹了半天,只是因为被人开玩笑比作戏子……太多太多的自尊心形成了令人讨厌的小性子,至少我不喜欢。

泪坛子——黛玉对哭可算是情有独钟,甚至有一些痴狂。相对古代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黛玉还算是优雅多了。但是从这能看到她对待事情的软弱:面对困境是哭,面对病痛是以泪当药,甚至在面对婚姻的抉择时依旧是呜呜咽咽……无数的哭声中我感到了她对自己命运、婚姻的无法掌握的无奈,但又仿佛听到了她对封建制度说出强有力的“不”字。

淑女的浪漫情结——宝黛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中国爱情史上的经典,与黛玉的淑女浪漫情结是分不开的。还记得,黛玉满腹愁肠地边吟着诗边将飘落的花瓣掩于泥土之中;还记得,宝黛坐在花阴下,细细地品读《西厢记》;还记得,黛玉抚琴悲往事,焚稿断痴情……这凄美的浪漫,这淑女的痴情是人们望所不及的。

多重的性格——她那或使人爱怜,或使人厌烦的多重性格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她的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拥有如此错杂的性格呢?是双亲早亡的悲苦身世,还是她身在的那个封建的年代,还是与宝玉难续的情缘,造就了她软弱而又刚强的叛逆性格?我不愿妄加评论,只是觉得这多重的性格使她在我眼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可感的人。

是牺牲品,还是英雄?——黛王因为封建制度而死,她是牺牲品吗?我不认为,在那种包办婚姻的年代,能够鼓起勇气去自由恋爱的已经很少,并且因情而死的,恐怕更是廖廖无几,她区区一个柔弱女子竟会为此付出那么多,岂不是指引当时女性走向光明大道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她仍是活在女性心中的英雄!

悲欢离合,黛玉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人生几何,对于一个悲剧性人物来说,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不过,尽管黛王如此的令人神往,但我不希望有黛玉二世的出现,毕竟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圆满的结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