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教学反思(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6 03:40:14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2023年生态文明教学反思(大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一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习,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二

《做一个生态瓶》一节课的时间,仅仅足够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数量方面还难做深入探究。

《改变生态瓶》来自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课在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之后,在单元总结之前。在学生认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设计制作生态瓶后,研究生物、非生物的数量变化对生态瓶的影响,也是对上一课生态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生态瓶。

整节课有这么三个实验:

1、改变水的量;

2、改变鱼的数量;

3、拓展实验:改变水草的量。

对于前两个实验,学生能够预测到水少鱼上浮次数多;鱼多则上浮次数多……但是最后一个实验,大部分学生认为水草量少鱼上浮次数多,小部分持相反意见。所以课堂安排要将三个实验统统做完……时间比较紧,大概需要30分钟的实验时间。

在与学生明确:这是三个对比实验+鱼上浮是它的嘴巴碰到水面,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模拟测数,就可以开始正式实验。其中“鱼少”一组借鉴“水多”组数据;“无水草”借鉴“鱼多”组数据。表头内鱼数量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借鉴。

实验的数据都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周围没有人员的干扰。

2、鱼缸太小,所以放在展示台,看得到侧面的看侧面,看不到的看上面。鱼浮起来的时候,脊背上会有白色的水反光。

3、数据统计时,由于学生的数据有偏差,教师需要考虑到全部,并且让学生将偏差较大的数据抛弃。(黑板写出全部数据,要抛弃的数据则让主人举手,人多则不抛弃,人只有1,2个则抛弃该数据)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三

《做一个生态瓶》一节课的时间,仅仅足够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数量方面还难做深入探究。

《改变生态瓶》来自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课在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瓶之后,在单元总结之前。在学生认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设计制作生态瓶后,研究生物、非生物的数量变化对生态瓶的影响,也是对上一课生态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希望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生态瓶。

整节课有这么三个实验:

1、改变水的量;

2、改变鱼的数量;

3、拓展实验:改变水草的量。

对于前两个实验,学生能够预测到水少鱼上浮次数多;鱼多则上浮次数多……但是最后一个实验,大部分学生认为水草量少鱼上浮次数多,小部分持相反意见。所以课堂安排要将三个实验统统做完……时间比较紧,大概需要30分钟的实验时间。

在与学生明确:这是三个对比实验+鱼上浮是它的嘴巴碰到水面,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模拟测数,就可以开始正式实验。其中“鱼少”一组借鉴“水多”组数据;“无水草”借鉴“鱼多”组数据。表头内鱼数量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借鉴。

实验的数据都可以,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周围没有人员的干扰。

2、鱼缸太小,所以放在展示台,看得到侧面的看侧面,看不到的看上面。鱼浮起来的时候,脊背上会有白色的水反光。

3、数据统计时,由于学生的数据有偏差,教师需要考虑到全部,并且让学生将偏差较大的数据抛弃。(黑板写出全部数据,要抛弃的数据则让主人举手,人多则不抛弃,人只有1,2个则抛弃该数据)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四

本单元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用联系上下文、注释等方法理解词语。我觉得一般单调的理解词语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所以我继续在课堂中安排几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词语“法老、角锥形、巍然屹立、据说”。例如:利用课后注释理解词语“法老”;利用图片结合课文语句理解“角锥形”;用合并词义、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巍然屹立”等。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抓句中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有关句子。在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时,我抓住数据和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数据的运用最能体现出金字塔的宏伟,我学用书上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最大的一块重160吨”时,学生对吨几乎没有概念,我把学生平时经常能看到的集卡拿出来进行打比方,由于是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体会出金字塔的宏伟。在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时,抓住关键词句“很平整、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方便学生去理解。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五

仔细品读此则教学设计,教着做到了以下几点: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真实的课堂。这课的数字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更别说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因此,怎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是教学难点。针对此难点,教着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凭借,让学生以学校教学楼为基点,去想象胡夫金字塔相当于十座教学楼的高度,绕行金字塔一周相当于绕行校园七周,金字塔的高与占地面积在学生面前便可知可感了。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的是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联系本课内容特点,它还负载着体现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任务。教着巧妙地将资源进行整合,把一串数字与“温馨提示”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整合信息、处理信息,思维发生冲突,从而感悟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方法十分明显。教学时,教者并没有以“谈谈说明方法的效果”的形式让学生来体会,而是巧妙地把说明方法好处的体悟融入了句子对比之中。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更为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虽然课文采用了列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但面对这天文数字,学生头脑中仍会感到茫然。教者采用了“算一算”的办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当学生手捧自己算来的数字时,那种读自己算出的数字的感受与读书中的数字的感受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心中自然会升腾起对古埃及人民的崇敬与赞叹。这样做,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突破了难点。

文档为doc格式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六

《生态平衡》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二)》中第八课的内容。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播放了沙尘暴的图片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通过教学,我也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本课一开始,我以复习导入,提出:“上节课,我们讲了往生态瓶内添加动物或植物,之后生态瓶会有什么变化呢?”强调:“当生态瓶内的某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时,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大自然也是一样,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维护生态平衡。”我感到这种引入方法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如果在开头能引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2、本课的结束,我没有用一段很好的话来概括总结,只是草草的结束了。我认为要是能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3、课标上说到: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这节课都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这点做得还不够好。

回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七

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在第一课时,我通过导语的精心设计力求与文本、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我在备课时想了很多,但感觉总是不满意。这是,我想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我想“简单”就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之教学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这节课我也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整堂课我“简单教”甚至“不教”,只一个字,就是“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解词,在读中品意,在读中悟情,一切的教学任务均在读中完成。课堂上我运用多种读书方式,或范读,或指名读,或齐读,或男女生赛读。每一次读书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后都有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既读懂了课文,更培养了读书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在课堂上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听优美的歌曲、品味饱含激情地朗读……在这种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被激活了。

虽然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能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但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没能将课前的设计意图很好的展现出来,课堂上时间掌握的不太好,有点儿前松后紧,在“美读”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指导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太单一,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及时跟上激励性评价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艰难的作业―-制作一个生态瓶。老师话音刚落,我们欢呼雀跃。

为了准备好的材料,我便去了超市。刻意留神那些小玩意。一瓶“红斑马”吸引了我的视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随之,我又找到了漂亮的彩砂、坚硬的雨花石。这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好材料。突然,我想起了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生物彼此之间要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我便马不停蹄地领回来一只小巧玲珑、可爱至极的小巴西龟。

第二天,我的生态瓶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滋味比吃了蜜还甜。

这完美的的生态,细致的工作,真是一个美好的池塘群落的缩影啊!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九

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讲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学生随之提问:蝉、螳螂、黄雀,他们各吃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食物关系)。

按谁被谁吃的方法用(箭头)把它们串连起来,为正确书写食物链打下基础。接近主题。

接着,看课件蔷薇花丛,仿照上面的写法写出花丛中各种动植物之间食物关系,于是教师提问,这些食物关系像什么?揭示主题之一※食物链。

二、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在大自然中一定很多,举一些例子吧,课件辅助,出示多条食物链,判断书写是否正确,强调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法,从植物开始到比较凶猛的动物结束,同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蚯蚓吃腐殖质,这条食物链就是从腐殖质开始的,腐殖质又吃什么(微生物),自然导出生产者和消费者。

三、做游戏。课件展示水田画面,通过学生戴头饰游戏,把自己书写的食物链串连起来,让学生自己研究发现什么叫※食物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合作意识,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四、生态平衡,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向大家汇报,从而了解食物链上任何一环发生变化,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人类。

保护生态平衡对于我们人类至关重要,他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教学反思篇十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安排了同学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同学提供了6个网兜。对同学强调了一些平安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安排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同学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局部同学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同学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同学的平安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安排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过失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安排这些是必需的却又有一定平安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闲适,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同学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不只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同学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同学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同学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同学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同学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同学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假如投入了,还要冒同学平安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同学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身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同学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同学研究的能力。同学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同学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同学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同学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同学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