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里健康教育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4-01-11 13:38:32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科学高效的幼儿教育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开设家长指导讲座,邀请家长担任义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利用网络共享信息,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更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家园合作,秉承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家长建立互动关系,定期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发挥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开设家长指导讲座,加深教育层次。

在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幼儿家长对家园合作的理解不透彻,很少深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家长的指导讲座,为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促进家长掌握幼儿的特点,提升家庭育儿的水平。还要使家长们端正认识,引导幼儿家长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去启迪幼儿的心灵,教导幼儿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新的幼儿教育观,加深教育层次。如为幼儿园小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入园的心理疏导讲座,让幼儿轻松跨过焦虑期,克服入园恐惧心理;为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科学育儿讲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合理饮食和作息;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讲座,逐步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过渡,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二、邀请家长担任义工,促进幼儿成长。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彼此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担任义工,与幼儿建立起情感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我们大班赵嘉怡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心理医生,我们邀请她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们讲解“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互动的氛围很活跃。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再比如我们小班张欣欣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我们邀请他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小朋友感到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增加展示机会。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还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增加幼儿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倡导多样化的亲子游戏,如“我给爸爸妈妈穿衣服”,一名家长在终点,幼儿在起点,哨声响起时,幼儿拿起衣服跑向终点,给其家长穿上衣服,拉上拉链后,家长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点,先到者为胜。再如“快乐一家人”,幼儿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子前,共同去绘画自己温馨的家,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家的特点,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和创意作品。这种亲子游戏,极大地促进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的心理获得安全感,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锻炼。

四、利用网络共享信息,拓展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到幼儿教育的专题网站下载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幼儿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重视对幼儿情感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和培养;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依据;开展主题教育,请家长将幼儿创编的故事、绘画作品和各种相片带到幼儿园展示,增强幼儿自信心。同时,家园合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状况,便于幼儿园和家长明确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有效地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五、组织各类联谊活动,提升幼儿素养。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比如举办“有爱相伴,互助成长”———城乡幼儿联谊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城市里的幼儿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朋友送去礼物,以此培养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挖掘幼儿心中的爱,促进共同成长。再比如重阳节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爷爷和老奶奶,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诗歌,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讲故事,给老人们捶捶腿,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带来快乐。通过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园合作必将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亲子活动,及时听取家长反馈信息,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开设家长课堂,加深合作层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新的里程。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然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好模仿,老师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发,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一、以健康的心理走近幼儿。

(一)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敢于正视和剖析自我,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正确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过高或过低。并且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有缺点和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深刻地剖析自我,就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

(二)放松情绪,调节好心态。

由于外界工作压力的影响,教师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与工作质量。当我们心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活动方式,转移注意,使意识离开引起我们紧张情绪的刺激情境,暂时脱离长期关注的事物。如听音乐、唱歌、散步、适当从事家务劳动,参加体育活动等等。这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中了,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了。

(三)学会交往,处好人际关系。

在待人接物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做到恰如其分。教师人际关系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沟通,真诚待人,经常换位思考,能容纳对方,尽量做到彼此相互理解和谅解,消除隔阂,缩小心理距离,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同时要提高修养和水平。实践表明:具有善良、勤劳和才干的人比较有人格魅力,容易受到他人欢迎。要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尊重和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有意拆台,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主动向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学习,这不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心理健康、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之一。

二、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幼儿。

(一)以情育人。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和幼儿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爱孩子,关心幼儿,一切为幼儿着想,这是师魂所在。“赏识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者的普遍推崇,正因为它是一种以博大的爱心去唤醒、鼓励人的教育,它可以使许多自卑的幼儿变得自信,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学校及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希望幼儿园像他们自己的家一样,温馨而亲切,渴望教师像妈妈那样给他们爱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因此教师不仅对幼儿在生活上要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要耐心引导,而且更要在情感上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自然能学会主动地关心人、爱护人的优良品质。

(二)公平待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对某些聪明可爱的幼儿偏爱一点本是人之常理,但是,这种偏爱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言行,这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那些得宠的幼儿,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受挫能力会减弱,人际关系会紧张。而对那些比较胆怯、自卑的幼儿,可能由于教师的负性态度和行为会使幼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连教师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还有可能会讨厌教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幼儿的发展。

(三)倾听心声。

倾听,是走进幼儿心灵的最好途径,学会倾听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积极倾听的主要特征是老师除耐性倾听幼儿的陈述之外,并随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及简单复述或使用鼓励的话语,使幼儿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幼儿表达思想的机会,改“听我说”为“听你说”,培养他们敢说、想说、大胆说。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增加成功体验。

(四)冷静处理。

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有效地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幼儿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差,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令教师头痛心烦,如碰到幼儿任性撒野、不守规则、不听规劝、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情况时,教师常常会激动,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的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态。

幼儿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幼儿教师的人格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和幼儿成长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应该学会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幼儿,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3]李文治,袁林着.《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9月第1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2.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献文。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深圳新胡同出版社..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xx.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5]郑晓边。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1,3:5-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方法与模式。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体操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反思,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经验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亚健康正在迅速蔓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分析造成亚健康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教师;心理问题;心理状态;亚心理健康。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写论文、教改、迎检查、末尾调整,变成了“八面受敌”,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为了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不仅社会各界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本人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了解一些维护心理健康的常识对教师本身尤其重要,现就本人了解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事实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么高估也不过分,因为心理健康所能带给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本身,而且是更大的潜能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与更多的身心幸福感。过去,一般将心理状态正常与否划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疾病两种状态,但完全的心理健康者和真正的心理障碍者或心理“病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状态。如果我们把健康的心理比做白色的,不健康的心理比做黑色的,那么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心理即是所谓的亚心理健康状态。由于它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种状态之间,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三心理状态”。

亚心理健康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在生理临床上表现为:时常觉得心慌气短、浑身乏力、莫名疲劳,经常头痛头晕,稍一运动就腰酸腿疼;在心理上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亚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绘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

有人指出现代人陷入“第三心理状态”的七大信号:

(1)焦虑感――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表相下充满无助;

(2)罪恶感――自我冲突,有一种无能、无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颓废不振、厌倦、无聊;

(4)烦乱感――感觉失序,一团糟;

(5)无聊感――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不满足但不想动;

(6)无助感――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如履薄冰;

(7)无用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卑羞怯,内疚和缺乏信心。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于第三心理状态时的求救信号。

亚心理健康是一种比较痛苦而又显得无奈的心理状态,处于“第三心理状态”便是处在一种无望、无力、无助的心理境地。亚心理健康者更多的共同体验是:“我们没有心理疾病,但似乎心理又不怎么健康;我们什么心理体验都可能有,但却少有幸福感。没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但又感觉心理不健康”,这就是第三心理状态的心理学定义。亚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总体上看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等表现。他们自感活得很累,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最新心理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60%~70%人都程度不等地处于这种第三心理状态――属于亚心理健康者,其比例之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预防亚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善待工作:

确定恰当的工作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错位;承认并正视自己的工作局限性,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家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会享受并把握工作的乐趣。

二是善待自己: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可能多接触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具备广泛的生活乐趣;正视并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要;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补充能量的时间;做些多年来想做却总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如旅游、带全家出去玩;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服务与帮助。

如果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呢?以下8条也许会对老师们有益:

(1)重视快乐的价值;

(2)诚实待己、怡然自处;

(3)不再庸人自扰,拒绝杞人忧天;

(4)抒发压抑感受,清理消极问题;

(5)发展积极乐观的思考模式;

(6)降低期望水平,放慢冲刺脚步;

(7)追求人生大梦,建立亲密关系;

(8)尊重自己,亲近别人;

总之,摆脱亚心理健康,走出“第三心理状态”的“医学处方”是:均衡营养、保障睡眠、多晒太阳、劳逸结合、静坐放松、适当锻炼;而“心理处方”则是:与人为善、兴趣广泛、悦纳自我、心境良好、人格和谐、让心宽松。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要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去引导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在一日生活中关爱和关注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不经意的行动和言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2.尊重、爱护、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如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内向、沉稳,不善于与人交往等,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生活中,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悄悄话,在游戏或活动时要让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3.鼓励支持孩子,培养自信心。自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4.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家长让着、哄着,没有与人合作、分享的习惯。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让幼儿学习各种礼貌用语,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的良好集体氛围。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可通过开展分享活动“玩具大家玩”、合作完成各种主题的大幅绘画、投放一定数量材料让幼儿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并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还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为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整洁、美观、温馨的环境,以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幼儿以潜以默化的熏陶。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保征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由于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主要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

2.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产生潜以默化的影响。如:语言领域中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社会领域中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同情心和抗挫折教育;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乐曲的愉快情绪,以及各类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各种情感,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感,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意志力、不怕挫折和勇于竞争的精神等。

3.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为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交往,如让大班孩子带领小班孩子一起活动等,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掌握更多的交往方法和生活技巧,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幼儿的勇敢精神,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总之,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有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各项活动目标,自觉地使各项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

儿童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和磨难,就不可能产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因此,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培养孩子具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幼儿期的必修课。

1.要让幼儿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面对独立学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给幼儿实践的机会,通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生活的技能,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增强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和勇气。

2.要让幼儿正确地面对失败。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应当教育幼儿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知道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而不因遇到困难、失败就气馁、退缩、放弃。

3.要让幼儿面对和纠正错误。要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幼儿的自信心逐渐成长起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让我们从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材尽自己的努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师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家长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升学率,社会要求教师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不同人们的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的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教师的劳动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师备课、讲课后,课下还需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而且大学的教师还需要为评职称而写学术论文,可见,教师的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难免会使教师产生过大的压力。

2情绪心理问题。

教师情绪问题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遭遇负性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调控或调控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情绪问题。抑郁通常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思维迟缓、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对周围事物和学生冷漠、情绪反应明显减退等;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指对未来事件的忧虑、紧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躯体特征,例如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会明显的落后,因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高目标、高技术,教师会感到不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心理。

1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技能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目标时,要合情合理,不能过高,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从而目标的实现也会给自己带来信心和成就感,就会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样,教师就容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进取的关键。其次,教师要接纳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既然走上教师的道路,就应该接纳它、热爱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往往产生的比较缓慢,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平衡,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最后,教师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方式。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解除工作的疲劳。还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享受轻松的氛围,达到心理的放松。

2学校、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因此从学校方面克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学校环境不好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怠倦、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要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升学率、评职称等都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学校要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其次是社会因素。社会不能对教师形成过高的期望,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结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社会和政府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合理释放压力,合理宣泄情绪,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2.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