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4-01-04 19:08:14 作者:书香墨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写作的目的、受众和影响等因素,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阅读范文范本时,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写作与其中作品的差异和不足之处。

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新课改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加强高中生的体育技能,促进高中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依赖于教学思路的转变,针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一、强调趣味性。

高中生大多数还处于青春期当中,比较追求刺激的感受,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学生自己的这种特点,进行改革的'时候,应该更加强调趣味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尽管身体发育的还不完全,其在智力上的发育已经与成人智力区别不大了。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考虑高中生的现实情况,避免设置过于幼稚的课程环节,防止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与此同时,学生能从课程中感知趣味性的重要原因更在于其身体能力和智力水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要求。如果课程的流程过于繁琐,或者课程的强度太大,学生完成起来很吃力,开展课程的结果很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不能达到最初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保证学生安全。

无论进行怎样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安全都应该被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上被考量。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锻炼不足和过度锻炼都会产生负面效果。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重视游戏强度的设置,既达到增强学生体制的目的,又不为学生的身体造成更多的负担。在实际操作上,应该更加重视课堂的秩序,防止学生在追逐打闹中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比较枯燥的练习有技巧地融入到体育课程改革当中,比如在训练学生立定跳远的能力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学生之间的比赛,设置一个奖惩机制,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进行,在体育课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同等中啊哟,在进行高中体育创新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加上述两点,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助力。

远程教育理论的创新及实践论文

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运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活动,人民参与度较高,以此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知识涵养。本文将就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进行研究,并完善与创新其管理模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基于群众文化设立,是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为了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群体文化活动,将活动内容与公民生活相联系,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满足其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创新其管理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时期公民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其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及其管理工作,亦有利于传承民族、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其具体体现如下:

1.丰富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普及性、平民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公民接受度较高。此外,因其活动的丰富性,公民能够接受更多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开展端午节赛龙舟活动,能够使公民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开展消防体验活动,使公民感受消防战士的生活,学习有关消防的知识。潜移默化间影响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2.满足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公民的精神需求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向公民传达文化知识,公民的知识含量得以有效提升。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灵活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公民在积极参与时能够满足其对于娱乐的需求,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频率逐步变高,有效释放了其在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公民在具备优秀知识含量时,还会具备充分的工作热情,工作成效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3.陶冶情操,传承文明与文化。

公民在参与群体文化活动时,能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来陶冶情操,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的传承,其中,团结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团结向上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中悠久的文明。通过分组参加活动,公民会对团结更加重视,并根据同组人员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加强公民团结向上的意识,进而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部分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较为滞后,没有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十分必要,具体策略体现如下:

1.创新活动组织机制。

群体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其组织形式,因此,创新其组织机制十分必要。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组织文化活动,调查公民自身文化层次与知识含量,将参与者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其次,将公民作为组织者,因为不同人员之间会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条件,公民轮流作为组织人员,能够使得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且更显公平性。最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组织指导,引导公民设计出具有特色并与生活接近的活动,调动公民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参与,使得群体活动得以有效发展,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2.创新活动内容。

群体活动的内容关系着其教育是否有重要的意义,对其内容进行创新,并不是举办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而是将文化知识与内涵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插入不同的内容,使得公民在参与活动时能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当前的社会形态,有助于公民将其应用到学习与工作中,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及思想道德素养。此外,要有创新意识,组织者要结合当前热门话题进行活动,并发表正确的言论,有效地引导公民对时事的辨别能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正确传播。

3.创新管理模式。

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完美开展,并能将其中所要传播的文化知识全面地向公民展示。为此,首先创新管理原则。应该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将公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公民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此外,有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积极运用进活动之中。其次,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时能够体现出秩序化、规则化及完善化的特点。为此,需要建立相关管理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并对活动中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明令禁止,对严重者进行有效教育。第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并对其研究探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价队伍,结合多名管理人员的经验及评价,查找活动举办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共同探讨其解决方案,促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设计集中化,较为分散化的活动会使参与者较少,教育成果不够明显,将其集中化能够使得活动具备有效性,以此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文化涵养及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丰富公民知识含量,促进其道德建设;其次,满足公民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陶冶公民情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其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新活动组织机制,使得活动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其次,创新其活动内容,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性。最后,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活动举办更具规范化。总之,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广大学者与管理工作者加强对其的重视,意识到其真正作用,并积极对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其水平,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创新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2.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创新企业文化为例(可以选其他)。

3.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4.刍谈我国传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5.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6.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途径选择。

7.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

8.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障碍与对策。

9.管理创新在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10.11.撰写一份创业方案自拟题目。

要求:

1、最后一次上课带来;

2、字数要求2000以上,a4纸打印。

3、其他要求:文章内容及字号要求:

(1)文章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文章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到高速规模化增长阶段,对相关产业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出现空前增长趋势,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讨论课程设置以及项目化教学,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3).

浅谈高中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

为了规范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与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在现实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练习中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同时,找出个体差异上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纠正,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机械加工、机电工程、服装加工、数控技术等二十多个专业,各专业的班级人数、男女比例、生源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年级的体育课程和实习课程安排时间相冲突。这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评价标准的要求等方面也难以区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而,体育基础情况、身体素质有较大的差异,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也不同。这些状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在教学上容易造成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方面,容易造成不合理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2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认识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无法得到实际作用的发挥,许多学生上课只是本着草草了事的态度,开展课程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上的技术动作安排往往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给体育课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前身体发展的状况对体育课程上的设置进行调整与修改。将一些具备趣味性与实用性价值的锻炼方法投入进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体育方法产生兴趣,并在课程设置的实践过程中开发自己的体育优势以及才能。这些体育项目上的设置,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需要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安排一些放松性的游戏,让学生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应的提升。同时,高中是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准开发出一些新型的有氧运动,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对体育项目上的新鲜感以及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应该将这些游戏的基本技术动作进行技能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得到潜移默化上的改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出是体育锻炼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身体机能素质得到相应的发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开展其他科目上的学习内容。体育课程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算达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全面培养的教育口号上的要求。学生在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拥有良好的成绩也可以锻炼出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社会参加工作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3注重拓展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死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改变,师生的主体地位要发生改变,在新型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进行体育了的选择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学校和教师的干预减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拓展课程实施之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的积极性有大部分的提升,通过拓展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团结有爱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责任感明显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更加的灵活多变。现代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教学法、逆向思维法、启发教学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的方式及进行了新的改革。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新时代下,课程的改革更加的人性化,从以前的以书为主到现在的以人为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设计到体能、心理、卫生和营养等多方面对学科,是体育教学更加的充分,也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使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利于学生的身健康发展,和健康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上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的学生的要求适应时代的进步。并且还可以调整身体,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学校还应该有预见性的开展运动生理机能补偿和损伤疾病的预防教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够的得到积极的保障。

5结论。

为了满足新型式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体育课程不能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应该积极的进行课程的创新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身体为主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灵活、趣味、生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学校教学的进行和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力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的试验中应该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减缓学习压力,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近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刘玉彬.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3).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4-8.

创新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201101020734。

2015年。

5月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

土木工程新型建筑材料摘要。

随着建筑市场的需要,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适应了各方面的需要。所谓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具有复合、绿色、节能、轻质高强等优良特性。

现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愈加倾向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的使用,和能源的节约以及再利用,这不仅是能源方面的突破,也是出于环保的要求。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而求还能节省资金与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收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情„„„„„„„„„„„„„„„„„„„„„„„„„„„„„5。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建议„„„„„„„„„„„„„„„„„„„„„„„„„„„„„7。

4.1.1从产品上看„„„„„„„„„„„„„„„„„„„„„„„„„„„„8。

4.1.2从渠道上看„„„„„„„„„„„„„„„„„„„„„„„„„„„„8。

4.1.3从推广上看„„„„„„„„„„„„„„„„„„„„„„„„„„„„8。

4.1.4在管理上看„„„„„„„„„„„„„„„„„„„„„„„„„„„„8。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

(1)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2]。

(2)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

装饰装修材料前提是满足绿色建筑;这对促进装饰装修材料的节能、环保、健康有重要意义。(1)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是大力推进节能型屋面、节能型墙体和节能型门、窗。

(2)绿色建材是环保型装饰装修建材,不含放射性物质,不含甲醛、芳香烃等有机挥发性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建材产品,已经引起国家和人们的高度关注。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门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顺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理念而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将建筑技术与人们审美理念相结合起来,充分从现代建筑建造、装饰中体现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生活品质的档次。未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还应积极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并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完善、品种齐全的现代化建材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建筑材料应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材的环保指标,研发真正的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把握未来新型建材的脉搏。

参考文献:[1]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郑迎朝.新型建材的商业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8.[3]范文昭.建筑材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远程教育理论的创新及实践论文

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95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5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5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5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之后,研究生的规模日益庞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我校首届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相关工作,提出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后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增长,但矛盾也日益突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导师关系紧张、就业率不高、只会做科学研究不谙与人相处之道甚至由于心理问题辍学、自杀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涵盖研究生思想建设、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社交礼仪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举措。

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倡导“爱国爱校爱家”。思想上引领研究生群体,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价值重塑。要求其把科研攻关与品行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消除陋习和不良习惯,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身作则。同时,深入了解研究生动向,高度重视和维护研究生层面的安全稳定。

第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体研究生辅导员高度重视,研究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落到实处;第二,发起倡议,呼吁广大研究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研究生互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动员最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投身文明修身工程当中。

加强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骨干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力求做到知识、年龄、性别、学缘等四个“结构合理”: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抓好“观念引导、条件保障、具体要求、规范管理”四个“到位”嘲;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合理定编,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在研究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重视研究生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研究生群体与导师、与辅导员、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且宝贵,必须充分调研研究生最迫切渴望开展的活动,发现研究生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开展精品活动。侧重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和社交礼仪培训等几个方面。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名师访谈讲座、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培育优良的学风;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求职训练营、模拟面试、社交礼仪培训指导等活动,增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意识,锻炼研究生社交能力,培养最优人才。过程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参与度,缓解部分研究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给研究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研究生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13’开展系列心理讲座、专题团体辅导、心理约谈,势在必行。帮助研究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悲观自守,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助力研究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最后,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挫折。推进做好研究生学业减压,及时疏导科研带来的心理压力,实现研究生“轻松快乐做学问”的目标。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不断加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然也必须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维变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东王村小学。

赵曼。

摘要: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今“天下英才”则聚集在学校之中,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具体问题,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改变,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这一行为。自人类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存在,最初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方法单一,仅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而今,20世纪以后,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这一系列新特点,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改革而变新。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改与变之中创新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不同学科教师的引导方法的共性与异性。

共性: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

异性:语文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数学课堂上,则注重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智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抓好学生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课堂,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

(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换言之,就是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论语·阳货篇》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和教法上因人而异。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等方面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适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其必然结果就是学生的被动和消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要建立师生间朋友式的有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效率高。而民主性师生关系是理想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作为教师,建立一定的威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更希望能与教师更为深入地接触,相互之间能像朋友那样坦诚相待。在学习之余的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学会在原有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1001班工学院交通运输。

一、实践调查时间:暑期7——8月份。

二、实践调查对象:自主创新创业的大学生。

三、实践调查方法:采访调查,问卷调查。

五、社会实践调查原因:

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践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数可做的孩童时代,打扫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社会实践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社会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六、社会实践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体会其中的艰苦与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使自己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为以后在社会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社会实践调查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更是空前增大。而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逐步生成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变为自主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迎接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也获得一些知识技术优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学生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扬,是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要想有创业能力,必须把握核心能力的如下特征:(1)价值优越性。

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

(3)不可仿制性。

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该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

(4)不可交易性。

首先要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通过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做一些校园代理。大学生由于经验、能力、资本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直接创业存在很大的困难,既不显示成功率也低,而校园代理对经验、资金等方面一般没有太高要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代理校园畅销产品,积累市场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做校园代理没有成败之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多多益善,如果做的较好,还可以积累一定的资金,总之,通过校园代理可以为毕业后的创业之路准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再创业。先就业、在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创业,说得容易,但是做起来,比起就业来,创业反而需要更多的条件,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并非短期培训所能达成。有些素质甚至靠培训也很难达到,比如谋略、胆量,以及识人用人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不断训练和积累。而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小就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创业的心理准备也是一个关键,许多大学生并不害怕自主创业,而是担心创业后很可能面临的失败打击。解决这一困境,从短期来说,要辅导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学生不仅需要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是否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还需要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通道,确保创业在既定轨道上有序发展。从长期来看,还是要从小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国家都有从小学就开始的生涯及生计教育。创业从小抓起,未来才不至于彷徨。从近几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这样一些明显问题。

第一,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

第二,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第三,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第四,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员创业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创新性,大学生创业无论在资金、场地、经验等各方面都无法和社会人员相比,所以大学生创业要能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就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但是实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第五,创业能力低。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虽然学校有很多的实践机会,但真正主动参与的少。如大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学生都是一走唱的形式来应付的,只要在鉴定书上盖了章就万事大吉。

第六,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不完备,特别是缺乏风险资金投入。由于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各方面认识不够,鉴于特定的国情,不能如英美等发达国家那样能够吸引一些风险投资家的青睐。

第七,系统化创业教育缺乏。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有所认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所了解,但学校的教育还是没有相应跟上,多电数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部分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因此,大学生创业必备硬件有:

硬件一:经验。

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要翻越的一座山,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硬件三:技术。

用智力换资金,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由于看中大学生所把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实践证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确实是解决就业难的成功途径之一。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自身不用再向社会索取岗位,相反会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假如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汇流成河,无疑可以大大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难问题。

回到眼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发掘他们的创业潜力,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需要政府施以制度和政策保障。在这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放眼将来,如果我们将“创新创业”这一理念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让它在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心中就生根发芽,那么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不少类似微软、戴尔、谷歌的成功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

八、社会实践调查感想:

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4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通过这次社会的实践,我学会了自立,懂得了团队在工作中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会以此为起点,以后更加勤奋学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5您认为创新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多选)()a、领域知识积累b、社会经验能力c、良好的心理素质6如果您在进行创业,那么您创业的目的或者动力是什么?()a赚钱b积累经验c成才的一种方式d.解决就业e.想自己当老板f其它(________)。

7您有创业的想法,是来源于()。

a.家庭影响b.朋友影响c传媒影响d其它_____8如果您在一次创业中失败了,你会()。

11您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a.创业基金支持b.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c政策支持d.宣传鼓励e.政府不应该扶持,不应再出台过多的这类政策,使大量大学生盲目地选择创业而荒废学业f.其它___________12.面对当今就业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您对这种创业采取何种度?()a.迷惘,感觉创业离自己很遥远b.自信,认为自己有潜力,寻求机会c.没兴趣,觉得就业比较安稳d.想自主创业,但具体过程了解甚少13.创业取向方面,您选择该项目的考虑因素是?()a.和自己专业较对口或相关b.该项目往后的发展趋势c.依照自己兴趣d.无所谓,抓住机会就好14.大学生创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有哪些()。

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创新教育是我们这具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永远也不会有奇迹发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尤其是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绝不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使使其“与常马等”也不足取,一般的教育者,他培养的只能是一般的人才;高明的教育者,他培养的是英才、是天才,因为他有创新的教育方法。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如果教师教的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那他只完成了教育任务的一少半,教育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够大胆思考,存同求异,发展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课堂气氛是课堂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气氛;有的拘谨而呆板,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冷淡而紧张;有的温暖而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会使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课堂中会呈现出有张有弛,热烈活跃与恬静,严谨有机结合的喜人景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爱心、耐心、责任心及童心为主旨与学生接触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你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良好的协作意识,出现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达到探索问题的最佳情景,让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涌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汲取,形成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要在课堂教学上有其一定的艺术性,上课有节奏感,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赋有激情,引人入胜;上课时尽可能将讲授内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应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思维出发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认知的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采取提倡发现问题集体解题,以及重视讨论已经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运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诱发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召唤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接受知识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来说,学生的疑问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1.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2.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与实践

众多学者从生物学、营养学及行为学等视角对人类健康饮食行为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诸如健康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保障作用、健康饮食心理对生命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美国学者布朗还发现饮食与性格养成有关,认为儿时的偏食、挑食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养成。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问题,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是对孩子的饮食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上不惜成本,可是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幼儿对家庭或幼儿园精心制作的食物兴趣索然,许多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则为如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伤透脑筋。为此,笔者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对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行关系这一哲学视角探讨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

一、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主要纷争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他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他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进餐行为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

三、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对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幼儿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调查及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笔者认为,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与进餐行为之间存在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这也印证了黄济先生所说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4〕复杂多元的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进餐行为,不过有的时候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但未能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也有的时候幼儿虽然已经养成了一些健康饮食习惯,但并不一定很清楚其中蕴含的健康饮食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挑食、偏食的程度会有所缓解。

笔者认为,幼儿饮食的知行关系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饮食营养教育有如下启示。

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教师要在生活中适时适度帮助幼儿积累饮食营养知识。进餐过程是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的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教师可以在幼儿进餐时适时、简短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的营养知识,从而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要注意的是,进餐过程还是应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切忌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幼儿,因为成人的唠叨很容易转移幼儿进餐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幼儿进餐不专心时成人往往会进行很多干预,而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有的成人也会主动提起各种无关话题干扰幼儿进餐。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根源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成人的过度干预时常让餐桌演变成了成人与幼儿斗智斗勇的“战场”。面对成人的饮食营养教育,无论是食欲不佳的幼儿还是暴饮暴食的幼儿,往往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抗拒成人的干预。例如,食欲不佳时,幼儿会说“太硬了咬不动”“闻闻味道就不好吃”“看这个菜的样子就不好吃”,等等;在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时,幼儿则会反复强调“我还没有吃饱呢”。事实上,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多着眼于眼前食物的色香味来引导幼儿品尝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强化幼儿对垃圾食品的厌恶感。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教师切记,在餐桌上的教育应当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看到了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而说教不休,也不要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没话找话打扰幼儿,更不要在幼儿进餐时一味批评指责幼儿,否则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造成消极影响。

饮食营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应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环境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的倾向以及进餐习惯等,无论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例如,母亲的“挑挑拣拣”、父亲的“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里含着饭不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往往会有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里养成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会在家里得到体现,而在家里养成的饮食习惯也会或多或少地在幼儿园中得到反映。可见,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当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对健康食物的消极态度,从而为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作出表率。有的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午餐时“同时同室不同菜”,这时教师就应当考虑自己的饮食习惯对身边幼儿的影响,不要随意点评所食菜肴。在平时的非进餐时间,教师也不要流露对健康食品的消极态度。

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幼儿饮食行为与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一致性水平,进而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科学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将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儿深化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幼儿的饮食问题既关系到幼儿的生存质量,又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已有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状况的分析,考察幼儿的语言特点、思维特点乃至心理反应,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改进饮食行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饮食行为的考察了解幼儿的饮食偏好、食欲大小乃至社交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曾观察到一中班幼儿在家里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一顿)有三四只大虾,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之前母亲曾与孩子提起过幼儿园过于频繁地提供西红柿炒蛋)。今天吃一个菜吧,明天吃其他的,过几天再吃这个。”可见这个中班幼儿已能根据幼儿园的进餐经验,肯定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尽管她尚未建立“食谱”这一概念),还能联系之前母亲对幼儿园菜肴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认知水平、言语水平、情感倾向、社交特点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此时家长若能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的营养知识告诉孩子,则孩子更易接受,行为上也更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势不断提升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新思维实践论文

摘要: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能成功。在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善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外国文学的教学真正为实现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外国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专业文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世界文化表征的特点,是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长期因循的教学模式却束缚和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放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既然科学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培养的,那么如何利用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无疑会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施思维训练的主要平台,因此,本文试图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对思维进行创造性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针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下述训练方法的应用价值较高。

1.辩证思维训练法。

辩证思维要求以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适用进行此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如对《高老头》中的男主人公拉斯第涅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即可进行此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一方面是一个没落的外省贵族青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而另一方面还残存着善良、自尊等美好的品质。这个人物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表姐、伏脱冷和高老头给他上的“人生三课”后,他的野心逐渐膨胀,性格中的美好品质逐渐地消失,最终成为一个野心家。然而拉斯第涅并非是一个特例。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乃是整个欧洲,有很多青年像他一样。于是,对该人物性格的分析又与时代和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使学生养成以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物……。当然,回答者要陈述自己推导的过程,而这一思考过程恰好正是聚合思维训练法在发挥作用。

聚合思维训练法实际上正是从诸多线索中寻找共同指向的一种思维方法。正所谓“综学在博,取事贵约”。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占有材料,形成思路;但材料丰富、思路多了,就需要去粗存精,选择最佳材料和思路,这样才能言之凿凿,具有说服力。在实施该训练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本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初步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掌握的材料进行推理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即是在进行聚合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反其道而行之”,得出与通常评价或见解相反的观点或主张。逆向思维训练法旨在使受训者摆脱人云亦云的“羊群心理”,勇于挑战权威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如引导学生对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进行科学评价即是一例。由于马克思对其十分反感,曾经视其为“法国式虚荣”的典型化身,所以中国学界对其评价甚低,甚至有些外国文学教材将其忽略掉。在阅读其作品并参看国外资料后,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位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与革命导师和权威教材相左的结论。教师对此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强调不盲从、不迷信、不轻信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进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外国文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举隅。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进行上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地改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下述教学模式值得推荐。

1.抛锚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所使用的“锚”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的有情节的影像故事。在教学时,这些故事可以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进而围绕“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以及模拟探索学习。如在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反面”人物夏洛克的人物形象时,就可以播发有关“巴比伦囚徒”和“英国排犹事件”的影像资料。设置问题:“夏洛克这个吝啬鬼为何执意放弃巨额赔款而索要一磅无甚价值的白肉?”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联系文本提供的“微观背景”进行聚合思维训练,把聚焦点集中到他的犹太人身份上,进而结合影像故事提供的“宏观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不难对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得出全面的较为公允的评价:作为高利贷者,他吝啬贪婪、狠毒,几乎丧失了所有人之为人的基本元素;然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又饱受摧残和歧视,值得同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善于抛开具体的“锚”,围绕学生自己生成的项目组织教学。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剧本中终成眷属的三对有情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有趣的命题,如“身份和金钱在婚姻中的作用”、“莎士比亚为何安排善良仗义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孤独的单身汉?”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探究教学模式。

情和创造能力。教师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条件为学习者提供合作和帮助,允许学习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假设,然后测试其有效性。学习者为了解决问题所必须获得的大量材料主要来自图书馆和互联网,这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根据上述学生提出的有趣命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将个体研究、小组研究与班级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进行对信息筛选、编码、归类、加工和重新构建的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增强。在该模式的实际运用中,教师进行评价时应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依据,遵循“祛功利性”的原则;换言之,要允许和鼓励“无结果的调查”,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如上述有关安东尼奥的问题,学生依据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也难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作为许多专家学者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能够被本科学生发现并试图进行解答,这一过程本身足以证明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因此要给予较高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3.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不仅和探究教学模式一样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充分发展想象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大学课堂却常常被忽略。实际上,根据波兰尼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分类,外国文学教学传授的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它具有表现性、技能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在创造、设计、表达、表演、制作、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最适合学习者进行表现性学习,在具体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反映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与建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在实施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时,其戏剧性和激情使得学习活动带有十分突出的情感宽慰作用。学生在课堂的人为环境中再现课堂以外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涌动,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形成更久的记忆。如在进行《红字》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其自主推荐参与表演者,分配角色,由角色扮演者选择演出片断,对观看者进行培训,明确关注的问题,在布置简单的舞台背景后进行表演,然后进行讨论评价。如表演“奇灵沃斯探视海斯特”、“窥见牧师内心秘密”、“讲坛告白”等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其情感高度介入,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被充分展现。如扮演海斯特丈夫奇灵沃斯的几位同学超越了文本的局限,创造性地展示了这个老丈夫对年青美貌的妻子所怀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从而引发了同学对不同爱情模式的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肯定扮演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不做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建议,注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感情,进行适时疏导。

进行提问,“学生教师”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不难看出,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无论是扮演教师角色的同学还是扮演学生角色的同学都需要进行沉浸式的自主学习。前者从授课内容的明确到整个模拟授课的实施,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须要相伴始终,而教学实践技能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锻炼和展示;后者在前者的示范作用下,既激发了解决问题的热情,进行了创造性思考又提升了持续学习的热度,有利于下一学期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2]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洪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9.[4]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其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其转型势在必行。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助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自身转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优势。故而,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培育新型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整合复合型的教学资源以及建立弹性学制等方式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与提升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融合;路径。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其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为人所诟病,而且已经陷入生源危机。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帮助其摆脱困境、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

在高校学生中间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哈佛大学,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高校。1998年,清华大学联合北京、上海的5所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赛的举办形式、竞赛内容基本上是照搬哈佛大学的模式。到1999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三家单位决定仿照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模式,由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由此,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常规化,此次大赛汇集了全国130所大学近600件作品,对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挑战杯”赛事的常规化及日渐推广,高校中有关创新创业竞赛的辅导、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多。2002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效果,决定由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教育部鼓励这些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校由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正式发展到创新创业教育,既实现了定期的竞赛到常规教育形式的过渡,也形成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面对这种从未有过的教育形式,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师资问题。为此,2003年教育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第一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的近百所高校的250多名有创新创业教育经历的教师参加了培训,由此标志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的正式启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相继举办了十多届师资培训班,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范围、课程设置方式、教育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2010年开始,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各校的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创新路径、实施方法等逐渐成为高校及教师新的关注点。由此,2011年清华大学承担了这一新型师资培训内容,到目前已经为全国高校共培养了1300名教师。除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任务以外,2005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联与国际青年创业联盟合作,针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开展了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培训项目,截至2014年,kab项目已为来自全国1100所大学近5000名教师提供了相关培训,在全国160所大学建立了大学生kab创新创业俱乐部及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吸引了30万人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并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编辑出版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师与学生用书各一套,帮助全国近800所大学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创业推广等体系。随着前述各个师资培训项目的推进,逐渐解决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各高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业也在逐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逐渐完善,实现了从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的承接,逐步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日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仅凭现有的退、缺岗位难以完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因此,通过创新来引领创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基本途径。无疑,创新创业教育为此提供了突破口,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如此,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人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充分体现了其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也提升了其办学的社会认可度。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之间的关系。

(一)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其自身转型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无视这样的发展方向。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日趋下降,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社会认可,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创新创业意识也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瓶颈。这些瓶颈严重制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果不能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亦无法转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2]。具体而言:第一,在办学理念上,成人高等教育还没有从学历补偿教育中走出来,继续追求学历教育,追求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导,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第三,在课程设置上,过细的专业分科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需求;第四,在教材选择上,普教化色彩浓厚,内容和知识陈旧,没有吸收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第五,在师资上,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是理论研究者,缺乏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第六,在学制设置上,学年制在很多时候过于僵化,无法满足在职成人创业要求。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无法走出自身的发展困境,以至于很多成人高校已经深陷生源危机。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改革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将过去的学历补偿教育功能转移到创新创业教育,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此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整体看,成人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育方式、内容上均具有一些特点,如教学内容力求精细、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等。这些优势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够充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之效果。具体而言:第一,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学术教育为主导,过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显然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会降低其学生的学术创造力;而成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较好地与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在职成人,这些人中大部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是明确的,能够较好地做到在学习中保持针对性[3]。如此,在这些人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实践经验,使其能够保持创业的主动性,并充分利用其社会关系,进而使得创业计划顺利开展,大大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第三,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成人群体,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成人高等教育为其提供的灵活学习方式能够解决其工学矛盾,从而能够充分保证其创业的实践时间。因此,从整体看,成人高等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理念更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第一,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综合评定,按照学生的意愿与个性正确评定学生适合的创业类型与模式。第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理想与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意义与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创业成功的案例或是邀请这些创业成功人士到校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规划好其创业计划,减少学生创新创业的迷茫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第三,注重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虽然是实用性的教育形式,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表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需要课程设置或实践指导,还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困难,以及正确应对这些困难的方式方法。第四,强化创新创业的政策教育。通过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得每位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政策,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

(二)师资培育,建设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尽管我国高校中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较高,但真正创业成功的学生并不多,而成人高校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为3.2%[4]。显然,这相较于普通高校,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字,这其中除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社会因素不同之外,最关键就在于与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有重要的关系,师资力量是否专业化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故此,成人高等教育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批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具体而言:第一,推进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这些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或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其创新创业的经验、意识较为丰富,将这些创新创业的经验、意识或教训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借鉴性。第二,积极提升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当前,大部分成人高校的教师不但没有创新创业的经历,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也较为薄弱,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经历指导,采取体验式的培训方式确保教师能够亲身体验到创新创业的具体运作,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亲自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进而提升教师综合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在经费、项目、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三,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跨学科的教育,对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积极的合作,充分利用合作机构的师资,为自身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从而提升校际合作的优势。

第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均是有着工作经验的成人,其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设计创新创业过程,主动发现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难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第二,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做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范围极为广泛,在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正视并尊重这些差异,力求做好一对一的实践指导,发挥学生个性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5]。第三,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当然,除了搭建平台之外,还需要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对学生开展的各类小型、微型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第四,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战训练,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创新创业计划,将课堂理论讲授与实战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保持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创业的实际运作。

(四)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社会转型对人才的复合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要求,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改变以往的学科分科过细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安排上,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综合性教育理念的传播。第二,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要构建立体式的课程资源体系。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构建跨学科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为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在教材开发上,针对创新创业的具体要求,开发立体式教材体系,将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资源教学包,而且将书本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结合,形成一个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综合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基本上是在职在岗人员,工学矛盾较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改革学制,建立弹性化学制。在修满学分的前提下,保证学习实践的伸缩性,学生能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等[6]。显然,弹性学制是非常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要求,充分利用学分制,发展自身的个性,保证创新创业的时间。对于在职学生而言,可以按照工学矛盾解决的要求,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在理论学习之外,可以充分利用剩余的时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对于非在职学生,弹性学制为其提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充分保证其能够循序渐进地接触社会,在实践经验积累之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避免创新创业实践的速成,从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事业已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下,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旅游人才已被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旅游人才却相当匮乏。在旅游行业中,高素质的专业旅游人才在其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作者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为基点,对其发展与创新予以了探讨。就旅游管理而言,它没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在新时期却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问题,也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就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而言,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无法为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综合型应用人才,严重阻碍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可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其发展与创新予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要使旅游管理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创新,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以此,为采取可行的策略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就其存在的问题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没有合理化的课程设置。

在新形势下,很多高校没有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构建对应的教学实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更好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结合行业动态和专业动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当下该专业的市场动态变化,无法做出合理化的职业规划。此外,课程设置不具有其创新性,主要以传统型教学模式为主,无法与新时期市场发展变化相融合,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客观需求,也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陷入就业难的局面。

(二)高校已有的教育水平不高。

旅游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很多专业息息相关。但高校并没有以旅游学科特点为纽带,完善对应的硬件设备,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较好的教学实习环境。在高校中,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客观需求。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很多学校并没有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起重视,经常安排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专业化,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就旅游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的首要任务。在新时代下,旅游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是培养一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其客观需求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发展与创新策略予以了探讨。

(一)强化旅游专业师资队伍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专业特点为媒介,提高专业教师聘用要求。聘用人员需要从事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化的学科教学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胜任相关专业教学的能力,不断优化旅游专业教师结构,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要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进行再教育学习,不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完善理论知识结构,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利的保障。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激励教师进行深造学习。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专业领域中的教授、专家到学校中教学,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化的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不断创新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做好职业规划。进而 ,不断优化重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完善旅游管理教育。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要以教学大纲为媒介,以市场动态变化为桥梁,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合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把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具有其稳定性,强化学生实践训练,能够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相融合,协调发展。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客观、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与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此为基础,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使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明确化的目标,培养更多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全新的择业观念,服务意识,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不断优化创新旅游管理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改变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充分展现新课标的客观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成为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使我国旅游教育管理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真正走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

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总结。

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2]王晓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效机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5).