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认识平均分(模板20篇)

时间:2024-01-14 19:26:36 作者:影墨 讲话稿

教案模板应该注重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的需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教案: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认识二》教案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四、总结。

认识平均分2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学生准备:

钉子板、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剪刀、方格纸、彩笔、拼图用的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骰子、钉子板、积木、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喜欢登山吗?今天钱老师就带你们去登山,(多媒体显示一座山)我们不仅要做个小运动员登上山顶,还要做个小科学家,来探索数学知识。大家准备好,我们出发啦!(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我们先来到第一站:智慧宫。

二、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一)这里藏着什么样的题目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显示一张的正方形纸)?把它折一下,可以怎样折?

情况一:学生不规则地折。

情况二:学生对折。

×××的方法也叫“对折”,他是把面对面的两个角对齐,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三角形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三角形)。

2、小朋友仔细瞧瞧这个新朋友它长什么样啊?(三角形有尖尖的三个角,有直直的三条边)。

3、你们观察地可真仔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三角形,想起来了吗?(显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标、积木等。)。

这些物体上都有三角形。(多媒体显示以上图形的三角形轮廓)。

(二)小朋友,祝贺你们闯过第一站!第二站是好玩的“巧手园”,跟着我往上冲啊!(小。

朋友和着音乐做动作),巧手园到了,我们进去看看!

1、这里是知识宝库,三角形有很多种,你们看:(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多漂亮呀!

2、(钉子板跳出来)哟,这是谁呀?你能在它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3、围好后把钉子板举起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评价,(这个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爱?。这个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气……)。

4、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如果再用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画在格子纸上,那一定非常漂亮,要不要试试?拿出方格纸开始吧!

教师提示:三角形三个尖尖的角最好画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谈话:有些困难的小朋友别急,我们请出电脑老师来帮帮你!(电脑演示)。

折剪重合。

3、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多媒体演示重合的过程)这就是完全一样。

4、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小朋友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一一讲评。

(显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在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边形了吗?(演示单个和多个图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

(四)还有最后一站我们就要胜利啦!小朋友,加油啊!这里是科学亭。

钉子板出来:我身上有个什么图形呀?(平行四边形)你也能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围好的把钉子板举起来,选一些错的让学生通过围一围,看一看的方法改正。

2、如果要把平行四边行在格子纸上画出来你们行吗,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拿出彩笔和格子纸。

3、交流展示。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

小朋友恭喜你们到达山顶啦!(音乐起,红旗飘),累不累?

1、用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师生谈话:你是怎么拼的?这是什么?)。

2、如果我们再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加进去,就能拼出更好的图形了,你们看:

我们下节课再来拼好吗?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教案:认识平均分

今天教学了“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况,将总体进行平均分,要求总共能平均分成几份。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则是一个一步步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分桃子给她的猴宝宝时遇到了困难,想得到我们班学生的帮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愿意帮助猴妈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奋感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帮助完猴妈妈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问:“我替猴妈妈感谢我们班的同学,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会使猴宝宝不开心哦,你知道是哪几种分法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进行分类。接着我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此时,马上又学生回答说:“那一类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宝宝会不开心,会觉得不公平。”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而另一类就不一样了,每份都分得一样多,这样猴宝宝肯定不会不开心了。”通过分桃和把分法进行分类这两个过程,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所以,在进行分类后,我马上让同学们分小棒,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体会到分得多样化。

在接着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认识二》教案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

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听了吕老师的《平均分》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老师创设游戏“分奖品”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怎么分公平,也就是同样多,无形中渗透了新知,为后面的探究积累了经验。

教学平均分的方法时,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然后汇报不同的分法,即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明白平均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又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大家探讨的地方:

课前的一个游戏分奖品铅笔,学生说每人三个公平,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的话接着引导为什么这样公平,让学生体会到同样多才公平,这时老师就可板书“同样多”,学生在后面表达什么是平均分时就会用到这个词了,不用老师再引导。

老师出示了平均分的概念后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我觉得可以将这两个环节调换过来,让学生结合例子和前面的分的同样多的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然后老师再板书定义,我们给学生表达自己真正想法的机会。

学生动手操作反12人桔子平均分成4份,学生展示分法时让第一位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再纠正他的错误会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四种分法汇报完后老师可以及时的小结出方法,即每份先分同样多,再把剩下的分的同样多;还可以优化分法,再增加一个练习,及时的让让每一位学生再用一个一个分的方法分一分。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无锡是水蜜桃之乡,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三、应用中深化。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四、全课总结(略)。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11月7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李永杰老师执教的《平均分和除法》的练习课,感触很深。从这节课看出李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效果很好。另外,对于这节课我有几个想法想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1、重视学生的操作。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2、重视练习设计。

当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了这种分法很公平之后,老师就及时地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公平的方法再帮小熊分一分,学生通过练习,再一次感受到公平的分法,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由生活到数学,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空间,对平均分的理解也相应地上升了一个阶层。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今天听了吕老师的《平均分》一课,觉得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现在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开课教师通过颁发奖品的活动,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分得不公平,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铺垫的作用。

2、在情景图的引出部分,利用学生自己观察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食品分得数量同样多,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现象,概括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在通过操作分糖果、分面包、分矿泉水、分桔子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好的基础。

4、在练习题的处理上,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并且利用图的形式直观的使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得到巩固。

5、在学生的动手分12个学具时,学生实际操作时出错了,教师及时就给予了纠正,在这里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更能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课题:认识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平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现在,兔妈妈给他的两个孩子分萝卜,它有三种分法,请大家仔细看,帮兔妈妈分析分析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师课件出示三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师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请生齐读三遍。2、师:同学们给兔妈妈的帮助非常成功,这不狮子大王也碰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分苹果环节。师课件出示: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生齐读两遍。3、师:同学们真棒!顺利的帮助了兔妈妈和狮子大王。下面,请你们继续帮助准备春游的`同学们,替他们想想该如何分桔子和水?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及桔子图师:把15个句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师课件展示各种分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个5个地分。。。。。。。。。4、师:同学们非常成功地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了5份。下面,我们再试试把12瓶水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瓶?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5、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考验考验你们学得怎么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完成练习6、师:今天,兔妈妈和老师被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这不,兔妈妈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做了一个大月饼送给大家,请大家品尝。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班62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人能分到这个月饼的多少,请大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好吗?7、小结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听了潘老师执教《平均分》一课,感受很深。认识平均分是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小动物分萝卜、分桃子入手,学生兴趣浓厚。在例题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后面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好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潘老师组织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很好。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这几课有些方面我觉得可以更好地教学。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范老师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范老师在设计本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棋子,分6个棋子,分成两堆,怎么样可以分得公平?学生一开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个。

接着又让学生分成3堆,同样要公平地分,学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个,其实学生本身已经会进行平均分了,在课后,范老师向我们透露了在上课之前,他特地进行了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调查,抽取了部分同学让他们进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学都会进行平均分,在得知学生已经会进行平均分的情况下,范老师一开始就索性让学生去分,再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原来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对于平均分缺乏体验与认识,对于整个平均分的过程没有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范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分棋子,进行实践操作,再将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义上会用平均分的方法。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范老师在课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时候,学生两堆分得同样多,学生说成了“一样多”,范老师进行了矫正,应该是“同样多”,对概念的表述的语言应该比较精确,再次,在对每次分物品的时候,都让学生进行表述“把几个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通过个别说、指名说、集体说、集体读等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在本课中形成扎实的基础。

在课结尾,范老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学校进行讲故事比赛,选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给这三名获奖者发奖品时,准备了6支钢笔,请学生帮忙分一分?有学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师首先肯定这种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时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这样分,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师又问,这样分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同意。

这时,范老师提出疑问,刚才我们说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学生讨论得出名次不一样,也就是取得成绩不一样,所以获得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况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却是公平的,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认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体生活中平均分有时却是不公平的,就如课中给获奖者发奖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获得成绩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识。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有关概念,必将清晰、深刻地印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倘若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学生一定会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大战后的厌倦,而是探索、发现之余的喜悦。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松鼠)秋天到了,松鼠们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今天松鼠妈妈去森林里又采了一些松果,松鼠妈妈海给了10个松果给松鼠兄弟们,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

二、探究新知。

1、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2、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根小棒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3、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只松鼠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出示课件。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三、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1、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出示课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白兔们要到地里去拔萝卜了。地里一共有12个萝卜。

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表12个萝卜来分一分吧。

3、小组合作根据要求摆小棒。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总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知识。

四、总结。

五、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x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x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x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x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x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平均分课件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课堂小结。

六、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

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