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说课稿(汇总6篇)

时间:2023-10-05 18:10:22 作者:琴心月 工作总结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对,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猜一猜第一题可能是多少?(8421=4)

4、你的口算能力很强,能把你的想法用竖式来表示吗?同时检验你的口算是否正确。(独立完成,一生扮演)

5、刚才我们遇到的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做题的学生汇报(本节课的重点)

预设:把21看成20

(也就是说你把除数看成了整十数(板书,除数看成整十数)这样能更快、更准确地试出商是几。)

(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

1、现在我们来算一算19639的商是多少?

教师建议:

(1)独立竖式计算(一生扮演)

(2)与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巡视,并找出错误资源。如:余数比除数大时,没有调商。汇报时先请正确的同学说说它们的想法,然后出示错误算法并改正。)

预设:

生一:19639我把39看成40(板书),40乘5正好等于200,比196要大,因此商要小一点变成4。

生二:19639我把39五入看成40,400乘5正好等于200,确实比196要大;但是39乘5结果是195,比200小,所以商还是5。

(此时必须明确余数比除数大时,还可以商一个39,因此商要调大一些。)

(四)教师总结

在竖式计算时,我们通常利用四舍、五入法把接近整十的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计算,使计算比较快速、准确。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商太小时,就把商改大一个数;商太小时,就改大一个数。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二

教科书78---7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挂图 小黑板

一、复习旧知

口算:60x8= 50x4= 80÷2= 60÷3= 810÷9= 30÷4=

(通过复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庆,看,学校买来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谁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既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说给同伴听听。(学生交流)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说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b .因为8÷2=4所以80÷20=4)

师:同学们有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用哪些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呢?(4个)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分的对不对?

(独立思考怎样算,让学生充分经历口算的过程.同时通过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较好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2.教学例(2)

(1)引出问题:

生:我们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讨论口算方法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算出的呢?

生:......

师:同学们怎么口算的这样快呢?

生:这一题的口算方法和刚才分气球的口算方法很类似,都可以用乘法想除法或用表内除法算。

师:同学们真善于总结。

师:让我们在一起来检查,算结果。

师: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在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此例题的教学教上面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及时巩固 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里,你知道这几道题的要求吗?

生:用估算求商

师:下面每个同学任选一题来估算,说给你同伴听听。

(2)交流总结

师:都算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先说你选的哪一题,再说你的估算方法,谁愿意说说。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谁能把估算的方法概括的说一说?

生:除数为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十整百的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

三、巩固应用

1.完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一题,第四题)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二,三,五题)

四、全课总结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三

教完p84页例2后,整堂下来我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且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我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学生比较粗心

(二)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三) 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负迁移。

对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以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学生从小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要克服学生的粗心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应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使其能认真书写,适当采取一些措施,对书写不整洁、不规范的学生让其重写。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把口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让优生帮忙辅导差生,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让优秀的学生有事情可做。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四

四(上)第9~10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是按照“提出问题------独立解决----产生矛盾-----互动交流-------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教材编排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以前,已经学会了运用五入法进行试商,同时,学生在运用四舍法试商时,发现初商偏大,知道要调小,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和方法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在解决今天的例题时难度不是很大。本节课的难点在于1、学生在做“五入调商法”这一类题时,速度相当慢。2、当“四舍调商法”和“五入调商法”放在一起时,学生搞不清调大还是调小。针对这一难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也有了较好地突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也较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出五入法的调商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四舍调商法和五入调商法的对比,体会到初商偏大要调小,初商偏小要调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地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索出“五入法”的调商方法。

?教学难点】

调商速度很慢,与四舍调商法混在一起,部分学生搞不清调大还是调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2、(独立解决)提问:252÷36等于多少呢?你能在自备本上算一算吗?

3、(产生矛盾)在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余数和除数一样大)

4、(互动交流)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了什么?如何才能使余数比除数小,请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集体交流)请一位同学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5、(解决问题)接下来,你会做了吗?请你把这道题做完。(学生做完以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如何做的,教师板演过程,完成单位名称,答句。)

6、(强化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仔细观察这些竖式的初商,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准确的商是多少?同桌相互说一说?(集体交流)

设计说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思维含量不高,但是本片段在充分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解决------产生矛盾------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强化练习,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地训练。

二、回顾反思,对比归纳

1、回顾我们今天学的竖式计算,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试商?(五入法试商)五入法试商初商可能会怎么样?(偏小)为什么?(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偏小怎么办?(调大)

教师板书:五入法试商-----除数看大了------初商可能偏小----初商调大

2、出示“四舍调商法”例题,回忆一下,“四舍法试商”的过程,你能象上面这样说一说吗?(同桌说一说)

教师板书:五入法试商-----除数看大了------初商可能偏小----初商调大

四舍法试商-----除数看小了------初商可能偏大----初商调小

3、出示“四舍试商”和“五入试商”两道例题,你觉得哪道题更容易看出初商是否合适?(四舍法在检验时就可以看出初商是否合适,而五入法要在余数算出来以后才能看出初商是否合适,所以四舍更容易看出初商是否合适。)

4、有没有办法使我们在用五入法试商时,也能在检验时就看出初商是否合适呢?同桌讨论,交流。

设计说明:用五入法试商时,可以采用“初商+1”的办法进行试商。例如,252÷36,初商时6,我就直接写商7,如果7合适,那正好,如果7不合适,在检验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偏大,再调小1变成6。

设计说明:五入法试商采用“初商+1”进行试商,有这样两个好处:1、提高了试商的速度,学生在检验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初商+1”的那个商是否合适。2、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简洁的认知结构,采用“初商+1”法试商,出现的问题都是在检验时被除数不够减,说明“初商+1”的那个商偏大,调小就可以了,这和四舍法试商出现的问题是一致的,体现了知识与知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三题,提问:这里的竖式都要采用什么试商法?(五入法),五入法就可以采用“初商+1”法进行试商,运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方便吗?(每人选择两题算一算。)

2、想想做做第四题。

3、说明:用“初商+1”法试商的确很方便,但是,在用这个方法之前你一定要看清楚这个题是否适合“初商+1”法,这是关键,那什么时候才能用“初商+1”法呢?(五入法)

四、归纳总结,提炼精华。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六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所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析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基础,所以本节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明白算理,还有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思,让教学为生活服务。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进他们的迁移、有序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教学难点是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知识迁移。

1、口算。

20×430×780÷4210÷7

2、估算。

81÷8≈122÷4≈

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教材中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提供的情境改成去乐满地玩如何分门票,以此为情境展开教学,我觉得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观察这题有什么特点?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让学生尝试解答。(这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计算方法。

每张准备了80张门票,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3、整理思路,指明汇报。学生汇报老师电脑演示。

这样设计是先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感知,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思路,形成表象,归纳抽象出算理。

4、板书学生口算想法,然后让同桌互相说一说。

5、巩固练习。

60÷2090÷30

6、再次创设情境。咱们一共120人,每艘船限坐30人,运几次才能运完?

这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根据例1的口算方法想,这时老师应注意的是让学生多说算理,然后再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7、巩固练习。

180÷30420÷60

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地算理,于是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地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后,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8、学习估算。把上面两题改一改。

现有83张门票,怎么办呢?让学生说一说。

再出示一共是119人,现在大约需要几条船?

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生活中有时不需要很精确的结果,这时就要用到估算的方法。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这样的计算教学更有意义些。

(四)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学生年龄小,如果只是单一的让学生做口算练习,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设计了如下练习:

1、猜一猜。题目的背景是一个风景地,学生解答正确后,就可以知道是什么地方了。

2、开启智慧门。

3、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得寓学于乐。

(五)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