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感悟与思考(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17:23:59 作者:雁落霞 活动总结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汇总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篇一

这个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许多地方,美如仙境的九寨沟,汶川的钟楼,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们上了表姐家的车,来到都江堰大门口,这时天才刚刚全亮,我们走了进去。走了几十米只见有一个喷泉。它周围是一个个竹子编的细长的竹篓,里面全是很大的鹅卵石,一旁还有几个用木头做的、绳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样的东西,据说当年李冰父子就是用这两个东西把水拦住的。喷泉中间还有四五条又粗又长的木桩横倒在里面。听导游说,古时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这木桩做标记,挖到木桩后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现在江底下都有那样的木桩。继续往前,导游带领我们往鱼嘴方向走去,途径堰功道,它的两侧是十二位建造和保护过都江堰的功臣们的铜像。我们一直从后向前走,不远处就先看见了“宝瓶口”,宝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水流向内江,另外多余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区的用水多半是内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内江经过了飞沙堰就很干净了。正在我感慨古人的伟大时,不知不觉地来到“鱼嘴”了。因为它的前面像一个扁平的鱼嘴,因此而得名鱼嘴,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他们做了竹篓,将小的石块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于被水冲走,像三角架的东西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还有前面我说的把山一分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则需要挖很长的时间,但古人知道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把石头用火烧了,再立刻浇水,使石头在迅速收缩时炸裂开来,变成了小石块,不但方便搬运,而且更加省力,也节省了很多时间。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决心和智慧,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篇二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了都江堰,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到都江堰。到了都江堰我们从玉垒山那个方向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方向进发。这条路妈妈说有一段非常幽静的山路,并且看到岷江后,是顺着水流的方向走,能更好的理解都江堰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在成都平原西边的岷江上建造的,是全世界到今天为止,年代最长、唯一留存、以没有坝引水为特点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在使用,仍发挥很大效益。让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它是由李冰父子建造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来临的时候,江水奔流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非常窄,古时常常引起洪水,洪水一退,又有许多沙石。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向东流,造成东边旱西边涝。当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人民造福,排除洪水之灾,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浇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所以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篇三

一来到都江堰,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就深深地吸引了。无论是这的空气,这的花草,还有那陈列着的图画。都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先来说说那形态各异的雕塑吧。城隍庙里,城隍悠闲地坐在正中,而守护他的四大天王却满脸绷地紧紧的,庄严的坐在宝座上,手上紧握着自己的兵器,高度警惕着。脚还踩着许多动物,展现出大将的风范。

随之,我们踏着欢乐的脚步,听着优美的歌曲来到一个关卡——西关。这虽只是一座城楼但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传在西关的斗屏台上,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创始者,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冰。曾与蛟龙在此战斗过。李冰变成一头牛,和蛟龙变成的犀牛打斗起来,后来在李冰的计策下取得胜利,静静地去感受,仿佛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再次浮现。

出西关没多久,玉垒关又跳了出来,站在城楼上,俯视岷江,将整个都江堰尽收眼底,让我们感到了快慰。

穿过安澜索桥,就到了都江堰重要地区——鱼嘴。由于这里的地形像一条大鱼的嘴,大家就称它为鱼嘴。旁边是座水闸,它封堵了外江水,使我们无法看到浪头一个接一个的壮观景象。只能看见岷江水流向飞沙堰。这次我们意外发现李冰制水时运用的重要工具——杩槎和竹笼。

从人字堤上走过去,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虽说这只是都江堰的一小部分,但它为都江堰奉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控制住了岷江的流量,并改变它的流向。在飞沙堰旁边,就是宝瓶口,这是一个很窄的缺口。就像一只宝贵的花瓶那一片狭小的瓶口。这个缺口,有效的控制住了岷江的流速,更让岷江可以更多移向它方。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伏龙观。了解到了李冰,包括给予最大力量的堰工。出了观,就是一条名人道。开头是两只石乌龟扛着石碑静趴着。接着就是小龙喷泉,边走就可以见到吉当普﹑诸葛亮、阿尔泰等历史名臣。正当我们欣赏时,小舅喊我们去神龟池喂鱼,原来这里的鱼也特别爱吃辣子。

后来我们在一番欣赏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带着游玩的疲劳,我们缓缓走出大门。

啊,多么美丽的地方啊!

都江堰游玩心得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篇四

成都锦里是川西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我很荣幸在这次旅行中看到它的风采。

锦里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很大气。周围竹林葱郁,路边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因为是节日,锦里人潮水般涌入,几乎没有免费的地方。我妈开玩笑说:“人不会因为没地方就倒在这里!”为了防止迷路,我把家里人的衣角拉得紧紧的,就这样,我好几次都差点散了。锦里街两边做了很多大排档。我吃了好几种食物,基本上都是辣的。现在我来介绍三种最有特色的小吃:“龙旭糖”。卖家将糖浆放入美味的炸粉中,像拉面一样拉伸糖浆至细如龙须,然后拉成规则的小圆柱体,整齐地放入盒中。可以吃。感觉像是入口即化,口中留香,只是有点粘。“心痛果冻”,用豌豆做成的果冻切成条状,配以特殊的麻辣调料。吃的时候感觉这个果冻真的名副其实,很伤心。眼泪都出来了!名字怪怪的“三大枪”,是一种现实的制作方式。把煮好的汤圆丢进装满炸粉的大簸箕里,让上面盖着炸粉,像三个大元宵节一样,然后放入准备好的食材里,每个碗里三个汤圆,于是三炮得名。配料里放了很多红糖、芝麻、花生等东西,感觉很爽但不油腻。

金利有很多卖手工艺品的商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卖蚕丝被的小店,当场做的。一个穿着蓝白花的阿姨正在整理蚕茧。她只看到她把已经掏空了心的熟茧,用手放在手上吐丝,动作优美敏捷。店里的人熙熙攘攘,但她专心工作,连头都不抬。这真的意味着非同寻常的事情。

难怪金立会吸引这么多人。真的很好吃很好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都江堰感悟与思考篇五

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去年暑假,我妈妈带我去那里欣赏壮观的风景。

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深入巍峨的岷山山脉,距成都400多公里,总面积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呈之字形分布,全长60多公里。原来,山里只有九个藏族村庄,因此得名九寨沟。

我一进入九寨沟,就被她的美景深深吸引。我不禁赞叹:为什么这里的天这么蓝?为什么这里的山这么绿?为什么这里的水这么绿?这里的树生长在水中,美丽的野花盛开在灌木丛中,这是一个童话世界。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寨沟的水。

这里的水真的很清澈!那里的著名景点,――熊猫海、长海和犀牛湖,都是晶莹剔透的。水中柔软的草摇着她细嫩的腰,不时有一群群五颜六色的鱼游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奇妙的水下世界。

这里的水真的很安静!在巨大的湖面上,你看不到一丝涟漪。水面像一面铜镜,有白云,蓝天和树木.倒映在湖面上,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巨大的风景画。不仔细看,你以为是某大师的杰作!

这里的水真的很美!美丽的花朵和神奇多彩的石头,水的颜色是不断变化的,如――黑绿色,靛蓝,翡翠绿色,淡黄色等。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调色板,用五颜六色的颜色画出美丽的画卷。据说这里的水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不同的整体性表现出其他颜色,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无限遐想。

………

水是九寨沟的精神。湖泊、泉水、瀑布、沙滩连接在一起。飞与静相结合,刚柔相济。真不愧是“中国水景之王!”我觉得如果世界上有仙境,那一定是九寨沟!

简评:把握九寨沟水的.特质,书写魅力,表现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