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

时间:2023-07-18 13:19:55 作者:李Y 其他范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一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二

《亲密关系》是我读过最有技术含量的爱情研究录,很感谢思姐给我的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全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我得无数次让自己去回忆,甚至脑补第三者是如何出现,为什么ex会选择她?他们如何互相吸引,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逼自己去面对过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来。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忆,可是我和自己说,看下去,去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这段关系,要说错,我不能说我没有错,我错在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这样平凡地过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错了,婚姻需要新鲜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两次长途旅行,这点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离开他超过3天时间,这也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儿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光?到现在我还认为我并没有做错,如果他也和我一样,对儿子有100%的责任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单独旅行,而且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错,相对而言他错的更离谱,甚至涉及人品问题,婚姻中他出轨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写了,甚至离婚后他们全家对我的所作所为,这是我无法原谅他的关键点!

可是那又能怎样?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应该明白,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提前给了100个理由去掩饰,甚至在他们心里,他们做的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我去在乎有用吗?没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去和他们解释,去纠缠,因为没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他是空气,如果这世界有平行时空,我们就是再不同的时空,永无交集。

其实在离婚后的3个月,我是慢慢地走出来了,从一开始的无助,失眠,崩溃,到现在已经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积极的,偶尔也会失控难过,还好转瞬即逝,很庆幸我这么快就走出来,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特别爸妈的鼓励,还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网上认识的热心网友们,没有你们,我今天还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无处可逃。

现在,我开始迅速成长,我明白了,所谓爱情,所谓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别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爱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残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选择离开,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会幸福,离开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选择了那50%可能会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书里解释:懂得宽恕的人在离婚后会过得比那些总是怨恨别人怎样伤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个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正常生活,当我们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两个人,最后最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怨恨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值得吗??我劝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谅,只是放过自己罢了。

在这段单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学习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任何人,原来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开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觉得美好,一切随心,就是这个意思吧。渐渐的我开始拾起了我26岁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我因为结婚生子而冻结了我的人生地图,将自己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不再动弹,感谢遭遇的一切,让我重新燃起我的梦想,慢慢地我会为自己设立越来越多地目标,一一去实现它。

把这一辈子过值了是我的目标。我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才会陪自己跨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关又一关。2018年再见了,未来会更好!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三

最近终于把《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了,从打开到读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估计是我读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了,上次读《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时间。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然后各奔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会成为闺蜜或者哥们。但是最后会发现真正能一起走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们经过很长时间也遇不到互相欣赏的恋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子,是我们联系不够紧密,还是一起吃的饭次数比较少。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近我们的人,因为临近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四

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得极少,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时间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没怎么好好的品悟,但还是感悟蛮深的,今天想写写关于它的一点感悟。

如同找数学和音乐的关系一样,以前的我,很难将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此书,不仅将两者联系起来了,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这些关系,并发现了我们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对于此书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得不说声赞。作者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讲的是与我们联系紧密的伴侣之间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能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好的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得不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与我们生活得是否快乐有着极其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关系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步。对于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相识,并继续交往下去,就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础是一种回报,我们喜欢接触我们喜欢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会被那些其出现对我们有着回报的人所吸引,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或是一种直接的回报,能使我们开心愉悦或是满足我们的某些欲望。我们从我们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朋友或是仇人,因为了解我们周围的人更加方便,先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加熟悉。关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们会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成长环境都有一定关系,人们对美都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美的即是好的”,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外貌、体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并且,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念认为,标准的腰臀比例与健康都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丽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但因为这种思想存在年代久远,就容易达到另一个反面,产生偏见,过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们一般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所以就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而喜欢我们的人一般都是与我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他们与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都会对我们关系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我们对后续信息的选择。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会让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而这种自然的积极的情绪会被对方察觉到,对方将更有可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你,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认识,进一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为啥总说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热恋中的男女中,因为这种情绪,容易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会慢慢减退,而对方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的时候,与我们心里的那种积极的印象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导致“七年之痒”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过程中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同样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伴侣,使伴侣自己也打心里认为他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美好,他也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方向发展,成为那个你们都认为的更好的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塑造伴侣。

在交往过程中,除了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外,还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这都是交流。在关系的发展和质量中,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流过程中,自我表露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除非两个人向彼此表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否则他们之间不存在亲密关系。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关系的满意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实的说出我们所想要说出的话,积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而且要善于运用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来使得交流更加舒畅美好。

在关系中存在经济观,对于关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更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寻求的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依赖伴侣而不愿离开彼此,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使自己的伴侣快乐,这样才能继续得到想要的回报。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伴侣和自己视为一体,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会乐于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的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的产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经营,才能赢得积极而又美好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五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没有很仔细的看,只能说大概的阅览。所以不知道对我接下来写读后感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决定,但阅读完后有记忆最深的几点还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这本书大概就是讲一段关系的几个阶段,分别为绚丽、幻灭、内省、启示这么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作者都有讲解他的理解及推导过程、自身经历。有很多的地方我读得很入神,因为有和我切身相关的感觉,比如他有说到在人们纠结时怎么做决定,书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记不清了,但最终的核心点我记得,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选择,满足对双方或者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双方利益的决定,其实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作者只是把“理性”这个词用“真理”表达了出来,可能在作者看来真理更是神圣或者慎重的吧。在这里还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读这本书的话,有些词可能跟你现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点不一样,比如刚刚提到的真理,从书籍里面表现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现在人们对于真理的理解虽有一层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恒不变的、反复被验证过的观点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觉”这个词,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凭感觉、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为“去注意我的灵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达人们的第一直觉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实的,也就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大概可以判断为作者会站在心理学或者更深层的理解上去解读某些词,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应该准备一颗更神圣的心,或者需要多转个弯对某些词进行更深的阅读。

另外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很多道理,其实大家都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且这些道理为大家已经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该书里会写的很神秘,或者是为了保持凸显心理、关系主题书籍该有的调性,让你觉得哇,原来我读了一页的文字其实是在读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可以一两句话讲出来的作者要用一页写完。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啰嗦什么的,它毕竟是一个类似于心理书籍,在阅读节奏及散发出来的气质上必须吻合书籍的定位,也必须有更多的分析推理过程,所以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结论,作者是通过真实案例或者亲身感受进行论证、给予理性与科学。

该本书还有阐述了一个可以看成是天生属性的重点,可以说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维逻辑属性,我觉得我可以这样概括:当你选择一方时是因为你选择的一方更容易让你当下舒适。比如,当你暴躁时你是痛苦的,那你为什么明明痛苦还要暴躁呢?因为人们选择暴躁发泄比让自己在内心忍受更容易释放或解气。还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费神且心情槽糕,事后你可能还会后悔,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类在这种时候还是会选择吵架呢?是因为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成熟心碎要简单得多。这些都是在说明人类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让自己当下能立即发泄的或者相对舒适一些的决定。

书里面还有一些观点让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说怀疑,当你处于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你可以把怀疑自己的状态,看成怀疑是一种提问,不要看成是一种施加于影响未来不会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怀疑是提问的概念让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再比如说牺牲,牺牲不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心态。当你在洗碗的时候,至于它会不会让你开心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当你因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时候,你觉得是牺牲,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种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种娱乐你则不会认为它是牺牲的行为。

最后再分享一点,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时,你就当作他是不真实的,因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象。很多的害怕都是发生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完全有机会有时间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当然,毕竟是一本书,我不会容易这么轻易就不分享了,还真的最后分享一点,就是对于吵架的分析。在这里我很浅显的回忆一下我在书籍里面看到的,其实书籍里面还有很多的这一个话题的分析与解读,但我现在只能想到这一点。我们有时候吵架、解释是为了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希望对方能够服软,能够因为对自己有罪恶感而表示亏欠或者认错,从而对自己更好一点。

还有还有,这本书还写了很多,我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的阅读一定还有不少的收获。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当作一本虽然已经翻阅完读但还像是在读的书,偶尔翻翻一定还能有不少的收获。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六

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感想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七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无师自通,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试图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伴侣关系中寻求一套方法或者秘诀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这本来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来诠释的科学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复杂神秘的奥秘一样,无条件的爱和灵魂关系,吸引我们发挥人性最真实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却同样如星云一样,充满绮丽的美妙体验却极为难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彼此感觉到止步不前,或面临绝望,都可以来看一看本书。幻想的破灭,在书中被形容为月晕,是关系开始前最让人晕眩的阶段,也为以后的相处埋下了隐患,这一段通常我们会充满失望,偏差行为由此而生,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占据了思维,想要摆脱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期待与控制,当爱替我们做出了选择的时候,再看我们所爱的人就如我们的一面镜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伴侣。可即使度过了这个阶段,下面还有更危险的一段旅途,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侣选择分道扬镳,所有我们童年时期留下的痛苦印记都会在此阶段被反复播放,受害者监牢通常让伴侣间互相仇视,伤害彼此,一个几乎贯穿始终的想法就是自己怀疑当初的选择,认为这时是放弃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监牢,需求被忽视而得不到满足,亲密关系会给我们的痛楚远超曾经甜蜜的感受。选择听从灵魂,追寻能够双赢的办法是唯一解决的途径,因为一旦我们选择了与伴侣对立的立场,我们就永远没办法体会自己和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而对于书中结尾里,达到启示阶段的伴侣,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未曾经历我真的想像不到,在这里作者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作者提出要让个人的需求与真正重要的事情协调吻合,真正的爱不是牺牲、妥协,而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和信任,究竟我们会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我们会原路折返这都是随时会发生的。

虽然书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经历中不少死穴,给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启示,可我还是认为作者在书写上太主观和随性了,导致很多时候读起来接受无能,思维跳跃。而且不单是心理层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对于何为灵魂,什么是对真理的追随有着鸡汤和玄学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对于情侣翻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篇八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