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01:25:32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二)在“游戏”中内化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2.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数学课想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游戏”中内化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